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1940年10月9日重阳节,汉藏教理院院长太虚法师在缙云山举办庚辰重九缙云登高诗会,邀请在重庆北碚的社会各界名流参加,拈字赋诗,共度重阳佳节。本文收集相关新闻史料和若干档案资料,勾勒出这一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指出这是太虚法师和汉藏教理院践行“人间佛教”思想、与各界之间的良好互动的典型事例,在当代佛教史和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反响。
关键词:汉藏教理院 太虚法师 缙云山 诗会
1932年8月,太虚法师在重庆北碚缙云山缙云寺创办了“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该院名家汇聚、学生众多,成为民国时期佛教教育最高学府之一。1937年底,随着国民政府的部分行政机关西迁至北碚,一时之间北碚由小乡镇变为政要、文人汇集之地,为汉藏教理院与社会各界交流交往提供了良好机遇。1940年是农历庚辰年,汉藏教理院院长太虚法师以九九重阳之机在缙云山举办“庚辰重九登高诗会”,由陶冶公、李子宽二人出资在汉藏教理院设素宴,招待北碚缁素能诗者。宴后,众人齐登缙云山狮子峰,20 多位来宾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为韵,各拈一字作诗附和。之后,陶冶公将收到的28 首诗编辑,以《庚辰重九缙云登高集》刊登于《海潮音》杂志第22卷第2期。
本文针对高速旋转车轮的动力学建立一种更为高效的分析方法。由于轮对的垂向振动最重要,因此本文中规定车轮的轴线只做垂向振动。由于车轮是回旋体,其弹性位移是环向角坐标以2π为周期的周期函数,因此可以展开为傅里叶级数。先建立一个特殊的有限元方法来计再算级数的每一项,该有限元方法在几何上是二维的,只需对车轮的过轴线横截面进行离散。讨论一个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情况,即车轮对作用在轮轨接触点的一个垂向简谐力的响应。最后给出一个算例,用以说明高速旋转车轮的动力学特性。
缙云登高诗会是抗战时期汉藏教理院对外社会交往的一件趣事,对诗会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藏教理院的办学思想、佛学主张及社会交往史,有助于考察抗战时期北碚的人文生活情况。对于太虚法师主张佛教改变迷信行为,转而为世人、为社会的人间佛教思想,更值得我们重温和借鉴。
一、缙云登高诗会的时代背景和出席诗会的社会名流
近代以后,中国佛教发展面临危难与机遇并存之题,各地僧团和居士纷纷起来研究、探寻佛教改革以适应社会新形势,由太虚法师创办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即在此背景下于1932年8月在北碚缙云山成立。该院一经成立,在太虚、法尊、苇舫、法舫、尘空、雨堃、多杰觉拔格西、能仁喇嘛、虞愚、黄忏华、陈健民等大德僧人、在家居士,刘湘、刘文辉等地方军政要员,求学佛徒的共同努力下,渐次发展为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佛学院,在宗教、文化、政治界均有一定影响,其佛学声誉日渐为院外传闻称赞和接纳。
汉藏教理院所在北碚地方背靠风景如画的缙云山,嘉陵江穿城而过,自1936年始由卢作孚主持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使北碚经济、城镇规模得到快速发展。1937年,一批政客、文人、社会名流随国民政府西迁至北碚,为北碚地方增添了鲜明的政治、经济、文化色彩。紧邻北碚城区的汉藏教理院自然成为时俊名流探访、聚会的首选之地,蒋介石、林森、冯玉祥、戴季陶、郭沫若、老舍、林语堂、梁实秋、梁漱溟、田汉等一批名人到访汉藏教理院,与师生有过深入接触,由此,北碚形成了一个以汉藏教理院为中心的文化交流圈。
土地整治是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村等的综合整治和统一安排,必然涉及到项目区内各业用地的重新布局、安排和产权调整。土地整治规划方案中包含了整治后的土地产权调整和各类项目用地调整(地类调整和供地安排)。土地整治实施规划经批准后转用,应当依据经批准的实施规划,相应调整项目区内各类用地产权和地类,直接为项目区内原用地单位整治后的用地办理相应用地手续,不再办理农用地审批手续,也不占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安排原用地者用地后的剩余部分,应当依法办理供地手续。
参加登高诗会的军政界人士有陈铭枢、蒋作宾、何遂、陈蔼士、李子宽、陶冶公等。这里重点介绍几位:陈铭枢(1889—1965) 字真如,广东人,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代院长、副院长,交通部长,广东省主席、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十一军军长、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理淞沪警备司令,创办十九路军任司令。陈蔼士(1880—1954),名其采,曾任民国政府首任主计长。蒋作宾(1884—1942) 字雨岩,湖北应城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次长,参谋本部次长,历任政府委员及军事委员会委员,驻德公使、驻日大使、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职。陶延林(铸) (1886—1962) 字冶公,长期担任国民政府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主席。何遂(1888—1968) 字叙甫,福建人,国民党元老,曾任广州黄埔军校代理校长等职。李子宽(1882—1973) 湖北人,原名基鸿,法名了空,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裁厘办公厅主任、中国禁烟秘书长、广东禁烟特派员等职。杨时杰(1881—1956) 字舒武,湖北沔阳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任湖北军政府内务部长,1932年任国民党惩戒委员会委员。此外,受邀参加诗会的还有李盛鸣、汪志俊等人,李盛鸣曾在国民政府司法部、国民党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任职,汪志俊曾在司法部人事处任职。
在使用FPGA进行设计时,利用其并行优点将N-S,W-E数据传输链路作为两个分立的集群进行并行操作,且对应相应的状态图,其操作规则如下以保证控制器正常运行,N-S数据链路以绿灯亮为初始状态,W-E数据链路以红灯亮为初始状态;N-S链路红灯亮的时间与W-E链路上其他灯亮的总时间相同,且两个链路状态运行完一圈的时间相等,则相应顺序为N-S链路绿-黄-白-黄-红-绿,W-E链路红-绿-黄-白-黄-红。
参加登高诗会的文化界人士有黄忏华、彭醇士、张宗祥、虞愚、张纯一、周贯仁、张仁甫、王向辰等。以下择其要者稍作介绍:黄忏华(1890—1977) 广东人,我国近代著名佛学理论家,其《中国佛教史》被誉为“现代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系统的中国(汉传) 佛教通史”。彭醇士(1896—1976) 江西人,擅书画、词章。张宗祥(1882—1965) 号冷僧,古籍学家,时有“文有张冷僧,武有蒋百里”之说,曾整理故宫珍藏古籍《善本书目》《四库全书》等。虞愚(1909—1989) 字佛心,著名因明学家,著有《因明学》一书。金贤寀(生卒年不详) 字雪塍,号俶髡,浙江镇海人,民国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任上海《华商联合报》(华商联合会报) 主编。张纯一(1871—1955),字仲如,湖北汉阳人,曾在上海广学会编《大同报》,后在燕京大学、南开大学、汉藏教理院等校任教,对先秦诸子、佛教、基督教均有较深研究。王向辰(1898—1968),笔名老向,河北辛集人,现代著名通俗文学作家,抗战期间主编《抗到底》杂志,并与阳翰笙、郭沫若、茅盾、老舍共同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周贯仁(生卒年不详),著名作家、佛学家,编著出版的有《心史》、《爱恨悔文选》等。
登高诗会的主办方汉藏教理院的教师悉数到场,以下作简要介绍:太虚法师(1890—1947) 俗姓吕,浙江崇德人,我国近代著名僧人、佛教改革家、教育家,先后创办和主办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中国佛学会、世界佛学苑及其图书馆、汉藏教理院、西安巴利三藏院。法尊法师(1902—1980) 俗姓温,河北深县人,著名僧人,藏汉文翻译家,任汉藏教理院代院长、院长,著有《现代西藏》《西藏民族政教史》等一批有见解的研究西藏史地专著,翻译藏文《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论》第经论为汉文,并翻译汉文《大毗婆沙论》为藏文。苇舫法师(1908-1969) 俗姓朱,江苏东台人,曾任汉藏教理院教务主任、代理院长,主编《海潮音》杂志,后任上海玉佛寺住持。又信法师,生卒年不详,浙江人,毕业于闽南佛学院,与灯霞、东初、印顺为同届,曾任浙江普济寺、雪窦寺住持,①又信法师生平参见卢友中:《雁荡山僧:竺摩法师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文联编:《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上册),宁波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什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什邡文史资料》第11 辑,四川省什邡广播电视报印刷厂印刷,1995年,第169页。又信长期亲近太虚法师,践行人间佛教思想,领太虚之令整理重庆南川佛教、什邡罗汉寺、南京毗卢寺。另外,在校的第三届、第四届普通科和第二届专修科的众学生参与诗会。
二、缙云登高诗会的诗词分类和评析
重阳当日的缙云山微风细雨,参加登高诗会的嘉宾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先后拈字。拈字的结果是,老向:拈得独字,汪志俊:在,陈真如:异,李盛鸣:乡,宿邨:为,胡法智:异,冷僧:客。蒋作宾:拈得每字,太虚:逢,杨舒武:佳,大觉:节,何遂:倍,张仲如:思,周贯仁:亲。彭醇士:拈得遥字,黄忏华:知,俶髡:兄,又信:弟,苇舫:登,法尊:高,李子宽:处。陈蔼士拈得遍字,陶冶公:插,虞愚:茱,雨堃:萸,黄华真:少,张仁甫:一,平风:人。
当然,登高诗会不乏对缙云山和寺历史的回顾,如宿邨:“巍巍崇教寺,赐额改相思;迦叶旧道场,应化石迹遗。”李子宽:“缙云古寺幽栖处,密窟深藏龙象侣。”将缙云寺相传为迦叶佛的道场,并由崇教寺改相思寺再改缙云寺的发展过程在诗中予以确切表达。
待到中午下班后,杨力生在室内检查了一下员工们的工作情况,检查完毕,员工们早已走尽。他走出门外,正准备开车回家,却见杨秋香独自站在大门口的一棵银杏树下,她一见到杨力生便含羞地低下头来。杨力生赶忙走到她近前,心情激动地问道:
(一) 对汉藏教理院和佛教发展的祈盼和祝福
汉藏教理院作为当时享有盛名的佛学院,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参加诗会的社会名流对汉藏教理院赞赏有加。如,宿邨“太虚今远公,海内尊大师;开社阐教理,汉藏抉其微;缁流百二十,儒道亦皈依”的诗句点明了汉藏教理院研究汉藏佛教教理的特点专长,也透露了该院当时教员学生的规模。陶冶公以“佳节聚吟宏化地,追踪鹿苑有狮峰”之句,将缙云山和汉藏教理院比喻为印度佛教史上的鹿野苑和那烂陀寺,显然是对汉藏教理院办理情形的高度肯定。还有汪志俊:“渝城一见师,龙象生五彩;教理课僧徒,皈依多寮采。”俶髡:“峨峨缙云山,苍翠寝中横;高僧来驻锡,远近感倾诚;说法山河动,有如王舍城”等诗句,均是对太虚法师和汉藏教理院的赞誉。
参加诗会者以佛教居士和信徒居多,他们诗句寄托了对佛教发展悠悠思索。如,俶髡:“我闻尼山言,四海皆兄弟;佛门更广大,众生都有情。”张仁甫:“大乘是嘉猷,大雄亦仁术;文字儒宗儒,性理密宗密;大道合同归,三教本来一。”李子宽:“翛然无事入山林,进修白法空我汝;习禅佛地心自闲,白云深处钟数杵。”上述诗句既体现了佛教的空无理性,又彰显了佛门广大,寄托了时人对佛教人文关怀的期望。
依据以上3D打印零件的反求修复方法,选取某型号柴油机中具有复杂腔体的套筒零件,进行零件表面的曲面建模与破损曲面提取试验。
(二) 控诉战乱灾难和讴歌英勇抗战
时值家仇国难之际,登高诗会大量词句描写当时的战乱生活,抨击了日寇侵华的丑恶行径。如,老向:“河北遍烟尘,万家已无屋,鼙鼓声如雷,群黎遍地哭。”法尊法师:“满地皆烽火,群生劫莫逃。”汪志俊:“万古亘神州,倭奴思吞宰。”陶冶公:“极目萧条生旅愁,伤心黔庶困兵劫;可怜万国咸不宁,弱小尽受强横压。”李子宽:“纷纷满地驰豺狼,城社于今凭狐鼠。”雨堃法师:“大好山河今破碎,天涯何处插茱萸。”这些诗句饱蘸血泪控诉了战乱带给的灾难伤痛,国破家亡的无奈和辛酸。
就是在上述背景之下,由太虚法师发起,有20 多名国民政府官员、文化名人和汉藏教理院部分教师参与的“庚辰重九缙云登高诗会”如期举行。以下对出席诗会的人员分类介绍。
处于战火和颠沛的不幸生活,诗会嘉宾对抗战胜利的祈盼尤为心切。如,汪志俊:“前方报红旗,再接再厉乃;胜利巩舆图,山川色不改。”虞愚:“决眦孤峰变,回风众壑殊;下方频送捷,今岁欲平胡。”老向:“兵荒三四年,胡马良田牧;更兼旱与涝,无衣复无谷;哀我大河北,何日得收复。”周贯仁:“安得峰前狮子吼,直将天下虎狼驯。”俶髡:“何如撞法鼓,巨响发訇訇;慈悲愿力大,灾患化祥祯。”来宾们身在北碚缙云山,胸中激荡忧国忧民渴望胜利的沛然情思,歌颂了抗战的伟大坚强,抒发了和平正义必胜的强烈愿望。还有,陈蔼士:“愈战愈坚强,友邦群钦羡;仗义大声援,贼寇心胆颤;得道者多助,胜利终实现”,对南亚、东南亚友邦支持我国抗日战争事业亦作记叙,可见,在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悄然形成。
重阳登高之际,西迁重庆的社会名流莫不倾诉避难生活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如,李子宽:“播迁也向西南行,巴蜀三年滞羁旅;寻得荒村农舍居,一家生计谋儿女。”平风:“浪迹天涯孤客,那时归省吾亲?”俶髡:“避兵我入蜀,一廛聊为氓;腰脚苦不健,游眺力难撑。”李子宽:“伤心编氓归无家,庐舍荡然付一炬;老填沟壑少壮逃,妇孺留者置刀俎;暴力横加莫奈何,可怜痛楚向谁语。”战乱惨烈、流离失所的痛苦历历诵上笔端。再如,张纯一:“屋破荒园闻野哭,处处田家频断炊;米珠薪桂流民泣,无奈囊空儿啼饥。”杨舒武:“步登狮峰上,侧身望秦淮;秦淮今何似,兴言伤我怀。生灵无一幸,白骨焦士埋;荆杞生廊庙,狐狸踞崇阶。畴昔填海鸟,翻然化虎豺;乾坤遭破碎,日月被昏霾。”战争带来的饥饿亡苦、家园荒芜、骨肉分离,再从诗中读来,令人泣下,再度唤醒我们对和平幸福的珍爱,对战争灾难的厌恶之情。
诗会正值太虚法师率佛教访问团出访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越南等地凯旋归国之际,自然不少对太虚法师出访邻邦功绩的褒扬。如,陈蔼士:“善哉太虚师,信心持一片;独登万里程,飘然出邦甸。海阔与天空,飞锡若掣电;弘扬护国情,反复不知倦。”还如,何遂:“虚师穷般若,宇内倾丰采”;陶冶公:“吴越多才世所闻,高僧入圣更超群,卓锡九峰宏教化,周游四海赖宣勤”;陈真如:“大师自西归,法席惜不诣,深深海底行,高高峰顶视”等等,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太虚法师渊博佛学知识、兴办僧伽教育、倡导佛教改革的钦佩之情。
(三) 描绘缙云山嘉陵江风光
古云“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汉藏教理院举办的重九缙云登高诗会即体现这样的文学特点,反映了来宾丰富的文化情感、政治胸怀和眼中世界。
再如,胡法智:“直登狮子最高峰,朝日香炉列其次;鸟道巉岩强攀缘,石头滑澾何畏避。”黄华真:“忽喜秋山露靓妆,九峰横黛眉新扫;狮峰突兀秋光好,嘉陵极目归帆少;寒菊傲霜品自珍,苍茫落日长虹扫。”平风:“嘉陵江上秋色,狮峰一览无垠。”又信法师:“狮子峰头快登临,苍苍秋色无边际。”这些诗句亦有色有味,为读者呈现重阳时节缙云山之壮美,狮子峰雄态、朝日峰高峻、香炉峰险秀、峦峦岩苔滑、林木蔽目、江远落日……这无尽的大好河山,让来宾动情、动思、流连讴诵。
诗会嘉宾按照所拈得字为韵,以缙云嘉陵为景,以国难和抗战为境,以汉藏教理院和佛教发展为题,感念时局、抒怀情思,创作出不少大气磅礴、意味深长的金句。以下进行分类介绍:①陶冶公:《庚辰重九缙云登高集》,《海潮音》,1941年,第22卷第2期。
三、缙云登高诗会的思想特点与时代影响
登高诗会在嘉陵江畔缙云山狮子峰下举办,因而,嘉陵江、缙云山、狮子峰的壮美跃然于诗上,栩栩如生。如,宿邨的“嘉陵古西汉,缙岭俯江湄;九峰荡霄汉,万木交干枝;朝岚郁夕霭,云海偶成奇;香炉莲花峰,名目更交晖;直是西庐山,或曰小峨眉”,感慨缙云山兼具庐山和峨眉山之奇景壮观。陈真如的“巍然狮子峰,俯踞缙云寺;龙象相对扬,振表常睥睨”将缙云寺、狮子峰联系起来,盛赞其有佛教龙象。
由表3和表4可知,A,B,C均有显著性差异,3个因素对香辣香菇酱感官质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B>C>A,即黄豆酱>菜籽油>食盐。最优配方为A2B2C2,即每100 g干香菇,加入食盐10 g、黄豆酱80 g、菜籽油200 mL。
(一) 登高诗会的思想特点
登高诗会集中体现了来宾的家国情怀和朴素的宗教信仰情感。首先,参加登高诗会的社会名流、政客、文人学者多随国民政府西迁而来,他们的话语中自然体现对国家时局、民族未来的思考,忧国忧民自然成了登高诗会的旋律。当时,国家遭遇侵略战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秩序混然无存的景象溢于诗句中,是对国家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状态的真实写照。同时,作品中所反映的祈盼抗战胜利、希望民族富强的愿望,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最高理想。
其次,参加登高诗会的来宾多与太虚法师交往深厚,在佛学研究方面均有一定造诣,因而,所作之诗充满了佛教特色和佛学韵味。他们或感念佛教的护国爱民情怀,寄希望佛教护持和平;或概叙汉藏教理院的办理情势,赞颂太虚法师精研教理、兴办佛学教育、让中国佛教走向世界的成就;或企盼中国佛教复兴发展,在人间佛教的大旗下贴近社会、利乐有情,使庚辰重九缙云登高诗会传达了“合为时,合为事”人文关怀功能。
(二) 登高诗会反映汉藏教理院的社会影响
汉藏教理院以藏语文和藏传佛教的教学研究为主旨,为重庆北碚增添了多元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特色,使北碚形成了以汉藏教理院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交际圈。笔者通过登高诗会发现太虚法师与诸多社会名流、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关系密切,他们有的在汉藏教理院任教、有的常到院与太虚法师探讨佛学、有的长期支持汉藏教理院发展,他们围绕汉藏教理院展开了丰富的文化交流、社会交际、对外交往等活动。
笔者认为,汉藏教理院与社会各界的交往互动中,主动寻求各界人士对该院发展的支持,取得了较好成效。参加登高诗会的陈真如、李子宽、陶冶公等人便长期给予汉藏教理院经费等支持。另外,汉藏教理院和太虚法师因经费问题多次求诉于蒋介石、戴季陶、孔祥熙、陈立夫等人,以此得到官方办学经费资助,并稳妥解决了汉藏教理院发展中遇到的诸多棘手问题。汉藏教理院聘请虞愚、黄忏华、陈健民等人到院担任专职教授,邀请郭沫若、老舍、田汉、林语堂、梁实秋等人到院开展学术讲座,不但解决了该院师资不足的问题,而且让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道德、社会时态进入佛学课堂,丰富了当时佛学教育内涵,促进僧人法师的多面发展。
佛教、寺院、佛学院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或促进。民国时期,汉藏教理院作为佛教新事物,广受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同样,汉藏教理院在振兴边疆教育、培养僧伽人材、促进佛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一面,为新时代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借鉴。
必醉亭亮着一盏灯,想到上一次在此饮酒,还有雪萤在,那时,雪萤和他保持着貌合神离的友善,而他并不知道。如今,雪萤却不知怎样了,真是恍若隔世。亭子里已经备好了一桌酒菜,居然是西餐。范坚强拉了张凳子示意一杭坐,自己则绕到桌对面坐了下来。范坚强收起桌上的方巾铺在腿上,一杭却拿起方巾擦了擦手。
作者简介:李仲良,1983年生,藏族,青海乐都人,博士,西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史、宗教史。
*本文为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汉藏教理院与民国汉藏文化交流研究》(17XJC850002) 阶段性成果。
标签:教理论文; 缙云论文; 佛教论文; 北碚论文; 法师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佛教史论文; 《佛学研究》2019年第1期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