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论文

田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论文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从对人的人文关怀开始,随着对人类社会的深入研究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科学的有关人的本质理论。一切自然科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以人的需要为核心,研究一切社会、自然科学都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类的解放。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清其发展脉络是理解和习得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关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人文关怀;人的类本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马克思一生都在思考着关于人的一切问题,如人的自由、人的发展、人的解放等。他在其他科学方面的研究都紧紧围绕着“人”这个中心主题,其研究成果都是在为“人”服务。“人”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极其复杂的。人既是研究者,又是自己研究的对象。对于人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人的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人的问题亦并非一成不变的。因此,理清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于现代及以后的人学思想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马克思的人文关怀萌芽

人所成长起来的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马克思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但他在成年之后却一直致力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以求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似乎是一个矛盾[1]3。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需要了解马克思的童年和中学时期,以及他在博士论文中的观点。

(一)童年与中学时期,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初现

童年与中学时期的马克思生活在特利尔城。特利尔城的历史因素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拿破仑的势力不断强大,最终占领了特利尔城。法国大革命对其所管辖和统治的所有地区一并实行自由原则政策,特别是在言论和立宪上,自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特利尔在这段时期恰恰归于法国管制,因而受到了法国自由思想的影响。但是,1814年这座城市与莱茵地区一同再次并入德国的管辖之中,使这里积蓄了巨大的不满。在自由与不满的更替中,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自由的美好。卡尔·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虽是正统的犹太人,但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与正统的犹太人并不完全一致。他与莱茵地区自由主义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下,亨利希·马克思有着对被压迫者权利的关切,并参加了由自由者们组成的特利尔卡西诺俱乐部。父亲的自由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是极大的。马克思12岁进入特利尔中学开始5年的学习生活。学校里有许多像他父亲一样崇尚自由的老师,马克思在这里受到了典型而纯粹的人道主义的教育。学校的老师也时常给学生们传授一些自由主义的思想,如争取新闻自由等,以至于后来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考试的德文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了一些自由的思想,如选择的自由等。

他在该文中提出:“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2]3由此看出,高尚或许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但对于如何实现这个共同目标,我们每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可以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比如个人爱好、能力、可能实现的途径等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类型进行选择。并不是所有人的职业在其出生之时就已经被确定下来,今后只能按照规定好的职业来发展。如果职业已被规定好且长大后必定从事该职业,那么人就失去了对于职业的选择的权利,这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可言。职业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候人所从事的职业就已经决定了人生活的方式。仍需明确的一点是,我们所选择的职业只是我们为了达到最高理想即人的共同目标——高尚的手段,而非我们人生的最终目标。同时,马克思又提出了职业选择的最高标准,即“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2]7。个人作为人类这个大种群中的一员,所有个体的生活状态将决定种群的状态,同时种群的整体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因此,个人的状态与人类整体种群的状态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而非相互冲突与对立的。在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家为一己之私而出卖、损害他人利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却能够将个人的利益与众人甚至是整个人类联系在一起,看到了个人与整个人类命运的必然联系。

从马克思的这篇中学毕业考试作文,可以清楚地发现,由于幼年时期受到当时特别是其父亲的自由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在中学毕业之时已经明确将自己的职业选择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为他后期关注人类事业的发展做好了思想准备。

自习课上,教室里一片沙沙的写字声。教学楼旁的生物园里,鸟儿的叫声异常嘹亮,似乎穿透了白云,直飞向蓝天深处。

马克思在1843年完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批判了宗教的虚伪。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把宗教作为人类的源头,认为是宗教创造了人类。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4]1宗教只是一种趋利避害的人的意识的集合体,人或许可以在宗教所渲染的意识领域中找到一丝内心的慰藉,但终究因为宗教是人为设定的虚拟空间,它无法通过实践的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始终需要通过采取一定必要的实际手段才能够得以解决。但是,既然宗教是人创造出来的,那么要想真正地实现对宗教的理性批判,必然要弄清楚“人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从整体性出发,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4]1。人的世界、国家和社会都是具有某些共同利益或是为了维护某些共同利益的人组合而成的团体,人是这个团体中的必不可少的元素。离开了人,人的世界、国家和社会便也不复存在。于此,马克思抓住了人的群体性特征,明确了人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创造者。为了更进一步论证人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创造者,马克思提到“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4]10。就是说,对于宗教批判的理论唯有从人的本身出发,才能够得到符合人的一切实际的科学的理论,回答了“宗教为什么不是由动物或其他非人物种创造,而是由人来创造”。人有别于同人共同生存在地球上的其他一切物种,“人的本质作为人与动物根本的内在属性,无须外在化,既不在自然,也不在神,更不在绝对精神,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5]2,就在于人所创造的人的世界、国家和社会。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对立本质,并提出了“劳动异化”思想。在工业革命之后,工厂、资本家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了人们生活的视野中。同时伴随着一大批手工业者的破产并渐渐沦为无产者,社会阶级越加简单化,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宰者,他们开始对工人进行剥削,使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不属于工人,付出的劳动远远高于自己所得到的回报,而且自己生产的产品还需要自己再花钱去购买。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反过来支配着工人的一切生活。工人已经一无所有,为了生活不得不继续从事着这样的生产劳动,为资本家生产社会财富。这样,为了生活而生活的工人与为了生存而生存的动物已经没有任何区别。在这种社会生产制度下,人逐渐失去了作为人跟其他物种的区别的特征,甚至有些人的生活连动物都不如。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6]96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可以以自我的意识和意愿并在了解自然规律后使自己的活动极小程度地受制于自然去进行生产劳动,去生产自己所需的东西,但是现实中,工人作为人的劳动已经不是工人自己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了,他们完全是按照资本家的要求在进行着机械式的生产活动。而资本家也是按照资本的“意愿”在执行着资本所发出的生产指示,看似资本家在操纵着生产活动,实际上他们也只是资本的傀儡而已,真正的操作者还是资本。资本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然而现在人却成了它的奴隶,即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成为了一个完全没有生命迹象的东西的奴隶。人由原先具有自由意识的人变成了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活动的“动物类”。

(二)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人文关怀的自然基础

无论是在童年和中学时期,还是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马克思对人的关注点都聚焦在关于人的状态上,并没有直接阐明人的本质是什么。因此,在马克思后来的研究中更加倾向于研究人的类本质,即人是什么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类本质理论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是马克思在朋友的劝说下,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工作而写下的博士论文。在文中,马克思研究并探讨了希腊哲学发展趋势和德国哲学的发展前景,其主要关注点是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在该文中明显不同意黑格尔的观点。他认为,自我意识哲学不是希腊哲学的衰败,反而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2]189。马克思主要是想通过对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各自的自然哲学进行差异分析来说明自我意识哲学的进步性与科学性。在双方众多的区别中,唯有在原子运动类型上提出了与人相关的自由意志。关于原子运动的类型,除了直线运动和排斥运动外,是否还存在第三种其他的运动形式?在德谟克利特那里,他认为原子运动除了上述的运动类型外,不可能再有其他的运行形式;而在伊壁鸠鲁的概念中,认为还应该存在第三种其他的运动类型,即偏离直线的偏斜运动。原子偏斜运动的提出不仅仅是发现一种新的原子运动形式那么简单,它具有更为深远的哲学意义。它打破了以往看问题机械式的不敢打破陈规进而有所创新的做法,因为“‘偏离运动’就是‘自由意志’”[2]121。从看似已经不可能存在第三种运动的可谓是实际的原子运动类型中,敢于质疑原有的理论且再次发掘新的运动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自由的自然根据。当然,马克思不同意把人的自由归结为摆脱外在必然性的心灵的安静,认为人的自由既在于思想自由,更在于行动的自由[3]36。因此,马克思对于人的关怀始于现实中的人的自由角度。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谁说女子只能困于闺阁,她偏要行走江湖,带着一众高手几乎扫平了六大门派。谁说感情之事无法勉强,她偏要勉强,步步为营,终于让张无忌对她情根深种。谁说蒙古郡主和明教教主之间立场有别,无法相爱,她偏要舍弃这等虚名,成为一个简简单单的赵敏。不需要自怨自艾,也不需要伤春悲秋,纵使道路上荆棘丛丛,也不会迷失自己,遵循着内心的声音,向着自由的彼岸迈进。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在式(2)中,Ra为增强体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按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计算: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135这是马克思在该文中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表达,简言之,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就像是一张无限大的且脉络极其复杂的网,人就是使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交集的点,同时人与人之间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业而联系起来。人从出生开始,他的社会关系有一部分就已经非常明确了,随着自己活动能力的逐渐增强,也会不断地生成新的社会关系。加之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交通网络和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人的社会关系网也由此不断向外延伸,亦越加复杂。或许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变更,有些社会关系会弱化或消失,但人终究摆脱不了作为社会关系的主要载体。单个人或许只是社会上及其渺小的一点,而由单个人组成的整个人类群体是一切社会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曾经说过,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外乎就是人类的历史。动物无法形成社会,更没有所谓的历史意识,它们的生存意义只是在于实现物种的延续。历史本质上是人的纵向社会关系的表现,而社会往往体现的是人广义的横向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对个体人社会活动角色的多样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遵循的理论基础。

我妈陪着笑,硬塞了一张钱在刘佳手里就拎着我回家了。到了家,她就用平底锅狠狠收拾了我一顿,边打边骂,陈胖子,我到底上辈子欠了你什么债!

三、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理论的自我飞跃

童年时期,马克思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下产生了“自由”观念,并在中学时期将这一思想具体表达在青年人对职业的“自由选择”上。但是,对于人的自由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其归结为“原子运动形式的第三种可能性”,即人类思想的自由性来源于自然界多样性的可能性。关于人的本质研究,马克思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诠释。从实践视角来看,“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从社会关系视角而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共同利益视角来审视,“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为了批判旧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模式给人带来的分工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距,马克思在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是消除人相互差距的一种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4]165。在共产主义社会体系中,各种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本均属于社会所有,任何人都是社会生产资料的拥有者,所有人都能够依据自身的生产发展需要从社会中获得生产资料。一切社会的资源归社会所有、归一切人所有,因此,失去了私有财产的人也失去了身份地位高低贵贱的差别,社会也将不会有阶级的存在,人与人的矛盾也将归于零,所有人是一切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51。同时,社会化大生产的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度,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每个人终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人的类本质”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上的伟大飞跃,不仅认识到人的类本质,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了“人的发展的本质”[5]1。

“人的发展的本质”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前进性和丰富性。根据发展本质的要求可知,人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而且包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人的发展本质激发了人的“永不满足的”需要,进而促使人进行思变,实现科学技术、物质生活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9.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张奎良,孙晶.马克思“人的发展的本质”释义[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6(1):1-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DevelopmentofMarxistHominologyThought

TIAN Wen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Henan Finance University, Zhengzhou 45146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Marx’s in-depth study of human society, Marxist hominology thought is formed by Marx’s humanistic concern for human beings. It is a scientific theory about human natur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of all natural sciences are based on human needs. To study all social natural sciences is to enable human beings to survive better and ultimately achieve communism and human liberation. Hominology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theory, and to clarify its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and acquiring Marxist hominology thought.

Keywords: Marxist hominology; humanistic concern; human’s species nature; human’s freedom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055(2019)04-0098-04

收稿日期:2019-05-10

作者简介:田雯(1988—),女,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分析、会计准则。

DOI:10.13790/j.ncwu.sk.2019.078

投稿网址:http://www.slsb.cbpt.cnki.net

引用格式:田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脉络[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4):98-101,106.

(责任编辑:李翔)

标签:;  ;  ;  ;  ;  ;  ;  ;  ;  ;  ;  ;  

田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发展脉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