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实施人才立国和精英治国战略,形成了一整套关于人才培育、引进、使用、储备和评价的科学机制和政策措施,人才战略的成功实践大大促进了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历史关键期,学习和借鉴新加坡的人才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带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必须坚持人才需求导向,不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形成人才工作格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新加坡;人才战略;人才培育;人才引进;人才储备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被迫独立,成立共和国。作为一个岛国,新加坡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地缘政治相对复杂。印度尼西亚前总统哈比比曾经形容新加坡只是个被一片绿色海洋所包围的“小红点”。但就是这样一个“小红点”,却在世界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方面都创造了许多个惊人的世界第一,很多指标居于世界前列。新加坡为何能在短短50多年时间里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成为政治稳定、政府高效、环境优美、经济强劲、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重要的金融、航运、炼油、教育、科技、服务、制造、设计、医药和交流中心?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和历届政府始终将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持之以恒贯彻人才强国和精英治国战略。
一、新加坡的人才立国战略思想
为了发展经济、稳定政治、改善民生,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和历任政府领导都把人才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进行高位推动,主要通过发展教育、选拔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政府领导层、大力吸引海外人才等方式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各类人才。正是“在‘人才资源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的缺乏’这一极具前瞻性和危机意识的人才思想指引之下,新加坡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了相对优势的地位”。[1](第12页)
(一)坚持精英治国模式
新加坡历届政府都深刻认识到,国家体量很小,治国理政容不得有半点儿失误,一旦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必须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国家最高领导层,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确保顶层设计正确科学、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李光耀强调,“人民行动党人不要以为反对党的势力崩溃便松懈下来,而应该吸取更多干练人才,协助推行政府的计划”;“行动党一旦停止罗致人才,就会变得脆弱,而能干者将外流或向行动党的政治权挑战”;“继续享有稳定、良好的政府、良好的政策以及经济的增长是很重要的,这要求政府做到从每年的100名最优秀的学生中,吸收至少30名进入民事服务的各个部门”。[2](第438、472、492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新加坡政府为高中阶段特别优秀的学生颁发“总统奖学金”“武装部队海外奖学金”等多项优厚奖学金,把这些学生送到欧美著名大学深造,并与学生签订协议。学生学成归来后,政府开启“快捷通道”,设置合理台阶,在不同岗位委以重任,进行重点跟踪培养,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已成为政府高级公务员,甚至是国家领导人,从而实现“精英治国”。
在“双一流”建设中,行业特色型大学考核教师绩效时要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实施差异化考核。基础理论教学与行业专业教学差异很大,科学研究的成果与应用也不相同。对于行业专业教学,教师要强调行业特色,将最新的行业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特别是对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的优势学科的教师,要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师,提高考核标准,鼓励一流学科的教师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团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行业精英。
(二)坚持因材施教策略
新加坡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实施分流制度,二是落实奖学金制度,三是推行双语教育,四是鼓励终身教育。这些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因材施教,其前提是承认每个个体都是有差别的,虽然通过教育可以提高每一个人的能力素质,但他们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难以达到“有教无类”。
新加坡政府为了把最好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在教育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最为显著的就是分流制。在小学四年级结束时,实行第一次分流,分流的标准是根据四年级考试成绩,再综合前三年的期末、期中及平时考试的成绩。有90%左右的学生进入普通双语班,6%左右的学生进入延长双语班,4%左右的学生进入单语课程班。对学生和家长来说,第一次分班的压力相对较小,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能进入普通双语班学习。在小学毕业升入中学时,实行第二次分流,分流的标准是小学毕业离校考试(PSLE)成绩。10%左右最优秀的学生进入特选课程班,45%-55%比较优秀的学生进入快捷课程班,35%-45%一般的学生进入普通课程班。在中学毕业时,实行第三次分流,分流的标准是相应的剑桥等级考试成绩。10%成绩优异、具备较强学术能力的学生进入初级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中),这部分学生大部分都能进入大学学习;20%成绩较好或合格的学生进入理工学院或工艺教育学院,其余70%的学生进入技能教育系统。[1](第77-79页)这种分流制度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策略,本质是推行精英教育,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学生毕业之后根据政府颁布的“关键技能列表”都能找到相应的工作,但待遇会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新加坡,学生和家长的压力都非常大,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前期的投入。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蔡振华执掌的中国男乒队获得佳绩,王涛搭档吕林斩获一枚男双金牌,由此吹响中国男队复苏的号角。
(三)坚持海外引才方针
新加坡人口规模较小,常住人口只有560多万,再加上新加坡近年来人均生育率持续低下(只有1.15,而正常的人口替代率为2.1),如果没有一定外来人才的补充,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因此,新加坡坚持将人才引进思路贯穿于人才立国战略之中。1997年,吴作栋在国庆演讲上表示:“外国人才对于新加坡的长期发展而言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因素……如果不通过外界资源补足我们的人才库,10年之后,我国许多高附加值的工作将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才,而不得不被转移至中国及其他国家”。[3]他在大会上宣布了“外来人才政策”,并强调外来人才可以在三个不同层面为新加坡经济做出贡献。
一方面,新加坡政府通过“筑巢引凤”为发挥人才最大作用搭建了重要的工作平台,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比如纬壹科技城是新加坡政府2000年打造的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科技新城,内设有核心功能区、生命科技园、咨询传媒城、多功能开发空间和生活区等,融合了人才、科技和社区的理念,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为高层次人才研发、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让他们的学习生活无后顾之忧。再如,新加坡虽然只有6所高校,但都为人才提供了优良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培育机制,使高校成为新加坡聚集人才的高地和“硅谷”。比如南洋理工大学的薪资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学校除了给教师提供工资和公积金外,还帮助教师及家属购买医疗和人寿保险,提供搬家费、未成年子女教育津贴等,可以用优惠的租金一直租住学校提供的房屋。为教师提供科研启动金,实行首年教学工作量减免制度,建立传帮带机制,加强新进教师的教学培育工作。教师在南洋理工大学能够舒心地学习、体面的工作、快乐的生活,让他们有很好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四)坚持任人唯贤原则
1981年李光耀在一次讲话中强调,“除非行动党网罗最能干、最坚强、最勇敢和最具献身精神的人才加入领导团队,否则,新加坡将会崩溃。”[4](第129页)对“任人唯贤”原则,李光耀曾这样阐释:“我设法把某些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原则纳入政府的制度;掌权者的正直品格,在行使权力时强烈的责任感,不为自己或家庭的私利而滥权,最能干者担任最适当的职务,这就是任人唯贤制度。”[4](第129-130页)可见,新加坡政府在网罗人才,特别是打造治理国家的领导团队时,既看重人才是否有真才实学和创新意识,更看重人才的品格意志和奉献精神。他们相信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来领导新加坡,才能保证国家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不至于出现低级、大面积的失职、渎职、违法、腐败等问题导致国家的衰败、甚至消亡,从而保证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并造福于民。
二、新加坡的人才战略实践
早在1980年,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就曾指出,“新加坡的生存,全赖政府部长和高级官员的廉洁和效率。只有维护行政的廉洁,我们的经济才能起这样的作用:使新加坡人看到勤劳工作和报酬之间的关系。也只有这样,人民才会通过更好的教育和提升训练以改善自己和子女的生活,而不是通过有权有势的亲朋戚友或贿赂有地位的‘熟人’谋取横财。”[4](第79页)在反腐倡廉方面,新加坡有最严厉的法律作保障,制定了严密的《部长行为准则》《预防贪污法令》等法律法规,成立了贪污调查局对全体新加坡人进行监督,就连最高领导人也不享有任何法律豁免权。经过多年的实践,虽然新加坡无法杜绝贪污腐败,但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廉洁的国家之一。因为政府和官员清廉,新加坡逐步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清朗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简单、干净、纯洁,减少了很多无谓的内耗,人才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一)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蓝图
目前微课资源应用情况很不乐观。许多教师参加了微课大赛,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极少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在取得成果后便将作品“束之高阁”。在中国微课网平台上关于微课使用情况的调查中,“点播/查看自己的微课”、“点播查看他人的微课”、“评论他人的微课”、“下载他人的微课”、“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这五个维度的里克特量表数据结果显示,各项均值仅为2.69,远低于Test Value值3,可见使用率偏低。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教学者增加对微课教学的了解并将具有优势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将微课融入教学环节当中。
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人力21世纪:一个人才都市的远景》《新挑战、新目标——迈向充满活力的大都市》和《可持续的人口、朝气蓬勃的新加坡:人口白皮书2013》,规划了国家人才工作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蓝图。《人力21世纪:一个人才都市的远景》“提出了综合人力发展计划、终身学习和就业能力、扩大人才库、改善工作环境、发展蓬勃的人力资源产业、加强合作等六大发展战略。”[1](第41页)《新挑战、新目标——迈向充满活力的大都市》全面论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加坡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短期和长期战略目标,特别对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人力资源培训与管理、联系海外人才等方面提出建议。《可持续的人口、朝气蓬勃的新加坡:人口白皮书2013》从鼓励生育、吸纳海外移民、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与活力的经济、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制度安排。三个报告都对新加坡的人才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对人才的教育、培养、引进、使用、储备等方面起到了管根本、管长远的重要作用。
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属于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垂体前叶、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临床上约19%~56%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合并糖尿病,究其原因与肿瘤细胞分泌大量生长激素导致胰岛素抵抗有关[1]。因此,必须通过手术切除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才可促使生长激素水平降至正常,达到控制继发性糖尿病的目的,故手术期护理工作的实施十分重要[2]。该文2016年5月—2018年7月探讨垂体生长激素腺瘤合并糖尿病患者84例围手术期护理,现报道如下。
(二)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设立劳动力发展局专门负责新加坡人才的培训,实施继续教育与培训(CET)计划,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涉及培训项目种类很多,辐射的群体广泛。具体项目包括:针对成年工作者的基础技能培训项目、针对已经完成初等教育的中等技能劳动力培训项目、针对希望更新技能成年工作者的技能培训课程项目、针对20-40岁没有劳动技能的成人合作培训计划、针对40岁以上大龄员工的培训项目,等等。
为了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政府为员工规划了800多个培训课程与技能提升课程。为了培训、发展、评估和认证个体的主要技能,新加坡政府建立和完善了劳动技能培训体系(WSQ),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使产业链上正在成长的公司可以很方便地招聘到具备所需技能的劳动力,同时增加劳动力进入这些行业的机会”。[1](第95页)劳动技能培训体系分基础技能、行业技能和职业技能3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详细的功能列表和细分类别。为了确保各项培训项目能够顺利实施,政府和企业都设有资助员工学习和进修的专项培训资金,政府还向企业和员工提供培训津贴。劳动力发展局根据培训津贴设立技能发展基金(SDF),向员工提供学费和缺勤的工资津贴,并实施技能深造计划(SRP)补贴制造业领域内在岗工人由于参加培训而带来的工资损失。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还制定实施了全球企业合作伙伴计划和战略归属与培训计划,来帮助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三)实施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
新加坡为外来人才的子女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他们的子女可以选择就读各式各样的国际学校;非永久居民在向教育部教育基金捐款后,其子女还可以选择就读本地学校。外来人才如果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则“可以租用政府租屋,购买二手租屋,购买私人楼宇;子女就读学校享有与当地公民同等机会;自由出入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住满两年的永久居民可以参加新加坡政府中央公积金,获得退休金、保健、住房、教育等保障;拥有永久居民的身份2-5年后,如果申请人在这一期间至少累计住满6个月以上,即可申请成为新加坡公民。持新加坡护照可免签进入包括美国在内的100 多个国家。”[1](第146页)
为了吸引外来人才来新加坡工作、投资、创业、定居,政府还实行了低税率政策。新加坡税率在全球处于低水平位置,仅为25.4%,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1.4个百分点,比亚洲平均水平低11.5个百分点。同时,新加坡政府还实行“海外工作者纳税人计划”,用于弥补优秀技术职业者的税收支出,降低就业成本,外来人才可以根据自愿原则确定是否参加。“每位P1雇佣许可持有人最高的优惠限额是1.5万新元,P2是5000新元。如果P1、P2持有人携配偶、子女,还可以免除配偶和子女的单程机票款,最高每人5000元”;“外国工作者享有5年的税务优惠期。”[1](第155页)
新加坡从1965年建国至今,先后经历了劳动密集型经济、技术密集型经济、资本密集型经济、知识密集型经济等不同发展阶段,从解决安全温饱到居者有其屋,到经济起飞,再到赶超西方,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每10年翻一番,到2014年,增长了110倍,人均GDP约5.2万美元,在亚洲位列第一。目前,很多世界500强的公司将总部设在新加坡,境内现有25000多家跨国公司,其中欧洲公司约占38%、美国公司约占28%、日本公司约占18%、中国香港公司约占10%。一方面,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世界优秀人才向新加坡聚集;另一方面,世界优秀人才来到新加坡就业创业,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繁荣发展,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
(四)创造和谐的人才工作环境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实施工作许可政策,为来新加坡工作的人才发放S准证、EP准证、PEP准证等16种工作签证;落实人才居留政策,执行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计划(PTS计划)、抵境永久居留计划(LPR计划)、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GIP计划)等3个移民计划;通过设立新加坡奖学金、东盟国家奖学金、A*STAR印度青年奖学金、香港奖学金、SM奖学金,吸引海外留学生到新加坡学习深造。通过一系列举措,新加坡的人才引进方针得到了有效贯彻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学人情报部与Heidrick&Struggles联合公布的《全球人才指数报告:展望2015》(简称GTI)对60个国家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进行了排名,新加坡位列第五,居亚洲国家之首。[1](第161页)
3.6 防腐:收割机经常日晒、雨淋、摩擦、碰撞,为防腐蚀要及时刷漆或喷漆。对切割器各处的调节螺栓及安全离合器爪等处涂机油或黄油防腐。
三、新加坡人才战略条件保障
新加坡政治稳定、政府高效、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既是一个连接东西方世界的大枢纽、年轻外向的国际化大都市,又是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多元进取的和谐社会。这些有利因素为新加坡人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障。
2.4.2 肾脏健康知识获取途径 初次问卷调查中,广播27例(45.8%)、报刊24例(40.7%)、电视18例(30.5%)。再次问卷调查中,网络、社区宣教接受率升高(网络:50.8% vs 20.3%,P<0.01;社区宣教:69.4% vs 3.4%,P<0.01)。
(一)高度发达的经济是前提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注重通过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验室、提高科研经费等途径来留住高层次科研人才,吸引世界顶尖科学家来新加坡工作,并且效果相当明显。
(二)廉洁高效的政府是基础
新加坡政府在贯彻落实人才战略方面,注重从顶层设计、制度体系、政策措施、工作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各级各类人才构建了一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投资、创业、定居的安全防护网,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多元和谐的社会是根本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其中华人约占75%,马来人约占14%,印度人约占9%,欧亚混血人和其他种族约占2%。新加坡有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和英语等四种官方语言,其中英语是行政用语和商业用语,马来语是国语。新加坡实行双语教育,每个人从小就要接受英语和母语的教育,这让他们既与世界接轨连通,又能很好地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带领下,新加坡政府采取各种软硬兼施的政策措施,致力于将新加坡建设成一个包容多种宗教和种族、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社会。新加坡这种面向世界的眼光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使其成为世界各地移民的首选地之一,让更多的外来人才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
此外,新加坡企业十分注重人才的人文环境建设,让人文环境成为激发人才活力的最大因素之一。比如,在新加坡落户的世界著名卢卡斯媒体公司,对员工的着装不作统一要求,鼓励员工个性创造;每周三为员工提供早餐,每月至少为员工提供一次免费电影等。个性化的服务为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吸引年轻媒体人,激发创造活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放眼全球的融入是关键
由于过去新加坡外部环境复杂,再加上资源匮乏,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因此其一直注重跳出地域界限,着眼于与世界接轨,逐步实现全球化。正如李显龙总理所说,“新加坡必须与全球化接轨,才能避免被边缘化。”[5]新加坡的全球化可谓是全方位的全球化,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资源等方方面面。经过50多年的发展,新加坡全球化成绩斐然,竞争力排名始终保持在世界前列。正是新加坡这种得天独厚的全球化环境,为人才的网罗、培育、成长、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使人才的融入变得水到渠成。
四、新加坡人才战略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必须要靠科学系统的人才工作来支撑、大批的优秀人才来保障。新加坡的人才战略及其成功的实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是冬季室内室外温差大,老年人群血管舒张收缩功能、身体适应能力下降,骤然接触冷空气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老年人群更应注意保暖,避免过冷过热刺激。”谭子虎提醒说。
(一)坚持用人需求导向
我国各个地区、各个系统、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互不相同,而且需求量比较大,很难像新加坡那样做到精准预测,但是人才工作必须服务于国家战略,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服务于未来科技创新最前沿。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和宏观调控,把人才聚集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来;要瞄准网络、极地、太空、深海等未来竞争的新领域,围绕新材料、基因工程、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能源等方面培育、吸引、储备人才。政府在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和调控时,主要应发挥好管宏观、管方向、管政策、管监督的作用,而不应大包大揽、事必躬亲,要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哪些人才需要培养、哪些人才需要引进交由用人单位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来确定。需要培养的人才计划可以及时反馈给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定额”培养,需要引进的人才计划可以及时反馈有关机构进行重点引进,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避免资源的浪费。
(二)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最根本的还得靠教育。我国的普通高校数量庞大,质量参差不齐;职业院校先天不足,后天发展缓慢。国家有关部门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重视普通高等教育、又要重视职业教育,以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为导向,把办好职业院校与发展普通高校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而培育更多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和技能人才。同时,有关部门要放眼世界,总结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国内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一方面要邀请世界著名大学到我国办分校,与国内高校同台竞争,促进国内高校向世界名校看齐,学习他国先进的办学治校理念和经验,推进“双一流”建设;另一方面要推动国内重点大学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学生,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优化干事创业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工作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留学回国人员逐年增多,而且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但我国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科学系统化,政府的工作效率还需不断提高,人才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设计还需要更加人性化。我国不缺人、也不缺人力资源,但缺高端顶尖的人才。国家有关部门要从创造优美的大环境和舒适的小环境入手,通过发展高等教育、落实产业政策、构建创新特区、打造新型智库等方式,为世界高端顶尖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四)形成人才工作新格局
中央机构可以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建立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不同行业的人才数据库,并实现互联互通,这有助于准确掌握队伍现状和及时预测人才需求,针对现实情况科学制定培育、引进、使用和储备人才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人才网络体系还要发挥协调人才资源的作用。由于不同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这个单位留不住或者不需要的人才,可能正是那个单位正在寻找的人才。因此,中央机构应该充分发挥“网”的优势,及时推送与合理调配,有效避免人岗不匹配或人才外流的情况出现,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宏,王辉耀.新加坡人才战略与实践[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2]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 [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
[3]National Day Rally Address by Prime Minister Goh Chok Tong,Speech in English on 24 August 1997 at the Kallang Theatre[DB/OL].http://www.nas.gov.sg/archivesonline/recorddetails/770d964e-115d-11e3-83d5-0050568939ad.2015-07-20.
[4]吴元华.新加坡良治之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联合早报[N].2006-06-18.
[作者简介]柯尊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龚成,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3980.2019.05.005
[文章编号]1005-3980(2019)05-0023-06
收稿日期:2019-07-24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曾召国]
标签:新加坡论文; 人才论文; 工作论文; 政府论文; 战略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人才学论文; 世界各国人才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长江论坛》2019年第5期论文; 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出国研修项目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论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