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包括两个进气道,所述进气道顶面设有进气导管,进气导管内设有与进气道连通的进气门,进气道一端通过气道喉口与进气座圈连接,进气座圈与缸盖连接,另一端交叉连接,还包括喷油器,所述喷油器设于两个进气道交叉连接点上方,其输出口分别向两个进气道喷射第一油束和第二油束,喷油器输出口与进气门中心线的距离为60~70mm,所述第一油束和第二油束的油束锥角为10~20°。其能够避免气道湿壁及降低气门湿壁厚度,提高缸内滚流运动,改善混合气的混合过程,降低油耗,减少PN颗粒物排放。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汽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包括两个进气道(1),所述进气道(1)顶面设有进气导管,进气导管内设有与进气道(1)连通的进气门(5),进气道(1)一端通过气道喉口(6)与进气座圈(7)连接,进气座圈(7)与缸盖(8)连接,另一端交叉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喷油器(2),所述喷油器(2)设于两个进气道(1)交叉连接点上,其输出口分别向两个进气道(1)喷射第一油束(3)和第二油束(4),喷油器(2)输出口与进气门(5)中心线的距离L为60~70mm,所述第一油束(3)和第二油束(4)的油束锥角β为10~20°。
设计方案
1.一种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包括两个进气道(1),所述进气道(1)顶面设有进气导管,进气导管内设有与进气道(1)连通的进气门(5),进气道(1)一端通过气道喉口(6)与进气座圈(7)连接,进气座圈(7)与缸盖(8)连接,另一端交叉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喷油器(2),所述喷油器(2)设于两个进气道(1)交叉连接点上,其输出口分别向两个进气道(1)喷射第一油束(3)和第二油束(4),喷油器(2)输出口与进气门(5)中心线的距离L为60~70mm,所述第一油束(3)和第二油束(4)的油束锥角β为10~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束的中心线a与该油束通过的进气道的鼻梁区外轮廓线AB平行;
所述第二油束的中心线b与该油束通过的进气道的鼻梁区外轮廓线CD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道喉口(6)和进气座圈(7)的高度之和为6~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为直气道。
5.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缸体具有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
6.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具体涉及一种气道喷射发动机的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发动机及汽车。
背景技术
气道喷射是将燃油直接喷到进气道和进气门壁面以及进气道内。对于冷启动和暖机工况,由于进气道和进气门壁面温度较低,以及电喷采用闭阀、加浓策略,喷油器的喷油油束容易打湿进气道和进气门壁面,从而形成较厚油膜,当进气门开启时,该油膜在气流的剥离作用下形成大油滴进入发动机气缸内,这将造成缸内混合气均匀性较差及燃油湿壁,进而导致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差及PN颗粒物排放较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其能够避免气道湿壁及降低气门湿壁厚度,提高缸内滚流运动,改善混合气的混合过程,降低油耗,减少PN颗粒物排放。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包括两个进气道,所述进气道顶面设有进气导管,进气导管内设有与进气道连通的进气门,进气道一端通过气道喉口与进气座圈连接,进气座圈与缸盖连接,另一端交叉连接,还包括喷油器,所述喷油器设于两个进气道交叉连接点上方,其输出口分别向两个进气道喷射第一油束和第二油束,喷油器输出口与进气门中心线的距离L为60~70mm,所述第一油束和第二油束的油束锥角β为10~20°。
进一步,所述第一油束的中心线与该油束通过的进气道的鼻梁区外轮廓线平行;所述第二油束的中心线与该油束通过的进气道的鼻梁区外轮廓线平行。
进一步,所述气道喉口和进气座圈的高度之和为6~8mm。
进一步,所述进气道为直气道。
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缸体,所述发动机缸体具有上述的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
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的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限定喷油器出口到进气门中心线的距离为60~70mm,且设置合理的油束锥角,该油束锥角为10~20°,即在避免油束撞击到进气道壁面的前提下,采用较大的油束锥角,从而保证了油束与进气门的撞击面积较大,降低了进气门油膜厚度,改善了PN颗粒物的排放。
2、本实用新型通过限定进气座圈和气道喉口的高度之和为6~8mm,促使气流尽可能直接从进气道流入缸内,增强缸内滚流运动,改善了缸内油气混合过程,避免了气道湿壁,降低了油耗,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进气座圈和气道喉口的高度示意图。
图中,1—进气道,2—喷油器,3—第一油束,4—第二油束,5—进气门,6—气道喉口,7—进气座圈,8—缸盖;a—第一油束的中心线,b—第二油束的中心线,H1— 进气座圈高度,H2—气道喉口高度,H—进气座圈和气道喉口的高度之和,L—喷油器输出口与进气门中心线的距离,β—油束锥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所示的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包括两个进气道1,该进气道1为直气道,所述进气道1顶面设有进气导管,进气导管内设有与进气道1连通的进气门5,进气道1一端通过气道喉口6与进气座圈7连接,进气座圈7与缸盖8连接,另一端交叉连接,还包括喷油器2,所述喷油器2设于两个进气道1交叉连接点上方,其输出口分别向两个进气道1喷射第一油束3和第二油束4,喷油器1输出口与进气门5中心线的距离L为60~70mm,所述第一油束3和第二油束4的油束锥角β为10~20°,喷油器2输出口喷出的油束呈锥体,该锥体的顶点为喷油器输出口,相应地的油束锥角β即为该锥体的锥角,锥角是指圆锥的轴截面的两条母线之间的角,轴截面为经过圆锥的轴的截面。通过设置合理的L值和β值,即在避免油束撞击到进气道1壁面的前提下,采用较大的油束锥角β,从而保证了油束与进气门5的撞击面积较大,降低了进气门5油膜厚度,改善了PN颗粒物的排放。
所述第一油束的中心线a与该油束通过的进气道的鼻梁区外轮廓线AB平行;所述第二油束的中心线b与该油束通过的进气道的鼻梁区外轮廓线CD平行。平行设置最大化地增加第一油束3和第二油束4与相应进气道1的进气门5接触面积,减小了进气门5的油膜厚度。
参见图3,所述气道喉口和进气座圈的高度之和H为6~8mm,H的值通过进气座圈高度H1和气道喉口高度H2直接相加。通过采用较小的进气座圈和气道喉口的高度之和H,促使气流尽可能直接从进气道1流入缸内,增强缸内滚流运动,改善了缸内油气混合过程,避免了气道湿壁,降低了油耗,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缸体,所述发动机缸体具有上述的进气道与喷油器的布置结构。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52382.3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5(重庆)
授权编号:CN209195569U
授权时间:20190802
主分类号:F02F 1/42
专利分类号:F02F1/42;F02M35/10;F02M61/14
范畴分类:28B;32B;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400023 重庆市江北区建新东路260号
发明人:陈文凤;张恩源;郑建军;任志勇;徐良
第一发明人:陈文凤
当前权利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康海燕
代理机构:50123
代理机构编号: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喷油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