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辉(河南南阳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南阳4730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6-0279-02
【摘要】目的观察及预防老年患者不易发觉的夜间低血糖,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避免造成中枢不可逆的损伤。方法住院期间采取末梢血糖八点法,需要睡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进食。禁止自行增加或减少降糖药物的剂量,实施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同时加强夜班护士巡视,及时发现老年患者夜间低血糖。结果能有效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发生严重的低血糖。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一定要监测睡前及凌晨血糖有效预防老年人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避免引起严重后果。
【关键词】老年夜间低血糖预防护理
低血糖指血糖<2.5mmol/l,老年人<3.0mmol/l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及中枢神经损害的临床综合症[1]。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较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之一,与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相关,严重低血糖危险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对于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是重中之重。
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60-72岁,平均65.7岁,病程5-20年,合并高血压15例,动脉硬化18例,冠心病6例,肺部感染4例,其中应用胰岛素治疗的18例,磺脲类降糖药12例。出现交感神经症状心悸、出虚汗、面色苍白、乏力、饥饿等16例,无症状的10例,仅表现为意识障碍的4例,监测血糖2.0-3.0mmol/l查尿糖、尿酮均为阴性,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4例进行CT示脑梗塞,无脑部病史,心肌梗塞2例,供糖后30例患者均有病情好转,恢复病前状态。
2原因分析
(1)患者年龄偏大,病程长,多并发有心脑、肝、肾等疾病,与某些药物合用增加了降糖药的作用或脏器功能受损,造成降糖药物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低血糖;(2)根据胰岛素的分泌特点:夜间生长激素,胰升糖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的一些拮抗胰岛素的内分泌激素分泌水平处于低谷,在夜间胰岛素的需要量较黎明时减少20%—30%,且夜间胰岛素抑制肝葡萄糖输出的作用增强[2]。容易出现夜间低血糖;(3)多因晚餐前低精蛋白胰岛素剂量过大或注射时间过早;使用中长效磺脲类降糖药,老年人服用该类药物治疗引起的低血糖发生率可达20%因为磺脲类引起的低血糖反应慢,不典型,也最危险,特别是优降糖,价格低廉,作用强,持久,应用广泛,易发生低血糖而且容易反复,且持续时间长,纠正困难;(4)空腹饮酒,合并感染或与某些有协同如心得安、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也易引起老年病人低血糖。(5)晚餐后剧烈运动也是发生低血糖的原因。(6)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餐或因食欲不佳未能进食够规定的饮食量。
3预防与护理
3.1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对老年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比多数中青年放宽2.0mmol/L,空腹血糖为7.0~8.0mmol/L餐后2h血糖为11.1mmol/L。
3.2饮食指导研究表明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可以有效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并有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
3.3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血糖控制等情况,确定每日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量,及运动时机频率。
3.4合理用药医生应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选用半衰期短,不易造成体内蓄积的降糖药,并且从小剂量开始、谨慎加用夜间降糖药。合理使用胰岛素。
3.5加强血糖检测。
3.6加强夜间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3.7心理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因调整药物而引起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高,发作前多无警告症状,甚至造成昏迷状态。这种突发意识障碍常常导致糖尿病患者有焦虑、孤独、绝望等心理反应。应及时疏导,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因素,并详细介绍低血糖的相关知识,让病人能了解及处理低血糖反应,避免因情绪波动对血糖的影响。
3.8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低血糖(包括无症状低血糖)发生的原因,表现及处理办法。鼓励患者家中自备血糖仪。加强血糖自测及时发现低血糖的发生并能进行自救。家属需充分了解患者使用降糖药物的种类,督促患者不误用或过量使用。
4处理
一旦发现糖尿病病人心悸、出虚汗、面色苍白、意识障碍、头晕语言障碍等,需立即测末梢血糖,通知医生。若血糖<3.0mmol/L应即刻给予口服葡萄糖水,果汁或糖块。重度低血糖昏迷应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50%葡萄糖水20~40ml静推或用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密切观察病人上述症状是否缓解,应在30min后反复测血糖。
5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夜间低血糖重要的在于充分认识到病情变化,同时帮助患者提高识别、处理低血糖反映的能力,避免延缓病情,老年患者夜间低血糖症是可以及时发现和救治而避免严重后果的。其关键在于预防,取决于医务人员对低血糖的识别和重视程度,以及患者掌握低血糖症防治知识的多少。对于老年人糖尿病的控制目标是:既要控制高血糖又要预防低血糖。
参考文献
[1]廖二元,莫朝辉.内分泌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54.
[2]迟家敏.实用糖尿病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