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1](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葛朝林[2](2020)在《软土地区无支撑基坑项目的险情分析及控制对策》文中指出以上海地区某工程项目为背景,介绍了搅拌桩重力式挡墙的适用条件、险情分析及控制对策。针对险情原因,及时采取了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使险情得以控制。对选用搅拌桩重力式挡墙作为围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要点进行了总结,可为以后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王志国[3](2020)在《水闸护岸工程地基处理设计方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抚顺市某水闸护岸工程为例,利用挡土墙结构方案解决护岸因用地受限问题。采用C25埋石混凝土重力式断面为挡土墙设计推荐的型式,通过复合地基提升深厚软基的整体承载力,适当提高水泥搅拌桩桩顶高程和扩大挡土墙背水侧加固范围,能够保证挡土墙整体稳定以及边坡的支挡安全。实践表明,这种布置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符合经济合理性要求,可以明显提升软基承载力与抗滑稳定性,可为其它类似工程不良地基处理和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岳青青[4](2020)在《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破坏全过程的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水泥搅拌桩成为杭州和上海等沿海地区的基坑工程项目中较受欢迎的加固措施之一,但由于沿海地区的地质条件较差,迅速发展的地下工程使水泥搅拌桩施工事故的数量逐年递增。为了提高水泥土施工项目的安全性,国内外诸多学者使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水泥土加固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但水泥土本构模型的选取一般采用已有模型粗略模拟,这就使得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不够准确,可信度受到质疑。基于此,本文为了更清晰的了解水泥搅拌桩从施工到破坏全过程的力学行为变化情况,本文以水泥和高岭土为原材料,以室内土工试验和数值分析方法为手段,以试验器材和有限元软件PLAXIS为工具,首先确定了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其次采用室内土工试验标定了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参数,然后对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最后对水泥土施工案例进行了应用分析,实现了理论与试验相结合,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数值分析的完整过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确定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对有限元软件PLAXIS中适用于土体的各类本构模型进行了分节介绍,得出各模型在反映土体力学行为方面的差异性。结合室内试验成果,最终选择CTS模型用于水泥土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分析。(2)水泥土本构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通过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劈裂试验(间接拉伸试验)和半圆弯曲试验的测试,用Origin拟合出不同龄期、不同水泥掺量下水泥土的荷载-位移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等曲线,结合经验公式,最终计算得到水泥土的本构模型参数。(3)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研究。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了数值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析在受压和受拉状态下水泥土的位移场、塑性点分布和荷载-位移曲线等力学行为,并对受压状态下影响水泥土力学行为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受拉或受压状态下,水泥土表现为非线性,并且水泥土埋置深度具有临界值。(4)重力式水泥土挡墙非线性破坏机理分析和加固方案研究。以杭州某重力式水泥土挡土墙滑塌事故为背景,利用水泥土的弹塑性及弹塑性损伤行为来阐述该工程失稳的机理,然后借鉴现有的基坑加固经验,继续采用有限元方法探讨能提高重力式水泥土围护结构刚度的有效措施。
周思青[5](2019)在《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结构抗倾覆稳定性分析新方法》文中提出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因施工简便、造价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开挖深度较浅的基坑工程中。水泥土挡墙多因其抗倾覆原理不明确、破坏机理复杂、转动中心难以确定等诸多因素而发生倾覆失稳破坏,因滑移而失稳破坏的案例较少。现行规范中的抗倾覆稳定设计方法未能考虑到墙身倾覆机理的复杂性,无视挡土墙与地基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设计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别。为进一步加深对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抗倾覆稳定性的研究,本文采用以室内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抗倾覆稳定性和基底反力分布模式展开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当前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抗倾覆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认为目前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抗倾覆稳定性研究大多集中于正常使用阶段,对倾覆失稳破坏模式的研究较少,研究成果距离实际应用仍有较大差别。2.开展了基坑开挖及超载作用下的室内模型试验,对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的倾覆失稳破坏模式和基底反力分布模式展开了研究。设计试验模型,对不同尺寸、有无荷载情况下挡土墙位移和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3.采用ABAQUS软件建立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位移和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并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对基底反力的分布模式和转动中心的位置作了探讨。4.通过提取土体不同区域不同测点处的应力路径,分析了挡土墙的抗倾覆稳定性,确定了水泥土挡墙的倾覆失稳破坏模式,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抗倾覆稳定设计方法,并验证了其可行性及合理性。
陈浩[6](2019)在《止水支护联合结构在软土地层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土地利用率逐渐增高,则对基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软土在沿海地区的地层中非常常见,且因其土压力大、内聚力小、易变形的特点,导致在软土地层中进行基坑支护异常困难,基坑支护技术要求也要不断提升。因此在软土地层中进行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尤为重要,好的支护方案不仅能保证工程安全,还能降低造价。本文主要讨论了软土的定义及其特点,并总结了软土地层中常用的基坑支护方法,主要有搅拌桩+锚索支护、土钉墙支护、重力式挡土墙支护等方法,通过结合这些支护方法,确定出止水支护联合结构的组合形式,探究其优缺点,其优点主要包括止水结构承担支护功能、利用场地少、施工速度快、造价低、与土建结构空间优;缺点主要是刚度低、变形较大,易开裂滑移、对施工的质量和桩的强度要求更高。探究了该结构的适用性,该结构主要应用于沿海软土地层深度不大于8m的基坑。通过分析其他支护形式的计算理论,找到符合该结构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该结构与SMW工法比较相像,因此该结构的计算理论主要是采用SMW工法的计算理论,并将该结构应用于实际的基坑支护项目中,在实际基坑支护中使用该结构时,建议使用理正深基坑等软件对基坑进行计算。本文以将止水支护联合结构应用于三个基坑的基坑支护实例中。在重力式水泥土墙与土钉墙联合支护的基坑中,基坑参数的计算使用理正深基坑设计软件进行计算,详细描述了该结构在基坑中的施工过程,施工完成后分析该基坑的监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监测数据与软件模拟的基坑情况,来分析该结构在基坑支护中的可行性。在实际监测数据中,围护顶部的最大水平位移为8mm,最大竖向位移为15mm,周边地表位移最大值在140mm左右,支撑轴力最大值在6000KN左右,裂缝监测最大值约6mm,围护结构深层的水平位移最大值为40mm,出现在地下5m8m处。通过与软件计算模拟的基坑数据对比,周边地表位移量相差较大,通过分析,其原因为软件模拟基坑载荷小于实际载荷。在三轴搅拌桩与土钉墙联合支护的基坑中,基坑支护的的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基坑漏水事故,通过分析了该基坑中的漏水事故,总结其漏水原因,从而探讨出水泥土搅拌桩的适用性。且在排桩、放坡与土钉墙联合支护的基坑中,该结构也起到了良好的支护效果。通过止水支护联合结构在三个实例中的应用,找出该结构的不足点,进而加以改进。探讨了该结构在软土地层基坑支护中的适用性,验证了理论技术的正确性,对其他的基坑支护工程提供类似的工程经验。
曹龙海[7](2018)在《软土中水泥搅拌桩格栅墙的成桩质量研究及受力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在沿海、平原地带、内陆湖泊河流两岸分布着广泛的软土,软土分布的地方大都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区域。软土具有高压缩性、高含水率、高灵敏度、低抗剪强度等特点,在上面进行工程建设经常会发生建筑物不均匀沉降以及基坑坍塌等工程事故。水泥搅拌桩作为软基处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软土工程中。水泥搅拌桩格栅墙具有施工简单、干扰性少、费用低等特点,其在软土地区开挖深度不超过7米的基坑工程中十分常见。目前,我国大都把水泥搅拌桩格栅墙类比于传统重力式挡土墙进行研究,但是水泥搅拌桩挡墙和传统重力式挡墙有很大差距,具有墙身材料不均匀,入土深度过深和墙体宽度过宽等特点。国内对水泥搅拌桩格栅墙墙体不同深度材料强度的变化以及外荷载在墙体和桩间土上的分布规律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文依托中交四航局联石湾船闸工程,通过现场取芯的方法统计不同深度下水泥搅拌桩的成桩质量并分析其力学特性。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水泥搅拌桩格栅墙的受力特性,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工程建设现场,进行多组水泥搅拌桩试桩试验,分析在深厚软土层中影响水泥搅拌桩成桩质量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方法。对改进后的水泥搅拌桩进行不同深度的取芯分析,统计不同深度水泥搅拌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得到水泥搅拌桩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深度之间的关系。2.把现场统计的水泥搅拌桩强度值和前人室内实验的研究成果进行统一分析。研究水泥搅拌桩的土力学参数和深度之间的关系。3.利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并参照联石湾船闸项目的工程图纸对水泥搅拌桩进行数值模拟建模分析。得到不同加载方式下,水泥搅拌桩格栅墙的受力特性。模拟在软土地区基坑开挖过程中,水泥搅拌桩格栅墙上面土压力的分布以及倾覆特性和滑移特性,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尚祖光[8](2018)在《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常见垮塌原因及应急措施》文中提出本文列举了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常见的垮塌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为其他项目预防垮塌的发生提出了预防措施。另外,本文也介绍了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在垮塌后有效的应对形式,为其他项目发生此类事故后的处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滕飞[9](2017)在《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支护基坑变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墙结构支护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70年代开始在实际基坑工程应用已经有近50年历史,具有最大化利用地基土、施工简单、污染小、施工速度快、噪音低、造价低等优点,但其支护深度较小(单独支护不超过7m深基坑)、侧向变形较大等缺点,故一般运用在较浅的二、三级基坑中。近年来我国一、二线城市建筑逐渐向超高层发展,但是数目更广大、人口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建筑发展方向仍是中高层建筑,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墙结构支护仍然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该支护形式其理论研究工作相对于实际工程经验比较滞后,且支护结构侧向变形一般较其他支护方式来说相对较大,因此对于该支护变形进行研究有比较大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对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墙结构支护应用现状、支护结构变形现状、墙后地面沉降研究现状、坑内隆起现状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2)对水泥土搅拌桩作用机理、设计计算理论、变形理论做了介绍。(3)以湖北省荆州市“关公文化园还迁楼”住宅小区基坑工程为依托,通过实际测量数据与基于Midas GTS/NX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合理性,采用该基本模型。(4)在验证基本模型合理可用基础上,改变各参数研究不同参数对于支护结构的变形影响,得到水泥土墙顶的侧向位移、地表最大沉降及坑底隆起的一般变化规律。
温忠义[10](2014)在《微型钢管桩重力式水泥土挡墙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深厚软土地区的基坑支护工程中,重力式水泥土挡墙因具有挡土、施工进度快和经济性强等优点而得到广泛运用。挡墙中插入的微型钢管而形成微型钢管桩重力式水泥土挡墙支护型式近些年在广州软土地区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和推广。插入的微型钢管桩可以有效地控制挡墙的水平位移、减小坑外地表的沉降和坑底土体的隆起,从而能够提高基坑支护工程的整体稳定性;有效地减小挡墙的宽度和嵌固深度,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广泛的工程适用性。目前很少有人对微型钢管桩重力式水泥土挡墙支护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微型钢管桩插入挡墙中时支护结构的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和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对这种支护结构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微型钢管桩重力式水泥土挡墙组合支护体系的产生背景、研究理论和工程运用进行总结;结合广州软土地区的水文地质分布情况和软土的力学特征,对软土地区的基坑设计理论、施工实践和土压力计算模型进行了探讨。其次,根据微型钢管桩重力式水泥土挡墙的总体布置原则,从施工机械选型、平面和截面布置型式等方面来探讨其适用范围和经济性;结合重力式水泥土挡墙变形及破坏机理,给出其力学指标的选取原则、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挡墙宽度、嵌固深度、地表沉降和坑底隆起等的计算公式。最后,运用有限元软件对这种组合支护型式进行三维模拟分析。主要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微型钢管桩重力式挡墙对基坑变形和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探讨了微型钢管桩的插入长度、外径、沿基坑方向的布置间距、挡墙的嵌固深度、被动区土体加固和挡墙刚度等因素对基坑变形和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规律,得出墙顶最大水平位移、坑外地表最大沉降、微型钢管桩最大内力和挡墙墙身应力随各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具体规律。结合工程实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有限元计算得出的不同开挖阶段下支护结构位移变化规律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三维模型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并为类似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
1.1 软土地基处理 |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
1.2 粉土地基 |
1.3 黄土地基 |
1.4 饱和粉砂地基 |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
1.5 其他地基 |
1.5.1 冻土地基 |
1.5.2 珊瑚礁地基 |
1.6 发展展望 |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
2.1 特殊土 |
2.1.1 膨胀土 |
2.1.2 黄 土 |
2.1.3 盐渍土 |
2.2 黏土岩 |
2.2.1 黏 土 |
2.2.2 泥 岩 |
(1)粉砂质泥岩 |
(2) 炭质泥岩 |
(3)红层泥岩 |
(4)黏土泥岩 |
2.2.3 炭质页岩 |
2.3 粗粒土 |
2.4 发展展望 |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
3.1 路堤材料性能 |
3.2 路堤结构性能 |
3.3 发展展望 |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
4.1 试验研究 |
4.1.1 室内试验研究 |
4.1.2 模型试验研究 |
4.1.3 现场试验研究 |
4.2 理论研究 |
4.2.1 定性分析法 |
4.2.2 定量分析法 |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4.3.1 有限元法 |
4.3.2 离散单元法 |
4.3.3 有限差分法 |
4.4 发展展望 |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5.1 坡面防护 |
5.2 挡土墙 |
5.2.1 传统挡土墙 |
5.2.2 加筋挡土墙 |
5.2.3 土工袋挡土墙 |
5.3 边坡锚固 |
5.3.1 锚杆支护 |
5.3.2 锚索支护 |
5.4 土钉支护 |
5.5 抗滑桩 |
5.6 发展展望 |
策划与实施 |
(2)软土地区无支撑基坑项目的险情分析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基坑设计方案 |
3 基坑险情分析及控制对策 |
3.1 基坑险情发生区域围护设计概况 |
3.2 险情概况 |
3.3 险情原因分析 |
3.4 险情控制对策 |
4 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施工要点 |
5 结语 |
(3)水闸护岸工程地基处理设计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挡土墙结构及软基处理方案 |
2.1 C25埋石混凝土重力式挡土墙方案 |
2.2 钻孔灌注桩支护的永临结合方案 |
2.3 方案优选 |
4 软基处理稳定复核 |
4.1 承载力计算 |
4.2 抗滑稳定计算 |
5 结 论 |
(4)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破坏全过程的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土本构模型 |
1.2.2 水泥土桩力学行为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水泥土本构模型的确定 |
2.1 摩尔-库伦模型 |
2.2 土体硬化模型 |
2.3 小应变土体硬化模型 |
2.4 CTS模型 |
2.4.1 混凝土模型的确定过程 |
2.4.2 硬化与软化规律 |
2.5 确定水泥土的本构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水泥土本构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 |
3.1 前言 |
3.2 击实试验 |
3.2.1 主要仪器设备 |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3.3.1 主要仪器设备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间接拉伸试验 |
3.4.1 主要仪器设备 |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半圆弯曲试验 |
3.5.1 试验过程与仪器设备 |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研究 |
4.1 前言 |
4.2 工程概况 |
4.3 在受压/受拉状态下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
4.3.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4.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3.3 模型参数的确定 |
4.3.4 在受压状态下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
4.3.5 在受拉状态下水泥土的非线性行为研究 |
4.4 水泥土搅拌桩的内力及变形分析 |
4.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4.2 计算结果分析 |
4.5 在受压状态下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4.5.1 龄期对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的影响 |
4.5.2 水泥掺量对水泥土非线性行为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重力式水泥土挡墙非线性破坏机理分析和加固方案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剖面4-4的有限元分析 |
5.2.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5.3 剖面5-5的有限元分析 |
5.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5.3.2 计算结果分析 |
5.4 提高水泥土重力式围护结构刚度的有效措施 |
5.4.1 单排钢筋砼桩加固方案 |
5.4.2 双排钢筋砼桩加固方案 |
5.4.3 双排钢筋砼桩+MC复合桩加固方案 |
5.4.4 双排钢筋砼桩+SMC复合桩加固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结构抗倾覆稳定性分析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抗倾覆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1 挡土墙两侧土压力分布 |
1.2.2 基底反力 |
1.2.3 转动中心 |
1.2.4 抗倾覆稳定系数影响因素 |
1.2.5 倾覆失稳破坏模式 |
1.2.6 传统重力式挡土墙与水泥土挡墙的区别 |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水泥土挡墙抗倾覆稳定性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模型试验设计 |
2.2.1 试验设备 |
2.2.2 试验减摩及止砂措施 |
2.2.3 试验材料 |
2.2.4 试验模型的设计及制作 |
2.2.5 试验分组 |
2.2.6 量测系统 |
2.3 试验步骤与实施过程 |
2.3.1 土压力盒安装与仪器调试 |
2.3.2 土体填装 |
2.3.3 加载情况 |
2.4 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
2.4.1 第一组试验 |
2.4.2 第二组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泥土挡墙抗倾覆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3.1 概述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参数设置 |
3.2.2 接触模拟 |
3.2.3 分析步的建立 |
3.2.4 网格划分 |
3.2.5 荷载、边界条件及场变量定义 |
3.3 挡土墙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第一组 |
3.3.2 第二组 |
3.4 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3.5 倾覆定义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泥土挡墙抗倾覆稳定分析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非线性有限元方法探讨土体应力路径 |
4.3 应力路径分析 |
4.3.1 第一组 |
4.3.2 第二组 |
4.4 水泥土挡墙倾覆稳定验算现行规范方法 |
4.5 抗倾覆稳定计算方法 |
4.5.1 基底反力分布模式 |
4.5.2 挡土墙工作状态 |
4.5.3 安全系数的合理定义 |
4.5.4 倾覆抗力的组成与发挥 |
4.5.5 抗倾覆安全系数计算模型 |
4.5.6 算例分析 |
4.6 倾覆失稳判别标准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止水支护联合结构在软土地层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基坑支护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基坑支护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案、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案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创新点 |
2 软土基坑常用支护方法 |
2.1 基坑支护计算方法 |
2.1.1 朗肯土压力 |
2.1.2 库仑土压力 |
2.1.3 基坑规范中土压力的计算理论 |
2.2 软土在地基和基础工程中的定义区别 |
2.2.1 软土的定义 |
2.2.2 软土的区别 |
2.3 基坑支护中常用的支护方法 |
2.4 软土中常用的支护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止水支护联合结构适用性分析 |
3.1 止水支护联合结构的定义 |
3.1.1 止水帷幕定义及常用方法 |
3.1.2 支护结构 |
3.2 止水支护联合结构的优缺点 |
3.3 止水支护联合结构的适用范围 |
3.4 本章小结 |
4 止水支护联合结构支护理论及方法 |
4.1 止水支护联合结构的规范依据 |
4.2 分项计算理论 |
4.2.1 整体稳定计算理论 |
4.2.2 重力式挡墙(SMW工法) |
4.2.3 土钉墙 |
4.3 止水支护联合结构的计算理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止水支护联合结构工程应用 |
5.1 重力式水泥土墙与土钉墙联合支护技术应用 |
5.1.1 基坑概述 |
5.1.2 支护参数计算 |
5.1.3 施工过程 |
5.1.4 基坑监测 |
5.2 三轴搅拌桩与土钉墙联合支护技术应用 |
5.2.1 基坑概述 |
5.2.2 水泥土桩适用性探讨 |
5.2.3 漏水事故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
5.3 排桩、放坡与土钉墙联合支护技术应用 |
5.3.1 基坑概述 |
5.3.2 支护参数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软土中水泥搅拌桩格栅墙的成桩质量研究及受力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搅拌桩格栅墙的设计公式 |
1.2.2 水泥搅拌桩成桩质量的研究 |
1.2.3 水泥搅拌桩格栅墙的受力特性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软土中水泥搅拌桩成桩质量分析 |
2.1 水泥搅拌桩的成桩原理 |
2.2 成桩质量不均匀性说明 |
2.3 取芯地区地质情况说明 |
2.4 水泥搅拌桩取芯统计 |
2.4.1 室外施工方法简介 |
2.4.2 第一次试桩结论 |
2.4.3 第二次取芯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泥搅拌桩土力学参数分析 |
3.1 引言 |
3.2 水泥掺入比和土力学参数的关系 |
3.2.1 试验材料说明 |
3.2.2 水泥掺入比和压缩系数的关系 |
3.2.3 水泥掺入比和压缩模量的关系 |
3.2.4 水泥掺入比和粘聚力的关系 |
3.2.5 水泥掺入比和固结快剪内摩擦角的关系 |
3.2.6 水泥掺入比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 |
3.3 实际工程中水泥搅拌桩抗剪强度参数分布 |
3.3.1 抗剪强度参数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 |
3.3.2 实际工程中水泥搅拌桩抗剪强度参数分布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搅拌桩格栅墙受力特性分析 |
4.1 前言 |
4.2 有限元模型的参数选取 |
4.2.1 土体的本构模型 |
4.2.2 水泥搅拌桩的本构模型 |
4.3 现场静载试验有限元模型分析 |
4.3.1 水泥搅拌桩布置情况说明 |
4.3.2 现场静载试验简介 |
4.3.3 有限元模型说明 |
4.3.4 有限元模拟结果 |
4.3.5 试验和有限元沉降对比 |
4.4 水泥搅拌桩格栅墙受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
4.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2 竖向加载受力特性分析 |
4.4.3 侧向加载受力特性分析 |
4.5 搅拌桩格栅墙布置形式的优化 |
4.5.1 竖向加载两种模型对比 |
4.5.2 侧向加载两种模型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搅拌桩格栅墙应用于软土基坑的关键问题分析 |
5.1 引言 |
5.2 土压力研究 |
5.2.1 不同挡墙高度下侧压力分析 |
5.2.2 不同开挖深度下侧压力分析 |
5.2.3 基坑开挖时土压力分布规律 |
5.3 倾覆特性研究 |
5.3.1 不同挡墙高度下倾覆特性分析 |
5.3.2 墙底土的强度对倾覆特性的影响 |
5.4 滑移特性研究 |
5.4.1 不同挡墙高度下滑移特性分析 |
5.4.2 不同开挖深度对挡土墙滑移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和创新点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8)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常见垮塌原因及应急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常见垮塌原因 |
2.1 地质因素 |
2.2 基坑支护设计因素 |
2.3 基坑支护施工因素 |
2.4 基坑周边环境影响因素 |
2.5 气象因素 |
2.6 小结 |
3 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垮塌后的应急措施 |
3.1 垮塌的前兆和预判 |
3.2 垮塌后的应急处理流程 |
4 结论 |
(9)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支护基坑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支护原理及计算理论 |
2.1 水泥搅拌桩作用机理 |
2.2 水泥土挡墙计算理论 |
2.3 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设计 |
2.4 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支护结构基坑变形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实例监测 |
3.1 工程概况 |
3.2 施工方法,围护布置 |
3.3 监测方案 |
3.4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限元模拟 |
4.1 MIDAS GTS/NX有限元软件介绍 |
4.2 基于MIDAS GTS/NX有限元基坑模型本构选取 |
4.3 有限元主要计算参数 |
4.4 网格划分及运算步骤 |
4.5 结果分析 |
4.6 有限元与工程实际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泥土挡墙支护下的基坑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5.1 墙体嵌固深度影响分析 |
5.2 墙体厚度影响 |
5.3 墙体弹性模量影响 |
5.4 墙顶超载影响 |
5.5 基坑土质影响 |
5.6 坑内加固深度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10)微型钢管桩重力式水泥土挡墙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依据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水泥土挡墙在国外及国内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1.2.2 重力式水泥土挡墙的研究现状 |
1.2.3 重力式水泥土挡墙+微型钢管桩复合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广州软土地区基坑工程设计理论及施工实践 |
2.1 广州软土地区水文地质分布情况及软土力学特征 |
2.1.1 广州软土地区水文地质分布情况 |
2.1.2 广州软土力学特征 |
2.2 软土地区土压力的计算 |
2.2.1 土压力计算理论及其适用条件 |
2.2.2 考虑孔隙水压力和地下水渗透稳定性分析 |
2.2.3 支护型式的设计原则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型钢管桩重力式水泥土挡墙力学特性研究 |
3.1 支护型式的总体布置 |
3.1.1 平面布置型式 |
3.1.2 截面布置型式及其适用范围 |
3.1.3 施工设备选型 |
3.2 重力式水泥土挡墙的力学指标 |
3.2.1 水泥土挡墙的密度 |
3.2.2 水泥土挡墙的强度(无侧限抗压、抗拉、抗剪强度) |
3.2.3 水泥土挡墙的变形模量 |
3.2.4 水泥土挡墙的渗透系数 |
3.3 微型钢管桩水泥土挡墙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 |
3.3.1 重力式水泥土挡墙的嵌固深度 |
3.3.2 重力式水泥土墙的宽度 |
3.3.3 重力式水泥土挡墙正截面承载力设计 |
3.4 重力式水泥土挡墙基坑支护体系变形分析 |
3.4.1 墙顶水平位移计算 |
3.4.2 坑底土体隆起分析 |
3.4.3 坑外地表沉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型钢管桩重力式水泥土挡墙有限元模拟分析 |
4.1 有限元法理论分析及计算方法 |
4.1.1 有限元计算的基础 |
4.1.2 本构模型的选取 |
4.1.3 基坑开挖的模拟 |
4.1.4 MIDAS/GTS有限元软件简介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基本假定 |
4.2.2 模型的选取 |
4.2.3 施工阶段的模拟 |
4.3 基坑变形和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 |
4.3.1 不同施工阶段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
4.3.2 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4.3.3 微型钢管桩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
4.4 微型钢管桩长度对基坑的影响分析 |
4.4.1 微型钢管桩长度对基坑变形影响分析 |
4.4.2 微型钢管桩长度对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 |
4.4.3 前后排微型钢管桩长度对基坑影响对比分析 |
4.5 微型钢管桩间距对基坑变形和内力的影响分析 |
4.5.1 微型钢管桩间距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4.5.2 微型钢管桩间距对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 |
4.6 微型钢管桩外径对基坑变形和支护支护内力的影响分析 |
4.6.1 微型钢管桩外径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
4.6.2 微型钢管桩外径对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 |
4.7 挡墙的嵌固深度对基坑变形和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 |
4.7.1 挡墙嵌固深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
4.7.2 挡墙嵌固深度对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 |
4.8 坑底被动区土体内加固对基坑的影响分析 |
4.8.1 不同加固条件下基坑变形影响分析 |
4.8.2 不同加固情况下支护结构内力分析 |
4.8.3 相同加固面积对基坑影响的对比分析 |
4.9 挡墙弹性模量对基坑的影响分析 |
4.9.1 挡墙不同弹性模量对基坑变形影响分析 |
4.9.2 挡墙不同弹性模量对支护结构内力的影响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有限元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1.1 工程简介 |
5.1.2 地质条件 |
5.1.3 地下水概况 |
5.1.4 基坑支护结构选型 |
5.2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2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有限元计算分析 |
5.2.3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5.2.4 墙顶沉降有限元计算分析 |
5.2.5 墙顶竖向沉降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全文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2]软土地区无支撑基坑项目的险情分析及控制对策[J]. 葛朝林. 建筑施工, 2020(11)
- [3]水闸护岸工程地基处理设计方案分析[J]. 王志国.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0(07)
- [4]基于CTS模型的水泥土破坏全过程的机理分析[D]. 岳青青.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土结构抗倾覆稳定性分析新方法[D]. 周思青. 天津大学, 2019(01)
- [6]止水支护联合结构在软土地层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D]. 陈浩.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7]软土中水泥搅拌桩格栅墙的成桩质量研究及受力特性分析[D]. 曹龙海.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8]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常见垮塌原因及应急措施[J]. 尚祖光. 建材与装饰, 2018(14)
- [9]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支护基坑变形研究[D]. 滕飞. 长江大学, 2017(02)
- [10]微型钢管桩重力式水泥土挡墙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温忠义. 广东工业大学,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