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力偶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操纵稳定性,横摆力偶矩控制,中置轴汽车列车,模糊控制
力偶矩论文文献综述
任泽凯,张京明,张浩,董金松,张红卫[1](2017)在《基于直接横摆力偶矩控制的中置轴汽车列车操纵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中置轴汽车列车4自由度参考模型及多自由度非线性仿真模型,并通过单移线实车试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模糊控制和PID控制方法建立了中置轴汽车列车横摆力偶矩控制(DYC)模型,通过TrukSim及Simulink建立了联合仿真平台,并进行不同附着系数路面上单移线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施加DYC后,列车低附着系数路面横摆角速度后部放大系数和质心侧偏角后部放大系数分别减小26.5%、29.9%,最大铰接角速度减小18.4%,大幅改善了中置轴汽车列车的操纵稳定性,降低了折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王广林,万志,陶崇德[2](1997)在《陀螺仪扭杆扭转刚度专用高精度力偶矩传感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陀螺仪扭杆扭转刚度自动测试仪的研制过程中,需研制一套专用高精度传感器。本文重点介绍该套传感器中应变式力偶矩传感器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其静态特性。实验证明,所设计专用传感器能很好地满足设计要求,达到设计指标,且具有非常合理的性能价格比(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1997年11期)
范存旭[3](1993)在《单位力偶矩法分析弹性地基上和复杂边界条件的连续矩形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用单位力偶矩法分析弹性地基上和具有复杂边界条件的连续矩形板,用它推导弹性地基上叁弯矩方程和计算侧面具有固定边的连续矩形板都很简单.单位力偶矩法和单位荷裁法联合应用可解决具有自由边和自由角点连续矩形板的计算问题.(本文来源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期刊1993年Z1期)
范存旭,诸諆[4](1992)在《用单位力偶矩法分析具有复杂边界条件的连续矩形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板壳分析的一种新方法。文[1]提出的叁弯矩方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连续矩形板侧面有固定边或者有自由边和自由角点,叁弯矩方程就不适用了。本文用单位力偶矩法推导叁弯矩方程和计算侧面具有固定边的连续矩形板;将单位力偶矩法和单位荷载法联合应用计算具有自由边的连续矩形板;提供了具有各种复杂边界条件的连续矩形板的通用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2年04期)
马启民,傅亚群[5](1987)在《力偶矩作用在复合半平面内的基本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Fourier变换,从平面应变问题的Kelvin解出发,构造了力偶作矩作用在复合半平面内的基本解,这组解可对复合半平面的边界元法进行扩展。半无限平面问题可以看作是复合半平面问题的特例.(本文来源于《阜新矿业学院学报》期刊1987年01期)
力偶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陀螺仪扭杆扭转刚度自动测试仪的研制过程中,需研制一套专用高精度传感器。本文重点介绍该套传感器中应变式力偶矩传感器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其静态特性。实验证明,所设计专用传感器能很好地满足设计要求,达到设计指标,且具有非常合理的性能价格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力偶矩论文参考文献
[1].任泽凯,张京明,张浩,董金松,张红卫.基于直接横摆力偶矩控制的中置轴汽车列车操纵稳定性研究[J].汽车技术.2017
[2].王广林,万志,陶崇德.陀螺仪扭杆扭转刚度专用高精度力偶矩传感器的研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7
[3].范存旭.单位力偶矩法分析弹性地基上和复杂边界条件的连续矩形板[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3
[4].范存旭,诸諆.用单位力偶矩法分析具有复杂边界条件的连续矩形板[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2
[5].马启民,傅亚群.力偶矩作用在复合半平面内的基本解[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