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学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欧阳修,历史学说,历史发展理论,历史编撰方法
历史学说论文文献综述
秦文[1](2015)在《欧阳修历史学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欧阳修作为北宋着名史学家,其历史学说包括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撰理论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兴衰重人事、天人相分、不言人性善恶;后者包括劝诫示后世的目的论、以纪年的眼光看待正统论、辨伪考据等。(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5年07期)
秦文[2](2014)在《苏轼历史学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的历史学说包括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撰理论两个方面,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通过论述历史来阐述唯物主义,讲求知命必尽人事;主张人性有好恶、有善恶;历史发展动力上强调事出有因;用联系的、变化的观点研究历史。在历史编撰理论方面,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正统论;其知人论世的写作标准、反对成说、讲求信史的史笔论以及多种论人方法无不为后人称道。(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4年11期)
秦文[3](2013)在《苏辙历史学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辙的历史学说包括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撰理论两个方面,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通过阐述历史来阐发唯物主义,人知趋利避害并为权利奔走,天下变乱有其原因,用发展的、联系的和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在历史编撰理论方面,使人"有闻"和史官"助刑赏"的目的论",以史传经"的方法论,"学圣人者,不如学道"的是非标准。作为历史学家,学力深厚,见识高远,论证精辟,有许多可以称道的地方。(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3年11期)
陈慧媛[4](2011)在《心智发展的社会渊源性:简论维戈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阐述维戈茨基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及其对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启示作用。维戈茨基理论从动态的,辩证的和整体性的角度看待事物。以一种相对论的观点把个体所处环境以及社会文化本身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种方式使得跨文化和人类学研究更符合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其理论在意识的形成及个体的发展,语言的获得等问题上,所体现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心智间或思想间的活动会内化成为心智内部或思想内部的活动;人先是社会的,然后才是独立的个体。维戈茨基学说以独特的视角和角度阐释了内在的与外在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他的理论给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宽深的视角,对二语习得及语言学习也具有独特的理论解释作用。(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秦文[5](2011)在《苏洵历史学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洵的历史学说包括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纂理论两个方面。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他的唯物论认为利者义之和,时变而法变;主张人性恶,私不胜公;肯定英雄史观和因果律。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忧小人的目的论;经史并重;主张实录,坚持历史的写作原则。作为史学家,苏洵多所建树,有许多可以称道的地方。(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1年05期)
姜延军,詹峥[6](2011)在《柯亨对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解读的“政治哲学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柯亨学术生涯中的"政治哲学转向",实际上是他将政治哲学建构为一种解读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新视角的努力。柯亨意识到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遭遇到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哲学理论两方面的挑战,是促成其"转向"的主要原因;柯亨对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的独特认识和政治哲学视角的现实运用,是其能将惯常被理解为不相容的两个研究领域加以结合的依据;柯亨对挑战的积极应对,对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的政治哲学解读,值得我们借鉴,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本文来源于《南京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秦文[7](2010)在《王安石历史学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安石的历史学说包括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撰理论两个方面。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他认为人性不可以言善恶;富贵有常,应当顺性命之理而为之节;时运有兴废,主张不以时胜道;坚持教化黎民在于富民善民;校正风俗和安利黎民;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在历史编撰理论方面,主张实录、用历史主义标准论列历史人物等。总之,王安石在人与人性方面的论述卓绝前人,与近代价值观相合。(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0年06期)
许森安,刘容子[8](2003)在《评估郑和:对西方历史学说的挑战——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孟席斯的研究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席斯是英国的业余航海史学家。他在14年时间里,足迹遍及120多个国家、900多个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惟一的目的就是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2002年10月,《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一书正式出版。孟席斯的主要研究结论是,中国人通过15世纪的一系列航海活动,绘制了大致正确的世界地图,而西方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在使用了15世纪、16世纪初绘制的世界地图的前提下,由葡萄牙人完成了“发现新大陆”的壮举。孟席斯的主要证据包括:(1)郑和和他的宝船分宗在1421年-1423年间曾经进行过环球航行;(2)洪保分宗到达非洲西岸的佛得角,横穿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穿过麦哲伦海峡,到达南极,经过澳大利亚、印度洋、南海回国;(3)周满分宗从佛得角到达南美洲,经麦哲伦海峡秘鲁海岸横穿太平洋,经过新西兰、澳大利亚回国;(4)杨庆分(本文来源于《海洋世界》期刊2003年09期)
唐景[9](2003)在《何炳松历史学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何炳松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历史学理论家,对他的历史学说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我国历史学界尚属首次。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他提出:①演化是一切生物的科学里面一种根本的现象,社会演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中人有一种生生不息的现象,社会演化表现在社会习惯、各种团体组织、物质状况及社会人员等四个方面,演化与变动不同,社会演化与生物演化不同。②历史同地理是“天然的配偶”,地理环境对历史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地理环境决定论“似大有讨论之余地”。③从物质、文化、风俗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考察历史,提倡综合史观。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他提出:①历史的含义有两种;历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穷原竟委、博古通今,预测未来及培养智慧叁个方面;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过去的全部活动”,亦即经济、政治、教育、艺术、宗教五个方面;史学仍不失为一种科学;历史研究中主观和客观应和谐统一,使研究结果尽可能接近历史事实。②历史研究分为搜集材料、分析、综合叁大步骤,具体来说又包括:搜集材料—辨伪—知人—明义—断事—编比—勒成着作等阶段;提倡综合研究法特别是心理研究法。③通史与正史应该并存,不能独尊通史;分工合作,集体修史;编写历史教科书应以“综合的研究”为选材标准,“详近略远”,反对“中心论”,并力求做到“活现历史”。④修史者应耳聪目明、意诚心正、至公无私、学问渊博、识见卓越、长于文才。⑤史料分为原始史料和孳生史料,史料搜集的原则是“赅备无遗”,史料考证必须具备“射覆之会心”与“搜罗之兴趣”,考证有好尚、过疑、着述能力丧失叁大弊端。总之,他为新史学理论之传播、构建做出了相当之贡献,理应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一突出席位,其历史学说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秦文[10](2003)在《陈黻宸历史学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陈黻宸是中国近代史上于历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两个方面皆卓有建树的历史学理论家和教育家,对其历史学说进行系统研究在我国史学界尚属首次。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他主张:①人的理想与精神均从学术中来,学术启迪人类文明进步;②生物分层进化,一级高于一级,伦与知使生命产生并进化。③地理环境因时代不同而变化,人类早期以自然地理为主,伴随人类群进文明,自然地理变成人为地理。④有因必有果,事物变化发展有一因一果和多因一果,并探求其终极原因和终极结果。在历史编纂理论方面,他提出:①历史是一门科学、史学为万科之首;②历史随时代不同,人们对其认识也会随之改变,撰写历史脱离不了史家所处时代;③历史研究的对象是人类世界,是民众,因此历史是公史而非私史。④史书写作注重体例的作用,写民史的方法和步骤分为调查、区划、分类、比例。⑤强调恢复史权,主张史家独权作史,反对监修。总之,陈黻宸历史学说的核心在于史为科学的性质论和史与时俱变的认识论以及史为天下公史的研究对象论,写民史的体例与方法、步骤和史官独立作史。他于历史学理论之构建与创设两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理应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一突出席位:其历史学理论在当代仍具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历史学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苏轼的历史学说包括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撰理论两个方面,在历史发展学说方面,通过论述历史来阐述唯物主义,讲求知命必尽人事;主张人性有好恶、有善恶;历史发展动力上强调事出有因;用联系的、变化的观点研究历史。在历史编撰理论方面,以客观的态度对待正统论;其知人论世的写作标准、反对成说、讲求信史的史笔论以及多种论人方法无不为后人称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学说论文参考文献
[1].秦文.欧阳修历史学说研究[J].社科纵横.2015
[2].秦文.苏轼历史学说研究[J].社科纵横.2014
[3].秦文.苏辙历史学说研究[J].社科纵横.2013
[4].陈慧媛.心智发展的社会渊源性:简论维戈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及其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11
[5].秦文.苏洵历史学说研究[J].社科纵横.2011
[6].姜延军,詹峥.柯亨对马克思社会历史学说解读的“政治哲学转向”[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1
[7].秦文.王安石历史学说研究[J].社科纵横.2010
[8].许森安,刘容子.评估郑和:对西方历史学说的挑战——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孟席斯的研究成果[J].海洋世界.2003
[9].唐景.何炳松历史学说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
[10].秦文.陈黻宸历史学说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