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育课程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体育课程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赵岱昌[1](2019)在《基于知识结构视角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从知识结构角度梳理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脉络及走向,突破长期以来"术科与学科、选修与必修比例"的研究局限,探讨体教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及培养方向,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及学科优化提供思路与借鉴。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分别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改革、培养目标为关键词检索,系统了解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史,从不同角度收集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改革的研究成果。2)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目的,走访各高校专业建设负责人,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访谈,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依据。3)个案分析法按体育类、师范类划分,选取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其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分析。从课程体系的总体结构、知识要求以及具体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不同高校课程设置的异同,探索体教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共性特征。4)逻辑分析法以目标设置——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为基本逻辑分析框架,分析历次改革中目标、课程的变化趋势,并阐释蕴含其中的知识结构特征,考察课程改革中的知识结构特征及走向。研究结果: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演变1963年,国家体委首次明确体育教育专业的任务是培养中学体育师资,培养目标在改革开放后的5课程方案调整中经历了叁个环节变迁: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内容上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学校体育工作,该特征一直存在,只是随社会发展,其工作范围及要求逐步扩展,反映了知识能力的不断拓展。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性质看,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可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前者又可区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后者可区分为任意选修课和限制选修课,历次改革框架基本围绕这一分类体系进行调整。从必修课与选修课角度看,历次改革体现的一个趋势是必修课比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不断走低,选修课比例大幅提升。从学科角度看,理论课比例上升,技术课比例下降,这一显着变化直接导致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技能能力的不足。从总体看,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构成,而实践课程则涵盖了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等。从学分比例看,新的框架结构中依然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单纯从专业教育课程看,选修课的比例达到了51.3%。同时,这一框架同样重视运动技能课程,要求不少于40学分,基本与占比最大的专业拓展课程相持平。从《质量标准》的设置意图看,其培养目标着眼于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技能、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体系由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专业方向知识体系和专业实践叁个方面构成,专业实践是架设在理论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桥梁。历次改革中均重视知识体系与目标、课程设置的匹配,知识体系逐渐向通识知识、专业知识方向完善,着眼于培养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能胜任多项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遵循了由宽到窄的"金字塔"型结构,其专业能力形成是在掌握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向上逐渐收窄,过渡至体育教育教育知识、理论的学习,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这一过程中专业实践课程以及运动技能实践起着重要作用。4)基于知识体系的课程改革各个院校关于体育教育专业知识的传授及能力培养都集中在四个方面,基本素养、学科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能力拓展,分别对应通识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选修课程体系,力图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既有相当的自然与社会科学素养,又有相当的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合格社会主义工作者,同时又希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为其至少在体育科学中构建相对宽泛的发展空间与可能。研究结论: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中学体育教师逐渐拓展为复合型体育人才,体现了以学校体育教学能力为中心向多种知识、能力复合的目标要求;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总体表现为必修课减少、选修课增加,术科课程减少、学科课程增加,逐渐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一直沿着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路径优化,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胜任多项工作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指向;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遵循由宽到窄的"金字塔"型结构,以学校体育工作能力培养为核心,辐射相关工作能力培养并不断优化是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途径;体育教育专业的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都集中在基本素养、学科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和能力拓展四个方面,师范类院校相对重视学科基础课程,体育类院校相对重视专业教育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秀丽,赵子建,李树佳,赵沙,韩怀涛[2](2019)在《新时代中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重组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要担负起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重任,必然要建立在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教师群体这一基石之上。无论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还是各类人才培养的关键点都落足于教师群体的教育质量这一基点,教师教育质量间接的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成效乃至前途和命运。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卓越教师业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课题。体育教师作为教师团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优劣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高低以及人格是否健全的主力军,是全面实现全民健康、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主导群体。随着国家体育战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教育的培养越显得十分必要。因此,为了优化体育教师教育培养过程,在新时代提高体育教师培养质量,满足教育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的卓越体育教师,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国际教育和教师教育的主流理念,依据《专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等标准的基本要求,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上构建出新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提升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依据文章研究的需要,查阅了大量的相关学术着作论文,分析有关重要会议的精神和国家相关文件及标准的内容,给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2)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电话、微信、邮件等)和面谈(会议交流、直接拜访等)的形式,听取专家对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重组的丰富经验和优秀建议,并在指导本科生教育实习中,深入到实习课堂对指导老师进行访谈,获得一线优秀的中小学对体育教师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实践诉求,为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3)实证分析法文章在研究过程中,实际分析了国内、国外数十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并进行认真分析。(4)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国外数十所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为新时代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构建提供新的思路保障。结论与建议:(1)结论 a)中国高校尚未能切实贯彻国家政策要求而忽视了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时学分及占课程总学分的比重偏低,课题所研究的16所高校的平均学分只有17.5学分,平均比重也只达到12.22%,与国外高校的差距非常明显,存在着理论厚望与现实薄待的尴尬局面;二是课程设置门类依然单一且与教育实践相割裂。主要开设的课程依然是《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课程,没有达到《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的规定要求;叁是教育实践时限短且流于形式而导致时效差。国内所调查13所院高校的教育实践平均时长为15.4周,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规定要求,远远低于国外高校的平均周数为28.5周。b)国外高校普遍高度重视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主要特征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学时学分较高而且占课程总学分的比重大,所调查高校的平均学分为43.5,比重高达40.3%;二是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门类丰富多样且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涵盖了体育学类、教育学类、心理学类、社会学类、教师专业发展类、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类、科研类和全纳性教育课程等课程,并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衔接密度;叁是教育实践时限长且形式多样,实践成效性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突出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的培养。c)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分别由体育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群、体育教师教育技能课程群、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课程群和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群组成,每个课程群所占学分和比例分配分别为、29.4%、29.4%、29.4%和27.5%。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学分比重应占课程总学分的1/3左右,即处于46-56学分之间,在51学分上下浮动。(2)建议a)与国际高校接轨,更名体育教育专业为体育教师教育专业,避免把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视为不同的概念,突出教师教育的特性。b)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探索设立由体育教师培养高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基础教育学校叁方合作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师教育学院,并与教育硕士(体育)培养课程、在职体育教师培训等相对接,持续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学历教育,促使其专业化能够最大化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吴丽珺[3](2019)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设计与改革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体育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目标必须重新构建.为了实现课程内容的系统化、综合化和开放化,实现学生整体素质与全面能力的提高,实现科学的课程内容与先进教学方法的统一,实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的同步发展,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要建立多样立体的分层结构,组成纵横交错的复合结构,创造吐纳有序的更替结构,形成详略得当的横平结构.(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建滨,苏娟[4](2019)在《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体育教育课程再认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体育课程观加以讨论。以目前的体育教育方式对学生体能状况不断下降成因进行阐述,并提出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具体主张。注重学生的认知顺序形成和学科基本结构以及教学方法发现法加以讨论,来改善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状况。(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李玉建[5](2019)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结构化与主题情景化“四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指出:要"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的教育定位。凝练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叁个方面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以体育与健康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结构化,以相应的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笔者尝试结合多年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结构化与主题情景化做"四性"探析,(本文来源于《科普童话》期刊2019年35期)
吴雅彬,杨爱丽,孟琳[6](2019)在《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本文来源于《湖北农机化》期刊2019年07期)
王秀莲[7](2019)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课标的作用下,小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出现很大问题,需要进行变通。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分析的同时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合理规划出小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对民族体育专业的教学范围进行扩展、教学思想的不断提升,最终形成系统的小学民族体育专业课程结构。(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9年03期)
赵跃东[8](2019)在《耗散结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体育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系统的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起源以及教育发展史上中西方许多重要人物的观点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学习了体育教学史上的几次重大变革,重点了解了近代科学的核心被组织到自组织的一系列现象。就研究生个体学习方式再结合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和研究性学习模式对现有的研究生课程进行反思,对通过发思所产生的一些建议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提高研究生综合学习的效率值,最优化的吸收知识进行探索,为以后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模式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王延超[9](2018)在《基于能力培养的中职体育课程结构改革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因此,各中职院校也逐渐重视起了体育教育,但就目前来看,中职院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设置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部分,其教师应加强改革创新探究,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33期)
张遥[10](2018)在《大学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结构要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院校教育机制的持续不断深化改革。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有效满足新时代大学体育教学发展要求。对此本篇文章将综合分析大学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结构要素,为提升大学体育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休闲》期刊2018年11期)
体育课程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要担负起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重任,必然要建立在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教师群体这一基石之上。无论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还是各类人才培养的关键点都落足于教师群体的教育质量这一基点,教师教育质量间接的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成效乃至前途和命运。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卓越教师业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课题。体育教师作为教师团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优劣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高低以及人格是否健全的主力军,是全面实现全民健康、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主导群体。随着国家体育战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教育的培养越显得十分必要。因此,为了优化体育教师教育培养过程,在新时代提高体育教师培养质量,满足教育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的卓越体育教师,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国际教育和教师教育的主流理念,依据《专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等标准的基本要求,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上构建出新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提升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依据文章研究的需要,查阅了大量的相关学术着作论文,分析有关重要会议的精神和国家相关文件及标准的内容,给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2)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电话、微信、邮件等)和面谈(会议交流、直接拜访等)的形式,听取专家对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重组的丰富经验和优秀建议,并在指导本科生教育实习中,深入到实习课堂对指导老师进行访谈,获得一线优秀的中小学对体育教师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实践诉求,为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3)实证分析法文章在研究过程中,实际分析了国内、国外数十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并进行认真分析。(4)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国外数十所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为新时代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构建提供新的思路保障。结论与建议:(1)结论 a)中国高校尚未能切实贯彻国家政策要求而忽视了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时学分及占课程总学分的比重偏低,课题所研究的16所高校的平均学分只有17.5学分,平均比重也只达到12.22%,与国外高校的差距非常明显,存在着理论厚望与现实薄待的尴尬局面;二是课程设置门类依然单一且与教育实践相割裂。主要开设的课程依然是《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课程,没有达到《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的规定要求;叁是教育实践时限短且流于形式而导致时效差。国内所调查13所院高校的教育实践平均时长为15.4周,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规定要求,远远低于国外高校的平均周数为28.5周。b)国外高校普遍高度重视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主要特征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学时学分较高而且占课程总学分的比重大,所调查高校的平均学分为43.5,比重高达40.3%;二是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门类丰富多样且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涵盖了体育学类、教育学类、心理学类、社会学类、教师专业发展类、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类、科研类和全纳性教育课程等课程,并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衔接密度;叁是教育实践时限长且形式多样,实践成效性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突出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的培养。c)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分别由体育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群、体育教师教育技能课程群、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课程群和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群组成,每个课程群所占学分和比例分配分别为、29.4%、29.4%、29.4%和27.5%。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学分比重应占课程总学分的1/3左右,即处于46-56学分之间,在51学分上下浮动。(2)建议a)与国际高校接轨,更名体育教育专业为体育教师教育专业,避免把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视为不同的概念,突出教师教育的特性。b)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探索设立由体育教师培养高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基础教育学校叁方合作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师教育学院,并与教育硕士(体育)培养课程、在职体育教师培训等相对接,持续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学历教育,促使其专业化能够最大化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育课程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赵岱昌.基于知识结构视角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张秀丽,赵子建,李树佳,赵沙,韩怀涛.新时代中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重组的理论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吴丽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设计与改革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张建滨,苏娟.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体育教育课程再认识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5].李玉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结构化与主题情景化“四性”探析[J].科普童话.2019
[6].吴雅彬,杨爱丽,孟琳.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9
[7].王秀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J].散文百家.2019
[8].赵跃东.耗散结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体育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反思[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9].王延超.基于能力培养的中职体育课程结构改革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8
[10].张遥.大学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结构要素分析[J].休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