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欺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受欺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受欺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方式,心理,校园,连贯性,网络,线上。

受欺负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陈嘉仪,张云运[1](2019)在《欺负和受欺负与同伴地位的关系和性别比较:一项交叉滞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欺负问题是关乎青少年心理和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关于欺负的研究关注欺负在群体中的过程,其中同伴地位是一个影响欺负和受欺负的重要因素。国外研究发现受欺负者的同伴地位较低,而欺负者的同伴地位则并不一定低,欺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个体获得同伴地位。国内关于同伴地位与欺负、受欺负的关系研究仍不足。本研究使用社会支配和社会喜好作为同伴地位的指标,分别反映同伴地位中的群体共识和个体偏好,以考察欺负、受欺负与同伴地位的发展变化与相互关系。研究以中国某省2530名初中生(女生48.30%,平均年龄=13.95±0.61)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名问卷和自我报告的研究方法,进行交叉滞后分析和性别多组比较。控制了班级规模后,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欺负、受欺负和同伴地位指标(社会支配、社会喜爱)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横向稳定性。(2)在男生和女生中,T1的社会支配、社会喜爱负向预测T2欺负;T1的欺负负向预测T2的社会支配、社会喜爱。(3)在男生中,T1的社会支配正向预测T2的受欺负;T1的社会喜爱负向预测T2的受欺负;在女生中则不显着。结果说明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同伴地位低的个体更容易欺负他人,而欺负行为又会降低他们的同伴地位,青少年的欺负行为并不能帮助个体获得同伴地位,而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男生中受人喜欢的个体更可能不受欺负,但社会支配高的个体并不一定不受欺负。(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陈星星,杨慧娟,徐美玲,李欣琪,汪纬静[2](2019)在《线下线上受欺负与城乡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线下欺负,又称传统欺负,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欺负行为。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发生在学校和社区的欺负行为已扩展到无边界的网络世界。线上欺负作为一种新的欺负形式出现。在线欺负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欺负行为。线上和线下欺负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那么线上和线下受欺负对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影响是否不同?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同时检验线上和线下受欺负对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影响。此外,城市和农村儿童在使用网络技术和获取网络资源方面存在差异。前人关于欺负的研究很少同时考虑城市和农村儿童。因此,本研究还调查了受欺负对城乡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影响是否不同。被试是来自上海和四川省共8所学校的小学五年级学生(n=564)。线上受欺负和线下受欺负量表采用改编自Sumter等人的多维线上线下同伴受欺负量表,由学生自我报告。除此之外,学生们也报告了孤独,抑郁,社交焦虑和自尊。通过同伴评定被试的攻击性和亲社会性。学业成绩由教师评估。使用的统计方法是分层回归和测量不变性。结果表明:(1)男孩线下受欺负多于女孩,在线受欺负不存在性别差异。(2)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线上受欺负较多,自尊心较低,孤独感、社交焦虑和抑郁较高。(3)线下和线上受欺负与孤独,社交焦虑,抑郁,攻击正相关,与城乡儿童的亲社会负相关。此外,线上线下受欺负也与城市儿童的自尊负相关。只有线下欺负与农村儿童的学业成绩呈负相关。在线受欺负对城市儿童的学业表现没有预测作用。(4)结果表明,线上线下受欺负与儿童适应之间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与农村儿童相比,线下受欺负对城市儿童的抑郁影响更大。除此之外,线上受欺负对城市儿童的社交焦虑和抑郁影响更大。结果表明,城市儿童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优于农村儿童,但线上线下受欺负将导致城市儿童更消极的心理适应。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地区,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必须关注儿童的线上线下欺负行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王杨春子,张洁,吴鹏[3](2019)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欺凌(欺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的急速增长,传统欺负行为与互联网相结合产生了网络受欺负。作为欺负行为发生率最高的时期,初中生的动态发展是欺负行为纵向研究的重点。此外,为家庭干预与预防青少年网络受欺负行为提供可能的理论指导,很有必要开展纵向研究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以491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受欺负行为进行为期2年的4次追踪测试,同时测试其父母教养方式。采用潜变量混合增长模型探讨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多种发展轨迹,并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2年时间内,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呈显着下降趋势。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初始水平越低,下降的速度越快;(2)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存在两种下降趋势,即快速下降与慢速下降;(3)父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与母亲拒绝这叁种教养方式可增加两组初中生的网络受欺负行为,同时也可降低其网络受欺负行为的下降速度;(4)父亲情感温暖可显着预测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快速下降组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母亲过度保护可显着预测慢速下降组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母亲情感温暖可显着预测慢速下降组的发展速度。上述结果发现了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多种下降趋势,肯定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发展轨迹的预测作用,支持了生态系统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吴婧轩,王娟[4](2019)在《小学儿童叙事连贯性对同伴拒斥的影响:受欺负和攻击行为的多重中介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是有组织地叙述事件的语言活动。叙事连贯性是个体在叙事活动中语言表达、情节构建和主题深化等方面的连贯程度,它是叙事能力的重要部分之一。叙事连贯性反映儿童语言、认知和社会性能力。儿童受欺负、攻击行为和同伴关系都是儿童社会适应性的重要体现,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已有研究发现儿童叙事连贯性对其同伴关系有影响,但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引入受欺负和攻击行为(外部攻击、关系攻击),以同伴拒斥作为同伴关系的指标,探索儿童叙事连贯性对其同伴拒斥的影响,以及受欺负和攻击行为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实施书面叙事任务,运用同伴提名问卷和班级戏剧量表考察121名四、五、六年级儿童叙事连贯性、受欺负、攻击行为和同伴拒斥情况,探讨儿童叙事连贯性、受欺负、外部攻击、关系攻击和同伴拒斥之间的关系;探索叙事连贯性影响同伴拒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儿童叙事连贯性、受欺负、外部攻击、关系攻击和同伴拒斥之间相关显着;第二,儿童叙事连贯性通过受欺负和外部攻击的并行中介变量影响其同伴拒斥;儿童叙事连贯性通过受欺负和关系攻击的并行中介变量影响其同伴拒斥;同时,受欺负作为中介变量的贡献程度显着低于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贡献程度。总体来看,小学儿童受欺负和攻击行为在叙事连贯性对同伴拒斥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叙事能力会通过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表现以及自己被他人对待的方式影响其同伴关系。家长和教育者应重视儿童的自传叙事,尤其是儿童在叙事活动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连贯程度。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尝试培养儿童的叙事连贯性。通过有效引导,主动挖掘儿童自身资源,不断提高其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并运用到日常活动中,促进他们更好地处理冲突问题、反思自我,提高社会性能力,从而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刘蓝田,桑青松,舒首立[5](2019)在《大学生校园受欺负经历与网络欺负的关系:同情与成人依恋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欺负这一概念的形成起初是来源于对校园内欺负行为的研究,而最早对它进行研究的学者是L·伯克(L·Burk,1897),他于1897年在《教育学专刊》(Pedagogical Seminary)第4期上发表了最早关于欺负问题的专题论文:《嘲弄与欺负》(Teasing and Bullying)。欺负是指一个或多个人在某段时间内对某个人反复或持续地施以辱骂、威胁、嘲弄或踢打、抓咬、勒索、抢夺财物等行为(Dan Olweus,1993)。研究者们为了将欺负行为与一般攻击行为区分开来,特此罗列出了欺负行为的叁个区别性特点:(1)未受激惹的有意性(2)重复发生性(3)欺负者和被欺负者间力量的不均衡性(Smith,1991)。在过往有关欺负行为的研究领域中,学者们多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校园环境中即时性的欺负事件,而未对受害者发生的潜在心理变化有所重视;而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日益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表明,大学生成为了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黄艳萍,李玲,2009),学子轻视生命、不堪心理压力而选择结束生命的事件频频发生,其中因校园暴力、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恶性事件不在少数,甚至占据了很大比例,这更加警醒学界人士乃至社会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密切关注。与此同时,网络欺负这一新型欺负方式,为欺负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便捷。网络欺负(Cyberbully)是指在网络交往环境下个体或群体借助网络媒介对特定对象实施的有意伤害行为(Smith,Mahdavi,Carvalho,Fisher,Russell,&Tippett,2008),包含网络谩骂、骚扰、威胁、排斥等多种形式。由于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和其相关特性,与此相嵌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全完善,因此对于网民言行举止的要求还无法完全、准确地落到实处。当代大学生尚处于精神世界发展的初期阶段,内在的心理机制尚未发育完全,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的态度并不成熟,自身认知发展的不健全导致对互联网世界的误解,甚至不乏部分大学生会将互联网视为"法外之地",而那些曾经在校园中处于被害者角色的受欺负群体,则更可能成为网络世界中欺负者的一员,从而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由被害者转变为施害者。除此以外,在以往我们对于行为发生的认知中,很少将两个不处于同一物质层面的行为方式相联系,而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欺负行为与网络欺负行为似乎就是处于平行时空的两种物质,此前少有人对此做相关研究,也更少有人将曾是校园欺负事件中的受害者在之后的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转变作为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于大学生过往被欺负与网络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也实属迫在眉睫。总的来说,我国对于大学生被欺负经历、网络欺负行为问题的研究较少,对于前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更是如此。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大学生所遭受的被欺负经历与其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重在挖掘其内在影响机制,从而有效的缓解、抑制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形成更加健全、完整、积极的人格特质,也为学界乃至社会贡献理论、实践应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谢履羽,连榕[6](2019)在《留守儿童的受欺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等对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和西芹镇两所初中的214名初中生(包括67名留守儿童和147名非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了留守儿童遭受欺负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遭受欺负和求助应对方式上存在显着差异,而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其它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留守儿童受欺负和幻想应对方式能显着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在面对日常挫折中采用的幻想应对方式在受关系欺负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留守儿童受关系欺负不仅直接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也会通过幻想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发泄应对方式在留守儿童受关系欺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高发泄水平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在受关系欺负时,心理健康遭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相对非留守儿童更容易遭受欺负,但是否会因此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相对后者更差,这不仅取决于受欺负的情况,也取决于留守儿童在面对日常困难和挫折时采取的应对方式。留守儿童在面对日常挫折中采取的幻想和发泄两种应对方式在受关系欺负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在保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上,应注重教育他们减少采用写日记等发泄的应对方式来处理日常挫折,应训练他们多采用问题解决等以问题为中心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提升他们解决日常困难的技巧。(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周月月,郑昊,梁一鸣,韩茹,王佳舟[7](2019)在《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欺负与受欺负的联合发展轨迹:平行的潜类别增长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欺负在中小学发生普遍,是影响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以往研究表明,欺负与受欺负在个体身上同时发生并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理解二者的联合纵向发展轨迹对校园欺负和受欺负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次通过为期四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少年期,欺负与受欺负的联合发展轨迹、轨迹类别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以及各个轨迹类别欺负/受欺负具体形式(言语欺负/受欺负、关系欺负/受欺负、身体欺负/受欺负)的变化。来自合肥市的775名青少年参加了四次重复测量。第一次测量时的平均年龄为10.90岁,SD=1.12,男生占69.5%。结果表明,儿童欺负与受欺负存在四种不同的联合发展轨迹:卷入组(欺负与受欺负都随时间推移由低升到高,占总体7.6%)、抽离组(欺负与受欺负都随时间推移由高降到低,6.1%)、受欺负组(受欺负水平一直较高,而欺负水平则一直较低,13.2%)和非卷入组(欺负与受欺负一直保持着稳定低水平,73.1%)。男生更可能属于卷入组、抽离组和受欺负组;女生更可能属于非卷入组。轨迹类别不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此外,对卷入组的受欺负而言,关系受欺负和身体受欺负在四年时间内不断上升,而言语受欺负一直保持着中等-稳定水平。对卷入组的欺负而言,叁种欺负亚类型均在四年时间内不断上升。其他轨迹类别的欺负和受欺负亚类型与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这些结果表明,欺负与受欺负水平随时间推移不断变化且在不同的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男生更多卷入欺负和受欺负;欺负与受欺负的亚类型基本保持着一致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对于校园欺负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赵俊峰,刘龙琳,李雅爽[8](2019)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弹性在校园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艾滋病的深入了解使人们对艾滋病不再抱有偏见和误解,关注重点也开始从如何防治艾滋病转向如何给予艾滋群体更多的身心关怀。但受艾滋病影响群体的弱势地位仍然存在着,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更是这一弱势群体中尤为弱势的亚群。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的频繁发生也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受欺负者的的心理创伤可能会延续至其成年,并对其人格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通过校园受欺负问卷、心理弹性问卷和学校适应问卷对河南省某县乡镇14所中学共计490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合相应的统计分析软件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校园受欺负、心理弹性以及学校适应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心理弹性在校园受欺负对学校适应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与普通儿童校园受欺负差异显着,且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校园受欺负程度要高于普通儿童;第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与普通儿童校园受欺负在性别上有显着差异,男生受欺负程度高于女生;在年级上有显着差异,低年级受欺负程度高于高年级;第叁,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校园受欺负与心理弹性、学校适应呈显着负相关;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呈显着正相关;第四,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校园受欺负对其心理弹性、学校适应的负向预测作用显着;心理弹性对学校适应的正向预测作用显着;第五,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弹性在受欺负和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曹洁[9](2019)在《宝宝在幼儿园受欺负了,怎么办?》一文中研究指出低龄宝贝在长假结束返校后,容易出现入园困难、分离焦虑的情绪。洲洲妈妈上周来到中心求助。洲洲正在上幼儿园中班,但妈妈说,孩子不知为什么不想再去幼儿园了。洲洲妈妈联系了老师,老师说也没有发生特别的事情,只是有一天有个同学不小心碰倒了洲洲,当时也让那个同(本文来源于《心理与健康》期刊2019年10期)

潘婷婷[10](2019)在《孩子受欺负,家长要如何“护犊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孩子遇到人际冲突时该如何应对,是由家长出面还是孩子自己解决以及如何解决?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昨天一位家长在学校杀害3年级学生的新闻扑面而来,大致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女儿经常受这位男生的欺负,但对方家长没有按照约定进行沟通,于是导致了这场悲剧。看到这个消息,真的很难受。受到伤害的不仅是这两个家庭,还有在场的其(本文来源于《大众心理学》期刊2019年10期)

受欺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线下欺负,又称传统欺负,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欺负行为。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主要发生在学校和社区的欺负行为已扩展到无边界的网络世界。线上欺负作为一种新的欺负形式出现。在线欺负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欺负行为。线上和线下欺负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那么线上和线下受欺负对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影响是否不同?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同时检验线上和线下受欺负对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影响。此外,城市和农村儿童在使用网络技术和获取网络资源方面存在差异。前人关于欺负的研究很少同时考虑城市和农村儿童。因此,本研究还调查了受欺负对城乡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影响是否不同。被试是来自上海和四川省共8所学校的小学五年级学生(n=564)。线上受欺负和线下受欺负量表采用改编自Sumter等人的多维线上线下同伴受欺负量表,由学生自我报告。除此之外,学生们也报告了孤独,抑郁,社交焦虑和自尊。通过同伴评定被试的攻击性和亲社会性。学业成绩由教师评估。使用的统计方法是分层回归和测量不变性。结果表明:(1)男孩线下受欺负多于女孩,在线受欺负不存在性别差异。(2)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线上受欺负较多,自尊心较低,孤独感、社交焦虑和抑郁较高。(3)线下和线上受欺负与孤独,社交焦虑,抑郁,攻击正相关,与城乡儿童的亲社会负相关。此外,线上线下受欺负也与城市儿童的自尊负相关。只有线下欺负与农村儿童的学业成绩呈负相关。在线受欺负对城市儿童的学业表现没有预测作用。(4)结果表明,线上线下受欺负与儿童适应之间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与农村儿童相比,线下受欺负对城市儿童的抑郁影响更大。除此之外,线上受欺负对城市儿童的社交焦虑和抑郁影响更大。结果表明,城市儿童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优于农村儿童,但线上线下受欺负将导致城市儿童更消极的心理适应。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地区,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必须关注儿童的线上线下欺负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受欺负论文参考文献

[1].陈嘉仪,张云运.欺负和受欺负与同伴地位的关系和性别比较:一项交叉滞后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陈星星,杨慧娟,徐美玲,李欣琪,汪纬静.线下线上受欺负与城乡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关系[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王杨春子,张洁,吴鹏.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受欺负行为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吴婧轩,王娟.小学儿童叙事连贯性对同伴拒斥的影响:受欺负和攻击行为的多重中介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5].刘蓝田,桑青松,舒首立.大学生校园受欺负经历与网络欺负的关系:同情与成人依恋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6].谢履羽,连榕.留守儿童的受欺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周月月,郑昊,梁一鸣,韩茹,王佳舟.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欺负与受欺负的联合发展轨迹:平行的潜类别增长模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8].赵俊峰,刘龙琳,李雅爽.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弹性在校园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9].曹洁.宝宝在幼儿园受欺负了,怎么办?[J].心理与健康.2019

[10].潘婷婷.孩子受欺负,家长要如何“护犊子”[J].大众心理学.2019

标签:;  ;  ;  ;  ;  ;  ;  

受欺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