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动流化床论文_奚国强,李舒,彭词,唐志永,许传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湍动流化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化床,颗粒,传质,激光,特性,粒子,浓度。

湍动流化床论文文献综述

奚国强,李舒,彭词,唐志永,许传龙[1](2018)在《基于激光后向散射法的湍动流化床颗粒流动参数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激光后向散射法的集成测量系统,用于湍动流化床上升管内颗粒速度和浓度的空间分布测量。在湍动流化床上升管上,使用双激光光纤探头获得各测点速度、浓度的光信号,经过信号转换和数据采集后最终在计算机上显示。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准确测量湍动流化床颗粒流动参数;上升管内,颗粒分布呈中心稀而壁面浓的现象;随着流化风量的增加,床内颗粒速度增加,但浓度降低;上升管中心区域,颗粒速度随轴向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化工自动化及仪表》期刊2018年11期)

张长练,曾涛,刘少北,董亮[2](2018)在《循环湍动流化床的提升管内FCC颗粒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循环湍动流化床进行提升管内颗粒流动特性数值模拟,在循环湍动流化床性能研究当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循环湍动流化床的提升管内FCC颗粒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应用欧拉双流体的模型,采用湍流模型,对循环两相之间的耦合作用进行考虑,对循环湍动流化床颗粒的流动特性进行模拟,研究FCC颗粒的密度与粘度对循环湍动流化床颗粒的流动特性产生的影响,完成对循环湍动流化床的提升管内FCC颗粒的流动特性数值的模拟。模拟的结果表明,循环湍动流化床的提升管内FCC颗粒气泡产生于高速的风侧,非均匀的布风与布风板的倾角对提升管内FCC颗粒的流动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循环湍动流化床具有较好的横纵向扩散的特性,利于流化床内的物料进行混合。(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长练,曾涛,刘少北,董亮[3](2018)在《激光波长调制检测循环湍动流化床局部颗粒浓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方法致检测的准确度低,检测过程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激光波长调制实现循环湍动流化床局部颗粒浓度检测的方法。首先根据颗粒动力学理论模拟颗粒脉动流动和k-ε双方程模型实现气固湍流流动模拟,建立循环湍动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实现循环湍动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分析,然后通过改变激光二极管驱动电流时输出的波长扫描循环湍动流化床局部颗粒浓度的峰值,并利用锁相放大的方法,对通过的循环湍动流化床局部颗粒浓度进行检测,提高检测的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准确描述循环湍动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特性,检测准确度高。(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张长练,曾涛,刘少北,董亮[4](2017)在《光纤-激光测定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测定缺乏相应的理论作为依据,测定的准确度低,影响循环湍动流化床的应用,导致气固之间传质传热性能差问题,提出一种利用激光-光纤对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气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测定的方法,通过利用Diaspora曳力模型计算流体曳力、利用经验关系式计算气固对流传热通量,并采用中心探测法实现对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中空隙率的计算,以流体曳力、气固对流传热通量、以及空隙率的计算结果为依据,建立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气-固两相流动的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有线容积法,确定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气-固两相流动对流扩散问题的控制方程,提高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测定的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准确实现对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中气-固颗粒的流动特性测定,完成对气-固两相流动特性的测定。(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闫冬,李洪钟,邹正,朱庆山[5](2017)在《湍动流化床气固传质行为的CFD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于稀密两相结构的湍动流化床传质模型(基于结构的传质模型),结合稀密两相间的传质系数(相间传质系数)求解关联式对湍动流化床的传质行为进行了CFD模拟,以分析各关联式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以聚团为基础的Foka关联式求解相间传质系数时,基于结构的传质模型的模拟结果最好,而采用其他关联式的模拟结果均存在较大偏差,原因可能是反应主要发生在聚团相,并且相间传质系数求解关联式的特征结构与传质模型的基础结构不一致时会引入较大误差。随着气速增加,由于传质行为的强化,气穴相的臭氧浓度变化不大,而聚团相的臭氧浓度明显增加且主要发生在颗粒含量较少的床层上部。此外,还分析了传质行为与聚团尺寸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7年06期)

闫冬[6](2017)在《湍动流化床气固传质模型及其CFD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湍动流化床反应器因其气固接触充分、热质传递效率高、处理量大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和石油工业等诸多领域。目前,湍动流化床的研究多集中在流动行为方面,传质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传质行为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拟更是鲜有报道。针对湍动流化床稀密两相均为半连续相的特性,本论文将其气固流动结构分为拟离散的气穴相和拟离散的聚团相,并使用Cc,Cd,Csc,Csd,Cf和Csf六个浓度参数描述湍动流化床的传质过程,从而根据质量守恒等原理建立基于结构的气固传质模型,最后通过CFD模拟验证气固传质模型的可靠性,并对湍动流化床的气固传质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将湍动流化床的流动结构分为拟均匀的稀密两相,根据两相间质量守恒建立基于湍动流化床非均匀结构的气固传质模型的新思路。首先,通过推导获得每一相的传质速率方程,将各相传质速率进行加和即可得总体传质速率,再结合平均传质速率定义,即可获得基于结构的湍动流化床传质系数的表达式,用于描述非均匀结构对湍动流化床气固传质的影响;其次,结合传质平衡原理、传质与反应的平衡关系等可得到一维和二维的组分输送方程,并实现传质方程所需六个浓度参数的封闭求解。气固流动参数由基于结构的湍动流化床曳力模型求解,传质模型的数值模拟由商业软件Fluent实现,以甲烷燃烧和臭氧分解实验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校验,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证明该传质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通过模拟研究还发现,虽然甲烷浓度在催化剂浓度较高的位置会因化学反应消耗而降低,但组分流动以及扩散的影响使甲烷浓度与催化剂浓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大小对应关系。随着气速的增加,由于组分流入速率增加和停留时间变短,臭氧浓度有所增加,但因为气固传质得到强化,反应消耗的臭氧总量是增加的。此外,稀密两相间的组分交换过程是臭氧分解反应的控制步骤。本工作利用臭氧分解作为模型反应,通过以上的湍动流化床传质模型分析了传质模拟结果与相间传质系数求解关联式、气速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以聚团为基础的Foka关联式计算相间传质系数时,基于结构的湍动流化床传质模型的模拟结果最好。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颗粒含量、聚团当量直径对组分浓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7-04-01)

钟富建,曾涛,刘龙[7](2017)在《基于PIV的循环湍动流化床颗粒速度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采用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研究了循环湍动流化床(C-TFB)在不同静止床层高度、不同操作气速、不同截面高度下颗粒速度分布及变化规律。试验在主体尺寸为2.00 m×0.40 m的C-TFB上进行,采用PIV系统对提升管不同截面高度进行测试,根据试验得到的最终速度矢量图对颗粒的速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操作气速U0越大,则轴向正方向速度越大,轴向负方向速度减小,说明适当增加U0可减少颗粒返混,提高反应器工作效率;静止床层高度H0的增加对颗粒速度影响较小,而床内物料含量增加,说明C-TFB反应器对物料的处理能力大;不同截面高度的颗粒运动变化差别较大,截面越高颗粒速度越趋于平缓,说明颗粒速度变化特征与提升管的尺寸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矿山机械》期刊2017年03期)

谢君科,曾涛,刘少北,徐鹏,胡修奎[8](2016)在《循环湍动流化床实验平台设计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传统循环流化床和湍动流化床固含率低和气固反混严重等缺点,设计出一种新型流化床——循环湍动流化床,并在该装置上进行了压力分布及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静床高度,相同的床层截面上,压力梯度仅有微小的变化,说明床层内气固接触均匀;压力梯度波动标准偏差的变化规律表明静床高度越大,转折点对应的气速会相应地增大,然后减小,转折点对应的气速是形成循环湍动流态化的初始转变速度。(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曾涛,谢君科,刘少北,刘鹏[9](2016)在《循环湍动流化床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湍动流化床是将循环流化床和湍动流化床的优点综合为一体的新型流化床反应器,使床层在操作过程中不仅能在较高的颗粒循环速率下操作,处理能力大,且床层混合充分,气固之间传质传热性能好。对循环流化床、湍动流化床和循环湍动流化床叁种装置图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并介绍了近年来一些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探讨了操作条件对循环湍动流化床反应器内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指出了今后循环湍动流化床研究的方向,为加快循环湍动流化床的工业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6年02期)

周弼辉,赵明,梁俊宇,陆勇,肖睿[10](2016)在《湍动流化床内固体颗粒扩散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高速摄影及基于互相关原理的图像处理技术与颗粒扩散规律的研究进行结合,对湍动流化床中甲醇制烯烃催化剂SAPO-34颗粒的扩散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对于Geldart A类的SAPO-34颗粒,颗粒纵向扩散系数在10~(-2)~10~(-1) m~2·s~(-1)量级之间,横向扩散系数在10~(-3)~10~(-2) m~2·s~(-1)量级之间,两者均随流化风速的上升而增大。另外,在相同的流化风速下,粒径较小的颗粒具有更大的扩散系数。该结果对湍动床颗粒运动规律的研究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湍动流化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循环湍动流化床进行提升管内颗粒流动特性数值模拟,在循环湍动流化床性能研究当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循环湍动流化床的提升管内FCC颗粒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应用欧拉双流体的模型,采用湍流模型,对循环两相之间的耦合作用进行考虑,对循环湍动流化床颗粒的流动特性进行模拟,研究FCC颗粒的密度与粘度对循环湍动流化床颗粒的流动特性产生的影响,完成对循环湍动流化床的提升管内FCC颗粒的流动特性数值的模拟。模拟的结果表明,循环湍动流化床的提升管内FCC颗粒气泡产生于高速的风侧,非均匀的布风与布风板的倾角对提升管内FCC颗粒的流动特性具有重要影响,循环湍动流化床具有较好的横纵向扩散的特性,利于流化床内的物料进行混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湍动流化床论文参考文献

[1].奚国强,李舒,彭词,唐志永,许传龙.基于激光后向散射法的湍动流化床颗粒流动参数测量[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8

[2].张长练,曾涛,刘少北,董亮.循环湍动流化床的提升管内FCC颗粒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J].科技通报.2018

[3].张长练,曾涛,刘少北,董亮.激光波长调制检测循环湍动流化床局部颗粒浓度[J].激光杂志.2018

[4].张长练,曾涛,刘少北,董亮.光纤-激光测定循环湍动流化床关键截面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J].激光杂志.2017

[5].闫冬,李洪钟,邹正,朱庆山.湍动流化床气固传质行为的CFD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7

[6].闫冬.湍动流化床气固传质模型及其CFD模拟[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

[7].钟富建,曾涛,刘龙.基于PIV的循环湍动流化床颗粒速度分布研究[J].矿山机械.2017

[8].谢君科,曾涛,刘少北,徐鹏,胡修奎.循环湍动流化床实验平台设计及实验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6

[9].曾涛,谢君科,刘少北,刘鹏.循环湍动流化床的研究进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6

[10].周弼辉,赵明,梁俊宇,陆勇,肖睿.湍动流化床内固体颗粒扩散系数[J].化工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前置烧焦式催化裂化装置工艺流程简图湍动流化床实验装置图二维湍动流化床实验装置简图循环湍动流化床截面平均固含率...湍动流化床反应器为保证流化床...1实验装置Fig.1Schematic...

标签:;  ;  ;  ;  ;  ;  ;  

湍动流化床论文_奚国强,李舒,彭词,唐志永,许传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