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立插值函数实现插值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巩灿灿[1](2021)在《基于WT模式粗糙度模型优化的高铁沿线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我国高铁取得了巨大发展,高铁里程不断创新高;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对着很多压力,其中保障高铁的安全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大风是危及高铁安全运行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特别是近年极端大风天气发生频次增多,开展高铁沿线风速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至关重要。一方面,通过对高铁沿线风速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可以实现对高铁沿线的大风易发区域、空间相关性等精准感知,对高铁沿线的气象(大风)监测点的设置及优化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高铁沿线风速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有利于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风速风向变化进行特征捕捉,为高铁沿线大风的预测预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而现有的高铁沿线风速研究时空尺度较大,缺乏对高铁沿线易发生大风的复杂环境下小尺度区域进行精细化研究。鉴于此,本文在国铁集团重点项目及国铁上海局集团重大项目的支持下,以京沪高铁沿线阳澄湖段为例;针对特定的下垫面环境,开展了优化流体力学WT模式粗糙度模型的研究,实现对京沪高铁沿线阳澄湖区域的风速时空分布特征的数字模拟;在此基础上开展京沪高铁沿线阳澄湖段大风监测站点布局方法研究,并对相关研究内容进行了可视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具体内容如下:(1)传统WT模式中原有的粗糙度模型是根据地表覆盖物类型对各地区粗糙度进行经验赋值,且仅有一个代表年均粗糙度的值,模拟精度达不到小尺度区域要求。为得到研究区域更精确的粗糙度模型,本文将研究区域覆盖物分为城镇、水体、农田三类,并以唯亭镇、阳澄东湖以及西浜村作为代表点,以江苏省气象局提供的风速风向数据为基础,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对数风廓线,分别得到三种覆盖物类型不同季节的粗糙度值,实现对原有的粗糙度模型进行优化。进一步,以京沪高铁沿线阳澄湖段三个测风站点为参考站,利用粗糙度模型优化前后的WT模式对参考站观测风速分别进行模拟,将两次模拟风速与实际观测风速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相应RMSE、MAE、R三种评价指标,对比结果验证了优化后粗糙度模型的有效性和精确性。(2)为研究京沪高铁沿线阳澄湖区域的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对京沪高铁沿线阳澄湖段以1公里为间隔划分23个模拟站点,结合粗糙度模型优化后的WT模式对研究区段23个站点的风速进行模拟计算,利用数理统计、经验正交分解等方法对模拟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得京沪高铁沿线阳澄湖段的风况特征及最大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京沪高铁沿线阳澄湖段风速时空分布特征析取出23个模拟站点的大风频次及站点间的相关系数,提出一种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沿线测风站点布局方法,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为高铁沿线大风监测站点的优化布局提供技术支持。(3)最后,在依托课题开发的大系统基础上,根据本文研究内容,开发了相应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气象(风速)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模块、气象(风速)数据质量控制功能模块、气象要素(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可视化功能模块等。通过相应功能模块的开发,可实现高铁沿线风速时空分布特征的图形化、直观化展示,有利于相关研究人员及高铁工作者对高铁沿线风速时空分布特征的快速感知。
程浩田[2](2021)在《基于正逆运动学分析的机械臂时间最优轨迹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自动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机械臂被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机械臂主要是通过各关节间的连续运动来控制末端执行器完成各种工作,所以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和轨迹规划是非常必要的。运动学分析作为轨迹规划的基础,其能否准确快速求解对机械臂实时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轨迹规划是机械臂平稳运行的先决条件,通过对其各关节角位移、角速度以及角加速度的规划,可有效降低机械臂运动时产生的震动以及速度突变,缩短工作时间。为了提高机械臂的工作效率,本文以SNR3-C30型六自由度机械臂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其空间位姿变换、正逆运动学、轨迹规划及优化展开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根据机械臂在空间坐标下的位姿表示和齐次变换矩阵原理,通过D-H法建立机械臂连杆坐标系以及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逆运动学分析,而后针对传统逆运动学求解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矩阵运算,复杂的数学模型以及较长的程序运行时间等缺点,提出一种结合位姿分离思想的几何求逆优化算法。该算法首先通过机械臂各关节相对腕部的几何位置关系来求解前三个关节角θ1,θ2,θ3,然后利用旋转子矩阵求解剩余的关节角θ4,θ5,θ6,最后利用MATLAB软件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具有优越性和有效性。在笛卡尔空间和关节空间下分别针对该型机械臂进行轨迹规划,着重分析了三次、五次以及“3-5-3”混合多项式等不同插值函数进行轨迹规划时的优缺点。针对标准粒子群算法在进行机械臂时间最优轨迹规划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早熟等缺点,提出一种快速收敛的改进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动态学习因子策略替代传统固定的学习因子,然后利用“3-5-3”混合多项式插值函数进行规划,最后在MATLAB仿真软件中完成各关节运动轨迹的拟合。结果表明,改进算法达到了预期的时间优化目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郭鑫鑫[3](2021)在《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机械臂轨迹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大力提倡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机械臂作为其重要载体被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所使用,去完成在复杂环境中的各种生产任务。本文针对欧德吉JLRB8-600机械臂,在其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萤火虫算法,将其应用于机械臂关节空间的轨迹规划及其避障规划中,并利用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首先,利用改进D-H法对机械臂进行运动学建模,推导出其正运动学及逆运动学方程,得到正解与逆解的求解表达式,并应用MATLAB软件中的Robotics Toolbox工具箱建立该机械臂模型,调用正逆解函数对所推导的运动学方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其次,针对机械臂在关节空间的轨迹规划,分析了3次多项式、5次多项式以及3-5-3分段多项式进行插值的优缺点,为避免单一多项式插值的计算量大、易出现“龙格现象”等弊端,选择3-5-3分段多项式进行插值,并利用MATALB软件对其进行仿真,所得机械臂各关节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变化曲线均连续且平滑,从而提高了机械臂的运行稳定性及轨迹规划精度。然后,在介绍萤火虫算法的基本原理后,对标准萤火虫算法的步长因子及光吸收系数等参数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时间最优3-5-3分段多项式插值的轨迹规划法,以插值时间为优化目标,在速度的约束下,利用改进算法进行迭代寻优,从而达到机械臂运行时间最短的目的。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运行时间以及运行稳定性上均有良好表现,并通过对比萤火虫算法改进前后的优化效果,进一步证明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在应用圆柱体包络法对机械臂及障碍物进行模型的简化及建立后,以人工势场模型中的合势能为适应度值,将改进萤火虫算法应用于机械臂的避障轨迹规划中进行迭代寻优,得出一条无碰撞的安全路径,并利用MATLAB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及验证。
卜少熊[4](2021)在《基于改进B样条函数的并联指向机构轨迹规划的研究》文中提出并联指向机构是指在一定环境和负载下实现对目标的瞄准、定位和追踪等功能的机构。现代研究对并联指向机构提出了在机构和运动的约束条件下,实现各个驱动关节更快速、平稳的通过任务中涉及到的位置点等要求,而将这些位置点规划为一个轨迹,这就是轨迹规划的主要任务。其目的是通过规划轨迹点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指向机构的工作效率、指向精度。而传统的轨迹规划方法存在首末端点冲击大、运算过程繁琐等问题,因此,本文重点对轨迹规划的方法进行研究,以3-RRCPR并联指向机构为研究对象,设计一整套轨迹规划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并联指向机构建立连杆坐标系,根据机构的关键参数以及位置关系,建立机构的逆运动学方程,求得指向机构工作空间与关节空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人工势场法的概念,将指向机构的末端空间用合力势场代替,建立合势场的虚拟仿真模型,设计了指向机构在完成指向任务时的路径规划算法,重点针对一般的路径规划算法中出现的目标不可达与局部极小值的问题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一定的改进,并应用MATLAB分析了优化后的实际效果。其次,通过对七次多项式和七次B样条函数的对比分析,得出一个适用于本机构的插值规律,并基于这个特点,提出一种五次B样条函数与七次多项式的混合插值方法。重点针对过路径点的轨迹规划方法首末端点冲击大、反算过程繁琐等问题,选出适合本机构的轨迹规划方法。然后,针对利用混合插值得到的轨迹位置点,建立关于时间、冲击、能耗的目标函数,利用NSGA-II对提出的新轨迹规划算法搭建优化模型、对其设置约束参数并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到Pareto前沿面,并从多个方面考虑选出一组最优解,证明了多目标优化结果的有效性。最后,对指向机构的轨迹规划和多目标优化部分进行软件开发与Adams的仿真验证。使用MATLAB中的GUI模块部分,设计了从输入工作空间节点值到得出合适的机构运动轨迹之间的虚拟仿真软件,实现了机构的整体轨迹规划。随后,对指向机构进行了Adams的仿真实验研究并验证了新轨迹规划算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刘宇涵[5](2020)在《长租公寓租金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住宅商品化改革全面推行以来,城市中租金结构在空间层面上的发展日益不平衡,租金特征体现出空间异质性。本文旨在长租公寓市场蓬勃发展但各种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聚焦于长租公寓租金,探究其空间分异情况及影响因素,并与传统住宅租金空间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长租公寓的兴起对于城市整体住房租赁市场租金价格水平及空间分异格局产生的影响。基于文献梳理并考虑到长租公寓在租赁方式、租赁期限、融资渠道等方面的特殊性,本文将长租公寓租金影响因素划分为建筑特征因素、邻里特征因素、区位特征因素和长租特征因素四大类,并从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指标体系三个层面切入,构建了长租公寓租金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在模型构建部分,本文综合运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函数和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ESDA)方法构建了长租公寓租金空间分异模型,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揭示租金价格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格局。之后运用特征价格模型筛选出18个解释变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模型)。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运用Python爬虫技术采集了南京市八个行政区内2020年2月份的7762条长租公寓租金数据和12725条传统住宅租金数据,并借助x Geocoding、Arc GIS10.5、Geoda和SPSS22.0等软件加以分析。空间分异模型结果显示和传统住宅租金呈现的单核心空间格局不同,长租公寓市场已初步形成了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从全局上看,长租公寓的兴起提高了整体租赁市场的租金价格水平,并加剧了其空间分异程度。具体而言,整体租赁市场高租金值包围低租金值的分异现象显着加剧、低值集聚效应显着降低、高值集聚效应略微增强,低租金值包围高租金值的分异现象几乎没有受到长租公寓的影响。GWR模型结果显示,各因素对于长租公寓租金的影响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整体而言,良好的产业环境和便利的公共交通都将为长租公寓带来大幅的租金溢价。完善的教育配套虽然在大部分区域内也能引致租金价格的上涨,但其影响程度远小于产业因素和交通因素。自然景观和医养环境对于长租公寓租金价格的影响程度较低,影响方向呈现显着的空间异质性。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从政府部门、长租公寓运营商和租户三方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刘宝宇[6](2020)在《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在GDP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收集到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经典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处理这种数据时有一定的限制,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因此被提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研究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的理论,并对我国GDP分省数据作实证分析。首先,介绍了函数型数据预处理的几种方法并分别对我国GDP分省年度数据和分省季度数据作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对于具有循环特征的数据和不具有循环特征的数据,B样条基都具有相对较好的拟合效果。此外对基于B样条基的最小二乘拟合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它可以应用到稀疏函数型数据的处理中。其次,对多元统计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函数型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这两种方法的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影响我国各省GDP均值波动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其中经济大省的拉动作用是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探讨了系统聚类分析和函数型聚类分析两种聚类分析方法,并且提出了计算函数型变量之间距离的曲线夹角余弦法。这两种方法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和函数型聚类分析方法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处理数据,但是得到的结果有某些共性。结果显示我国各省份的GDP总量以及发展潜力可以按省份分成不同的类别,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发展空间反而大,国家应加大对这些省份的政策支持。
姜山[7](2020)在《显式框架下板壳结构应力相关拓扑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拓扑优化是一种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得到最优材料布局设计的方法,能够应用于各领域实际工程中。其中应力相关拓扑优化问题成为了近几年学者们关注较高的课题。该类问题相较于只考虑结构整体响应的优化研究有着三大固有挑战:容易陷入奇异解、局部应力约束数量过于庞大以及需求高应力计算精度。现如今已有非常多有效的解决方法被提出,但是大多数工作都是基于隐式优化框架下的,导致存在设计变量过多、几何边界信息描述不清晰以及无法与CAD/CAE系统集成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板壳结构作为现代工业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之一,却很少有学者考虑相关的应力优化研究,主要是由于其结构响应对壳体中面几何形状非常敏感,模型描述的准确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是传统有限元分析与隐式拓扑优化方法无法保证的。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拓扑优化显式框架,由等几何分析以及移动可变形孔洞法组成。等几何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的分析方法,将描述几何的基函数作为物理场的插值函数,不但能够保证板壳结构几何模型与分析模型的一致性,还能在低规模网格下保证结构计算精确度以及单元之间物理场的高阶连续。移动可变形孔洞法则是打破了常规拓扑优化方法的思路限制,将描述孔洞的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利用孔洞的移动、变形以及融合等行为描述拓扑,实现了优化结果的显式化。二者结合后形成的显式框架不但能保证整个问题在低计算成本下的高精度表现,还能够直接与工程CAD/CAE软件对接,对实际工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基于新型显式框架以及Reissner-Mindlin厚壳理论,完成板壳结构应力相关拓扑优化问题研究,还将在等几何分析中引入剪裁曲面分析技术来提升应力响应的计算精度,引入正则化优化列式使优化进程不陷入奇异解,同时将引用基于应力梯度的全局应力描述函数代替多个局部应力约束,减少计算量。
刘国峰[8](2020)在《3C锁紧机器人加工路径多目标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题来源于重庆市科委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重大主题专项项目“面向3C行业机器人协同研发与产业化(cstc2017rgzn-zdyfx0038)”。3C锁紧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与生产产业化中,其中SCARA类型锁紧机器人由于其结构简单、功能全面等优点在3C装配行业广泛使用,且数量最多,应用最广。对与3C产品而言,效率和精度一直是提高的目标,而SCARA锁紧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运动轨迹运动平顺性直接影响装配过程中精度和效率,但传统的路径优化较少涉及运动平顺性。因此,开展3C锁紧SCARA机器人加工路径平顺性和路径优化研究对于提高加工效率和精度等问题具有实际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SCARA机器人进行DH法建模,构建机器人位姿矩阵方程,并通过位姿矩阵求出正解,将机器人逆解问题转化问非线性多线函数求极值模型,并对机器人运动模型进行参数化建模。(2)对3C锁紧SCARA机器人装配状态分析,求解螺钉锁紧时偏角的范围参数。分析SCARA机器人在3C流水线上的笔记本加工模型,建立以总长度最短为目标的锁紧装配路径优化数学模型。利用B样条插值法优化轨迹,求解出B样条插值函数表达式,并对轨迹的速度、加速度等参数进行约束。(3)分析蚁群算法对多元非线性函数求极值和多区域路径寻优求解的原理及优势,构建基于适应度函数的蚁群算法求解函数和路径寻优的求解过程,并针对多区域浮动孔设计位置的要求对蚁群初始种群分布进行设计,保证求解的精度和避免陷入局部最优。(4)综合3C锁紧机器人运动平顺性-加工路径优化模型,分别对螺栓孔位置固定、浮动情况下的3C锁紧机器人运动平顺性-加工路径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比较固定孔下最优路径、固定孔考虑平顺性优化和多区域浮动孔平顺性优化条件的路径长短,确定轨迹优化、多区域浮动孔位置等条件对最优路径的影响因素。利用算法求出SCARA机器人逆解,并对固定孔最优路径的轨迹、固定点考虑平顺性优化的轨迹、多区域浮动孔考虑平顺性优化后的轨迹进行比较,证明轨迹优化的必要性和效果。
王晨旭[9](2020)在《无线通信中的符号同步与盲均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无线通信广泛地应用到民用、军用等各领域,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广大研究机构、企业积极投入到5G、超宽带无线通信、毫米波无线通信等新技术的研究中,同时,部分研究机构和学者持续对无线通信中的传统关键技术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本文旨在对无线通信中的符号同步技术、盲均衡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本文首先在对无线数字通信系统调制解调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搭建调制解调过程基础仿真平台,包括码元序列产生、波形成型、IQ调制、高斯噪声加载、相干解调、误码率计算等模块,实现了2ASK、BPSK、QPSK、16QAM调制信号产生及相干解调,通过对收发的时域、频域分析,验证了调制解调仿真程序的正确性。快速、准确的符号同步对数字无线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Gardner算法是一种经典且广泛使用的符号同步算法,该算法存在定时精度不够、定时误差大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窗化法对Gardner算法的插值部分进行了改进,研究发展了一种连续可变抽头数的插值滤波器,改善了Gardner插值器的抗混叠性能,提高了Gardner计算精度,同时在Gardner的误差估计环节发展了一种基于升余弦滚降滤波函数改进的定时误差估计方法,该方法改进了衰落信号时偏估计中定时误差大的问题,有效减小了环路收敛后的定时误差,并且可以提高环路的收敛速度。综合以上两点改进,发展了本文的布莱克曼窗辅助的Gardner(Blackman Window Aided Gardner,简称BWGAD)算法。仿真结果表明,相比Gardner算法,BWGAD算法的时偏估计值更接近理论值且方差性能更好、定时误差更小、在更少的迭代次数下完成收敛,即定时精度、算法稳定性要优于Gardner算法。盲均衡是一种在信道畸变相当严重的条件下,不借助训练序列,仅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序列本身对信道进行自适应均衡的方法。其中,CMA算法(Constant Modulus Algorithm,简称CMA)是一种典型的盲均衡算法,CMA算法稳健性非常强,但存在收敛速度与收敛精度不能兼顾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经典的CMA算法中的代价函数与误差函数,发展了四次均方盲均衡(Blind Least Mean Forth Equalization,简称BLMFE)算法。BLMFE算法主要对CMA做了以下两点改进:第一,基于四阶误差最小化算法设计出一种用于求解盲均衡器高阶抽头系数的迭代算法,并替换CMA算法中的抽头系数计算公式,此种处理方法可以使得盲均衡器获得更快的收敛速度与更小的稳态误差。第二,基于梯度下降算法设计出一种寻找最优步长因子的优化计算方法,并以此替换CMA算法中的常数步长,该方法使得CMA算法计算精度与计算速度都得到了提高。仿真结果表明,BLMFE算法,与经典CMA算法以及基于对数函数改进的CMA算法(Logarthmic Cost Function Alogrithm,简称LCF)相比,具有更高的收敛精度、更小的稳态误差与更低的误码率、收敛性更好的星座图、更快的收敛速度。
吴兆天[10](2020)在《基于高阶剪切Zig-Zag理论的复合材料层合板渐进损伤分析》文中提出复合材料层合板是一类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高比吸能率以及强可设计性等特点的新型合成材料,因此今年来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以及医疗设备等领域。相对于普通板,复合材料层合板一般具备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其力学性质要复杂的多,因此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力学性能的研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而精确高效的层合板理论模型对层合板力学性能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工作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推导了基于高阶剪切Zig-zag理论层合板模型的基本方程,该模型考虑了层合板上下表面横向剪应力为零和层间横向剪应力连续的条件,可以较为高效地建立层合板模型,且自由度数目与铺层数目无关,并且根据推导结果基于Abaqus用户自定义子程序和Fortran编写了板单元程序;二是根据连续损伤力学,编写程序应用本文编写的层合板单元进行了渐进损伤分析。本文针对不同铺设角度、不同厚度和不同边界条件的层合板进行了计算,将位移与应力计算结果与Abaqus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结果吻合良好。同时,对层合板进行渐进损伤分析,并研究了预置分层对层合板承载能力的影响。
二、设立插值函数实现插值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立插值函数实现插值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T模式粗糙度模型优化的高铁沿线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各章节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风数据质量控制及流体力学WT模式 |
2.1 风数据质量控制 |
2.1.1 资料来源 |
2.1.2 质量控制方法 |
2.1.3 质控后数据质量分析 |
2.2 流体力学WT模式 |
2.2.1 动力方程 |
2.2.2 湍流模型 |
2.2.3 边界条件 |
2.2.4 森林冠层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T模式粗糙度模型优化研究—以阳澄湖区域为例 |
3.1 WT模式粗糙度模型 |
3.2 基于对数风廓线的粗糙度计算 |
3.2.1 克里金插值 |
3.2.2 风速换算 |
3.2.3 中性层结数据筛选 |
3.2.4 最小二乘拟合对数风廓线 |
3.3 粗糙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1 研究区域概况 |
3.3.2 不同下垫面粗糙度计算结果分析 |
3.3.3 粗糙度模型优化前后模拟精度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铁沿线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及应用—以京沪高铁阳澄湖段为例 |
4.1 WT模式建模 |
4.2 阳澄湖风况特征分析 |
4.2.1 风速分布特征分析 |
4.2.2 风向分布特征分析 |
4.3 阳澄湖最大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4.3.1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4.3.2 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
4.3.3 最大风场表现类型季节分布 |
4.4 阳澄湖段基于时空分布特征的测风站点布站方法研究 |
4.4.1 布站理论 |
4.4.2 布站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铁沿线数据可视化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
5.1 数据可视化系统平台架构 |
5.1.1 平台架构 |
5.1.2 物理部署 |
5.1.3 通信系统 |
5.2 可视化系统总体框架 |
5.2.1 数据层设计 |
5.2.2 算法层设计 |
5.2.3 业务层设计 |
5.3 高铁沿线数据可视化系统的实现 |
5.3.1 系统主界面 |
5.3.2 系统管理 |
5.3.3 数据监测 |
5.3.4 设备管理 |
5.3.5 统计信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基于正逆运动学分析的机械臂时间最优轨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机械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机械臂逆运动学求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机械臂轨迹规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机械臂运动学分析 |
2.1 机械臂运动学理论基础 |
2.1.1 位姿描述 |
2.1.2 坐标变换 |
2.2 机械臂模型建立 |
2.2.1 SNR3-C30型机械臂简介 |
2.2.2 D-H坐标系的建立 |
2.2.3 仿真模型的构建 |
2.3 正运动学分析及仿真验算 |
2.3.1 正运动学分析 |
2.3.2 仿真验证 |
2.3.3 机械臂工作空间分析 |
2.4 逆运动学分析及仿真验算 |
2.4.1 逆运动学分析 |
2.4.2 几何求逆优化算法的设计 |
2.4.3 仿真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机械臂轨迹规划研究 |
3.1 轨迹规划概述 |
3.2 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 |
3.2.1 空间直线插补及仿真 |
3.2.2 空间圆弧插补及仿真 |
3.3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 |
3.3.1 三次多项式插值 |
3.3.2 五次多项式插值 |
3.3.3 三次和五次多项式仿真 |
3.3.4 “3-5-3”混合多项式插值 |
3.3.5 “3-5-3”混合多项式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机械臂轨迹优化研究 |
4.1 粒子群算法概述 |
4.1.1 粒子群算法原理 |
4.1.2 粒子群算法计算流程 |
4.1.3 粒子群算法关键参数说明 |
4.2 改进粒子群算法轨迹优划 |
4.2.1 优化目标的确立 |
4.2.2 改进粒子群算法的设计 |
4.2.3 优化过程 |
4.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机械臂轨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机械臂轨迹规划研究现状 |
1.2.1 传统规划方法 |
1.2.2 群智能优化算法 |
1.2.3 避障轨迹规划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六轴机械臂的运动学分析 |
2.1 机械臂数学建模的基础 |
2.1.1 位姿描述 |
2.1.2 坐标复合变换 |
2.2 机械臂的正运动学模型 |
2.2.1 连杆坐标系的建立 |
2.2.2 改进D-H参数表 |
2.2.3 连杆坐标系的变换 |
2.2.4 正运动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2.3 机械臂的逆运动学模型 |
2.3.1 逆解的存在性及唯一性 |
2.3.2 逆运动学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2.4 基于MATLAB的机械臂建模及运动学仿真 |
2.4.1 机械臂的建模 |
2.4.2 机械臂的运动学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3 六自由度机械臂的轨迹规划 |
3.1 机械臂轨迹规划方法综述 |
3.2 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存在的问题 |
3.3 关节空间的轨迹规划 |
3.3.1 3 次多项式插值方法 |
3.3.2 5 次多项式插值方法 |
3.3.3 3-5-3 分段多项式插值 |
3.4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的仿真 |
3.4.1 三次多项式与五次多项式插值仿真 |
3.4.2 3-5-3 分段多项式插值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机械臂轨迹优化 |
4.1 机械臂的时间优化概述 |
4.2 萤火虫算法的原理描述 |
4.3 基于智能算法的机械臂时间优化 |
4.3.1 算法的参数介绍及其改进 |
4.3.2 算法的改进之处 |
4.3.3 算法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的确定 |
4.3.4 算法的优化流程 |
4.4 算法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改进萤火虫算法在机械臂避障轨迹规划中的应用 |
5.1 避障相关模型的建立 |
5.1.1 搜索策略的确定 |
5.1.2 机械臂及障碍模型的建立 |
5.1.3 机械臂的碰撞检测 |
5.1.4 基于人工势场法的模型建立 |
5.2 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机械臂避碰规划 |
5.3 MATLAB仿真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改进B样条函数的并联指向机构轨迹规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来源 |
1.3 并联指向机构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 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现状 |
1.4.1 机器人操作空间轨迹规划 |
1.4.2 机器人关节空间轨迹规划 |
1.5 机器人轨迹规划优化算法综述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3-RRCPR指向机构的运动学与路径规划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结构分析 |
2.3 并联指向机构的逆运动学求解 |
2.3.1 机构的位置反解 |
2.4 工作空间与奇异性分析 |
2.4.1 工作空间影响因素 |
2.4.2 工作空间的求解 |
2.4.3 指向机构的奇异性分析 |
2.5 基于人工势场的路径规划 |
2.5.1 路径规划概述 |
2.5.2 人工势场原理 |
2.5.3 引力场 |
2.5.4 斥力场 |
2.5.5 改进的人工势场法 |
2.6 基于改进的人工势场法的MATLAB仿真 |
2.6.1 数学模型 |
2.6.2 基于MATLAB验证改进人工势场算法 |
2.6.3 人工势场算法三维空间拓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B样条函数的关节空间轨迹规划 |
3.1 引言 |
3.2 轨迹选取与关节空间路径节点反解 |
3.3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常用的方法 |
3.3.1 7次多项式插值 |
3.3.2 B样条函数的构造 |
3.3.3 基于7次非均匀B样条的轨迹规划 |
3.3.4 对7次非均匀B样条函数插值方法的对比分析 |
3.4 指向机构关节空间轨迹规划 |
3.4.1 基于七次多项式与五次B样条函数的混合轨迹规划 |
3.4.2 三种方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加加速度方面的对比分析 |
3.4.3 基于七次多项式与五次B样条函数的混合插值方法的轨迹规划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NSGA2算法的轨迹优化与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NSGA2算法基础 |
4.2.1 NSGA-II算法的主要内容 |
4.3 改进NSGA2算法的建模流程 |
4.3.1 构建初始种群 |
4.3.2 随机—精英策略 |
4.3.3 改进的交叉操作 |
4.3.4 交叉概率以及变异概率的自适应选择 |
4.4 并联机构初始条件的设置 |
4.4.1 能耗、时间和冲击最优轨迹优化模型 |
4.4.2 约束条件 |
4.4.3 改进遗传算法参数的选取 |
4.5 新的混合插值方法的轨迹优化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轨迹规划虚拟交互界面设计与Adams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虚拟交互界面的设计 |
5.2.1 B样条函数轨迹规划方法的局部特性 |
5.2.2 不同数目的路径节点对轨迹规划的影响 |
5.3 并联机构运动学的Adams仿真实验验证 |
5.3.1 对3-RRCPR机构上平台的运动学仿真 |
5.3.2 对3-RRCPR机构下平台的运动学仿真 |
5.4 轨迹规划的Adams仿真验证 |
5.5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长租公寓租金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1.3.1 长租公寓发展与运营研究现状 |
1.3.2 租金空间分异研究现状 |
1.3.3 租金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长租公寓租金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1 长租公寓空间分异概念及内涵 |
2.1.2 相关理论基础 |
2.2 长租公寓租金影响因素分析 |
2.2.1 建筑特征因素分析 |
2.2.2 邻里特征因素分析 |
2.2.3 区位特征因素分析 |
2.2.4 长租特征因素分析 |
2.3 长租公寓租金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长租公寓租金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1 空间插值分析模型构建 |
3.1.1 克里金插值函数构建 |
3.1.2 克里金插值函数权重系数确定 |
3.2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模型构建 |
3.2.1 空间权重矩阵确定 |
3.2.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构建 |
3.2.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构建 |
3.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 |
3.3.1 特征变量量化方法选择 |
3.3.2 模型构建 |
3.3.3 模型参数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南京市长租公寓租金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概况 |
4.1.1 研究区域概况 |
4.1.2 南京市长租公寓发展概况 |
4.1.3 数据概况 |
4.2 南京市长租公寓租金空间分异实证分析 |
4.2.1 空间插值分析 |
4.2.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4.2.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4.3 南京市长租公寓租金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特征价格模型 |
4.3.2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4.4 对策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6)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在GDP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预备知识 |
2.1 函数型数据 |
2.2 函数型数据的统计量 |
2.3 函数型数据分析的工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函数型数据预处理 |
3.1 平滑与噪声 |
3.2 基函数的选择 |
3.3 函数型数据平滑方法 |
3.3.1 基于B样条基的最小二乘拟合 |
3.3.2 基于单项式基的最小二乘拟合 |
3.4 GDP数据平滑处理 |
3.5 B样条基最小二乘拟合方法改进 |
3.5.1 三次样条插值 |
3.5.2 GDP季度数据处理 |
3.5.3 基于傅里叶基的最小二乘拟合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成分分析 |
4.1 多元统计主成分分析 |
4.2 函数型主成分分析 |
4.2.1 函数型主成分分析定义 |
4.2.2 主成分分析和特征值分析 |
4.2.3 函数型主成分分析推广 |
4.3 GDP数据主成分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聚类分析 |
5.1 系统聚类分析 |
5.2 函数型聚类分析 |
5.3 GDP数据聚类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显式框架下板壳结构应力相关拓扑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拓扑优化介绍 |
1.1.1 变密度方法介绍 |
1.1.2 水平集介绍 |
1.2 传统拓扑优化的困境 |
1.3 应力相关拓扑优化背景介绍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等几何分析与移动可变形孔洞法 |
2.1 引言 |
2.2 等几何分析方法 |
2.2.1 B样条,非均匀有理B样条 |
2.2.2 等几何分析的优势 |
2.3 移动可变形孔洞法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3 显式拓扑优化框架介绍 |
3.1 引言 |
3.2 曲面剪裁分析技术介绍 |
3.3 基于剪裁曲面分析技术的等几何分析板壳结构理论介绍 |
3.4 应力计算精度介绍 |
3.5 显式框架实现介绍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显式框架下板壳结构应力相关拓扑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应力相关优化问题正则化处理 |
4.3 应力约束相关处理介绍 |
4.4 灵敏度分析 |
4.5 数值算例 |
4.5.1 L型梁板结构应力约束优化算例 |
4.5.2 壳结构应力相关形状优化算例 |
4.5.3 实际柱壳结构应力优化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等几何分析公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3C锁紧机器人加工路径多目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SCARA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2 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
1.2.3 机器人末端执行轨迹优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
2.1 刚体位姿的描述 |
2.1.1 位置矢量 |
2.1.2 旋转矩阵与旋转群 |
2.1.3 位姿的描述 |
2.1.4 坐标变换 |
2.2 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的建立 |
2.3 3C锁紧SCARA机器人运动学分析描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运动平顺性-加工路径协同优化模型建立 |
3.1 螺钉锁紧技术研究 |
3.2 机器人加工路径数学模型 |
3.3 机器人加工路径分析 |
3.4 3C锁紧机器人运动平顺性方程构建 |
3.5 运动平顺性-加工路径协同优化数学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适应度函数的蚁群算法研究 |
4.1 3C锁紧SCARA机器人螺钉锁紧路径规划问题 |
4.2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
4.3 蚁群算法求解3C锁紧SCARA机器人锁紧问题的基本原理 |
4.4 传统蚁群算法的特点分析 |
4.4.1 传统蚁群算法的优点 |
3.4.2 传统蚁群算法的不足 |
4.5 构建适应度函数的蚁群算法 |
4.6 蚁群算法解决多元非线性问题 |
4.7 算法验证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顺性路径优化试验验证 |
5.1 3C锁紧SCARA机器人位姿优化结果 |
5.2 3C锁紧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移动路径优化求解 |
5.3 3C锁紧SCARA机器人平顺性优化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9)无线通信中的符号同步与盲均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符号同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盲均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无线通信调制与解调 |
2.1 无线通信基础理论 |
2.2 ASK信号的调制解调 |
2.3 PSK与 QAM信号的调制解调 |
2.3.1 BPSK调制与解调 |
2.3.2 QPSK调制与解调 |
2.3.3 16QAM调制与解调 |
2.4 本章小结 |
3 符号同步技术研究 |
3.1 三种定时同步实现方式 |
3.2 Gardner定时同步环路 |
3.2.1 环路滤波器与数控振荡器 |
3.2.2 Gardner插值原理 |
3.2.3 Gardner定时误差检测 |
3.3 一种改进的符号同步算法(BWGAD算法) |
3.3.1 基于窗化法改进的插值算法 |
3.3.2 基于升余弦函数改进的TED算法 |
3.4 仿真研究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盲均衡技术研究 |
4.1 无线通信中的码间干扰与均衡 |
4.1.1 瑞利信道和莱斯信道 |
4.1.2 无线通信中的码间干扰 |
4.2 均衡技术 |
4.2.1 盲均衡CMA算法 |
4.2.2 基于LCF的 CMA改进算法 |
4.3 一种四次均方盲均衡算法(BLMFE算法) |
4.3.1 BLMFE算法中的均衡抽头计算方法 |
4.3.2 BLMFE算法中的最优步长计算方法 |
4.4 仿真研究与分析 |
4.4.1 均衡算法收敛后星座图仿真结果 |
4.4.2 不同均衡算法误差曲线和误码率仿真结果 |
4.4.3 不同抽头系数BLMFE算法误码率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高阶剪切Zig-Zag理论的复合材料层合板渐进损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合材料层合板模型研究现状 |
1.2.2 复合材料失效准则研究现状 |
1.2.3 复合材料损伤退化模型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高阶剪切Zig-zag理论的层合板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高阶剪切Zig-zag模型的位移模式与基本假设 |
2.2.1 位移模式 |
2.2.2 基本假设 |
2.2.3 位移模式小结 |
2.3 本构关系 |
2.3.1 位移-应变关系 |
2.3.2 应力-应变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阶剪切Zig-zag单元的有限元实现 |
3.1 引言 |
3.2 有限元格式 |
3.2.1 插值函数的选取 |
3.2.2 等参单元概述 |
3.2.3 单元刚度矩阵的推导 |
3.3 Abaqus实现用户自定义单元简述 |
3.3.1 Abaqus用户自定义功能简介 |
3.3.2 UEL分析流程简述 |
3.3.3 UEL子程序接口说明 |
3.4 高阶剪切单元验证 |
3.4.1 单边固支层合板受弯曲载荷算例 |
3.4.2 四边固支层合板受均布载荷算例 |
3.4.3 预置分层与未预置分层层合板应力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的复合材料层合板渐进损伤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的渐进损伤模型 |
4.2.1 损伤柔度矩阵 |
4.2.2 材料失效准则 |
4.2.3 损伤演化规律 |
4.3 层合板承受均布载荷渐进损伤算例 |
4.3.1 [0°/0°/0°/0°]层合板损伤演化规律 |
4.3.2 [0°/90°/90°/0°]层合板损伤演化规律 |
4.3.3 小结 |
4.4 预置分层对层合板失效载荷影响 |
4.4.1 分层面积大小对层合板损伤的影响 |
4.4.2 分层界面数量对层合板损伤的影响 |
4.4.3 分层界面水平位置对层合板损伤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设立插值函数实现插值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T模式粗糙度模型优化的高铁沿线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分析[D]. 巩灿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2]基于正逆运动学分析的机械臂时间最优轨迹规划研究[D]. 程浩田. 中北大学, 2021
- [3]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机械臂轨迹规划研究[D]. 郭鑫鑫. 中北大学, 2021(09)
- [4]基于改进B样条函数的并联指向机构轨迹规划的研究[D]. 卜少熊. 燕山大学, 2021
- [5]长租公寓租金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宇涵.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函数型数据分析方法在GDP研究中的应用[D]. 刘宝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7]显式框架下板壳结构应力相关拓扑优化研究[D]. 姜山.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3C锁紧机器人加工路径多目标优化[D]. 刘国峰.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无线通信中的符号同步与盲均衡技术研究[D]. 王晨旭.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基于高阶剪切Zig-Zag理论的复合材料层合板渐进损伤分析[D]. 吴兆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
标签:空间分析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特征函数论文; 路径分析论文; matlab函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