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剧目论文_金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剧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剧目,传统,剧种,壮族,地方,戏曲,京剧。

传统剧目论文文献综述

金莹[1](2019)在《在申城舞台,艺术创新连结起古老戏剧和现代观众》一文中研究指出11月17日,历时31天的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在此期间,来自65个国家和国内27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1万5千余名艺术工作者汇聚申城,举办各类活动350多项,线上线下共惠及560多万人次观众。献演的42台中外剧目平均出票率(本文来源于《文学报》期刊2019-11-21)

汪华,李晓滢[2](2019)在《模因论视角下壮族文学对外传播的英译研究——以《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精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壮剧文学作为壮族文化的瑰宝,具有传承和发展的价值。积极推动壮族文化对外交流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此,以模因论为指导,从词汇、句式、修辞叁个层面对壮族文化英译策略进行探究,以提升壮族文学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邵岭[3](2019)在《中国好戏进入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5月,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举行。17部参评梅花奖的戏曲剧目中,地方戏占了13部,其中还包括平时难得一见的少数民族剧种,充分展现了地方戏曲的姹紫嫣红、参差多态,更让人从不同侧面看到了地方戏曲如何更好地活在今天的舞台上。事实上,在全国各地,地(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9-15)

霍樱[4](2019)在《试论导演对京剧传统剧目进行创新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京剧界一直遵着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的"叁并举"方针,坚持"传承是根,创新是路"的发展要求。其中,对京剧传统剧目的创作,无论是复排还是创新,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京剧传统剧目是经过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沉淀之后,经过老艺术家的不断修缮和观众的不断检验之后,在大浪淘沙中保存下来的优秀宝藏。对传统剧目的排演,是京剧永远不能丢掉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对京剧艺术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观众的审美培养也是极为关键的。但不可回避的是,传统剧目需要针对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修缮,即根据时代的变化、演员素质的变化、观众需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基于此,文章就导演对京剧传统剧目进行创新的途径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09期)

郭秋玲[5](2019)在《北京京剧院传统剧目工作室挂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传承、发展京剧艺术,有效挖掘整理濒临失传的、有挖掘价值的传统剧目,破解目前京剧传统剧目数量锐减,可观赏剧目种类、数量较少的现状,2019年8月13日,北京京剧院传统剧目工作室成立,拟开展一系列传统剧目挖掘整理工作。北京京剧院传统剧目工作室设在创作(研究)部,由创作(研究)部负责统筹挖掘整理的前期工作,包括剧目的遴选、剧本的加工整理以及实施方案的制定等;由演出团负责完成排练、演出等工作,包括制定排练计划、安排(本文来源于《中国京剧》期刊2019年09期)

李石姬[6](2019)在《译介学视角下的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精选(壮汉英对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译介学是从比较文化角度对翻译的一种研究。本文以译介学为视角,以壮族典籍《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精选(壮汉英对照)》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译文的创造性叛逆及文化意象的传递两方面,并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揭示文化因素在壮族典籍英译中的重要性,旨在为民族典籍英译提供参考,传递少数民族文化的精髓,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5期)

刘美英[7](2019)在《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文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柳子戏作为山东地方戏的杰出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曾盛极一时,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本选题选择对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进行文学研究,并对其民间文化和地域文化内涵进行探讨。本选题所说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后自1954年起,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后改为戏曲研究室)深入基层,赴山东各地挖掘、整理、抄录的柳子戏传统剧目,主要包括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在20世纪80年代编辑、刊印的《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中的76个剧目,以及山东省艺术研究所2011年启动的科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即“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柳子戏保护研究项目”编辑整理的《柳子戏传统剧目集》中的93个剧目。这一百多个剧目基本囊括了山东柳子戏所有的传统剧目。因此本选题就以《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和《柳子戏传统剧目集》为研究对象,对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文本进行全方位研究。具体说来拟对山东柳子戏剧本的题材来源及分类、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类型、结构、艺术特色及发展的契机与危机进行分析与阐释。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正文六章及结语。绪论部分主要对山东柳子戏及其剧目情况进行简要介绍,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本选题的选题背景、意义以及研究动态进行分析和介绍。第一章在对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文本进行整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题材来源和分类,展现山东柳子戏的基本面貌。第二章对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思想倾向进行分析。主要从淳朴的民间道德、张扬的女性意识、浓厚的保国爱家思想以及叛逆与保守、落后与进步并存四个方面挖掘其蕴含的思想倾向。第叁章分析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中的人物形象,对其人物类型及其普遍性特点进行分析,挖掘文学现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第四章分析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情节类型。对其典型的情节类型进行概括分析,并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五章对山东柳子戏的结构进行分析。山东柳子戏兼具片段结构与传统的线性结构,符合柳子戏的发展情况,满足地方戏的演出特点。第六章分析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艺术特色,从整体上把握其语言风格、体式韵律以及修辞上的艺术特色,阐释其蕴含的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结语全面分析山东柳子戏的发展、传承、学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山东柳子戏的发展予以观照。本文在对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文学方面的研究,充分挖掘并展现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的文学之美,探求其背后的深层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丽娟[8](2019)在《莆仙戏剧种交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至今仍在舞台演绎。其历史悠久,艺术造诣颇高,不仅代表着莆仙一带的文化艺术成就,也传承着宋元南戏、明清传奇的遗韵。历来莆仙戏的研究多关注于其与宋元南戏发生的关系,为南戏研究服务,这样就容易忽略莆仙戏成长过程的主动性,即莆仙戏的形成是积极地与外界产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所以在莆仙戏发展历程的研究中,还要挖掘其与外来戏曲声腔如梨园戏、潮剧、弋阳腔等发生的关系,使莆仙戏的研究更加全面。首先,以历史的眼光对莆仙戏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除了肯定民间艺术积淀为莆仙戏的形成提供可能,本课题还回归至“曲本位”的思想,探究唐宋大曲等音乐要素对莆仙戏形成的关键作用,挖掘莆仙戏形成的音乐条件,强调莆仙戏的成长一直是在不断交流着的。至明清阶段,则梳理莆仙戏与外来声腔戏曲要素的交流历史,以观照莆仙戏成熟的过程。其次,关注明清之际,莆仙戏与外来戏曲的交往。该时期,兴化杂剧发展成为独特的地方声腔“兴化腔”,走向成熟。莆仙戏与诸多外来戏曲声腔产生交流,尤其是与梨园戏、潮剧、弋阳腔等这些声腔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题重点探究莆仙戏与梨园戏、潮剧、弋阳腔的关系,通过剧本这一较为客观载体进行文本分析比对,并具体结合戏曲诸要素,表明莆仙戏与这些戏曲存在交流的现象。然后,透过现象,挖掘莆仙戏和这些声腔戏曲产生交流的历史条件,从历史背景的角度考察莆仙一带与这些地方戏曲所在地的渊源关系。最后,总结莆仙戏的成长不是孤立的、自我的,而是积极与外界产生交流的过程。这一传播现象背后存在着深层文化土壤,即莆仙戏与其他戏曲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上有着互通之处。所以课题的最后一部分从地理位置、迁移历史和乡土文化等叁个方面入手,以莆仙戏为中心,着眼于我国地方戏曲(尤其是南方戏曲)整体发展的深层原因,以小窥大,从而使研究更开阔、更具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9)

李芳芳[9](2019)在《《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中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是一套汇集了众多黄梅戏珍贵剧作的优秀丛书。本文把《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中的称谓语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在语言变异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研究称谓语的改变来探寻语用功能,并折射出旧社会的社会文化内涵。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学界称谓语研究的一些成果,并给出本文所使用的称谓语的定义以及研究《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中称谓语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描写《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中亲属称谓语的使用状况,从直系亲属称谓语、旁系亲属称谓语和皇族亲属称谓语叁个方面展开穷尽式的搜集和统计,并重点突出具有方言色彩的称谓语。第叁章通过对表示社会关系的称谓语、表示职业身份的称谓语以及表示才德品性的称谓语的具体分析,展现出《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中社会称谓语的使用面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在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理论指导下,通过研究脱离常规的称谓语形式,探究称谓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并且,称谓语还折射出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等级观念分明、官本位思想显着、呈现一定的宗教文化色彩。(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8)

李艳艳[10](2019)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反面角色“人物设定”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戏曲舞台上,有一部分传统剧目中的"人物设定",过于极端,缺乏人性真实,在今天看来是有一定局限的。这其中尤其以反面角色的"人物设定"问题最为常见。随着时代和观众欣赏需求的发展,我们如何能在不违背人物所处时代思想合理性的原则下,更多地考虑人物情感的丰富性?如何在不影响经典表演的前提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更深入人心?这个问题或许是推动传统剧目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也是本文所要探索和思考的核心内容。(本文来源于《戏曲艺术》期刊2019年01期)

传统剧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壮剧文学作为壮族文化的瑰宝,具有传承和发展的价值。积极推动壮族文化对外交流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此,以模因论为指导,从词汇、句式、修辞叁个层面对壮族文化英译策略进行探究,以提升壮族文学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剧目论文参考文献

[1].金莹.在申城舞台,艺术创新连结起古老戏剧和现代观众[N].文学报.2019

[2].汪华,李晓滢.模因论视角下壮族文学对外传播的英译研究——以《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精选》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3].邵岭.中国好戏进入百花齐放的新时代[N].文汇报.2019

[4].霍樱.试论导演对京剧传统剧目进行创新的途径[J].艺术教育.2019

[5].郭秋玲.北京京剧院传统剧目工作室挂牌[J].中国京剧.2019

[6].李石姬.译介学视角下的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以《北路壮剧传统剧目精选(壮汉英对照)》为例[J].明日风尚.2019

[7].刘美英.山东柳子戏传统剧目文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9

[8].张丽娟.莆仙戏剧种交流研究[D].华侨大学.2019

[9].李芳芳.《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中称谓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9

[10].李艳艳.京剧传统剧目中反面角色“人物设定”的思考[J].戏曲艺术.2019

论文知识图

藏戏的剧目概貌-壁画中的杂技图 张鹰摄藏戏的剧目概貌-大昭寺《诺桑王子》壁画中...各地编演的各种传统剧目-《卓娃桑姆...各地编演的各种传统剧目-《朗萨雯蚌...各地编演的各种传统剧目-安多藏戏《...各地编演的各种传统剧目-《松赞干布...

标签:;  ;  ;  ;  ;  ;  ;  

传统剧目论文_金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