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累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养分,滩涂,根冠,菌根,盐城市,红壤,滨海。
磷累积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姝,王立革,郭珺,王劲松,武爱莲[1](2019)在《山西曲沃设施蔬菜施肥现状及土壤氮磷累积与分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西省南部调查了种植年限为1、7、10、13、16年的越冬长茬设施蔬菜生产施肥现状,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蔬菜土壤剖面硝态氮、Olsen-P和CaCl_2-P的分配特征和规律,为控制设施蔬菜生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养分投入差异较大,新建设施氮、磷和钾投入量高达6088.3、2705.4和3287.2kg·hm~(-2),随后养分投入量明显降低N、P和K的养分投入水平在1591.1—2943、619.4—1195.6和877.5—2026.3 kg·hm~(-2),80%的氮和90%磷在移栽前投入。过量养分投入和施肥与作物需肥不耦合增加了NO_3~--N在土壤剖面的迁移,种植1年200cm土壤剖面的NO_3~--N通体大于30.00 mg·kg~(-1),随种植年限增加NO_3~--N向下移动明显,种植16年0—60 cm NO_3~--N含量达110—203 mg·kg~(-1),土层180—200 cm接近60 mg·kg~(-1);设施土壤0—20 cm的Olsen-P和CaCl_2-P累积明显,种植1年分别达138.0和2.7 mg·kg~(-1),而后累积至300 mg·kg~(-1)和7.6mg·kg~(-1)左右,随种植年限增加Olsen-P和CaCl_2-P在土壤剖面明显下移。该区域土壤Olsen-P与CaCl_2-P的突变点为46.70 mg·kg~(-1),土壤NO3--N含量与EC值显着正相关(r=0.624,P<0.01),CaCl2-P/Olsen-P与有机质含量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r=0.317,P<0.05)。这表明EC值能够较好地表征NO_3~--N污染状况,由于CaCl_2-P为易淋洗磷,故土壤Olsen-P含量>46.70mg·kg~(-1)时易出现磷的淋洗,土壤有机质提升增加了磷淋洗的风险。(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康继月,王世琪,刘金彪,李敏,王智[2](2019)在《旱后复水条件下磷添加对白羊草根系形态及氮磷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生长及养分利用特征可揭示半干旱区植物对多变水肥环境条件的适应策略。在白羊草分蘖期设置2个供水条件(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21天后复水)和2个磷添加水平(复水当日1 kg干土添加0,0.2 g P_2O_5),2周后测定其根冠生物量、根系形态以及氮磷含量。结果表明,旱后复水条件下,磷添加后白羊草根冠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冠比无显着变化,总根长和根表面积显着增加27.1%和24.1%,比根长和比根面积分别显着增加18.3%和15.9%,根系平均直径显着降低1.3%;白羊草地上部、根系和整株磷含量分别显着增加61.1%,35.8%和49.6%,磷累积量分别显着增加68.6%,52.0%和61.3%,氮磷比显着降低。除地上部氮累积量外,各水分和磷处理下白羊草地上部、根系和整株氮磷累积量与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根长和根表面积增加是白羊草响应水肥环境条件改善的主要策略。(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伟,杨圆圆,蒋丽媛,张凯,陈志杰[3](2019)在《减施磷肥提高设施番茄氮磷钾生理效率并减少土壤速效磷累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施蔬菜生产中过量施肥现象普遍存在,本研究针对设施番茄磷肥过量施用问题,定位研究减施磷肥对番茄产量、干物质量、养分吸收、分配及土壤速效磷状况的影响,旨在为设施栽培磷肥减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习惯施肥为对照(CK),2015年设磷肥减量50%(P1)、磷肥减量70%(P2) 2个减磷处理,2016年增设不施磷(P0)处理,共3个减磷处理。2016年在膨果期、盛果期采集植株样品,测定根、茎、叶、果干重,及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在定植前、盛果期和拉秧期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速效磷含量。【结果】在基础速效磷含量较高(约220 mg/kg)的土壤,连续两年减磷70%或一年不施磷肥不影响番茄产量,2015年和2016年番茄产量分别为53.9~55.1 t/hm2和50.2~52.7 t/hm2。各减磷施肥处理与CK相比,均显着提高盛果期果实干物质量和N、P、K养分分配率,降低叶片干物质量、干物质分配率和N、P、K养分分配率。膨果期番茄植株62.8%~65.7%干物质分配于叶片,植株氮、磷、钾携出量分别为83.2~89.9kg/hm2、10.3~11.1 kg/hm2、75.0~85.9 kg/hm2,此时番茄叶片和茎杆是养分的主要累积部位,茎叶氮、磷、钾分配率之和分别为84.4%~86.4%、79.4%~83.4%、76.9%~82.3%,番茄氮、磷、钾吸收比例为1∶0.12∶0.84~0.96。盛果期43.0%~44.6%和37.0%~44.6%的干物质分配于果实和叶片,此时番茄果实和叶片为养分主要累积部位,果实和叶片氮、磷、钾分配率之和分别为84.6%~86.7%、78.5%~82.7%、81.4%~83.9%,植株氮、磷、钾携出量分别为197~226 kg/hm2、33~37 kg/hm2、200~247 kg/hm2。CK处理番茄叶片、果实全钾含量及钾吸收量显着高于减磷处理,可见减施磷肥可降低番茄对钾素的奢侈吸收。经过两年的减磷处理,表层土壤速效磷累积量显着降低,但各处理土壤剖面出现磷素向下迁移,膨果期0—2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较种植前减少27.0~60.9 mg/kg,20—60 cm土壤速效磷增量在11.8~50.1 mg/kg,减磷处理显着降低20—60 cm土壤速效磷增加量。【结论】在基础磷素含量较高的土壤上,较农民习惯施磷连续两年减少70%的磷肥用量没有影响番茄产量,降低番茄对钾素的奢侈吸收,减缓土壤速效磷累积。两年连续减施磷肥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可见该研究区域设施蔬菜生产减磷潜力仍较大。(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苟桃吉[4](2019)在《施肥对不同利用模式下紫色土氮磷累积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肥料的施用为推动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长期过量施肥导致氮、磷元素在土壤中过度累积,在降水或灌水作用下,以径流、侧渗和淋溶等方式进入水体,不仅会造成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而且还会造成江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紫色土是我国四川盆地分布较广的一种侵蚀型高生产力岩性土壤,其硅铝铁率较高,盐基离子丰富,富含钾,农业利用价值高;但紫色土风化快,成土迅速,加之紫色丘陵区的坡度较大等特点,导致紫色土区易发生水土流失,同时,紫色土丘陵区位于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最前沿,对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环境影响较大,因此研究紫色土区域的土壤氮、磷累积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紫色土的土地利用模式多样,而目前主要集中在单一利用模式下的紫色土氮磷累积的研究,对不同利用模式下的紫色土氮磷累积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的紫色土定位试验基地,以冬水田、水旱轮作田及旱坡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的紫色土0~50 cm和0~60 cm的土壤剖面土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厘清不同施肥处理对紫色土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揭示其剖面分布特征,并进一步计算了氮、磷储量及表层氮、磷累积速率,以期明确紫色土不同利用模式下土壤氮、磷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累积现状,旨在为该区域的农田氮磷养分管理和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叁种不同利用模式紫色土在NPK施肥处理下的全氮、碱解氮含量大小为水稻-冬水田>水旱轮作田>旱坡地,全磷含量大小为旱坡地>水稻-冬水田>水旱轮作田,有效磷含量大小为水稻-冬水田>旱坡地>水旱轮作田,表明全氮、碱解氮、有效磷更易在水稻-冬水田利用模式紫色土表层中累积,全磷更易在旱坡地利用模式紫色土中累积。水稻-冬水田利用模式下的全氮、全磷储量主要在20~40cm土层中累积,而水旱轮作田及旱坡地利用模式下的全氮、全磷储量主要在0~20cm表层土壤中累积。(2)紫色土水稻-冬水田利用模式下,四种施肥处理中,NPK处理的表层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81 g·kg~(-1)、0.44 g·kg~(-1)和29.78 mg·kg~(-1),比其他施肥处理提高了1.12%~5.23%、2.33%~22.22%和18.50%~159.86%。就整个剖面而言,不同施肥处理下的水稻-冬水田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均表现出显着的表聚性,各土层的全氮含量以NPK处理最高,碱解氮含量以NP处理最高,全磷、有效磷含量在0~40 cm土层范围内均以NPK处理最高。就储量而言,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全氮、全磷储量均以20~40 cm土层最高,分别为2816.47~3485.78 kg·hm~(-2)和541.54~783.31 kg·hm~(-2),其中,NPK处理的全氮、全磷储量在各土层中均为最高。表层土壤全氮、全磷累积速率均以NPK处理最高,分别为22.16 kg·hm~(-2)·a~(-1)和9.98 kg·hm~(-2)·a~(-1)。(3)紫色土水旱轮作(稻-菜轮作)利用模式下,高投入施肥(HNPK)处理表层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均为最高,其中全氮比PK处理的高5.56%,碱解氮比PK处理高17.29%,全磷比NK处理高30%,有效磷比NK处理高149.6%。由水稻-冬水田利用模式转换成水旱轮作田利用模式后,各处理表层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比初始全氮、碱解氮含量有所降低,叁种施用磷肥的土壤全磷含量均较初始全磷含量增加,HNPK处理的有效磷含量较初始有效磷含量增加,其他施肥处理的有效磷含量降低。就整个剖面而言,各处理的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土层的全氮、碱解氮含量均以NPK处理最高,不同处理的全磷含量在0~30 cm范围内存在差异,有效磷含量在0~20 cm范围内存在差异,且均以HNPK处理最高。就储量而言,各处理的全氮储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范围内,为1484.15~1570.82 kg·hm~(-2)。NPK处理及PK处理的全磷储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不断降低的趋势,在0~10 cm土层中的达到最值,分别为426.80 kg·hm~(-2)和424.74 kg·hm~(-2),而HNPK处理及NK处理在10~20 cm土层中达到最值,分别为474.32 kg·hm~(-2)和378.58 kg·hm~(-2)。全氮累积速率以NPK处理最高,为-68.43 kg·hm~(-2)·a~(-1),比不施氮肥的PK处理每年少损失全氮14.44kg·hm~(-2),全磷累积速率以HNPK处理最高,为18.37 kg·hm~(-2)·a~(-1),比不施磷肥的NK处理每年多累积全磷17.86 kg·hm~(-2)。(4)紫色土旱坡(玉米-小麦)利用模式下,四种施肥处理的表层土壤全氮、碱解氮及铵态氮均以M+NPK处理最高,分别为0.65 g·kg~(-1)、52.37 mg·kg~(-1)和32.83 mg·kg~(-1),比CK提高47.73%、36.53%和246.51%;四种施肥处理的表层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以HNPK最高,为1.16 g·kg~(-1)和19.24 mg·kg~(-1),水溶性磷以M+NPK处理最高,为15.86 mg·kg~(-1),分别比CK处理提高了103.51%、1080.37%和2133.80%。就整个剖面而言,各处理的全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整个剖面均表现为M+NPK>HNPK>NPK、CK,各处理的碱解氮差异主要在0~20 cm土层中体现,表现为M+NPK>HNPK>CK>NPK。各处理在整个剖面中的全磷含量均以HNPK处理显着高于其他施肥处理,且NPK处理的全磷在剖面中的变化趋势与HNPK处理一致,但全磷含量随着施肥浓度的增加而增加,M+NPK处理能促进磷素向下移动。就储量而言,不同处理的全氮储量在0~10 cm土层中最高,为651.59~897.54 kg·hm~(-2),且各土层均以M+NPK最高,为865.71~1380.01 kg·hm~(-2)。各处理的全磷储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但各土层均以HNPK处理最高,为1513.42~2898.92 kg·hm~(-2)。各处理的表层土壤全氮累积速率以M+NPK处理最高,为10.78 kg·hm~(-2)·a~(-1),比CK处理每年多累积全氮24.59 kg·hm~(-2);各处理的表层土壤全磷累积速率以HNPK处理最高,为83.77 kg·hm~(-2)·a~(-1),比CK处理每年多累积全磷100.44 kg·hm~(-2)。(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5)
巫丹,凌虹,黄夏银,周旭,黄毕原[5](2018)在《水流条件对苦草及菖蒲磷累积输运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主研发的浅水湖泊表面风应力扰动模拟装置,选择太湖常风速作为典型动态工况,选用苦草和菖蒲分别作为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的代表,研究在生长期内水生植物累积输运磷素的特性对长时间水动力作用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在扰动风速为5m/s的动态水体中长期生长的苦草,其叶片受到水流胁迫,叶片对磷的吸收和富集受到抑制,植株营养的走向趋于根系储磷;而动水环境促进了菖蒲的新陈代谢,其叶片对磷的吸收和富集、根部向叶片营养的输送、根部自身的储磷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22期)
李伟斯,李长虹,徐斌,李修岭[6](2018)在《人工湿地植被净化水质效果及其氮磷累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水质日益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来源之一,根据山东省城市的相关水质情况,一般对其水质净化的研究常通过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而该表面流采取的是多级串联的方式。通过对比分析人工湿地在不同运行阶段所呈现的模拟水质净化效果来对湿地系统中的COD_(Cr),BOD_5,SS,TN,TP,NH_4~+-N(化学耗氧量、生物耗氧量、悬浮物、全氮、全磷、氨氮)等沿程变化进行分析对比,从而探讨人工湿地在净化城市水质中的作用,即去除效应。结果表明:水质各指标对于人工湿地的去除效应大小并不相同,具体效应差异如下:NH_4~+-N>COD_(Cr)>BOD_5>TN>SS>TP,其中对去除效应最为明显的是NH_4~+-N(其中p<0.05),而去除效应最弱的当属TP(其中p<0.05);人工湿地的第一格对诸多污染物的去除效应最为显着,其中第一格对于COD_(Cr),BOD_5,SS,TN,NH_4~+-N的去除效应均超过一半,同时在人工湿地沿程进水浓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其削减效应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对人工湿地的不同植被N,P积累量进行研究发现,在p<0.01的显着性水平下,其分别与生物量、N含量、P含量具有较为显着的线性关系,其中生物量与N,P积累量的相关系数明显超过与N含量和P含量的相关系数,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人工湿地植被对生活污水具有明显的去除率,且去除效果与其自身的生理特性息息相关,从相关系数不难看出,人工湿地植被对TN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与其身体内氮素紧密相关,对TP的去除受到其自身体内磷素的显着影响。通过对湿地系统沿程氮磷浓度衰减状况进行相应的拟合及回归分析,构建了与湿地系统进口浓度密切相关的COD_(Cr),BOD_5,SS,TN,TP,NH_4~+-N浓度沿程衰减模型,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其最佳的拟合模型无一不是指数衰减模型,该湿地系统在整个试验时期内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净化效果,对于显着降低城市水质对环境的污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构建的指数衰减模型不仅为后续湿地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同时也为排水水质预测提供了理论分析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刘志恒[7](2017)在《氮磷累积施用及减量施用对玉米生长和养分效率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近4.22亿亩,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研究氮磷累积施用及减量施用对玉米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对玉米高产高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已连续5年施肥试验基础上继续进行两年(2014-2015)田间定位试验,各设氮、磷5个施用水平,2014年5个氮(N)用量为 0、97.5、195、292.5、390kg/hm2,记为 N0、N1、N2、N3、N4;5 个磷(P205)用量为 0、37.5、75、112.5、150 kg/hm2,记为 P0、P1、P2、P3、P4;2015 年在 5N、5P基础上设不减施(FN/FP)、减施50%(RHN/RHP)和减施100%(RAN/RAP)叁个处理,研究了氮磷累积施用及减量施用对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养分分配转移、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磷养分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累积施用氮肥对玉米具有显着的增产作用,不施氮处理产量显着低于各施氮处理,随累积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先增加后有降低趋势,在施氮量为195 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累积施用适量氮肥对玉米生长有显着促进作用,生物量、养分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在整个生育期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施氮量195 kg/hm2时达到最大。各时期土壤硝态氮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收获期土壤残留的硝态氮越多且逐年增加。而随着氮肥的累积施用,施氮处理平均氮利用效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累积施用磷肥对玉米产量具有显着的增加作用,随磷的累积施用玉米产量先增加后趋于稳定,施磷(P2O5)112.5 kg/hm2时产量达最大,施过多磷产量甚至有下降趋势。施磷处理玉米株高、穗粗均显着高于不施磷处理。磷肥的累积施用对玉米植株生物量的增加效果越来越小,过量累积施磷影响了玉米生长从而植株生物量有明显降低。随着磷的逐年累积施用磷表观利用率和磷肥农学效率有降低趋势,土壤磷不断累积,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土壤速效磷均表现为随施磷量增加而逐渐上升的趋势。(3)在5年累积定位施氮条件下,N1和N2水平上RAN处理会使玉米产量、氮磷钾积累显着下降,RHN处理产量有所下降但不显着,玉米干物质积累有明显降低;N3水平RAN和RHN处理对玉米产量无显着影响,玉米生长累积也无显着影响;N4水平上RHN处理能显着提高玉米产量,RAN处理产量并无显着下降。N3和N4基础上RHN和RAN处理对植株氮积累都没显着影响,RHN处理能显着提高氮表观利用效率、氮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4)在5年累积定位施磷条件下,P1基础上RAP处理会使产量、生物量显着下降,RHP处理产量有下降趋势;P2基础上RAP和RHP处理对玉米产量、植株生物量都无显着影响;P3和P4基础上RHP和RAP处理对玉米各生育期均无显着影响且有略微升高。连续施磷在75 kg/hm2水平下(PO和P1)减施磷对玉米前期生长率有影响,连续施磷高于75kg/hm2(P2、P3、P4)时RHP处理对玉米整个生长期生长率没有降低反而有一定提升作用,对玉米磷积累没显着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玉米生育期推进先升高后降低,在吐丝期达最高;除连续施磷150 kg/hm2基础上RHP处理不会显着影响各时期土壤速效磷含量外,其他各施磷水平下RHP和RAP处理都会明显降低土壤速效磷含量。综上,玉米累积施肥应施入少量合理氮磷肥能保证玉米产量不降和土壤肥力基本维持,累积高氮高磷水平应该进行肥料减量施用,发挥土壤肥力作用,最终实现玉米生产中的高产高效。(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刘洋,潘国浩,付强,高军,章嘉晴[8](2016)在《盐城市滨海滩涂围垦区农作物氮、磷累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滨海滩涂围垦区农作物氮、磷累积特征,采集了江苏省盐城市不同围垦年代耕地春秋两季8种主要农作物样品,分析了农作物不同器官氮、磷、粗蛋白含量以及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盐城市滩涂围垦区耕地农作物氮含量偏低,磷含量略高,氮磷比相对较低,需要适当补充氮素;不同围垦年代耕地同类作物氮、磷、粗蛋白含量和氮磷比均没有明显差异,农作物氮、磷累积与滩涂围垦时间关系不大;农作物根部氮、磷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而茎叶、籽粒的氮、磷含量相关性均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王硕,张仕颖,史静,谷林静,张乃明[9](2015)在《丛枝菌根真菌与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上大豆生长及磷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大豆生长及磷吸收累积的影响,通过盆栽模拟试验对不同AMF处理[不接种(NM)、接种Glomus mosseae(GM)、接种Glomus etunicatum(GE)]与不同根系分隔方式(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布分隔)组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根系侵染率GM-根系不分隔处理最高。与NM处理相比,无论何种根系分隔方式,GM处理均显着增加了大豆的株高及其植株生物量,并明显增加了大豆地上部磷含量及磷吸收量;GE处理也明显增加了大豆植株生物量和株高并显着增加了根系磷吸收量。无论何种AMF处理,大豆根系磷吸收量均以尼龙网分隔处理显着高于塑料布分隔处理,明显高于不分隔处理。所有复合处理中,大豆地上部磷含量和磷吸收量、根系磷吸收效率均是GM-根系塑料布分隔处理最高。可见,在滇池流域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区通过GM-根系塑料布分隔处理可以有效促进大豆地上部磷的迁移累积,进而改善其生长。(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刘凯[10](2015)在《湖泊沉积物磷累积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响应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湖泊水质不断恶化,沉积物作为湖泊污染物的汇集地,对流域人类活动有显着的指示作用。论文选取湖泊沉积物磷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湖区、不同深度和不同流域湖泊沉积物磷的累积特征及流域人类活动影响进行研究。以鄱阳湖为例,研究人类活动对不同高程不同湖区沉积物磷形态的影响,选取了枯水期鄱阳湖各湖区10~13m高程共14个出露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研究其总磷(TP)及各形态磷含量与分布特征,试图揭示江湖关系变化导致的水位下降对鄱阳湖沉积物磷潜在释放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鄱阳湖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在214.5~736.0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428.6±154.3)mg/kg。空间分布呈“五河”入湖尾闾区(444.5mg/kg)≈湖心区(445.4mg/kg)>北部湖区(387.7mg/kg)。各形态磷在空间上的差异相对较小,不同形态磷含量次序为活性磷(254.6±114.3mg/kg)>有机磷(OP)(105.0±49.2mg/kg)>非活性磷(69.1±26.3mg/kg)。江湖关系变化引起鄱阳湖枯水期沉积物出露时间提前并且延长,进而导致不同高程沉积物总磷及其各形态磷含量差异明显,其含量变化趋势为12~13m>11~12m>10~11m,即高程越高,沉积物总磷及其各形态磷含量越高。其中活性磷增幅最大,有机磷次之,非活性磷最小。而空间增幅表现出“五河”入湖尾闾区最为显着,湖心区次之,而北部湖区最小。对鄱阳湖不同深度沉积物有机磷的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选取了鄱阳湖4个柱状沉积物,应用改进的Hedley磷形态连续提取法和有机磷酶水解技术,研究了OP累积特征、生物有效性变化及其与流域发展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自1972年以来,鄱阳湖沉积物OP含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南部湖区和“五河”尾闾区较北部和中部湖区增长趋势明显;不同阶段沉积物OP中H2O-Po和HCl-Po含量呈先下降,而近十年又有所增加趋势;NaOH-EDTA-Po含量则呈持续增长趋势,即鄱阳湖沉积物OP增加主要是由于NaOH-EDTA-Po的增加所致。鄱阳湖沉积物各形态OP组成各异,其中H2O-Po含量较低,以类植酸磷为主,生物有效性较低;NaOH-EDTA-Po含量较高,以活性单酯磷为主,生物有效性较高。鄱阳湖沉积物OP增加主要来源于活性单酯磷,其生物有效性也呈增长趋势,二酯磷和类植酸磷则在1972~2002年间为下降趋势,2002年以来有所增加。鄱阳湖沉积物OP,特别是NaOH-EDTA-Po的累积主要受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其中沉积物OP和NaOH-EDTA-Po含量与流域单位面积磷肥施用量显着正相关,表明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鄱阳湖沉积物OP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使人类活动对流域内湖泊的污染程度和污染阶段不同。本文选取东部平原和云贵高原的典型湖泊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东部平原湖区的太湖、鄱阳湖、东湖,云贵高原湖区的滇池、洱海、泸沽湖的沉积物磷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特征,探讨流域人类活动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平原与云贵高原湖区湖泊沉积物可提取态TP含量范围为195.6mg/kg至1502.0mg/kg,其中H2O-Pt占0.05%-1.34%,HCl-Pt占10.9%-73.9%,NaOH-EDTA-Pt占25.1%-88.7%。各湖泊沉积物可提取态TP大小关系为:鄱阳湖<太湖<洱海<泸沽湖<东湖<滇池。IP含量范围为176.68mg/kg至1432.57mg/kg,占TP的61.24%-101.76%。各湖的大小关系为鄱阳湖<太湖<洱海<泸沽湖<东湖<滇池。OP含量范围为8.67mg/kg至165.76 mg/kg,占TP的3.22%-38.76%。关系为太湖<鄱阳湖<洱海<东湖<滇池<泸沽湖。城市型湖泊可提取态TP含量最高,水质较差的湖泊其沉积物HCl-Pi含量较高,东部平原湖区湖泊沉积物OP除NaOH-EDTA-Po中的单脂磷外都要小于云贵高原湖区。(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磷累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生长及养分利用特征可揭示半干旱区植物对多变水肥环境条件的适应策略。在白羊草分蘖期设置2个供水条件(正常供水和干旱胁迫21天后复水)和2个磷添加水平(复水当日1 kg干土添加0,0.2 g P_2O_5),2周后测定其根冠生物量、根系形态以及氮磷含量。结果表明,旱后复水条件下,磷添加后白羊草根冠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冠比无显着变化,总根长和根表面积显着增加27.1%和24.1%,比根长和比根面积分别显着增加18.3%和15.9%,根系平均直径显着降低1.3%;白羊草地上部、根系和整株磷含量分别显着增加61.1%,35.8%和49.6%,磷累积量分别显着增加68.6%,52.0%和61.3%,氮磷比显着降低。除地上部氮累积量外,各水分和磷处理下白羊草地上部、根系和整株氮磷累积量与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根长和根表面积增加是白羊草响应水肥环境条件改善的主要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累积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晓姝,王立革,郭珺,王劲松,武爱莲.山西曲沃设施蔬菜施肥现状及土壤氮磷累积与分配特征[J].生态科学.2019
[2].康继月,王世琪,刘金彪,李敏,王智.旱后复水条件下磷添加对白羊草根系形态及氮磷累积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3].赵伟,杨圆圆,蒋丽媛,张凯,陈志杰.减施磷肥提高设施番茄氮磷钾生理效率并减少土壤速效磷累积[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4].苟桃吉.施肥对不同利用模式下紫色土氮磷累积特征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9
[5].巫丹,凌虹,黄夏银,周旭,黄毕原.水流条件对苦草及菖蒲磷累积输运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8
[6].李伟斯,李长虹,徐斌,李修岭.人工湿地植被净化水质效果及其氮磷累积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8
[7].刘志恒.氮磷累积施用及减量施用对玉米生长和养分效率变化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
[8].刘洋,潘国浩,付强,高军,章嘉晴.盐城市滨海滩涂围垦区农作物氮、磷累积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16
[9].王硕,张仕颖,史静,谷林静,张乃明.丛枝菌根真菌与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上大豆生长及磷累积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5
[10].刘凯.湖泊沉积物磷累积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响应关系[D].江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