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创作转向论文-周纪文

作家的创作转向论文-周纪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作家的创作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作家创作,张悦然,创作转向,转向分析

作家的创作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周纪文[1](2018)在《80后女作家创作转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编前语:80后作家的作品,作为青春文学的指称和代名词,陪伴了我们整个青春记忆,随着当下成长阅历与文学市场的变化,80后作家也开始分化,他们中有的人放弃写作转向影视,有的人仍旧坚守在文学领域,思考探索当下或未来的书写之路。本期热点话题女性专栏,摘取80后作家中女作家这一群体来分析探讨她们的写作历程与成长变化,以期对80后女作家的创作转向形成些许系统的了解和认(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18年03期)

韩传喜[2](2011)在《反抗的意义及其限度——先锋派作家创作精神转向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余华、苏童、马原、残雪、潘军等先锋派作家曾名噪一时,他们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观念和技巧,在文学理念和文学形式等方面对既有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给中国读者带来了异常新奇的阅读体验,他们创作的极具形式主义狂欢性质的文本也被评论界贴上了"先锋小说"的标签。(本文来源于《艺术广角》期刊2011年03期)

周婉[3](2011)在《就《解放日报》论延安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大型机关报党报,对《解放日报》研读发现:延安时期女性作家先期都以"边缘人"的身份,坚持文学创作的自主自由,她们在政治合法性的前提下坚持自由言说的可能性。在知识分子的"入世"担当意识、革命者的崇高理想、"整风运动"及一系列的政治化运动的综合作用下,延安时期女性作家的女性写作、自由写作又很快地融化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写作。(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巴登绒波[4](2011)在《论当代中国文学作家创作立场的民间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文学看似与政治文学对立,确始终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民间文学的壮大体现了当作作家创作立场的民间转向。本文介绍了民间文学的作品特点,并以《边城》和《活着》来解读当代文学作家民间立场的转向。(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01期)

时立香[5](2010)在《作家身份认同及其创作转向——解放区时期丁玲的创作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解放区文学以其独特的救亡意识开启了中国革命文学的传统。它以其前所未有的民族意识,强烈的群体参与意识以及对革命英雄的渴望意识而屹立于现代文学史上。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延安文人普遍认识到了身份认同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身份认同既来自于自我认知意识,也(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S1期)

刘志华[6](2010)在《角色的焦虑 创作的转向——“十七年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实践过程中,作家经历了角色转换的艰难蜕变,其"知识分子"内涵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为一个群体,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迅速地整合到政治化权力格局之中,作家的创作随之也发生了重大转向,即响应口号,深入工农。这一切不仅使当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实践性品格,而且也强化了当代文学的学科地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0年03期)

张朝丽,刘锦丹[7](2006)在《从模仿到本土化回归——论先锋小说作家的创作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80年代的文化语境,分析了先锋小说作家们在80年代中后期对西方现代文学进行模仿的深层原因,并详细探讨了由此造成的先锋小说的文本特点。由于90年代整个文化大背景的转变和先锋小说作家们自觉的艺术选择,他们的创作产生了一种向本土化文化和生存境况回归的趋势,文章详细探讨了这些小说在叙事、人物和文化意识方面本土化回归的表现。这种现象是80年代和90年代整体文学发展趋势的具体的展现,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新时期文学整体发展态势的认识,也有助于对未来文学发展方向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陈建华[8](2004)在《延安文学体制与作家的创作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延安是与重庆相对的另一个政治中心,这里高举的抗战大旗,吸引一大批作家从全国各地来到延安,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掀起了又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工农兵文学。 作家从国统区和沦陷区来到延安后文学创作发生的这样那样的变化,人们往往从作家生活的变化等方面来解释,忽略了与作家创作密切相关的文学体制的影响。本文拟从延安文学体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来分析作家的创作转向。 第一部分:延安的文学体制的四个方面对作家创作影响,通过党的文艺政策、文学机构和文学报刊、文学评价、作家的身份的变化对作家创作影响的阐述,厘清延安作家创作转向过程中文学体制的力量。 第二部分:以叁个作家为例,论述在延安文学体制的作用下,作家创作转向的叁种类型。第一种是以何其芳为代表的作家,创作转向明显。这影响了创作成绩,完全意义上的工农兵文学成绩不大。第二种是以丁玲为代表的作家,创作有变化,但仍保留了“五四”启蒙传统,虽处境尴尬,却取得了巨大成就。第叁种是以王实味为代表的作家,与延安文学体制保持距离,创作基本不受文学体制影响。结果命运坎坷,创作上却有工农兵文学所不具备的个性特征。 第叁部分:延安文学体制的意义。作家创作的变化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为延安文学贡献了一系列新作品,描绘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成为新中国文学的雏形。作家创作转向从多方面推动了延安文学的发展。延安文学体制对作家控制较严,限制了作家的创造性和创作个性,使得作家创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面对体制的力量,作家们的多种选择,写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色彩斑澜的一页。(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8-01)

作家的创作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余华、苏童、马原、残雪、潘军等先锋派作家曾名噪一时,他们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观念和技巧,在文学理念和文学形式等方面对既有的文学传统进行了颠覆,给中国读者带来了异常新奇的阅读体验,他们创作的极具形式主义狂欢性质的文本也被评论界贴上了"先锋小说"的标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家的创作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周纪文.80后女作家创作转向分析[J].山东文学.2018

[2].韩传喜.反抗的意义及其限度——先锋派作家创作精神转向考察[J].艺术广角.2011

[3].周婉.就《解放日报》论延安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转向[J].许昌学院学报.2011

[4].巴登绒波.论当代中国文学作家创作立场的民间转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

[5].时立香.作家身份认同及其创作转向——解放区时期丁玲的创作转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6].刘志华.角色的焦虑创作的转向——“十七年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

[7].张朝丽,刘锦丹.从模仿到本土化回归——论先锋小说作家的创作转向[J].唐山学院学报.2006

[8].陈建华.延安文学体制与作家的创作转向[D].西南师范大学.2004

标签:;  ;  ;  ;  

作家的创作转向论文-周纪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