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科重庆400062)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老年高血压患者346例按年龄段分为老年1组(60~69岁,n=77)、老年2组(70~79岁,n=109)和老年3组(≥80岁,n=160),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24h平均舒张压(24hDBP)老年3组和老年2组均低于老年1组(P<0.05)。3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78.00%、89.78%和92.04%。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老年3组显著高于老年1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并且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随增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昼夜节律;动态血压监测
目前已认识到,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同样可导致或加重靶器官损害。我们对346例住院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入选对象为我院老年病科2014年7月~2015年6月住院患者中进行24hABPM老年高血压患者346例。入选标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心力衰竭、严重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重度贫血等疾病。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三组:老年1组77例,年龄60~69岁,男34例,女43例;老年2组109例,年龄70~79岁,男32例,女77例;老年3组160例,年龄80~99岁,男54例,女106例。
1.2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间断自动充气并以振荡法进行24hABPM,日间(6:00~22:00)和夜间(22:00~次日6:00)每30min自动充气测压1次。测量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记录时间>22h有效。获得24h、日间、夜间3个时段的动态血压数据,即24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与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与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全部病例监测前1d停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影响血压的药物。动态血压的正常参考值: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建议的正常参考值:24h<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0/70mmHg。根据1990年柏林自动血压监测会议的规定,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表示,即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白天平均值-夜间平均值)/白天平均值×100%,10%~20%为杓型,<10%为非杓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10%~20%为杓型;<10%为非杓型,>20%为超杓型,反杓型为夜间血压高于日间血压。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4hABPM参数结果见表1。24hDBP老年3组和老年2组均低于老年1组(P<0.05)。结果表明,从不同年龄段来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
2.2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及异常情况见表2。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2.3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比较见表3。三组间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通过卡方检验:χ2=8.79,P=0.012,表明总体有差异。各组间比较,老年1组与老年2组(χ2=3.62,P=0.57)、老年2组与老年3组(χ2=0.76,P=0.38)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但老年3组与老年1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8.50,P=0.004)。表明随增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不同年龄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并且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受自主神经功能和各种体液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内皮素等)的调节,受睡眠-觉醒周期、日常活动以及外部事件的影响。学者们已认识到,增龄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时也可能影响到血压节律变化[2]。动态血压的节律变化与人体内各个系统、器官发生病变关系密切,特别是心、脑、肾等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有研究表明,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夜间血压增高、血压负荷增高是导致心肌肥厚、肾脏损害、脑卒中等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并且血压昼夜节律特征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危险性有密切关系。认识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征,这对有效的预测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及更好地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2]王文艳,周晓芳.老年人动态血压监测的相关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5):1547-1549.
基金项目:重庆市南岸区卫生局医学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2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