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格物致知的哲学研究论文

朱熹格物致知的哲学研究论文

朱熹格物致知的哲学研究

宏格尔珠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00)

摘 要: 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了解是建立在二程的基础上,这是他理学思想的主要范畴之一,但由于受到科学认知方法以及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使其格物致知的思想具有两面性,并对当代社会及人们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朱熹;格物致知;内涵;哲学思想

进入北宋时期后,许多理学家将《礼记》第四十二章的《大学》重新提炼出来,并使其与《论语》、《中庸》以及《孟子》有着相同的地位。格物致知是《大学》中极其重要的实践理念,受到理学家的高度重视,也由此衍生出一套认知理论以及修养理论。

一、朱熹格物致知的内涵

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具体而全面的阐释,即“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它的原理。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也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充分认识,致使知识存在某些局限性。因此,《大学》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此来全面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努力,终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认识能力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也相当于知识达到顶点了。”

“张仲平一定不想让很多人知道我们之间的交易吧?要债的马上要来,我是一定会和他们拼命的,万一我们同归于尽了,你的钱包可就给张仲平惹祸了。你没想到这一点吗?”

对于“格物”的含义,朱熹对此做出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是当“格”表示至、到时,“物”指的具体事物,“格物”是落实到事物上。第二种是当“格”表示尽、穷尽时,“物”则指的是事物道理,“格物”便是追求事物的深刻道理。这里将“格”训为“穷尽”,实际上说明了“格”的活动是在某个范围基础上持续延伸,在程度上持续加深的过程,它的终极目的是对全部事物得到一种彻底的领悟。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将“物”看作“事”,并在《语类》中说道:“天地之间眼前所看的事,都是物。”由此能够看出,朱熹所说的“物”范畴极其广泛,指的是客观存在的所有事物,既包含客观的物质实物,同时也包含人们的一切行为活动及精神思想。不仅含有鬼神、植物、动物,也含有情感、思想等。正是这种“物”,才决定了“格物”不是一项单调的活动,而是在“物”的基础上开展的真理探究活动。

对于“致知”,朱熹认为“知”包含知识以及道德两方面内容,《语类》中也同样将“知”划分成了“所闻之知”以及“德行之识”。“致知”的重点在于“推”字,这是一个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探索新事物而得到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推”,知识便会积累的越来越多,进而可以将所知道的全部说出来。“致知”实际上是利用原有的知识,来探索和学习更多知识,以此来实现无所不知。

假期的最后一天,从长春回深圳的路上,闲着无事,重温了一下《教父》。这部电影被誉为“男人的圣经”,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拿来重温,当然,常看常新,每次看完这部片子,带给我的体验都不一样。

二、朱熹格物致知的哲学思想

朱熹在格物致知中认为,众多的“形而下之器”内属于内涵自身发展基本规律与本质的,要根据对天地之间所包含的所有“形而下之器”进行探究和讨论,来深入了解和掌握“形而上之道理”。同时他还强调,“形而下之器”并不是玄幻之物,其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所接触的万事万物,从朱熹所列举的事物中能够看出,“形而下之器”中大多数是自然界以及社会当中的事物,比如自然景象、生态现象、动物、植物和人类社会等,几乎都是自然科学的认知对象。因此可推理出,朱熹的格物致知是利用对自然万物的全面考察后揭露万物道理,有着较为积极的客观验证性的认知论意义。但实际上,格物致知原本是儒家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朱熹在对其加以完善和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朱熹表示,“‘格’字,‘致’字者,皆是为自家原有之物,但为他物所蔽耳,而今便要从那知处推开去,是因其所已知而推之,以至于无所不知也”,又认为“大凡道理,皆是我自有之物,非从外得”。

在朱熹的观点中,“致知”和“格物”是彼此统一的关系,它们既不是两个过程,也不是两件事物。探索事物真理的过程就是人固有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格物”与“致知”是同一件事的两个角度不同论述方式。“格物致知”的终极目标是探究事物真理到尽处,将所有的事物了解透彻,让自身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没有任何障碍。

朱熹提出的“格物说”拓展了我国哲学史,真正做到了将世间万物道理整合成一个天理。有关自然、历史以及社会之理和人类的整体认知过程、认知范畴融合在一起,其中的理不仅包含自然之理,同时也含有人心之理,从而组成了较为完善的哲学体系。格物是开启智慧大门的密匙,由此向内心深处发展及探索,能够逐渐丰富人们心灵修养,实现致知、诚信、正心。而由格物向外延伸,则能够实现修养、治国、天下太平。心灵修养的崇高境界是内圣,向外延伸的最高境界是变成“外王”。

三、朱熹格物致知的价值意蕴

从这些言论中能够看出,朱熹认为人自身就具有一定的良知,只是被其他事物所蒙蔽和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运用自己原有知识及经验从内到外的进行推理和判断,是通过自身原有认知去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另外,格物致知还包含另外一层意思,即在探索过程中并不是认知外界事物,而是人自身良知延伸与拓展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这一过程的主动反省与主观判断的特性。因而,可以发现朱熹的格物致知具有双面性,不仅包括要求人根据对外界事物的观察来了解外物之理的客观方面,同时也包括要求人根据对自身内心的反省来认知外界事物的唯心方面。

从秦汉之后,我国百姓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建设了多民族的大国,诸多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国与我国国情高度契合,在过去小农经济体制直接隶属于统一的国家,需要构建广大群众共同利益的思想体系以及政治体制。从修身养性、治理国家、天下太平的思想境界,《大学》为其提供了指导纲要。其纲要正好是秦汉经历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的数千年不懈探索,积极寻求的思想体系,宋朝在经历二程及朱熹后,最终完善了儒教。在建成儒教后,我国传统文化将百姓内心修养、家庭生活、政治思想以及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整合成健全的政教体制。朱熹所构建的这一体系充分满足了我国历史时期不集中的小农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在低水准的生产环境下,可将有限的剩余产品集合在一起,将零散、少数的财富集中运用,进而完成大规模工程及文化建设。土地面积广阔的多民族统一大国可以形成稳固的文化共同体,其中《大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几千年来,《四书》对我国群众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格物致知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目前,我军网络空间作战力量正在发展。应在军委机关统一筹划下,在借鉴美军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各军兵种根据自身特点和作战任务,积极配合、参与网络空间力量建设。通过提出作战需求、提供平台支撑、共同研发技术战术等方式,加强我军网络空间力量建设和运用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朱熹的格物致知本质上是儒家学说修身养性的基本理论之一,儒家自古就有将思想道德与知识有机整合的思想传统,最早时期的儒家经典作品《论语》、《孟子》、《中庸》以及《大学》等就充分表现出了孔子与其众多弟子热爱学习的态度和以智为德的兴致。而朱熹有效继承了儒家思想,将探索知识融入到道德修养以及政治实践中,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自身为人处世等方面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当代社会中的浮躁与功利风气,需要人们反思,而朱熹格物致知提倡的学无止境、踏实本分值得学习。此外,当前人们还存在注重物质、忽视精神世界的情况也需要加以改进,朱熹的“人之一心,本自光明”就是在告诫人们不能在缤纷的物质世界失去自己,要不忘初心,明辨是非,始终保持善心和乐观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徐涓.朱熹论涵养为格物致知之本[J].三明学院学报,2018,35(3).

[2]江雨.朱熹“格物致知”的哲学内涵及其当代启示[J].学习月刊,2017(8).

[3]王敬华.事实与价值: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及其德育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1).

中图分类号: B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052(2019)09-0042-02

收稿日期: 2019-7-19

作者简介: 宏格尔珠拉(1996—),女,蒙古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宋元明清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林丽华)

标签:;  ;  ;  ;  ;  

朱熹格物致知的哲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