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生态学论文_刘卫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量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种,生态学,多样性,数量,景观,山西,杂草。

数量生态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卫国[1](2019)在《基于实训提升数量生态学教学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数量生态学是一门结合数学统计学的应用性课程,以往生态学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多涉及各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等内容,这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较大的距离,而数量生态学就是对具体生物群落间作用机理的分析解释。传统教学仅以授课方式进行,这使得数量生态学难达到理想的理解效果。依据本课程特点,本文从设计现实问题的实训教学,揭示如何将数量生态学有效分析方法与实训相结合,提升数量生态学的教学。(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9年10期)

宋具兰,杨靖[2](2018)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对合理利用土地、优化土地空间格局有着重要意义。结合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欠发达地区贵州省叁穗县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数量结构上,经济发展越好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越多样化,集中化程度就越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就越高。在空间结构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强烈的地类,其分维数越小,形状指数越大,斑块形状越简单。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耕地为主,以林地为景观基质,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偏低。同时,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受地理条件、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等的影响。以期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生态安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13期)

李杰[3](2018)在《日本镜蛤(Dosinorbis japonica)数量性状、营养成分及幼体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古典分析方法和分子方法确定物种为日本镜蛤,并运用多元分析方法探讨日本镜蛤朝鲜群体的壳型态与数量性状、质量性状之间的关系;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对其进行营养成分分析;采用常规生态学方法研究pH、温度(T)、盐度(S)、养殖密度对其浮游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完善日本镜蛤的生物学特性,揭示日本镜蛤的营养价值,以及苗种规模化培育过程中养殖水质的合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日本镜蛤朝鲜群体的壳形通径分析(1)容量指数与凸度指数分别为0.4729±0.0203、0.5018±0.0197,软体部占总体积比例较少、出肉率少。侧面观圆形指数与侧面观椭圆指数数值均接近1,壳形接近圆形。(2)主成分分析表明,容量指数、延长指数、凸度指数均大于1,这叁组贡献值占到壳型指标的91.4%。且容量指数特征根2.451,贡献值为35.0%。(3)采用相关分析、共线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日本镜蛤的数量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测量的日本镜蛤的各性状间均呈极显着的表型相关(P<0.01);共线性分析剔除了与各壳性状存在严重共线性的壳长;通径分析表明,壳重是直接影响总重的主要性状,壳腔体积和壳宽是直接影响软体重的主要性状壳宽和总体积是直接影响壳重的主要性状,总重是直接影响总体积、壳腔体积的主要性状,壳重是直接影响壳体积的主要性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壳尺寸性状对体积和重量性状的最优回归方程,可为日本镜蛤的养殖和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2、日本镜蛤朝鲜群体营养成分分析(1)蛋白、粗脂肪含量相对较低,含量分别约为0.512(湿重)和1.22%,糖原含量相对较高,含量约为3.93%。(2)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蛋氨酸(Met)和胱氨酸(Cys)。(3)脂质成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65%,其中EPA和DHA总含量达到了21.46%,其含量比约为1:1。3、环境因子对日本镜蛤朝鲜群体浮游期幼虫发育与生长的影响(1)在6.8~8.4范围内,日本镜蛤均能够正常生长发育,pH7.0附近其存活率越高,pH8.0附近其壳长生长速率越大。(2)25℃和33℃时,浮游期幼虫存活率较高,17℃时浮游期幼虫完全死亡,25℃-33℃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壳长生长率越高。(3)盐度20和30两个梯度组的日本镜蛤浮游期幼虫存活率较高,盐度低于15和高于35时,其幼虫全部死亡,盐度30壳长生长速率最快。(4)在3-12个/ml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日本镜蛤幼体存活率逐渐下降,同时壳长生长速率不断降低。(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晴晴,卢增斌,李丽莉,关秀敏,欧阳芳[4](2018)在《区域性农田景观格局对棉蚜种群数量的生态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景观格局的变化显着影响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不同景观格局会对害虫的种群数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明确农田景观格局对害虫的生态学效应是控制害虫的重要前提之一。以山东省的棉花种植区为研究区域,选取14个典型的尽量临近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棉花生产县,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和土地覆盖分类数据综合分析获得取样县/区的景观因子指数,并系统调查对应县/区的棉蚜种群数量。省级范围的大空间尺度下分析景观组成、景观构成和景观结构等多因子分别与棉田中苗蚜和伏蚜种群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棉蚜的种群数量与景观格局有密切的关系,且棉蚜发生的两个时期苗蚜和伏蚜对景观因子的响应特征并不完全一致。苗蚜的种群数量与景观总面积、耕地的分形指数、县域范围的蔓延度和县域范围的回旋半径等呈显着正相关,与Simpson多样性指标呈显着负相关;伏蚜的种群数量与斑块丰富密度、居住工业交通的蔓延度等呈显着正相关。总之,苗蚜和伏蚜对景观的蔓延度(形)响应基本上是一致的,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小,伏蚜和苗蚜发生越重。而苗蚜和伏蚜对景观多样性(质)的响应不一致,景观多样性高的农田景观不利于苗蚜的发生,对伏蚜的影响不显着;而丰富度密度有助于伏蚜的发生,却对苗蚜没有显着影响。这一结果显示了农业害虫的不同发生时期对农田景观格局响应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代平,夏灿玮,刘阳,孙悦华[5](2017)在《数量遗传学理论框架下的进化生态学研究:以动物模型的运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生态学家越来越关注深入的生物学问题,例如,1)理解生态和进化过程的互作和关系;2)种群中一个重要的表型特征,受遗传基因影响多大?即其可遗传程度,表示该性状的进化潜能;3)基因是怎样影响表型性状,及其对应的个体适合度以及种群动态?4)决定多个重要表型性状的基因之间关系和互作如何?随着生物统计软件尤其是线性混合模型的发展,结合经典数量遗传学的理论,发展出了针对上述问题的动物模型(Animal Model),使得我们可以对野外种群进行上述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经典数量遗传学的重要概念,随后在其理论框架下,举例介绍了动物模型的操作和使用,最后探讨和展望了利用数量遗传学方法进行进化生态学研究的前景。(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段后浪[6](2017)在《恒湖农场茶叶港草洲湿地植物群落数量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湿地植物群落数量生态学研究,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15年10月在鄱阳湖湿地恒湖农场茶叶港草洲依地形梯度布设19个样地(5m×5m)、95个样方(1m×1m),以样方为单位,采集植被数据和土壤数据,用数量生态学方法对草洲植物群落进行详尽的研究。包括湿地植物物种分布、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关系;湿地植物种间关联性研究;湿地主要植物种群在五个资源环境梯度上的生态位特征研究;不同高程梯度下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模型拟合。研究结果如下:用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检验植物物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S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与土壤因子(土壤pH值、电导率、含水量、有机质)相关性,并用RDA排序分析研究区植物物种分布与土壤因子关系。结果发现:(1)H’、S与土壤pH值分别为显着(p<0.05)和极显着(p<0.01)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有机质分别达到显着(p<0.01)和极显着(p<0.01)负相关水平,指数J与土壤因子相关性不明显。(2)土壤pH值与有机质是控制研究区植物物种分布的关键土壤因子。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Jaccard指数、皮尔逊相关分析和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分析植物种间关联性,并用PCA(主成分分析法)对主要植物进行生态种组划分。结果显示:(1)方差比率法的检验结果得出45个物种对种间总体无显着关联;(2)χ2检验结果表明仅有3个物种对种间显着联结(p≤0.05);(3)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得出只有9对种间显着相关(p≤0.05);(4)斯皮尔曼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只有14对种间显着相关(p≤0.05)。(5)PCA将研究区10种主要植物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迭指数,进行研究区植物种群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1)5个资源环境梯度上,优势种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生态位宽度较大,偶见种旋鳞莎草(Cyperus michelianus)、广州蔊菜(Rorippa cantoniensi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生态位宽度相对较小;(2)10种主要植物生态位重迭值普遍较小但也存在例外,主要表现在刚毛荸荠(Eleocharis valleculosa)、旋鳞莎草、广州蔊菜叁者之间相比其他物种对的生态位重迭值较高;(3)10种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均与物种重要值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正相关关系,而与物种重要值变异系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将研究区19个样地划分为3个高程段(高高程、中高程、低高程),用四种生态位模型拟合不同高程段植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随着高程下降,偶见种不断减少,且平均盖度均较低;常见种数目保持不变,其中优势种灰化薹草平均盖度、平均高度持续升高,在群落中保持较高的优势地位;(2)叁个高程段内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对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有较高的拟合优度(p<0.05;AIC值分别为-149.41、-61.11、-25.63),断棍模型、重迭生态位模型、优势优先模型总体上拟合效果较差(p<0.05;但AIC值均较大)。(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苏智娇[7](2016)在《山西辽东栎林数量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TWINSPAN、DCCA、生态位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辽东栎林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辽东栎林与环境的生态关系,以期为山西植被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应用TWINSPAN等级分类方法将辽东栎林划分为10个群丛:Ⅰ.辽东栎-美蔷薇+黄刺玫-披针薹草群丛;Ⅱ.辽东栎+油松-黄刺玫-披针薹草+山蒿;Ⅲ.辽东栎-虎榛子-披针薹草+野青茅;Ⅳ.辽东栎-土庄绣线菊+美蔷薇-披针薹草;Ⅴ.辽东栎-灰栒子+土庄绣线菊-披针薹草+糙苏;Ⅵ.辽东栎-榛子+黄刺玫-披针薹草;Ⅶ.辽东栎-蒙古荚莲+水栒子-披针薹草;Ⅷ.辽东栎-水栒子+连翘-披针薹草;Ⅸ.辽东栎-水栒子-细叶薹草;X.辽东栎-金银忍冬-细叶薹草,并采用DCCA对样方和优势种进行排序。样方的排序结果表明:第一轴(横轴)反映的是植物群落沿纬度的变化趋势,从左到右,样方纬度逐渐增大,纬度增加反映的是温度下降。第二轴(纵轴)反映了样方沿坡度和坡位变化的变化趋势,坡度沿着坐标轴从下到上依次增加,坡位的变化则是沿着坐标轴从下到上依次升高。优势种的排序结果表明排序轴可以反映出不同片层植物根据光照、温度、水分和海拔的变化趋势。根据TWINSPAN的分类结果,采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匆度指数和Alatalo均勾度指数分析了山西辽东栋林10个群丛物种多样性及其3个片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Patrick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二者的大小同群丛结构复杂性和物种的数量成正比,而Simpson指数变化趋势则相反,叁种指数可以较一致地反映群落特征;(2)10个群丛乔木层的Patrick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低于灌木层和草本层,说明群落不同层片对群落多样性的贡献并不等价;(3)10个群丛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应用Shaanon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迭指数,对山西省辽东栎群落的46个样地中30个主要优势种(包括6种乔木,8种灌木和16种草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乔木层辽东栎具有最大的生态位宽度,为1.653,灌木层土庄绣线菊生态位最宽,为1.383,草本层披针薹草生态位宽度最宽,为1.503,说明它们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2)物种生态位宽度与其频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3)乔木层中辽东栎与白桦、油松的重迭值较高,说明它们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灌木层中土庄绣线菊与美蔷薇重迭值最大,说明它们对相同资源的竞争较大,64.3%的灌木重迭值为0.1~0.3。草本层出现29对的重迭值为0的种对,说明不同草本对相同资源的利用能力不同。(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赵蓉[8](2016)在《山西省华北落叶松群落数量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数量生态学相关运算方法,对山西省华北落叶松群落分别进行了分类与排序、物种多样性、分类学多样性等研究,揭示了山西省华北落叶松群落物种的组成结构、分布状况以及和环境因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华北落叶松群落的保护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基础。应用TWINSPAN、DCA和DCCA对山西省华北落叶松群落进行分类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不同的指示种将40个样地分划为10个群丛:华北落叶松-叁裂绣线菊-披针薹草群丛、华北落叶松-金银忍冬-披针薹草群丛、华北落叶松-土庄绣线菊+金银忍冬-披针薹草群丛、华北落叶松-小卫矛-糙苏群丛、华北落叶松-土庄绣线菊-林地早熟禾群丛、华北落叶松-刚毛忍冬-东方草莓+披针薹草群丛、华北落叶松-东北茶藨子-披针薹草群丛、华北落叶松-披针薹草群丛、华北落叶松-刚毛忍冬-北柴胡群丛和华北落叶松-银露梅-东方草莓群丛。2)DCA排序结果显示,影响华北落叶松群落物种分布的主导因子是温度、海拔和水分条件。3)DCCA排序结果显示,华北落叶松群落物种分布与海拔呈现正相关,与坡向呈现负相关。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D与H')与以及均匀度指数(E)分别对山西省华北落叶松群落的10个群丛进行了多样性指数差异的比较。群落H'指数受到R指数和E指数共同影响,因此H'指数含有较多群落组成结构、分布状况的的信息。结果表明:10个群丛物种的多样性指数顺序为群丛Ⅱ>群丛Ⅰ>群丛Ⅲ>群丛Ⅸ>群丛Ⅳ>群丛Ⅴ>群丛Ⅹ>群丛Ⅵ>群丛Ⅶ>群丛Ⅷ。采用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与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Δ+对山西省华北落叶松群落进行了分类学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40个样地的Δ+值大部分位于理论平均值曲线之上,说明山西华北落叶松林物种分类多样性较大,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远;所有样地的Δ+值均位于Δ+值的理论平均值曲线之上,表明山西华北落叶松林物种分类等级的均匀度较差,低于平均理论均匀度。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与环境因子中的经度、坡度、坡位、海拔和种数相关性显着(P<0.05),与纬度和坡向相关性不显着(P>0.05);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Δ+与海拔、经度、坡度和种数相关性显着(P<0.05),与纬度、坡向和坡位相关性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王烨[9](2016)在《山西油松林数量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用材和生态树种,山西是我国北方油松林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数量分类、排序、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多样性等方法对山西油松林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山西油松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管理和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山西省范围内选取113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得到其样地数据和环境数据。应用TWNISPAN分类和DCA、DCCA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山西油松林的物种、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TWNISPAN将山西油松林划分为17个群丛,其群组划分体现出与环境因子一定的相关性。DCA排序较为明显地反映出温度和水分两个环境梯度,且影响山西油松林物种组成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群丛和样地在DCCA排序图上占据不同位置,其中经度、海拔、降水、温度、土壤有机碳和纬度对植物和群丛分布的影响较大。运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对山西油松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R)、Simpson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E)变化趋势较为一致。Shannon指数(H')与Simpson指数变化趋势相反。17个群丛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R值为16-33,H'值为1.62-2.35,D值为0.66-0.78,E值为0.56-0.74,这表明了山西油松林结构复杂,组织水平高,生长环境适宜。秩相关分析表明经度与H'、E呈极显着正相关,纬度对4个指数影响皆不显着。分类学多样性能反映群落内物种分类学之间的差异,而且可以间接反映生态系统或群落是否处于退化阶段。与传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相比,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的取样方法和大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依据野外调查与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结合,整理植物名录。共记录植物357种,隶属于3门4纲36目71科227属。植物科内属、种的组成差异较大,其中含属、种最多的科是菊科,分别为31属和50种,含种最多的属为蒿属(Artemisia 11种)。选取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Δ+)和分类学差异变异指数(Λ+)作为度量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指标,同时分析了分类学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13个样地的Δ+值大都位于Δ+理论平均值上方(89.5%);Λ+值都位于Λ+理论平均值上方,这表明山西油松林物种组成的亲缘关系较远,分属不同的分类单元;群落内物种分类单元的均匀度较差,即物种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分类单元内,如菊科、蔷薇科、豆科和禾本科等。对分类学多样性指数影响最大的是群落结构因子(胸径、乔木密度和群落物种数),其次是微地形因子(坡向和坡位)。土壤中的全氮和有机碳与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宏观地形因子(纬度和海拔)与Δ+和Λ+相关性不显着(P>0.05)。通过对山西油松林物种的Δ+和Λ+研究表明,山西油松林大多处于平稳的成长阶段,物种组成相对稳定,存在一定的物种分类差异,但主要集中在几个大的分类单元。(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张海艳,孙国俊,李粉华,韩敏,袁方[10](2015)在《江苏茶园秋季杂草群落及外来入侵杂草的数量生态学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除草剂使用、翻耕、树龄、坡度和郁闭度等杂草管理措施及环境因子对江苏茶园秋季杂草群落和外来入侵杂草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3年10月分别对江苏茶叶主产区仪征、金坛和宜兴3地共90个样地进行了杂草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90块样地可以依据优势杂草种类和杂草丰富度被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为荩草、野老鹳草、酢浆草、狗尾草、蓬蘽、麦冬杂草群落,该类群翻耕和化学除草频次少,树龄较大,郁闭度高,田间多年生杂草多,杂草种类多,田间杂草密度低;类群Ⅱ为马唐、小旱稗、小飞蓬、野老鹳草、狗尾草杂草群落,该类群以化学除草为主,田间一年生禾本科恶性杂草和抗除草剂杂草多,杂草优势种突出;类群Ⅲ为马唐、小旱稗、牛筋草、野老鹳草、酢浆草、虮子草杂草群落,该类群茶园管理较为精细,田间优势杂草种类少,杂草密度低。对外来入侵杂草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数量分析发现,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和翻耕频率显着影响外来入侵杂草在江苏茶园的发生和分布。研究表明,不同管理措施,如化学除草剂和翻耕频率,对杂草群落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数量生态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及空间布局,对合理利用土地、优化土地空间格局有着重要意义。结合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欠发达地区贵州省叁穗县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数量结构上,经济发展越好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越多样化,集中化程度就越低,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就越高。在空间结构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强烈的地类,其分维数越小,形状指数越大,斑块形状越简单。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耕地为主,以林地为景观基质,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偏低。同时,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受地理条件、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等的影响。以期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生态安全、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量生态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卫国.基于实训提升数量生态学教学效果[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

[2].宋具兰,杨靖.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欠发达地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特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3].李杰.日本镜蛤(Dosinorbisjaponica)数量性状、营养成分及幼体生态学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8

[4].张晴晴,卢增斌,李丽莉,关秀敏,欧阳芳.区域性农田景观格局对棉蚜种群数量的生态学效应[J].生态学报.2018

[5].王代平,夏灿玮,刘阳,孙悦华.数量遗传学理论框架下的进化生态学研究:以动物模型的运用为例[J].动物学杂志.2017

[6].段后浪.恒湖农场茶叶港草洲湿地植物群落数量生态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7

[7].苏智娇.山西辽东栎林数量生态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6

[8].赵蓉.山西省华北落叶松群落数量生态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6

[9].王烨.山西油松林数量生态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6

[10].张海艳,孙国俊,李粉华,韩敏,袁方.江苏茶园秋季杂草群落及外来入侵杂草的数量生态学分析(英文)[J].植物保护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主菜单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IB,C...香脂冷杉的迁徙路径图片来源:MagretDa...编辑生成的整型栅格形像文件的系统阳含熙不同放牧强度样地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变...1996年至2001年中国景观生态学文献的年...

标签:;  ;  ;  ;  ;  ;  ;  

数量生态学论文_刘卫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