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前端论文_王生旺,侯俊男,王贤华,丁晓杰,马群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收前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超导,放大器,磁共振,晶体管,射频,混频器,毫米波。

接收前端论文文献综述

王生旺,侯俊男,王贤华,丁晓杰,马群[1](2019)在《一种制冷射频接收前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制冷射频前端的组成,对其中关键器件真空窗及隔热波导组件、低温低噪声放大器和超导滤波器的设计进行描述。给出了真空窗及隔热波导组件、低温低噪声放大器和超导滤波器主要性能测试实例,制冷射频前端主要指标噪声温度≤10 K,带外抑制≥120 dB。(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11期)

巨磊,徐俊成,沈明,宋一桥,蒋瑜[2](2019)在《基于非谐振线圈的磁共振接收前端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非谐振线圈的磁共振接收前端的设计原理和电路实现,将商用谱仪上的多通道谐振探头改造为非谐振线圈结构,并设计了一款与非谐振线圈匹配的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不但能够较好地放大非谐振线圈接收的信号,还可以与后级的商用谱仪系统匹配使用,将信号传输到控制台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商用300MHz Bruker AVANCE III谱仪上,通过接收前端成功探测到了重水样品的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信号,与谐振电路相比,文中接收前端具有无需重新调谐的优势,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该接收前端宽频探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张贞鹏,方园,孟范忠[3](2019)在《W波段四通道接收前端MMIC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发了一款W波段四通道接收前端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该接收前端包括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和本振功分电路。低噪声放大器采用五级共源放大拓扑,混频器采用场效应晶体管进行阻性叁次谐波混频;通道之间采用电阻隔离,以抑制信号泄露。对低噪声放大器和谐波混频器两个关键电路进行了设计和仿真,接收前端芯片面积为5.50 mm×4.50 mm,采用标准GaAs PHEMT工艺进行了流片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在片测试结果表明,在88~104 GHz频段内,通道增益为5.0~7.5 dB,噪声系数小于5.2 dB,射频端口电压驻波比约为2.0;功耗约为0.48 W。该接收前端芯片可广泛应用于W波段阵列电路中。(本文来源于《半导体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肖南,葛玲,刘文其,孙婷婷,宾峰[4](2019)在《超导接收前端用制冷HEMT低噪放电控组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导接收前端以超导滤波器和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低温放大器构成核心微波电路,其HEMT放大器在低温下拥有极低的工作噪声,但对偏置供电的要求很高,只有在特定偏置下,系统才拥有最佳的工作稳定度、高增益和低噪声。本文针对多信道超导接收前端,设计了一种多通道、模块化,带程控通讯的超导接收前端用HEMT低噪放电控组件,为设备核心射频通道提供供电、切换和远程控制。其供电偏置可调、供电纹波≤3 mV,并提供多路TTL电平接口,支持RS485数据通讯控制,便于模块化安装,在超导接收前端分机中工作状况良好。(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8期)

袁涛[5](2019)在《毫米波5G移动通信系统射频接收前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G移动通信技术商用元年的开启,将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也必将带来通信行业的巨大变化。系统介绍了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毫米波射频接收前端结构方案,并给出了电路设计和天线设计和仿真。(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9年08期)

黄家露[6](2019)在《宽带接收前端的非线性辨识补偿处理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技术的出现满足了复杂电磁环境下不断增长的无线通信需求。要想发挥SDR后端软件灵活配置的技术优势,接收前端必须是宽带大动态系统,实现全频带范围内信号的全概率接收。然而,宽带接收前端的一些非线性器件(如放大器、滤波器、混频器、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等)级联产生的非线性失真分量严重制约了接收系统的无杂散失真动态范围(Spurs-Free-Dynamic-Range,SFDR),影响频带内微弱信号的接收性能。因此,提高宽带接收前端SFDR是发挥SDR技术优势的一个关键所在。目前,提高接收前端SFDR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数字后补偿方式减小或消除非线性器件产生的非线性失真。然而研究较为成熟的频域盲辨识补偿方法不仅只适用于窄带接收前端,并且计算复杂度高,不能在线实时补偿。因此,本文提出了两种时域数字后补偿算法用于宽带接收前端线性度的改善,并提出了单通道辨识-多通道同步补偿的方法用于提升多通道阵列接收前端的线性度。另外,提出并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一种基于主动非线性变换的新型信道加密技术。该物理层信道加密技术利用主动加入的非线性失真对非合作方的信息接收、判决环节制造障碍,增强加密信号的抗截获能力。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在对单通道宽带射频接收前端的非线性失真机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旨在消除其非线性失真的基于参数化模型的非线性盲辨识补偿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基于减谱法原理的减谱-时频变换(Spectrum Redu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ime-Frequency Conversion,SRA-TFC)方法分别在时域提取接收前端输出信号的大信号成分(大功率基波信号)和小信号成分(主要包含非线性失真信号);然后以大信号的非线性逆模型(补偿模型)与小信号的残差平方和最小作为系统逆模型参数的辨识准则,并利用改进的加权迭代改善算法实现逆模型参数的自适应提取和更新;最后在线实时地对接收机输出信号进行非线性失真补偿处理。最后,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均表明,该时域非线性盲辨识补偿算法能消除绝大部分的非线性失真分量,能使宽带射频接收前端的SFDR提高15-20 dB,增强了在强干扰存在时对微弱信号接收与检测的能力。2、本文通过数字后补偿的方式来消除阵列接收前端输出信号的非线性失真分量,提高了被非线性失真分量所掩盖的微弱目标信号的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相当于从根本上减少导致阵列信号参数估计精度过低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针对多通道阵列接收前端非线性失真的补偿,提出了单通道辨识—多通道同步补偿的盲辨识补偿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详细数学推导和仿真验证。通过实采均匀圆阵(Uniform Circular Array,UCA)天线阵列信号的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使宽带阵列接收前端的各通道SFDR在全频带内均增加5-15 dB,并且提高了微弱目标信号的二维波达方向(Two-Dimensional Direction Of Arrival,2-D DOA)估计精度。3、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的宽带数字射频前端非线性补偿技术。该技术利用LS-SVM超强的拟合能力对非线性逆系统进行辨识与建模,以使整个射频接收前端的输入输出趋于线性映射,从而提升其动态范围。该技术首先要构建合适的训练样本集,然后通过LS-SVM回归算法进行训练学习,得到射频接收前端的LS-SVM逆模型,接着对逆模型的超参数进行优化,并求解逆模型的最优参数。最后以射频接收前端的输出信号为测试样本进行数字域后补偿处理。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均表明,该技术可使接收前端的SFDR提高20 dB左右,增强了在强干扰存在时接收前端对微弱信号接收与检测的能力。4、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记忆非线性变换的物理层信道加密技术。区别于信源加密等传统安全通信技术,该技术在加密信息发送前通过非线性模型而主动加入强非线性失真分量,使得非合作方难以截获、恢复、破译原始信息。而合作接收方则根据已知的非线性模型进行逆变换,从而消除主动加入的非线性失真分量,并恢复出加密信息,最后利用解密密钥破译出原始信息。首先详细描述了该信道加密技术的原理与步骤。然后设计了叁种非线性模型,并详细地理论推导出它们在强非线性的情况下是可逆的。并基于这叁种非线性模型的循环变换,设计了一种增强该信道保密技术抗截获能力的优化机制。最后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该保密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8-01)

唐霆宇[7](2019)在《一种小型化超宽带接收前端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应用于无线电侦收领域的小型化超宽带接收前端,将0.1 GHz~18 GHz射频信号经过预选滤波、放大、混频、带宽滤波和增益控制等过程,形成中频信号。首先介绍了电路设计方案,并针对接收前端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与设计。整个前端尺寸为119 mm×61 mm×9.5 mm,工作频率为0.1 GHz~18 GHz,典型增益35 dB,并可根据项目需求在30 dB~40 dB之间调节。(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9年06期)

肖南,石磊,宾峰,孙文娟,刘文其[8](2019)在《雷达用超导接收前端电磁兼容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导接收前端与常规接收前端相比有着极低的噪声系数和极高的带外干扰抑制能力,可应用于通讯和雷达领域接收机抗带外频率干扰。分析了某型雷达用超导接收前端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结合工程实际,对电磁兼容设计方法在超导接收前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5期)

吴铁成,董华飞,王屹炜,相海露,赵超[9](2019)在《基于CST和ADS的接收前端场路协同仿真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基于CST和ADS的接收前端场路协同仿真与设计方法。利用电路设计软件Protel对接收前端的微波电路进行电路设计,利用电磁场仿真软件CST和电路仿真软件ADS对接收前端的版图、有源器件和无源器件进行了建模仿真与分析。该射频电路场路协同仿真与设计方法实现了对接收前端的精准分析,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用性,为实现数字化虚拟样机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9-05-19)

王逢[10](2019)在《一种新型阻抗匹配无LNA的射频前端接收电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通信芯片的核心组成部分——射频前端包含了发射和接收电路,其中射频接收电路的核心为本振混频器和低噪放大器。为了提高集成度,去除了低噪放大器,并提出了一种新型带有阻抗匹配的混频优先接收机设计方案,使用阻抗匹配技术解决了本振噪声问题。本电路去除了低噪放大器LNA,降低了电路复杂度,面积降低了约42%,功耗降低了约29%。本电路使用GlobalFoundries0.18um射频工艺进行设计,并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电路达到了优良的设计指标。(本文来源于《移动通信》期刊2019年05期)

接收前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非谐振线圈的磁共振接收前端的设计原理和电路实现,将商用谱仪上的多通道谐振探头改造为非谐振线圈结构,并设计了一款与非谐振线圈匹配的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不但能够较好地放大非谐振线圈接收的信号,还可以与后级的商用谱仪系统匹配使用,将信号传输到控制台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商用300MHz Bruker AVANCE III谱仪上,通过接收前端成功探测到了重水样品的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信号,与谐振电路相比,文中接收前端具有无需重新调谐的优势,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该接收前端宽频探测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收前端论文参考文献

[1].王生旺,侯俊男,王贤华,丁晓杰,马群.一种制冷射频接收前端的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2].巨磊,徐俊成,沈明,宋一桥,蒋瑜.基于非谐振线圈的磁共振接收前端设计与实现[J].信息技术.2019

[3].张贞鹏,方园,孟范忠.W波段四通道接收前端MMIC的设计与实现[J].半导体技术.2019

[4].肖南,葛玲,刘文其,孙婷婷,宾峰.超导接收前端用制冷HEMT低噪放电控组件设计[J].低温与超导.2019

[5].袁涛.毫米波5G移动通信系统射频接收前端研究[J].信息通信.2019

[6].黄家露.宽带接收前端的非线性辨识补偿处理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9

[7].唐霆宇.一种小型化超宽带接收前端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19

[8].肖南,石磊,宾峰,孙文娟,刘文其.雷达用超导接收前端电磁兼容设计[J].低温与超导.2019

[9].吴铁成,董华飞,王屹炜,相海露,赵超.基于CST和ADS的接收前端场路协同仿真与设计[C].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2019

[10].王逢.一种新型阻抗匹配无LNA的射频前端接收电路[J].移动通信.2019

论文知识图

移动通信系统典型示意框图可调谐接收机前端方案框图=1.9V时的频谱输出不同频率下无线接收前端的信号...终端中RF电路器件数目随时间的变化...直流失调消除方法(a)交流祸合(b)TDMA...

标签:;  ;  ;  ;  ;  ;  ;  

接收前端论文_王生旺,侯俊男,王贤华,丁晓杰,马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