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县人民医院放射科6633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方法与诊断价值。方法:从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胃癌患者的诊断资料中选取80例纳入本研究,对80例患者进行全方位的CT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和胃镜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病变部位在胃底贲门部的有11例,在胃窦部的有39例,弥漫型的有14例,体部有16例;胃壁增厚中68例为局限性,12例为广泛性,进展期患者有65例,其余为早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中有10例患者出现了远处脏器转移,14例出现局部和远处淋巴转移,T1期11例,T2期18例,T3期25例,T4期26例,这些数据和结果与最终的术后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胃癌疾病患者中应用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及诊断价值,能准确确定胃癌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入侵情况等信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诊断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胃癌;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028-02
在临床上,胃癌是一种非常多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疾病,近些年其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胃癌患者的生命健康。在临床治疗上,对胃癌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时间的长短以及治疗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1]。有研究显示[2],针对胃癌患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能保障十分之九的患者存活时间延长到五年以上,甚至完全治愈,但也由于胃癌疾病在早期的症状不明显,患者也缺乏预防知识,因此很多患者知晓病情时往往已处于中晚期,导致后续治疗的存活率较低。本研究在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取的80例胃癌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具体的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入我院进行胃癌诊断的患者中选取80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61例,女19例,年龄在36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2±4.1)岁。患者入院前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隐隐胀痛、上腹部饱胀感明显、消瘦、黑便,且在上腹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包块。
1.2诊断方法
80例患者最终均经过术后病理和胃镜检查,并以此结果为准。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Brilens16层螺旋CT进行平扫或增强扫描。在诊断前12h严禁患者饮食,扫描进行前15min左右为患者肌注10mg山莨菪碱,同时饮用900ml温开水。取患者仰卧位,从基线位置开始扫描,直到脐水平,Z轴方向,如果期间病灶发生了转移,那么就要适当扩大扫描范围。将扫描的电流设置为220mA,电压设置为120kV,螺距1.0,层厚5mm,重建间隔1.0mm,层厚0.6mm。以患者肘静脉3ml/s速度注入100ml碘海醇,注射后依次扫描动脉期(25s~30s)、静脉期(60s~70s)以及延迟期(3min~4min)。
1.3影像学研究
医疗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扫描的内容包括:肿瘤发生病变时的部位、形态、与周围器官的距离程度、侵入程度以及患者的淋巴结是否出现了转移的情况等等,并做好胃癌的分期工作。
1.4评价标准[3]
诊断评价标准:患者的胃壁出现了局限性或是广泛性程度的变厚,而厚度超过10mm,则归类为异常。
分期评价标准:患者的胃壁呈现局限性的加厚,列为T1期;在T1期基础上还形成了一个突出胃腔以外的块影,列为T2期;如不能清晰看到患者胃部的病灶结构和情况,且与周边器官和组织也没有明确分界线的,列为T3期;患者胃部的病灶表现为毛糙状或结节变化,同时已入侵其他组织与器官或是发生转移的,列为T4期。
2.结果
经过我院给予的Brilens16层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
病变部位:80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为胃底贲门部,占总数的13.75%,有39例患者的病变部位为胃窦部,占总数的48.75%,有14例为弥漫型,占17.5%,16例为体部,占20%。
胃壁增厚:68例为局限性(如图1-4),占85%,12例为广泛性,占15%。
进展期有65例,占81.25%,早期胃癌有15例,占18.75%。
出现了10例患者远处脏器转移(如图5-8),占12.5%,14例患者胃癌局部与远处淋巴转移,占17.5%。
(图5-8)胃窦部胃壁弥漫性不规则增厚,表面溃疡形成,肝脏转移。
以上诊断结果均与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和胃镜检查的结果完全一致。
3.讨论
有调查研究证实,在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群体中,胃癌患者已占据总数的首位,发病群体年龄在50岁~60岁之间的居多。目前为止,胃癌疾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但多种因素与之相关,采用手术方式对胃癌患者进行治疗,其运用范围仅限于胃部、周围器官和淋巴结等,针对血液、远处器官以及淋巴结只能通过化疗或放疗的形式进行,而对胃癌患者早期疾病的察觉以及及时的治疗和预后有助于尽早恢复,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在临床诊断中,内窥镜以及胃肠道钡餐造影是比较常用的诊断检查方式,但针对胃壁浸润深度等观察以及周围转移的发现存在了较大的局限性,多层螺旋CT正好能清楚的观察病变的范围、侵犯的层次以及淋巴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任何一种诊断或治疗胃癌疾病的方式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且与患者接受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疼痛度、治疗风险以及治疗费用相关,而采用高效科学的方法进行诊断,无疑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详细彻底地检查还能让医疗人员及患者及时掌握具体的病变部位、病变的程度。当前,多层螺旋CT诊断得到了更多医疗人员及患者的信赖。
本研究的数据充分展现了采用多层螺旋CT对胃癌患者临床诊断的价值。通过16层螺旋CT扫描诊断,检查出病变位置在胃底贲门部的患者有11例,胃窦部有39例,弥漫型有14例,体部有16例,局限性68例,广泛性12例,有10例患者远处脏器转移的情况,而14例出现了胃癌局部与远处淋巴转移的情况,T1期11例,T2期18例,T3期25例,T4期26例,这些数据与结果与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以及胃镜检查的结果完全相同,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多层螺旋CT对胃癌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肯定其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采用多层螺旋CT对胃癌疾病患者进行诊断有着较高的疾病检出率,同时明确了胃癌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入侵范围等信息,及时反应患者病情的变化,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价值与依据,是值得医疗人员广泛推广与应用的诊断手段,具有很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志华.64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重庆医学,2013,11(42):3779-3780.
[2]许茂杰.多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2,18(270):5-8.
[3]夏文萍.多层螺旋CT对胃癌诊断价值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