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吉长铁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路,日本,清末,俄国,民初,吉林,帝国主义。
吉长铁路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胡玉霞[1](2017)在《自办吉长铁路运动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办吉长铁路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的10年间,体现了官员、绅士、商人、学生各界人士的觉醒。吉林将军长顺率先创议自办吉长铁路。但在沙俄的压力以及筹款困难的情况下,长顺不得不撤回自办的请求。在日俄战争之后,日俄两帝国主义私相授受,将吉长铁路相关权益被秘密转让给日本。日本随后迫使清廷将此内容写入秘密的会议节录中。在此过程中,吉省长官、绅界、商界、学界的自办吉长铁路运动不断发展。日本随后向清廷中央政权施压,通过公开的约款,取得了强制投资权。1908年,绅界、商界、学界主导的自办吉长铁路运动达到了顶峰。但是,在日本的施压下,中央及地方的官员对自办运动采取了压制和纾解的两种办法。自办吉长铁路运动暂告一段落。(本文来源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李之吉,卢扬[2](2017)在《长春近代吉长铁路站区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吉长铁路是构建近代东北铁路交通的一条骨干线路,它连接了吉林省的长春、吉林两市,从历史价值上看,它是当时中国清政府的第一条自建铁路,它的修建代表了当时清政府对于外国侵略势力的反抗,在日本方面进行大新京规划之前,它是组成长春城市主体框架的五大历史街区中的一条,它独立于长春伊通河西岸的四块区域。独立的位于长春伊通河的东岸地区,它的建立带动了整个东岸的发展,大量的人力、物资由于铁路的设立而不断的向该区域汇集。因此,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北方建筑》期刊2017年01期)
江沛,辛孟轲[3](2016)在《吉长铁路工程延误事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吉长铁路是清末借日资修建的一条国有铁路,曾因工程延误倍受舆论关注。从任职仅6个月的吉长铁路总办李凤年言行切人,发现该铁路开工即是"问题工程":前总办傅良佐用人不当,隐患众多;李凤年接替后草率改革,导致工程近乎瘫痪,不仅与日本总工程师曲尾辰二郎关系破裂,还放任工程腐败。面对日本对吉长铁路的觊觎,以总办为首的吉长路局官员没有以国家利益为重,工程腐败导致决策失当,造成了工程延误。该事件虽然客观上延缓了日本掠夺中国资源的行动,但与民族主义意识及行为无关,它揭示了并存于中日两国间及清朝官僚体系内部的双重利益纠纷。(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6年10期)
杨洪友[4](2014)在《从《盛京时报》看吉长铁路修建迟缓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吉长铁路是近代东北地区构建早期现代化交通网络的一条骨干铁路。本文以日本人创办的《盛京时报》报道的吉长铁路修建工作为中心内容,主要论述吉长铁路建设中遇到的重重问题,而引起的铁路修建迟缓原因,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该铁路从路权争夺到通车等各个过程。吉长铁路作为当时吉林省城拥有的第一条与外界相连的铁路,不但对于吉林市、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商业圈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还有效地遏制了日俄两国利用修筑铁路在东北进行侵略的欲望,并让中国在铁路运营初期掌握了铁路的运营主权,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东北路权。(本文来源于《溥仪研究 2014年第1期》期刊2014-03-01)
佟银霞,曲晓范[5](2010)在《吉长铁路的修建与清末民初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长春两市之间的农村地区是清末民初吉林省早期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而吉长铁路则是本区城市化进程快速运行的重要助推器。本文依据近年新发现的一些档案、报纸材料,从交通史的视角,深入考察了吉长铁路修建的具体过程,进而分析吉长铁路开通后,对东北地区开展近代交通建设、铁路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吉林省中部地区城镇发展演变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下半月刊)》期刊2010年08期)
尹新华[6](2002)在《论吉长铁路的修建与维护路权的斗争(1902-1912)》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 ,为了进一步侵略东北 ,俄、日两国无视中国主权 ,先后觊觎吉 (林 )长 (春 )铁路利权。为维护路权 ,巩固边防 ,清中央政府、吉林地方当局以及吉林民众与俄、日展开了一系列的交涉和斗争。因出发点各异 ,他们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护权姿态。由于当局不能有效地团结民众力量 ,路权斗争的结果只是勉强维持了“中日合办”的格局(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2期)
尹新华[7](2002)在《吉长铁路护路斗争探微(1902—1918)》一文中研究指出吉长铁路护路斗争既是近代东北史中一个影响很大的问题,也是近代中国维护路权运动中的典型案例。在这场斗争中,中国内部各级社会阶层在民族主义情绪作用下,都表现出了护路抗争的共性;同时,由于出发点不尽一致,他们的抗争姿态也各不相同,并且还呈现着阶段性的差异。本文以吉长路权交涉为主线,分层次、分阶段地探析中央政府、吉林地方当局以及吉林民众等各级社会阶层在维护路权斗争中的姿态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对这一历史事件获得立体且连续的动态认识。 第一部分:考察了吉长铁路修建之前,清中央政府、吉林地方当局在遏抑俄国侵略步伐的共同愿望下,都提出了自办吉长铁路的主张,但最终却出于多方考虑,先后放弃自办初衷。总体而言,中央和地方政府维护吉长路权的意识仍处于萌动阶段。 第二部分:考察了日俄战争结束后,在吉长路权问题上,日、俄、中叁国关系表现出交叉重迭的态势,清中央政府、吉林地方当局和吉林民众(以立宪派士绅为主)维护吉长路权的抗争由此进入高潮阶段。但是由于出发点各异,中国各阶层之间展露出了一系列的矛盾,最终为日本所利用,铸成了“中日合办”吉长铁路的事实。 第叁部分:考察了吉长铁路修建与营运期间的护路斗争。其中,在起着关键作用的“二十一条”交涉过程中,吉林民众(以新知识分子为主)已积极地汇入到全国性的反日、抵制日货的风暴中,直接给日本对华方针造成了一定压力。但北洋政府在对日妥协的既定政策调控下,压制国内民气、出卖国家利益,终究难挽路权丧失的狂澜。 总之,在吉长铁路护路斗争中,中国内部各级社会阶层虽然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抗争,但是他们最终都难以走上合作抗争的道路,这直接弱化了护路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高乐才[8](1989)在《日本帝国主义对吉长铁路的攫取与侵华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推行其“大陆政策”,实现吞并“满蒙”的战略计划,首先开始了对我国东北铁路的修筑权、贷款权和经营管理权的攫取,而吉长铁路是主要目标之一。吉长铁路扼东叁省中枢,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中国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对吉长铁路的攫取过程中,曾进行了多次的抵制和斗争。但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期刊1989年05期)
吉长铁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吉长铁路是构建近代东北铁路交通的一条骨干线路,它连接了吉林省的长春、吉林两市,从历史价值上看,它是当时中国清政府的第一条自建铁路,它的修建代表了当时清政府对于外国侵略势力的反抗,在日本方面进行大新京规划之前,它是组成长春城市主体框架的五大历史街区中的一条,它独立于长春伊通河西岸的四块区域。独立的位于长春伊通河的东岸地区,它的建立带动了整个东岸的发展,大量的人力、物资由于铁路的设立而不断的向该区域汇集。因此,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吉长铁路论文参考文献
[1].胡玉霞.自办吉长铁路运动述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
[2].李之吉,卢扬.长春近代吉长铁路站区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J].北方建筑.2017
[3].江沛,辛孟轲.吉长铁路工程延误事件初探[J].史学月刊.2016
[4].杨洪友.从《盛京时报》看吉长铁路修建迟缓原因[C].溥仪研究2014年第1期.2014
[5].佟银霞,曲晓范.吉长铁路的修建与清末民初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
[6].尹新华.论吉长铁路的修建与维护路权的斗争(1902-1912)[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7].尹新华.吉长铁路护路斗争探微(1902—1918)[D].东北师范大学.2002
[8].高乐才.日本帝国主义对吉长铁路的攫取与侵华战略[J].东北师大学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