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条件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条件

一、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邓贤彬,刘剑琴[1](2021)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动力学解题“三大观点”综合复习为例》文中认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图示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以动力学解题"三大观点"的复习为例,阐述课堂实践中如何进行知识建构和思维建构并加以有效整合,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朱建强[2](2021)在《动量守恒定律的“四性”》文中研究表明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0,那么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是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内容。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可以从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四个主要特性着手,下面具体阐述。特性一:条件性动量守恒定律具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常见的限制条件包括:(1)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0,系统的动量守恒;(2)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0,但在某一方向上受到的合外力为0,则系统在这一方向上的动量守恒;(3)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0,但受到的内力远大于外力,则系统的动量近似守恒,如碰撞、爆炸等。

王芸[3](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动量守恒定律”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真真[4](2021)在《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正冻土水—热—力耦合冻胀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体的冻胀过程是复杂的水-热-力耦合过程,研究正冻土体的水-热-力作用机制、揭示冻胀的发生机理对预测和控制冻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基于多孔介质理论,从平衡方程和热力学定律出发,以连续介质方法对正冻土体的水-热-力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土体的冻胀模型,并进行了数值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连续介质方法,将土体等效为连续介质,推导了非饱和未冻土的平均土骨架应力,建立了土体有效应力与等效介质各相应力间的关系。依据推导的有效应力,对土体的有效应力原理和建模时应选取的独立变量进行了探讨。采用与未冻土相同的方法,推导了饱和正冻土和非饱和正冻土的平均土骨架应力,为基于连续介质方法的冻土建模奠定了理论基础。(2)推导了连续空间和含间断面空间的普适平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饱和正冻土的平衡方程,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导了饱和正冻土体的耗散不等式,建立了能够描述饱和正冻土水-热-力冻胀特性的本构关系。基于土体性质,对饱和正冻土的自由能函数和熵函数进行确定,得到了具体的能量守恒方程和本构方程。将饱和正冻土划分为主动区和被动区,分别建立主动区、被动区和间断面(最暖冰透镜体暖端)的闭合偏微分方程组,得到了含冻结缘饱和正冻土的三维水-热-力耦合分离冰透镜体冻胀模型。将三维冻胀模型简化为一维冻胀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与一维冻胀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通过将非饱和正冻土等效为固体基质、孔隙水、冰和水蒸汽四相连续介质,分别建立了各相的平衡方程,并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得到了非饱和正冻土的本构关系。确立各相的自由能函数和熵函数,得到了描述非饱和正冻土冻胀特性的守恒方程和本构关系。将非饱和正冻土划分为主动区和被动区,建立了含冻结缘非饱和正冻土的三维水-热-汽-力耦合分离冰透镜体冻胀模型。针对三维冻胀模型进行简化,将得到的非饱和正冻土一维冻胀模型进行了数值实现和试验验证。(4)针对某些土体冻胀时冻结缘不存在的情况,基于相场理论中的扩散界面对含冻结缘和不含冻结缘的土体进行统一描述。根据薄膜水、毛细水、水蒸汽在土体冻胀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将正冻土等效为由固体基质、薄膜水、毛细水和汽相等四相组成的多相多组分多孔介质,推导了相场理论下正冻土体的热力学理论框架,得到了与薄膜水相变程度及其梯度有关的水分迁移驱动力。忽略土体中的盐组份,对理论框架进行简化,确定各相的自由能函数,得到了具体的本构方程,这些本构方程可以描述正冻土体中的各项特征,建立了统一描述含冻结缘和不含冻结缘正冻土冻胀的数学模型。基于建立的冻胀模型对正冻土中薄膜水和毛细水的超冷进行了分析及试验验证,推导了正冻土体中薄膜水、毛细水和水蒸汽的水分迁移方程。对简化的冻胀数学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冻胀模型能够比较好的描述含冻结缘和不含冻结缘的冻胀特性。

孙悦[5](2021)在《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学习进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质量,为了研究学生在学习时经历的思维过程,美国提出了学习进阶的概念,希望借助于对学习进阶的研究,帮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逻辑合理的知识框架,并进一步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自然科学学科这种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尤为需要这种研究,尤其是物理,物理对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要求非常高,所以研究物理学科的学习进阶是非常有必要的。2017年我国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动量守恒定律部分的知识不再作为选修课程,成为了学生必须要学习的知识,而且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领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物理规律,但目前以动量守恒定律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很少,所以本文选择了动量守恒定律为核心概念进行研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查阅文献,完成研究需要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以教材和课程标准为参考,初步选定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重要概念,然后对一线教师进行调查问卷,进一步确定选定的重要概念是否合理;第三阶段根据所选取的重要概念确定各个阶段对应的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设计调查问卷,让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作答,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和专家建议,初步完成动量守恒定律学习进阶假设,并对每一个阶段进行说明;第四阶段针对学习进阶假设设计问卷,选取部分高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利用Rasch模型分析后得出结果,据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验证假设合理,并得出最终的学习进阶框架图,;第五个阶段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学习进阶框架图对动量守恒定律一节进行教学设计,然后针对教学设计与一线教师进行访谈,收集修改意见。第六个阶段,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结合教学实践和学习进阶框架图给出教学建议,并对本次研究进行反思。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基本将动量守恒定律学习进阶划分为五个层次:阶段一:对碰撞有基本的了解,知道这几种碰撞类型的特点,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区分;阶段二:了解动量的来源:碰撞中的不变量,并且可以正确区分动量和动能。在此基础上可以理解动量的内涵和物理意义,知道动量是一个矢量,并且可以对物体发生一维碰撞前后的动量变化情况进行计算。同时理解冲量的物理意义是力对时间的积聚效应,冲量也是一个矢量,并可以计算作用在某一物体上的力在某段时间内的冲量的大小;阶段三:理解动量定理的内涵,可以写出对应的表达式,并可以应用动量定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知道何为系统,可以区分作用在同一个系统上的内力和外力;阶段四:在能够正确区分作用在同一系统上的内外力之后,进一步认识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可以根据其内涵写出物理表达式,并且清楚该定律的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及其适用范围;并进一步了解因为牛顿运动定律已经不再适用于我们目前研究的一些领域,而动量守恒定律的却可以适用于这些领域,所以有研究动量守恒定律的必要;可以把动量守恒定律应用到解决一些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物理问题,还可以利用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阶段五:在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解决弹性碰撞的相关问题;了解反冲运动,可以将动量守恒定律应用到解释反冲运动中去;会利用反冲运动分析火箭的飞行原理。希望本次关于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可以对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所帮助。

柏航[6](2021)在《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文中研究指明麦克斯韦在1859年的报告中首次将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气体动理论的研究,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理学的定律都是统计的”这一伟大思想。该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在物理学上促成了统计物理的诞生,在哲学上让机械自然观发生了动摇,促使一些科学家重新思考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法则。事实上,统计力学的诞生不仅由于杰出人才,也与当时科学的背景紧密相关。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的起源关系甚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也是统计力学诞生的重要知识基础。研究热力学发展和统计思想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统计力学的诞生。本文基于热力学发展中的几位关键人物的论文、着作等原始文献、一些围绕这些伟大科学家的研究,以及其他与这些问题相关的着作,对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做出了简要描述,分析了热力学发展中的几个关键概念的变化,澄清了一些长期以来的误解,并在此基础上就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具体内容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探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发展历程。作为统计力学的主要数学背景,概率论和统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认为,基于概率论的发展,统计物理学拥有了数学工具。第二,分析人类对热本质概念的理解的变化,尤其是热质说是如何变为热运动说的,又是如何与能量概念相结合的。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有助于思考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历程。通过研究发现,学界长期以来未将伦福德的热理论中“相对的”特点表现出来,因而对其理论的意义产生了误解。第三,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建立,分析力、活力、功、能量、能率、功率等概念是如何建立起联系的,以及热力学定律的提出与热力学建制的紧密联系。可以认为,技术实践中的工人为热力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针对能量的讨论,是“同时发现”的典型例证,亦是抛弃旧的热本质概念的必要因素。第四,就气体动理论的发展进行总结,回溯麦克斯韦伟大的历史成就,思考科学共同体对一个新观点的接纳需要哪些条件。从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看出,科学共同体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伴随着精英科学家的观念转变而变化。第五,回顾整篇文章,对一些埋藏在其中的问题进行再次讨论。另外,就自己关于科技史研究的方法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论证。从中可以发现,相比于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可有可无的。

秦豹[7](2021)在《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热-化-力耦合连续介质理论及应用》文中认为聚合物的固化、水凝胶的溶胀、金属的氧化、锂离子电池中的锂化或脱锂化、生物组织的生长等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着质量传输、热交换、物质变换和力学变形等多场耦合问题。热-化-力耦合的动力过程是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在研究系统的本构方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文献中,关于与环境交换质量的开放系统,热力学定律有多种形式,如何选择一种合理的形式对开放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成为了一个难题。为分析上述热力学定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区别于传统混合物理论考虑组分之间开放,混合物整体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基于Biot的观点,选择一个可变形固体作为物质传输介质来建立考虑多组分的连续介质热力学理论框架。通过这样做,就可以厘清常见开放系统热力学定律之间的差异。基于所提出的开放系统连续介质热力学定律,建立了考虑大变形和塑性流动的热-化-力耦合问题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可用于预测材料在热和化学环境下的力学行为。不同于其它文献中的理论模型,在该模型中利用化学反应进度和扩散浓度作为两种独立的变量推导了大变形情况下反应和扩散的驱动力:化学亲和势和化学势,这样将扩散和反应区分为两个独立的过程。然后,提出了一种依赖于物质浓度和变形的修正化学反应动力学,以满足耗散不等式。在化学领域中最常用的化学反应动力学表达式是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幂函数,修正化学动力学是在其基础上将Eshelby应力纳入化学亲和势的表达式中构建的,以反映变形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最后,以金属氧化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接下来,应用上面建立的大变形耦合模型模拟锂离子电池硅电极的锂化过程。硅因其在充电容量上的优越性而被广泛地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极。然而,硅的锂化会导致硅电极的两相界面产生较大的变形和显着的应力跃迁,最终可能导致电池的结构失效。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对锂化过程进行准确的建模至关重要。近十年来,虽然针对锂化过程建立了许多模型,但大多仅将变形与扩散联系起来,未考虑电化学反应的影响,无法模拟两相界面的形成。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热-化-力耦合模型来模拟锂化过程,提出了反应屏障效应来解释由于快速反应导致的两相界面的形成和硅电极的力学行为,如预测锂化过程中大变形塑性流动。此外,通过耦合大变形、化学反应、物质传输和热传导,我们建立了针对化学活性软材料的性连续介质热力学模型。尽管有了大量针对软材料中大变形与扩散耦合问题的研究工作,但仍需要建立完整的软材料热-化-力耦合模型,特别是考虑扩散与反应共存的情况。在本文中,为了考虑扩散与反应之间的耦合关系,我们在亥姆霍兹自由能函数中引入了两种独立的状态变量,即被宿主固体吸收的扩散物质的扩散浓度和化学反应进度。同时,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建立了非线性反应动力学,不同于以往的线性唯象动力学。为了阐述所提出的模型,利用超弹性本构模型研究了一种具有吸湿水解反应的凝胶,并预测了其在瞬态和稳态下的力化学响应。最后,建立了扩散-反应-变形耦合模型,并在商用有限元软件包ABAQUS中利用用户单元(UEL)子程序实现有限元计算。由于将反应进度和扩散浓度作为两种自变量,化学反应和扩散被视为两个不同的过程,可以推导这两个过程的独立控制方程。因为利用反应速率与化学亲和势之间的指数形式关系代替线性唯象关系来描述反应过程,所以可以模拟无论是在平衡附近或远离平衡的复杂化学反应。本文给出了两个数值算例,一个用于验证模型,另一个用于模拟由化学反应引起的梁的挠曲变形。

冯海涛[8](2021)在《高考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研究 ——以2013-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为例》文中认为自《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后,物理核心素养成为广大物理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在物理核心素养的各组成部分中,作为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模型建构思维的研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模型建构思维是指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通过提取结构要素、选择所学的基本科学模型、建构对应的物理模型,从而解决相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如何评价高中生模型建构思维的现状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培养,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关心的重点问题。作为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考查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对高中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计算题是高考物理的三大题型(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之一,考查内容具有综合性,并且能够直观地体现学生的作答思维。因此,明确高考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水平和要求,对培养高中生的科学思维、促进高中一线教师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SOLO分类理论作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高考评价体系、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学业质量标准进行分析,构建高考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标准。该标准将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划分为以下五个水平:单点结构水平(U),即解决该计算题所需的物理模型为单个的科学模型;多点结构水平(M),即所需的物理模型为多个相互独立的科学模型;关联结构水平一(R1),所需的物理模型需要运用多个基本科学模型进行建构;关联结构水平二(R2),所需的物理模型构建需要挖掘潜在的基本科学模型或相互关系;抽象扩展结构水平(E),构建的物理模型需要进一步的外延应用。这五个水平的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要求逐级递增。根据考查标准,本研究以2013-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的物理计算题为研究对象,对其所考查的模型建构思维的水平进行划分。统计结果显示:考查关联结构水平一(R1)的计算题数目最多,主要分布在必考题部分的24题和选考题部分的33题、35题;其次是考查多点结构水平(M)的试题,主要集中分布在选考题部分的33题和34题;考查关联结构水平二(R2)和抽象扩展结构水平(E)的计算题主要集中在必考题部分的25题;计算题整体没有对单点结构水平(U)进行考查。以试卷年份为自变量,分别分析各年份的试卷类别-试题-模型建构思维水平数据,得到模型建构思维水平的时间演变特征。时间演变特征表现为:在2013-2015年(全国III卷未实行前),全国I卷考查模型建构思维的水平整体高于全国II卷;在2016-2017年(全国III卷实行后),全国I卷考查水平均高于全国II卷,全国III卷整体考查水平在2016年低于I卷和II卷,2017年高于I卷和II卷;在2018-2020年(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后),全国II卷整体考查水平最高,2018年和2019年全国III卷最低,2020年全国I卷考查水平最低。由于使用全国I卷、II卷、III卷的省份不同,以试卷类别(I卷、II卷、III卷)为自变量,分别分析各类别的试题-年份-模型建构思维水平数据,得到模型建构水平的地域表现特征。地域表现特征表现为:近8年的全国I卷物理计算题模型建构思维整体水平趋向于关联结构水平一(R1);在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前(2013-2017年),全国II卷物理模型建构思维趋向于关联结构水平一(R1),在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后(2018-2020年),全国II卷考查整体水平趋向于关联结构水平二(R2);近5年的全国III卷物理计算题模型建构思维整体水平趋向于关联结构水平一(R1)。依据上述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1)注重整体知识体系的建立;(2)培养学生的高阶模型建构思维;(3)针对各思维水平学生进行差异教学;(4)对新高考模式的建议。

陈泽[9](2021)在《涡旋结构光在界面上反射与折射的光束位移和自旋分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的反射与折射是最基本的光学现象之一,发生在所有的光学系统中。光的反射与折射过程中的光束位移(包括Goos-Hanchen位移,GH位移;Imbert-Fedorov位移,IF位移)与自旋分裂受到研究者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光束位移与光的自旋分裂的大小对媒质的物理参数与入射光偏振态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可有望应用于精密测量、光学传感、超快光模拟计算等领域。另一方面,光子是携带信息的重要载体,具有自旋角动量(Spin Angular Momentum,SAM)。具有螺旋相位波前的涡旋结构光还具有内在轨道角动量(Intrinsic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IOAM)。IOAM为操控光束位移与自旋分裂提供一个新的物理维度。目前,涡旋结构光的光束位移与自旋分裂已成为自旋轨道光子学中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围绕涡旋结构光在界面上反射与折射的光束位移和自旋分裂的产生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涡旋结构光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两种透明媒质界面上反射与折射光束位移研究通过分析波矢相关的反射与折射光场的能流(|(?)a(?)a|2),提出了波矢相关的光场系数((?)a(?)P/Sa)是研究涡旋结构光在界面上反射与折射光束位移产生机制的关键。详细推导了涡旋结构光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两种透明媒质界面上反射与折射的光束位移(包括GH位移与IF位移)表达式,该表达式与V.G.Fedoseyev,K.Y.Bliokh等人得到的表达式完全一致,且与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之间完全自洽,本研究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折射光的GH位移产生机制的理解。(2)涡旋结构光在空气-各向异性媒质分界面反射与折射的光束位移研究。基于复位移法与角谱法相结合,深入分析了交叉耦合相互作用(Cross Coupling Interaction,XCI)引起的光束位移的物理来源。详细推导了涡旋结构光在空气-各向异性媒质界面反射与折射的光束位移表达式。同时,引入了物理参数NX/Sa(该参数表示XCI对归一化因子的影响),用于进一步分析XCI引起的光束位移,特别是涡旋结构光的IOAM可用于进一步调控XCI引起的光束位移。本研究成果解决了涡旋结构光在空气-各向异性媒质分界面反射与折射的光束位移与在空气-各向同性媒质分界面上反射与折射的光束位移之间差异的根本物理来源这一科学问题,为二维各向异性原子晶体结构参数的直接光学测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案。(3)涡旋结构光在界面上的对称与非对称自旋分裂研究基于复位移法与角谱法相结合,研究了任意偏振涡旋结构光在空气-各向异性媒质分界面反射的自旋分裂的产生机制与数学描述,推导了涡旋结构光自旋分裂表达式。通过引入非对称自旋分裂因子g定义了对称自旋分裂与非对称自旋分裂,给出了定量分析这两种自旋分裂的思路。当|g|趋于零时,对称自旋分裂发生。总的自旋分裂可看作自旋无关的分裂与自旋相关的分裂的叠加,且自旋无关的纵向或横向分裂本质上就是GH位移或IF位移。当|g|相比1不能忽略时,非对称自旋分裂发生,总的自旋分裂看作沿着相同方向的非对称自旋分裂与沿着相反方向的非对称自旋分裂的叠加。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对涡旋结构光在界面反射的对称自旋分裂与非对称自旋分裂的深刻认识、入射线偏振光在空气-各向异性媒质界面上反射的自旋分裂对入射光振幅比角的变化是否敏感、入射圆偏振涡旋结构光在空气-强吸收媒质界面反射的对称自旋分裂发生条件等自旋轨道光子学中比较重要的科学问题。

张雅丽[10](2021)在《高中物理动量问题学习进阶研究》文中认为动量知识作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把金钥匙之一,不仅适用于宏观领域,还适用于微观领域。由于动量知识在物理学科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教育部自2017年将动量纳入高考必考内容。物理必考内容中动量的加入拓宽了力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大了高考在动量方面的考察力度,这就对高中物理教师在传授动量相关知识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或方法也成为高中物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采取学习进阶教学策略,以科学探究的方法为指导,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进阶过程,最终达到对动量、冲量概念的深刻理解;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后,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系统的选取以及内力外力的区分等,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基本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相关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学习进阶和动量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中尚未有关于完整的动量知识体系的学习进阶及将进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因此确定研究方向。其次,阐述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理论、螺旋式上升理论、信息加工理论。接着,结合文本分析法,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中物理教材为主要依据,梳理动量相关知识;与一线教师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动量知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据学科知识的内部结构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详细构建动量整体的进阶层级。然后,以最近发展区等理论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基于学习进阶教学策略,分别对“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进行教学设计,以凸显动量的学习进阶过程。最后,采用实验法,选择两个水平相当的班级进行实验,测试学习进阶策略的效果,设计前测、后测试卷,并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教学相比,学习进阶策略能让学生对动量的概念和规律理解得更深刻,且在灵活运用上,也更胜一筹,是一种可行的教学策略。希望本研究可以为一线高中物理教师在动量知识教学的实践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4)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正冻土水—热—力耦合冻胀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未冻水含量的研究
        1.2.2 正冻土水分迁移机制的研究
        1.2.3 正冻土冻胀理论模型的研究
        1.2.4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冻土热力学模型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2.非饱和土中的平均土骨架应力及有效应力原理的讨论
    2.1 概论
    2.2 非饱和未冻土中的平均土骨架应力及有效应力原理讨论
        2.2.1 非饱和未冻土中的平均土骨架应力
        2.2.2 非饱和未冻土有效应力原理的讨论
    2.3 饱和冻土的平均土骨架应力及有效应力原理
        2.3.1 饱和冻土的平均土骨架应力及有效应力表达式
        2.3.2 非饱和未冻土与饱和冻土的相似
    2.4 非饱和冻土的平均土骨架应力及有效应力表达式
        2.4.1 非饱和冻土总应力和各相应力的关系
        2.4.2 非饱和冻土平均骨架应力的表达式
    2.5 冻土中变量的选取
    2.6 本章小结
3 饱和正冻土水-热-力耦合分离冰透镜体冻胀模型
    3.1 引言
    3.2 含相变孔隙介质的普适平衡方程
        3.2.1 连续空间的平衡方程
        3.2.2 含间断面空间的平衡方程及间断条件
    3.3 饱和正冻土的平衡方程
    3.4 饱和正冻土的本构方程
        3.4.1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导正冻土体的本构方程
        3.4.2 本构方程中材料参数的确定
    3.5 饱和正冻土各相的自由能函数及熵
    3.6 饱和正冻土的完备微分方程组
        3.6.1 主动区的水热力耦合方程组
        3.6.2 冰透镜体的形成及生长
        3.6.3 冻胀量计算
    3.7 饱和正冻土的一维冻胀模型及其数值实现
        3.7.1 一维冻胀模型的建立
        3.7.2 饱和正冻土一维冻胀模型的数值实现
    3.8 本章小结
4 非饱和正冻土水-热-汽-力耦合分离冰透镜体冻胀模型
    4.1 引言
    4.2 非饱和正冻土的平衡方程
    4.3 非饱和正冻土的本构方程
        4.3.1 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导非饱和正冻土的本构方程
        4.3.2 本构方程中材料参数的确定
    4.4 非饱和正冻土各相的自由能函数和熵
    4.5 非饱和正冻土的完备微分方程组
        4.5.1 主主动区的水-热-汽-力耦合方程组
        4.5.2 被动区偏微分方程
        4.5.3 最暖冰透镜体暖端的间断条件
        4.5.4 冻胀量计算
    4.6 非饱和正冻土体一维冻结及数值实现
        4.6.1 一维冻胀偏微分方程
        4.6.2 非饱和正冻土体的一维冻胀数值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一个基于扩散界面的正冻土冻胀理论模型
    5.1 引言
    5.2 正冻土的热力学理论框架
        5.2.1 正冻土各组份、各相及整体的平衡方程
        5.2.2 正冻土的熵不等式及本构关系
    5.3 非饱和不含盐正冻土的数学模型
        5.3.1 平衡方程
        5.3.2 本构关系
    5.4 数学模型的应用
        5.4.1 孔隙流体的超冷
        5.4.2 正冻土中的水分迁移
    5.5 水热耦合冻胀模型的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访谈法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习进阶的界定
        2.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3 重要概念的界定
    2.2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2.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章 选定动量守恒定律重要概念以及进阶假设
    3.1 选定动量守恒定律重要概念
        3.1.1 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解读
        3.1.2 一线教师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3.1.3 动量守恒定律重要概念内容
    3.2 构建动量守恒定律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假设
    3.3 对动量守恒定律学习进阶框架的说明
第四章 对高中学生展开重要概念的调查以及结果分析
    4.1 测量问卷的开发
    4.2 测量问卷的评估
    4.3 测量问卷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基于动量守恒定律学习进阶的教学设计
    5.1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5.2 教学实践效果对比
    5.3 一线教师访谈
第六章 结果与反思
    6.1 结论与启示
    6.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动量守恒定律相关概念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各部分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动量守恒定律测量问卷
附录四 访谈提纲
致谢

(6)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统计思想
    1.1 统计的起源及其局限
    1.2 概率论如何到数理统计?
    1.3 传统物理学研究中的统计行为
第二章 热质说的建立和毁灭
    2.1 近代早期对热的研究
    2.2 伦福德和他的热理论
    2.3 伦福德之后的热质说
第三章 技术看上去引导了科学
    3.1 瓦特于蒸汽机发明的意义
    3.2 卡诺于蒸汽机发展的意义
    3.3 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扶持
第四章 能量与功——热力学第一定律
    4.1 “活力”之争是语义之争还是事实之争?
    4.2 什么是“功”?
    4.3 能量转化——不同形式有着同一本质
    4.4 转化的能量是守恒的
第五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5.1 卡诺定理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矛盾
    5.2 两个汤姆逊
    5.3 “第三个”热力学第二定律
    5.4 “反常”的科技——热力学建立过程的反思
第六章 气体动理论研究
    6.1 早期气体动理论
    6.2 气体动理论的复兴
    6.3 《气体动理论的图景》
第七章 早期热力学研究的深层意义
    7.1 经典热力学与气体动理论的关系
    7.2 热究竟应当被怎么看待?
    7.3 统计与统计力学关系的哲学思考
    7.4 科学家贡献的判定标准初探
    7.5 科学研究的方法刍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热-化-力耦合连续介质理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热-化-力耦合理论的研究现状
        1.2.1 开放系统的连续介质热力学
        1.2.2 热-化-力耦合理论的发展
        1.2.3 现有理论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开放系统的连续介质热力学理论框架
    2.1 引言
    2.2 理论框架
        2.2.1 质量平衡
        2.2.2 一般输运定理
        2.2.3 动量定理
        2.2.4 动量矩定理
        2.2.5 热力学第一定律
        2.2.6 热力学第二定律
    2.3 热力学定律的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化-力耦合大变形理论及金属氧化
    3.1 引言
    3.2 理论框架
        3.2.1 运动学和化学反应
        3.2.2 平衡定律和熵增不等式
        3.2.3 状态方程
        3.2.4 动力学方程
        3.2.5 客观性原则
    3.3 金属氧化案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硅电极锂化的扩散-反应-变形耦合模型
    4.1 引言
    4.2 理论模型
    4.3 硅电极的锂化
        4.3.1 塑性流动
        4.3.2 斐克定律
        4.3.3 锂化反应动力学
        4.3.4 有限差分计算
        4.3.5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物质的热-化-力耦合模型
    5.1 引言
    5.2 理论模型
    5.3 案例
        5.3.1 无约束立方体凝胶中的反应和扩散
        5.3.2 水解反应引起的瞬态响应
        5.3.3 单轴拉伸的稳态变形
        5.3.4 力化加载条件下的瞬态响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扩散-反应-变形耦合理论的有限元模型
    6.1 引言
    6.2 理论模型
        6.2.1 守恒定律和热力学
        6.2.2 本构关系和定解条件
    6.3 有限元模型及实现
    6.4 案例
        6.4.1 具体本构关系
        6.4.2 平面八节点单元
        6.4.3 验证模型
        6.4.4 悬臂梁的弯曲变形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高考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研究 ——以2013-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概述
3 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标准
    3.1 不同水平的划分标准
    3.2 不同水平的试题示例
4 模型建构思维水平的时间演变特征
    4.1 2013-2015 年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水平对比
    4.2 2016-2020 年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水平对比
5 模型建构思维水平的地域表现特征
    5.1 全国I卷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特征
    5.2 全国II卷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特征
    5.3 全国III卷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特征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涡旋结构光在界面上反射与折射的光束位移和自旋分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束位移与光的自旋分裂研究背景
    1.2 光束位移与光的自旋分裂研究进展
        1.2.1 光束位移研究进展
        1.2.2 光的自旋霍尔效应研究进展
        1.2.3 光的自旋分裂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涡旋结构光的光束位移与自旋分裂基础理论
    2.1 涡旋结构光的角动量
        2.1.1 涡旋结构光的角动量简介
        2.1.2 涡旋结构光的角动量物理内涵
    2.2 偏振光的反射与折射物理模型
    2.3 涡旋结构光的光束位移
        2.3.1 涡旋结构光的光束位移产生机制
        2.3.2 光束位移与守恒律之间的联系
    2.4 涡旋结构光的自旋分裂
        2.4.1 光的自旋霍尔效应产生机制
        2.4.2 涡旋结构光的自旋分裂产生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涡旋结构光在各向异性媒质界面上反射与折射的光束位移
    3.1 涡旋结构光在空气-各向异性媒质界面上的光束位移理论
    3.2 交叉耦合相互作用引起的光束位移分析
    3.3 涡旋结构光在空气-二维各向异性原子晶体界面上的光束位移
        3.3.1 空气-二维各向异性原子晶体界面上菲涅尔方程
        3.3.2 交叉耦合相互作用引起的光束位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涡旋结构光在界面上的对称与非对称自旋分裂
    4.1 涡旋结构光在空气-各向异性媒质界面上反射的自旋分裂理论
    4.2 对称与非对称自旋分裂
    4.3 线偏振涡旋结构光在第二类外尔半金属界面上反射的自旋分裂
        4.3.1 空气-第二类外尔半金属界面上反射的自旋分裂
        4.3.2 空气-第二类外尔半金属界面上反射的非对称自旋分裂因子
        4.3.3 空气-第二类外尔半金属界面上反射的对称与非对称自旋分裂
    4.4 椭圆偏振涡旋结构光在强吸收媒质界面上反射的对称自旋分裂
        4.4.1 空气-强吸收媒质界面上反射的自旋分裂
        4.4.2 空气-金界面上反射的非对称自旋分裂因子
        4.4.3 空气-金界面上反射的对称自旋分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高中物理动量问题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最近发展区理论
    2.2 螺旋式上升理论
    2.3 信息加工理论
第3章 基于学习进阶策略的动量问题进阶阶层建构
    3.1 学习进阶定义
    3.2 学习进阶策略
    3.3 阶层构建依据
        3.3.1 物理课程标准
        3.3.2 人教版物理教材
    3.4 构建进阶阶层
第4章 基于学习进阶策略的动量问题教学设计
    4.1 基于学习进阶策略的“动量”教学设计
        4.1.1 教材分析
        4.1.2 学情分析
        4.1.3 设计思路
        4.1.4 教学过程
        4.1.5 教学反思
    4.2 基于学习进阶策略的“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4.2.1 教材分析
        4.2.2 学情分析
        4.2.3 设计思路
        4.2.4 教学过程
        4.2.5 教学反思
    4.3 基于学习进阶策略的“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4.3.1 教材分析
        4.3.2 学情分析
        4.3.3 设计思路
        4.3.4 教学过程
        4.3.5 教学反思
第5章 基于学习进阶策略的教学实验研究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方法
    5.3 研究对象
    5.4 研究过程
        5.4.1 准备阶段
        5.4.2 具体实施
        5.4.3 数据分析
    5.5 研究结果
        5.5.1 前测结果分析
        5.5.2 后测结果分析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四、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动力学解题“三大观点”综合复习为例[J]. 邓贤彬,刘剑琴.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21(25)
  • [2]动量守恒定律的“四性”[J]. 朱建强.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使用), 2021(Z1)
  • [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动量守恒定律”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王芸.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正冻土水—热—力耦合冻胀模型研究[D]. 刘真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学习进阶研究[D]. 孙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6]统计物理的起源(1798-1860)[D]. 柏航. 山西大学, 2021(12)
  • [7]基于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热-化-力耦合连续介质理论及应用[D]. 秦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8]高考物理计算题对模型建构思维的考查研究 ——以2013-2020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为例[D]. 冯海涛.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9]涡旋结构光在界面上反射与折射的光束位移和自旋分裂的研究[D]. 陈泽.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10]高中物理动量问题学习进阶研究[D]. 张雅丽.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标签:;  ;  ;  ;  ;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条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