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梦越:“庶建乃真民主”——严复译《法意》“庶建”的创制使用及传播论文

欧梦越:“庶建乃真民主”——严复译《法意》“庶建”的创制使用及传播论文

摘要:“民主”是英文Democracy的近现代通行汉译,严复早期著述也一直沿袭。直至《法意》,他创制并诠释“庶建”以表达“民主”,认为“庶建乃真民主”。他巧妙地将“庶”的双重意涵(“平民”和“众多”)结合,并与“建国”的“建”字组合,“庶建”即庶民的自建,用古汉语将英语的民主内核(即主权在民)展现出来,既典雅简洁,又杜绝了由于古代意义上的“民主”与现代汉语意义上的“民主”内涵截然相反(即“民之主”还是“民自做主”)而带来的歧义。不过,严复使用最多的仍是“民主”,且频率远远高于“庶建”,学界多批评严复一味排斥通行译词(尤其是日语借词),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近现代,仅有马叙伦、颜惠庆沿用或接受严译“庶建”,说明它的传播与接受有限。

关键词:庶建;民主;严复译《法意》;创制;传播

引言

严复民主思想的相关研究[注]蒋国保:《严复的“自由、民主”观》,《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冯英:《“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析严复的民主价值观》,《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史革新:《严复科学民主思想议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徐国利:《英国派自由主义抑或法国派民主主义?——严复政治思想特征辨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刘敬东:《民主与科学:严复启蒙思想的主题与灵魂》,《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等等。,涉及严复对民主的实质、内容、实现条件等多方面的认识,且多将严复的民主观与自由观、科学观等综合而论,至于严复独创的“民主”的另一表述“庶建”一词,学界尚无专文论述,仅个别学者提及。[注]颜德如、毕彩云:《严复的政体观:以孟德斯鸠〈法意〉为中心》,《思想战线》2014年第4期;王人博:《庶民的胜利——中国民主话语考论》,《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孙大坤:《十九世纪中国对于“民主”概念的接受》,《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本文聚焦于严复笔下“庶建”一词的创制及诠释,考察严复“庶建”民主之理想以及严译词的独特性及其使用、传播与接受情况,期盼引起学界对严复译词及其思想的再思考。

一、“庶建”的创制

近代西方世界的“democracy”源于古希腊文“Δημοκρτια”,拉丁拼音的对应写法为“demokra-

tia”,demo为“people”(人民),kratia为“rule”“power”(统治或权力),[注]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词典》第2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487页。“Demcoarcy”即衍生为“人民的统治”之意。[注]对概念的认知无法离开辞典的定义,“democracy”的释义,参见《韦氏国际词典》(Webster’sInternational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London: G.& C. Merriam & Co.,SpringField,Mass. 1890. pp.388.《牛津英语大辞典》(缩印本)(TheCompactEditionoftheOxfordEnglishDictionary).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pp.683.《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DictionaryofContemporaryEnglish),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年,第291页。从近代到当代,“democracy”的意义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人民(或民选代表)统治以及民权(包括社会地位平等和政治决策权)一直都是核心意涵。

汉语中原没有“democracy”对译概念,它的译介与演变在近代中国历经了“一词多译”的复杂阶段,没有固定的中译名,使用情况也相当复杂。[注]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5-265、262页。“民政”曾一度流行,张德彝、李鸿章等人著述中均沿用“民政”。罗存德《英华字典》(EnglishandChineseDictionarywiththePuntiandMandarinPronunciation)将“democracy”释为“民政”“众人管辖,百姓弄权”[注] 麦都思《英华字典》中,也使用了“小民弄权”解释“democracy”,“弄权”明显带有贬义色彩。参见麦都思:《英华字典》,上海:The Mission Press,1847-1848年,第387页;罗存德:《英华字典》,香港:The Daily Press Office,1866-1869年,第589页。。金观涛的研究认为,“甲午战争”以前,士大夫多使用“民政”,而后,“民主”开始压倒“民政”,成为通行译词。[注]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255-265、262页。“五四”时期,还有“德谟克拉西”一类的音译,如陈独秀口中的“德先生”。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将“democracy”译为某某“主义”更为妥当。[注]陈启修总结西方学者中对“democracy”的理解有两种:或主张它是一种主义,或主张它是一种形式。那么,东方由此对应的译法也分为两派:某某主义或某某政治。陈启修赞同前者的译法。参见陈启修:《庶民主义之研究一》,《北京大学月刊》1919年第一卷第一号。

“Democracy”的译名纷歧恰好诠释了民主理念的丰富,正如罗伯特·达尔所言:“没有一种真正的民主理论——而只有各色各样的民主理论。”[注]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页。“庶建”乃严复独创新词,是抛开“民主”等其他译词之外的另一个尝试。[注]任复兴论“民主”说,有人试以“庶建”取代“民主”一词,但没有存活下来。作者虽点到“庶建”一词,可惜没有明确指出这一尝试正是出自严复。参见任复兴:《徐雅厦门对话与中国民主思想开端刍议》,燕南网2004年6月23日。资料来源:http:∥www.zhinong.cn/data/detail.phpid=3093.

传统文献中,“庶建”最初意为非长子而袭承王侯位。[注]《汲冢周书》卷第五曰:“汝其可瘳于兹,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今用建庶建。”(晋·孔晁注:《汲冢周书》,《四部丛刊》景明嘉靖二十二年刻本。)与本文有关的“庶”字在古汉语中有两个主要意义。其一,“庶”表示众多之意,诸如庶政(各种政务)、庶物(诸多事物)等。[注]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曰:“黎、庶,至众也。”(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74页。) 《易·贲》云:“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7页。)《庄子·渔父》云:“寒暑不时,以伤庶物。”(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027页。)其二,“庶”表示平民、百姓,如庶民、黎庶等。[注] 《诗·大雅·灵台》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24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44 页。)严复著译《原富》《肄学群言》《法意》常用“庶民”“民庶”“黎庶”等词。[注]见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47、249、285、546页;《严复全集》(卷三),第155页;《严复全集》(卷四),第137页。

马叙伦还借鉴“他山之石”,说明行“庶建之制”为历史潮流,“今世米利坚、法兰机,行庶建之制者也,其治焕然在谱牒”[注]马叙伦:《啸天庐政学通义》,《国粹学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第二十号,第5、6页。,又赞叹“庶建”之形质“美哉庶几乎”[注]马叙伦:《啸天庐政学通义》,《国粹学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第二十号,第5、6页。。这与严复借美洲、欧洲等国之经验,借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之学说推崇“庶建”之制颇为相似。[注]马叙伦少年时入杭州养正书塾,喜读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孟德斯鸠《法意》等,眼界大开,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1912年,严复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1914年,马叙伦任教于北京大学。马叙伦与严复有各种关联,思想上产生共鸣,作为近代民主、自由的呼号者,他的民主书写与表达显然受到严复译词的影响,他的“庶建”政治理想也受到严译《法意》的启发,正好符合严复寄望于通过译介《法意》构建具有法制精神的民主国家的期望。但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庶建”在近现代思想文献中出现频率确实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深层次传播与接受。

The design is based on assumption that the upper horizontal line is return line, under horizontal line is operating line.

所谓“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注]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80页。,译名的厘定在严复眼里从来不是一件轻松之事。一方面,要探究西语本意,以求精确传达;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削弱因其异域性带来的陌生感,适应国人的文化思维模式。严复以文言重释西方新知,接引域外经验,再以域外经验反观传统文化,在此交互作用中,双方皆得到重塑与改造。新词的诞生,是对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深化、涵化的过程。刘禾认为,知识从本源语言进入译体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在译体语言的历史环境中发生新的意义。[注]刘禾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88页。“庶建”的创制,说明了严复译词的独创性,即确立新的概念并与传统语言相协调;也说明严复从翻译《法意》开始,对西方民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是由于民主政治的施行需要法治为保障,所以孟德斯鸠的《法意》让严复在考察西方法治的同时更加洞悉民主之核。

于是,我们不妨在建群之初,召开线上或线下家长会,和家长们明确各阶段建立家长群的目的和意义,统一思想;联合家长委员会,共同商议和制订《班级群管理与使用意见》等规则。例如,老师在发布标注有“不需回复”的信息后,家长不必回复“收到”或点赞、感谢;老师在发布标注有“收到需回复”的信息后,家长自动以“接龙”形式回复;重要的公共信息在群里发布,个别情况与问题私信沟通、解决等。还可明确不得在班级群内发布涉及隐私的信息,不得发布与本群无关的内容,不得进行人身攻击等要求,用科学管理保证高效沟通,还班级群一方净土。

严复的翻译是典型的知识、文化型翻译,融入了他对原著的评价和反思。[注]黄克武认为严复的翻译正是刘禾所说的“被翻译的现代性”,因为他的引介掺杂了太过主观的理解与诠释。参见刘禾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6页;黄克武:《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页。《法意》是一部凝聚孟德斯鸠政治思想与严复民主理想的著作,严复的文化关怀在字里行间彰显无遗。严复不满直接贩卖日语借词,努力做到译词的最优化,这是严复作为认知主体所饱含的理性与情感的体现,“庶建”一词的创制,充分展现严译词的“承旧统”而“开新域”的文化使命感和译词“本土化”的理论自觉。

二、“庶建”的使用

在早期译著中,如《天演论》(1898)、《原富》(1902)、《群学肄言》(1903)、《群己权界论》(1903)、《社会通诠》(1904),严复袭用当时通行的“民主”译词。直至《法意》(1904-1909),创制“庶建”,是严译新词的典型代表。

“按语”是严复独立著作,最能反映他的思想世界。《法意》第二卷第三章《贤政形质》“按语”中,严复认为 “庶建”是更加讲究“平等”的“民主”,突出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故言“民主有二:别用其平等,则为庶建,真民主也”[注]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3-14、20、79页。。《法意》第五卷第十六章《威柄之递及》“按语”中,严复再次申明“权集于少数者曰贤政,权散于通国者曰庶建也”[注]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3-14、20、79页。。《法意》第五卷第五章《民之治制,其立平等之基何如》“按语”中,严复借用孔子理想,指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凡此皆民主平等之法言”[注]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9、63、148、128、147页。,从而得出中国自宗法社会也存在“民主平等”思想的结论。严复思想中的传统因子使他迫切希望在与儒家思想相关的因素中寻找能够弥合中西文化交流阻隔的某种存在,有意让西方政治文化走近被儒家正统思想主导数千年的中国。不仅严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多以儒家固有的“民本”思想来比附西方“民主”概念,为西方文化找寻中国传统根基。[注]参见颜德如:《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七种理解》,《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这就是中国翻译史上的“格义”传统。余英时从文化心理学视角,认为儒者采用“格义”方法未必是故意曲解臆说,因为“他们都出身儒学系统,如果民主、民权、共和、平等、自由等西方价值和观念在此系统不能获得定位,则他们将找不到途径去认同这些异质的外来文化因素”[注]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现代儒学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6页。。严复往往将“庶建”与“民主”连用,称“庶建民主”或“民主庶建”。《法意》第五卷第八章《贤政之法典所与其精神合者何如》“按语”中,严复指出“政论世异,至于今,自英之洛克,法之孟、卢诸家说出,世乃以庶建民主为治国正轨”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9、63、148、128、147页。。严复提及洛克、孟德斯鸠等人,为“庶建民主”正名,说明他们所推崇的“庶建民主”在近代俨然为治国正道。第九卷第一章《民主之所以守其治安》开篇即言:“民主之国,小则为邻敌所并兼,大则常亡于内衅。是二患者,庶建之民主,贤政之民主,皆不能免,亦不论其政之善恶。”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9、63、148、128、147页。此处虽讨论民主之国的忧患,仍可知严复笔下,“庶建”是“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过,严复广而论之时,还是袭用“民主”一词。如《法意》第八卷第二章《民主精神之弊端》“按语”中,严复赞美民主之制:“民主者,治制之极盛也。使五洲而有郅治之一日,其民主乎?”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9、63、148、128、147页。同卷第二十一章《支那帝国》“按语”中,又论道:“民主者,以德者也。君主者,以礼者也。专制者,以刑者也。”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9、63、148、128、147页。

通过研究,将微信公众号运营方式做了划分,并对每类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方式做了全面的分析,现就公众号的运营给出几点对策:

(3) 对原始指标值作规范化处理,将各指标值初值化为0~1之间的数,以消除不同量纲对指标值的影响(式1)。记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构造的矩阵G,规范化后的矩阵Y。

既然“庶建”在严译著作中使用较少,是否也说明该词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影响力极小呢?该词的历史命运究竟如何?笔者以金观涛、刘青峰主持建立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注]金观涛、刘青峰主持建立的《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业数据库(1830-1930)》收集了1830至1930百年间重要的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文献,包含近代报刊、晚清档案、清季经世文编、清末民初士大夫著述、来华传教士中文著译、西学教科书等六大类文献逾一亿字,史料丰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代百年的政治思想接受史实。为依据,探讨严译“庶建”的历史性迎受情况,发现“庶建”在数据库中共出现48次,除《法意》37次(除目录,为35次)外,仅有马叙伦(1885-1970)《啸天庐政学通义》11次。严复始译孟德斯鸠《法意》为1904年,《啸天庐政学通义》载于《国粹学报》[注]《国粹学报》是清末国粹派的权威性学术刊物,由邓实、黄节等人发起,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刊,发行7年,至宣统三年(1911)共出版82期。马叙伦为《国粹学报》主要撰写人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第二十号。[注]马叙伦:《啸天庐政学通义》,《国粹学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第二十号。(本期《国粹学报》所载为该文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为《啸天庐政学通义》,《国粹学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第九号。《啸天庐政学通义》中多次出现“庶建”与“贤政”的身影,且持论多与《法意》中的政治理想吻合。

三、“庶建”的传播

至此,我们还发现,严复译词的“连贯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甚至同一部作品,都出现过“同词异译”即“一词多译”现象,民主一词,严复前后即有民主、庶建、庶政、德谟括拉寺、自主之权等多种译法。戴维·莱特在严译作品中也发现了同样问题,《严复及翻译家的任务》一文指出,在严复笔下,甚至如“三段论”这样的关键术语,不同的著作中也出现了不同的翻译,说明严复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及时记录译词的选用,造成前后文译词的不统一。[注]戴维·莱特:《严复及翻译家的任务》∥郎宓榭、阿梅龙、顾有信著:《新词语新概念:西学译介与晚清汉语词汇之变迁》,赵兴胜等译,郭大松审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第249页。近代文献中,特别是西学翻译文献中,“同词异译”现象特别突出,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注]参见欧梦越:《近代文献中英译汉人名“同名异译”例释》,《古籍研究》总第65卷,南京:凤凰出版社,2017年6月,第287-299页。作为“时代文本”,严复译著也不例外。不过,必须强调的是,严复多“同词异译”,前后不一,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严复的忽略,严复选择译词也会依据“语境”而定,有可能是有意为之。

《法意》中,严复35次使用“庶建”作为Democracy的汉译,那么,其他著述中, “庶建”的使用情况如何?光绪三十二年(1906),严复《政治讲义》曰:“鉴观有赫,所必由天眷而后存立者,初何必专制独治之政府而后然?即贵族、庶建之治,倘非天相,乌能存乎?”[注]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六),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69页。此处,“贵族、庶建之治”意指精英统治和人民主权。同年,严复《述黑格儿惟心论》曰:“是故自黑氏言,庶建共和(Republic)之治,非治之极则也。以主其说者,不知群与国之分殊,而视小己之利害过重。古之庶建,其制恒不可以长久,而号令其众之枋,常卒归于一姓……顾其物之所由成,皆此庶建民主与夫贵族擅朝,先私益而后公义者开之耳。”[注]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七),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56-257页。这里,严复先论“庶建共和”过分看重“小己”(个人)利益,继而论“庶建民主”由“先私益而后公义者”开创。似乎此时严复趋于将二者等同,不加区分,或是为附和黑格尔之论,强调在国家大义面前,不可过于追求私利。但是,早在《天演论·导言》中,严复就已明辨“共和”“民主”之区别。[注] “夫主治者,或独据全权之君主;或数贤监国,若周共和;或合通国之权,如泰西之民主。其制虽异,其权实均,亦各有推行之利与弊。” 其中,“数贤监国”是“共和”,“合通国之权”为“民主”,用《法意》中的表述,则对应为 “贤政”和“庶建”。见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28页。严复自身思想体系也存在“非连续性”,时而清晰,时而混淆。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政治讲义》出现“庶建”一次,《述黑格儿惟心论》中两处再度看到“庶建”的身影,严复其他著述中再难觅该词踪迹。实际上,严复后来也基本弃用“庶建”,采用“民主”译词。[注]笔者初步统计《严复全集》(共十卷)中“民主”一词出现的次数:卷一《天演论》:7次;卷二《原富》:80次;卷三《群学肄言》:13次;卷三《群己权界论》:17次;卷三《社会通诠》:4次;卷四《法意》:200次;卷五《政治讲义》:20次;卷六《英文汉诂》:1次;卷七《政文序跋》:78次;卷八《信札》:17次;卷九《评点老子》:14次;卷十《评点王荆公诗》:1次。这些数据包括严复译著的原著中出现的“民主”次数和译著中严复“按语”出现的“民主”次数。此数据至少说明严复一生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仍是当时通行的“民主”译词,即使翻译《法意》时,已另创“庶建”译词,书中仍袭用“民主”译词200次,且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庶建”译词。由此推知:学界多批评严复一味排斥通行译词(尤指日语借词),而坚持使用自创译词,认为严复不如梁启超等人重视读者群体,这种说法不尽准确。译词恰恰相反,以“民主”的表达为例,严复自创译词不若通行译词使用次数多、出现频率高,严复其实也在意读者群体接受。这颠覆了学界长期以来对严复译词使用的认知。

《啸天庐政学通义》中说“吾又读斯恭达祭理言,公治之法制,又简析而为庶建之与贤政”[注]马叙伦:《啸天庐政学通义》,《国粹学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第二十号。(本期《国粹学报》所载为该文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为《啸天庐政学通义》,《国粹学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第九号。,“公治”细分为二之论与前引《法意》第二卷第二章《民主形质》中所论十分一致。马叙伦继而指出“庶建又雠于贤政而益显其大公”[注]马叙伦:《啸天庐政学通义》,《国粹学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第二十号。(本期《国粹学报》所载为该文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为《啸天庐政学通义》,《国粹学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第九号。,较之二者,他认为“庶建”与“贤政”相当,但更能显示出“公”的内涵。“公”的内涵的彰显势必需要民德作为保障,严复认为“民主之制,乃民智最深民德最优时事”[注]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二),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403页。。马叙伦指出“庶建”与“贤政”对于民德的要求与标准不尽相同,“庶建”更加强调爱国与守法,他说:“庶建之道德,曰守法。”[注]马叙伦:《啸天庐政学通义》,《国粹学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第二十号,第9页。又说:“夫庶建,非守法,则法不行;非爱国,则人漠视其国,而奸人起舞。”[注]马叙伦:《啸天庐政学通义》,《国粹学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第二十号,第9页。严复于《法意》“按语”中也明确提出民主的道德教育在于爱国、守法。[注]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6、45页。

教师没有以图片、视频或现场等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大公鸡,观察其形态特征,并进一步引发讨论,引导幼儿感知和欣赏大公鸡的美。

“庶建”一词首次出现于《法意》第二章《民主形质》,严复译孟德斯鸠语:“公治之制,更分二别:曰庶建,曰贤政。庶建乃真民主,以通国全体之民,操其无上主权者也。贤政者,以一部分之国民,操其无上主权者也。”[注]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四),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3-14、20、79页。“公治”指主权在于全体或一部分国民,接近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公治”又细分为“庶建”和“贤政”两种形式。其中,因全体国民掌握主权,“庶建乃真民主”。而“贤政”(Aristocracy)只是部分国民掌握主权,即精英统治或贵族统治。严复巧妙地将二者(“众多”“平民”)意涵结合,并与“建国”的“建”字组合,“庶建”即庶民的自建,将民主的内核(即主权在民)通过古汉语展现出来,既典雅简洁,又杜绝了由于古代意义上的“民主”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内涵截然相反(即“民之主”还是“民自做主”)而带来的歧义。从这个层面上说,“庶建”比“民主”更加准确,它所传递和涵括的文化认知,也符合现代人所理解的“民主”本质。严复喜用古代语汇创制新词,在古汉语文化体系中不断尝试,寻找某种“可能性”与“等值性”,传播新知识、新文化。“庶建”摇身成为严译话语中具有西方社会文化内涵的新名词。

辞典是某个时代或特定阶段的权威语文工具书,比较集中地反映出当时最鲜活的语言文字面貌和文化观念,同时也有助于语言免于衰弱、侵蚀,具有文化规范作用,“社会为推行意思和用法统一而使用的手段之一就是词典”[注] Hanks. P. (1979), “To what extent does a dictionary definition define”,in Hartmann, R. R. K. ed.,DictionariesandtheirUsers, Exeter: U of Exeter.1979 :32-38.。近代英华辞典是一类非常特殊的辞典,为学习英语文化与构建近代汉语词汇体系带来积极影响,考察严译词在这些辞典的收录情况,亦可判明其传播与接受真实状态。通过检索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英华字典数据库”[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英华字典资料库”收录1815年至1919年间最具代表性的早期英华字典,分别由马礼逊、卫三畏、麦都思、罗存德、邝其照、颜惠庆等编纂而成。,仅颜惠庆《英华大辞典》(EnglishandChineseStandardDictionary,1908)袭用严译词“庶建”[注] 颜惠庆:《英华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年,第557页。该辞典在英文单词“democracy”词条的第一个义项(A form of government in which the supreme power i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lodged in the hands of the people)中,以“民主政体”“民政”“庶建”作为中文释义。其他两个义项为:The principles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国民政,政党之宗旨);The people(庶民,民众,万民)。。然而,“民主”一词同时见于邝其照《英华字典集成》(AnEnglishandChineseDictionary,1899)[注]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英华字典数据库”收录的版本为香港《循环日报》的1899年,原出版年份为1887年。、卫礼贤《德英华文科学字典》(Deutsch-Englisch-ChinesischesFachwörterbuch,1911)、翟理斯《华英字典》(AChinese-EnglishDictionary,1912)、商务印书馆编纂《英华新字典》(EnglishandChinesePronouncingCondensedDictionary,1913)以及赫美玲《官话》(English-ChineseDictionaryoftheStandardChineseSpokenLanguageandHandbookforTranslators,includingScientific,Technical,Modern,andDocumentaryTerms,1916)等。以上除邝其照《英华字典集成》,皆出版于20世纪10年代之后,显然,此时的“民主”概念更受世人欢迎。

不仅“庶建”,还有“小己”“母财”“物竞”等许多严复所创制的译词,也被颜惠庆《英华大辞典》收录,[注]《英华大辞典》由严复作序,高度评价其“无美不具”。严复任学部编订名词馆总纂时,颜惠庆与王国维等也入馆担任分纂,襄助严复。参见颜惠庆:《英华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年,序言;张运君:《严复与近代教科书的发展》,《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6期;郭卫东、牛大勇主编:《中西融通:严复论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270页。同时还大多出现于赫美玲[注]赫美玲,又译作赫墨龄,德国人,与严复有交往,仅现存严复《日记》中就记载三次联系。详见严复著,汪征鲁、方宝川、马勇主编:《严复全集》(卷八),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585、694、712页。所编《官话》中,该辞典序言中明确交待收录大量“部定词”[注] 参见赫美玲:《官话》,上海: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16;沈国威:《近代英华华英辞典解题》,日本关西大学出版部,2011年,第220-232页。,许多严译词都属于“部定词”,但不能说所有“部定词”都是严译词。[注]业师沈国威先生认为,“部定词”主要来源于传教士体系的译词、严复译词和日本译词,严复译词主要偏向于社会人文、哲学逻辑领域。参见沈国威:《官话(1916)及其译词:以「新词」「部定词」为中心》,《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2008年第3号,关西大学亚洲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学部编订名词馆编订统一的各科标准术语(部定词)为官方用语,具有权威性,为编纂优秀的英汉词典,赫美玲专程赴名词馆求教严复,严复不少译词即通过《官话》得以留存。《英华大辞典》和《官话》是近代明显接受严复译词影响的两部重要辞典,严复译词的连续性和承继性由此可见。同时看出,严复译词的使用和传播主要限于有交往或思想密切关联的个别学者。

对语言文字、思想文化的理解,除了个人天赋智慧,必须借助特定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加强认知,辞书便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透过辞书,读者能够更加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某一概念、学说,辞书对严译词的收录,也势必影响人们对严复思想的关注与思考,成为沟通严复思想世界与读者阅读视野的桥梁。遗憾的是,总体上来说,严译新词的传播并不畅通,近代辞典对严译词的收录并不乐观。[注]笔者目前正在进行严复译词在近代各类英华双语辞典中收录情况调查研究,以此分析严复译词的承续关系,将专门撰文论述。

严复译词后来多被淘汰,有诸多更复杂的原因,[注] 如政权更替变化快,严复愈加保守,遭到新政权冷落;性格清高孤傲;重视纯学术的翻译和研究,轻视宣传、推销;弟子不多,且较少建树;文言译词古雅深奥,曲高和寡;通俗白话逐渐流行,人们追求时尚;留学日本归来的“东学党”人多势众,掌握话语权,严复势单力薄;国人多失去自信心, 崇洋媚外;等等。通行的未必是最合理的,被淘汰的未必皆不合理。对“民主”的认知,严复的思想资源属于英国模式(而非法国模式),深受英国渐进主义的进化论和自由主义民主观的影响,是独特的,具有超时代意义。然而,无论如何,个人也无法与“时代潮流”抗争。相对于时代的功利性,严复思想(以及以严复为代表的调适派)就是一种“异类”,他虽用心良苦,惜未能成为近代中国“民主”知识抉择的主流,委实令人唏嘘。

基于脑电信号和极限学习机的警觉度检测研 究 ……………………… 杨米红,李会艳,孙晓舟,秦迎梅(23)

四、结语

严复将democracy译为“庶建”,因主权属“通国全体之民”,认为庶建是“真民主”。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经验,推崇“庶建民主”为“治国正轨”。“庶建”一词,结合“庶”的“平民”和“众多”双重意涵,以古汉语为载体,阐发英语世界“民主”内核,典雅简洁,充分彰显译词的传统色彩。然而,即便严复翻译《法意》时,另创“庶建”,出于种种原因,其著述中“民主”的使用频率也远远高于“庶建”,后者主要出现在《法意》一书。学界多批评严复一味排斥通行译词(尤指日语借词),这种说法不尽准确。“庶建”在近现代史文献中出现较少,仅马叙伦《啸天庐政学通义》一文沿用,颜惠庆编纂《英华大辞典》收录,对近代中国知识界影响有限。在近代中国的中学、西学、东学互动脉络中,以达到“会通中西”目标下,将英语中某些具体新概念,即某一文本中包含着具体新知识信息的关键词,转化到汉语体系中的翻译过程,笔者称为近代“知识翻译”,严复即是近代“知识翻译”的代表人物。无论哪一种译名、术语,都是译者对传播西方学术的回应,是近代“知识翻译”过程中的积极表达与书写。严复创制译名,独特的语言特点与文化特质是其魅力所在,亦可看出其会通中西的程度。严复借所创译词,传达西方新知,努力将来自西方世界的具有现代性意义的蕴含丰富知识的新概念领入汉语世界,促进与原本尚未“开化”的不具备新知的国民群体的对话。但是,在传递知识、创造观念过程中,严译词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严复思想与时代思想陷入怎样的互动与纠缠,尚有待持续研究。

DOI:10.12046/j.issn.1000-5285.2019.02.008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9)02-0057-07

收稿日期:2018-11-12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博士生访学资助计划项目(Fudan University Exchange Program Scholarship for Doctoral Students)。

作者简介:欧梦越,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日本关西大学外国语教育学研究科学术访问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近代翻译史、词汇史、历史文献学。

(责任编辑:林春香)

标签:;  ;  ;  ;  ;  ;  ;  ;  ;  ;  ;  ;  ;  ;  

欧梦越:“庶建乃真民主”——严复译《法意》“庶建”的创制使用及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