块体运动模型论文_徐锡伟,程佳,于贵华,陈桂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块体运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块体,模型,青藏高原,应变,地表,协方差,主体。

块体运动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徐锡伟,程佳,于贵华,陈桂华[1](2015)在《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十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一期地震活动的两个主体地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南段、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23钦杭结合带(含江南造山带)地质演化与成矿、专题24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专题25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期刊2015-10-10)

徐锡伟,程佳,许冲,李西,于贵华[2](2014)在《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鲁甸和景谷地震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1期地震活动的2个主体地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4年04期)

朱泽,孟国杰,苏小宁,金红林,胡新康[3](2014)在《利用块体-位错模型反演华北地区块体运动和断裂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华北地区1999以来的GPS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统一的GPS速度场。建立华北地区块体-位错模型,利用模拟退火方法,反演主要块体的运动速率和断裂的活动性参数。研究表明,相对华南块体,研究区内各块体的欧拉角速度较小,且都为顺时针运动,断裂活动性相对较弱。整体上张家口-蓬莱构造带处于左旋运动,运动速率约为1 mm/a,西段和东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闭锁深度分别为40 km和30 km。山西断裂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右旋走滑,走滑速率约为1 mm/a,断裂锁定深度为30 km。郯庐断裂带表现为右旋走滑,走滑速率在1 mm/a左右,断裂锁定深度为40 km。(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4年04期)

汪建军,许才军[4](2009)在《曲线坐标系下的块体运动与应变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顾及地球扁率和局部切标架随点变化特性的椭球坐标系下的刚体运动模型和块体运动与应变模型,以及球坐标系下顾及局部切标架随点变化特性的严密的块体运动与应变模型,分析了球坐标系下块体运动与应变模型及椭球坐标系下的块体运动与应变模型间的差异;通过计算具体讨论了地球扁率和曲线坐标系的局部切标架随点变化特性对欧拉矢量与应变张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球扁率对刚体欧拉矢量和应变参数的影响甚小,具体计算时可以不予考虑,但曲线坐标系的局部切标架随点变化特性对两者的影响较大,在建模过程中需要顾及,常用的Savage模型需要修正.(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11期)

明锋,柴洪洲[5](2009)在《由GPS资料讨论中国大陆块体运动与应变模型的建立及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很多文献基于弹性力学假设,以小形变、均匀应变场为前提,利用GPS资料建立了中国大陆块体的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相关检验.但上述对模型的检验侧重从模型的拟合效果上进行分析和比较,忽略了对模型的适用性和假设条件合理性的检验.实际上,不同块体由于自身构造和外部条件的不同,其运动状况与应变状态并不完全一致,模型的适用性需进一步的验证.本文提出了两步检验方法对所建立的模型在中国大陆6个主要块体上进行了检验:第一步对应变参数进行显着性检验,第二步对应变均匀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根据所用数据精度,华南块体的刚性程度在95%的置信水平上可以认为显着的,建立模型时不必考虑内部形变;其他块体内部形变显着,整体旋转与均匀应变模型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地壳运动状态,必须考虑其形变的不均匀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柴洪洲,崔岳,明锋[6](2009)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确定中国大陆主要块体运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分析中观测资料不足以及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建立更适于形变分析的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其中包含趋势项和信号项,模型参数有明确的意义;结合抗差估计,提出引入地球物理模型计算值用于数据的中心化处理,同时分区、按方向确定协方差函数的新方法;采用文中改进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建立中国大陆内部主要块体的运动模型。(本文来源于《测绘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金双根,朱文耀[7](2003)在《亚洲区域构造块体运动模型的建立及其运动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亚太地球动力学计划(APSG)联测以及IGS速度场建立亚洲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分析其板内形变,并求出各构造块体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矢量,进而求出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速度,分析各构造块体绝对运动,揭示亚洲区域构造块体的运动规律和特征。(本文来源于《天文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金双根,朱文耀[8](2003)在《东亚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及其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震滑动矢量、转换断层走向和洋中脊扩张速率反演出太平洋、菲律宾、北美、鄂霍茨克、阿穆利亚、南中国和日本本州块体相邻板块间的相对欧拉矢量,该结果与利用最近20年内空间技术实测速度场、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2000速度场、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以及日本GPS地球观测网(GEONet)的速度场等建立东亚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基本一致,反映东亚构造块体现今运动特征,基于模型分析东亚构造块体相对运动,进一步揭示东亚构造块体现今运动规律。(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伍吉仓,许才军[9](2002)在《利用GPS资料反演华北块体运动的负位错模型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华北地区 (北纬 36°~ 4 2° ,东经 112°~ 12 0°) 1995~ 1999叁期GPS观测所获得的测站点的速度数据 ,通过引入板内块体相对运动模型 ,反演了该地区叁条主要断裂带的负位错模型参数 ,从而区分研究区域各个活动断层运动闭锁强弱 ,并且据此推断它们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大小(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02年04期)

刘忠玉,马崇武,苗天德,慕青松[10](2000)在《高速滑坡远程预测的块体运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高速滑坡发生机理的认识及对其运动特征和堆积特征的分析 ,认为滑体内部的速度和变形具有不均匀性 ,且运动过程伴随着变形能的积累、释放和损耗。在此基础上 ,假定滑体的运动形式是连续可变的 ,建立了预测高速滑坡远程的块体运动模型。应用该模型可以模拟滑坡发生后滑体运动的全过程 ,同时可预测滑坡的最大滑速和最大滑距。利用该模型对洒勒山滑坡等实例进行了数值模拟 ,结果和实际基本相符(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0年06期)

块体运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现有的活动断层资料和GPS监测数据等,按照活动块体的基本定义,假定块体的运动近似于刚性块体模型,对青藏高原的活动块体进行了一、二级划分,给出了具有运动学属性的块体运动学模型,通过对10多年来青藏高原系列地震,包括2014年鲁甸和景谷地震与块体运动之间关系的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型地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指出巴颜喀拉和羌塘等块体的主控边界断裂是青藏高原最新1期地震活动的2个主体地区,鲜水河断裂东南段、安宁河断裂、大凉山断裂、小江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中南段,以及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是最新活跃期内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地点;对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异常监测应关注块体边界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变状态差异及其相关物理量的变化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块体运动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徐锡伟,程佳,于贵华,陈桂华.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23钦杭结合带(含江南造山带)地质演化与成矿、专题24洋陆过渡带构造演化、专题25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强震活动的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2015

[2].徐锡伟,程佳,许冲,李西,于贵华.青藏高原块体运动模型与地震活动主体地区讨论:鲁甸和景谷地震的启示[J].地震地质.2014

[3].朱泽,孟国杰,苏小宁,金红林,胡新康.利用块体-位错模型反演华北地区块体运动和断裂活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4

[4].汪建军,许才军.曲线坐标系下的块体运动与应变模型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

[5].明锋,柴洪洲.由GPS资料讨论中国大陆块体运动与应变模型的建立及检验[J].地球物理学报.2009

[6].柴洪洲,崔岳,明锋.最小二乘配置方法确定中国大陆主要块体运动模型[J].测绘学报.2009

[7].金双根,朱文耀.亚洲区域构造块体运动模型的建立及其运动学分析[J].天文学报.2003

[8].金双根,朱文耀.东亚构造块体运动模型及其推论[J].地质学报.2003

[9].伍吉仓,许才军.利用GPS资料反演华北块体运动的负位错模型参数[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

[10].刘忠玉,马崇武,苗天德,慕青松.高速滑坡远程预测的块体运动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0

论文知识图

苏门答腊Mw9.3级地震的破裂分布块体运动模型及GPS点的分布块体运动模型中国大陆及周围板块水平相对运动速度场研究区最终块体划分模型川滇地区各级块体划分及DDA模拟主应变...

标签:;  ;  ;  ;  ;  ;  ;  

块体运动模型论文_徐锡伟,程佳,于贵华,陈桂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