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角突脐孢菌论文_廖慧萍,陈勇,沈雪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尖角突脐孢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活性,毒素,鉴定,生物防治,形态学,分子结构,除草剂。

尖角突脐孢菌论文文献综述

廖慧萍,陈勇,沈雪峰[1](2015)在《尖角突脐孢菌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上附着胞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的化学组成对尖角突脐孢菌在侵染其植株中附着胞形成的不同影响及原因。[方法]以3~4叶期的稗草及水稻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氯仿提取和去除叶片表面层蜡质及人工制备叶表层蜡质膜等方法,研究不同蜡质表层病原真菌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情况,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计算及分析其叶片表面蜡质组成及含量。[结果]去蜡稗草叶片上尖角突脐孢菌附着胞形成率显着降低,去蜡水稻叶片附着胞形成率显着增加;稗草叶片表面蜡质膜对病原真菌附着胞形成有显着促进作用,水稻叶片表面蜡膜相对于玻璃表面对真菌附着胞形成无显着影响。稗草及水稻叶片表面蜡质晶体结构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各组成成分相似,均检测到脂肪酸、初级醇、醛及烷烃类物质,但其相对含量差异显着。稗草叶片表面蜡质组分中烷烃类占总含量的29.99%,极显着高于水稻(20.05%),而水稻中醛类的相对含量为22.72%,极显着高于稗草(15.17%)。叶片表面蜡质中不同长度的碳链化合物相对含量不同,稗草叶片表面蜡质中主要碳链化合物为:C32醇18.87%,C18醛14.61%,C33烷烃14.83%;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主要碳链化合物为:C30醇32.71%,C18醛21.58%。稗草叶片表面蜡质组成中没有检测到C24醇以及C24醛类物质,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组成中没有检测到C35烷烃。[结论]稗草叶片表面蜡质对尖角突脐孢菌附着胞形成有促进作用,水稻叶片表面蜡质对该菌附着胞形成存在抑制作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中烷烃类及醛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极显着,其中C30醇、C32醇及C33烷烃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其勇,刘新贵,高旭华,李颖慧,方越[2](2011)在《尖角突脐孢菌防除稗草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是稗草的一种生防潜力菌。本文以具较高产毒能力的X27菌株为研究对象,使用萃取以及菌丝浸提法分别提取发酵滤液的粗毒素及菌丝粗毒素。利用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TLC)相结合的方法对粗毒素进行分离并得到四种对稗草均具有抑制活性的单体物质,采用GC-MS和~1HNMR两种方法相结合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和验证,确定它们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十六碳酸(棕榈酸)、十八碳酸(硬脂酸)、油酸酰胺。生测结果表明:在最高实验物质浓度1000mg/L条件下,十六碳酸对稗草根抑制率可达41.56%,对芽抑制率27.93%;油酸酰胺对稗草根抑制率为23.45%,对芽抑制率27.3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稗草根抑制率为84.49%,对芽抑制率76.18%;十八碳酸对稗草根抑制率为34.90%,但十八碳酸在500mg/L浓度下对芽抑制率为最高,达到29.18%。这四种物质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稗草的抑制活性相对最强。(本文来源于《农田杂草与防控》期刊2011-08-01)

陈勇[3](2009)在《尖角突脐孢菌毒素除稗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尖角突脐孢菌是稗草的生防潜力菌,目前对于它的毒素研究较少,本文对尖角突脐孢菌(E.monoceras)毒素的除稗活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生物活性测定和硅胶柱层析分离到了尖角突脐孢菌毒素高活性部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对之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成分组成,并且测定了高含量物质对稗草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毒素高活性部分为5-Ⅲ,共鉴定出36种物质,占色谱总出峰面积的94.24%,其中占9.24%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活性较高;DBP很可能是粗毒素中主要活性化合物之一。(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7-21)

陈勇,倪汉文,李晓晶,崔海兰[4](2009)在《大批量生产尖角突脐孢菌分生孢子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光照、培养温度、培养时间、酸碱度和培养基等因素对尖角突脐孢菌孢子形成的影响,从而探明大批量生产该菌分生孢的条件和方法。结果显示,在适合的温度(25~30℃)、pH 4~5、一定的培养时间(2~3周)和适当的产孢介质下,能够诱导尖角突脐孢菌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该菌产孢需要元素N和S,没有元素P显着降低产孢量,高C/N比和Fe不利产孢,缓效碳源玉米粉产孢效果好,缓效碳源可溶性淀粉次之;有机氮源大豆粉产孢效果最好,无机氮源中NH4NO3的产孢效果好;对合成培养基,在PDA培养基上产孢良好,沙氏和YSC(淀粉、豆粉、胡萝卜汁)培养基不宜作产孢介质;该菌产孢对稗草叶汁和玉米叶汁无依赖;对农基介质,大米、稻谷、稻壳、小麦粒、高粱籽、玉米粉、玉米粒、大豆籽和大豆粉均能产孢,稻谷介质产孢效果最好,其次为大米,麦麸不能产孢。(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郑伟,陈勇,崔海兰,张宏军,谭卫军[5](2008)在《尖角突脐孢菌粗毒素对稗草生理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 X27)菌株的粗毒素为材料,通过滤纸法、离体叶片法和盆栽喷雾法,测定了粗毒素对稗草萌芽及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2叶期稗草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等4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粗毒素浓度为5g·L-1时,强烈抑制稗草种子的萌芽及胚根胚芽的伸长;4叶期以下稗草的离体叶片全部枯黄;显着影响1、2叶期稗苗的生长,喷施毒素后第7天苗高抑制率均超过20%,第28天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质量抑制率均分别超过40%和70%;7d内,2叶期稗叶的上述4项生理指标受到显着影响:叶绿素含量下降、SOD活性升高、MDA含量升高和相对电导率增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8年09期)

杨敏,朱书生,李健强,倪汉文,张文华[6](2008)在《稗草叶枯病病原尖角突脐孢菌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采集自湖南和北京的3株尖角突脐孢菌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3株分离物(KF-1、HN-14和K-12)和保存于中国农业大学已定名的尖角突脐孢菌菌株G-9和X-27之间在菌落形态、产孢量及孢子大小和分隔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中,K-12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产孢量小;菌株G-9、KF-1、X-27和HN-14生长迅速,产孢丰富。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间ITS区序列相似度达98%以上,聚类分析也表明,种内各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种间的遗传距离;基于ITS1及ITS2序列,能将尖角突脐孢菌和突脐蠕孢属中其它种分开。由此可确定分离自湖南水稻田及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温室中自然发病的稗草病样上的3株病原真菌均为尖角突脐孢菌。(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杨敏,李健强,倪汉文,王琦[7](2007)在《尖角突脐孢菌在温室环境下侵染稗草的致病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he effects of inoculum concentration,leaf stages of host plant,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infection of Exserohilum monoceras isolate X-27 to barnyardgras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sion was visibly appeared on the leaf when inoculum concentration above 1.00×105 conidia· mL-1,1-2 leaf stage of barnyardgrass was most sensitive for infection of E.monoceras.The data also indicated that dew period was the key factor for E.monoceras infection.Almost 90% of barnyardgrass plants were killed when dew period prolonged to 48 h.Temperature and illumination period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infection of E.monoceras,25-28℃ and 12 h dark period after inoculation were enough for infection.(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杨敏,倪汉文,李健强[8](2006)在《尖角突脐孢菌不同菌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稗属(Echinochloa)杂草是全世界水稻等作物生产中的一类恶性杂草。人工除稗安全但费时费力,化学除稗高效但伴随农产品安全和环境相融友好方面的潜在风险。因此,寻求安全高效的除稗活性成分和施药技术成为国际上除稗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是近年来研究较为系统的一类对稗草致病性强对水稻安全的生防因子,日本等国家已经开发出以其为有效组份的生物除稗剂,并实现产业化和应用于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08-01)

杨敏,李健强,倪汉文,刘西莉,王琦[9](2005)在《尖角突脐孢菌在稗草和水稻上的萌发和侵染行为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结合曲利苯兰和荧光素钠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点,从显微角度研究了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两个菌株X-27和HN-14在稗草和水稻上萌发和侵染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寄主稗草上,接种4h后尖角突脐孢菌孢子开始从一端或两端萌发形成初生芽管;10h后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在寄主表面,两端萌发的孢子约90%一端败育,仅一端形成成熟附着胞;在接种后24h内成熟附着胞形成率与接种时间成正相关,24h后趋于稳定;16h后在成熟附着胞下方受侵染的细胞内指状吸器开始形成,随后发育为掌状吸器;接种36h后菌丝在组织表面扩展形成网状,同时稗草叶片上显现叶斑病症状,部分菌丝能在细胞间蔓延扩展。在非寄主植物水稻上,同样观察到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但是萌发起始时间滞后大约4h,初生菌丝分枝明显减少,且未能观察到附着胞和吸器的产生。(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陈勇,倪汉文,张宏军,李晓晶,李健强[10](2005)在《尖角突脐孢菌与化学除草剂混用防治稻田稗草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平板表面萌发法测定化学除草剂对尖角突脐孢菌菌株X27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在温室研究该菌分生孢子干粉与化学除草剂的相互作用,在田间评价其混剂的除稗效果.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和苄嘧磺隆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其它除草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菌X27干粉与二氯喹啉酸混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与敌稗混用具有加成作用;在水田条件下,单用菌X27干粉防除稗草效果差,防效只有60%,而与低量的二氯喹啉酸混用,防效明显提高,达90%以上.(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尖角突脐孢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是稗草的一种生防潜力菌。本文以具较高产毒能力的X27菌株为研究对象,使用萃取以及菌丝浸提法分别提取发酵滤液的粗毒素及菌丝粗毒素。利用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层析(TLC)相结合的方法对粗毒素进行分离并得到四种对稗草均具有抑制活性的单体物质,采用GC-MS和~1HNMR两种方法相结合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和验证,确定它们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十六碳酸(棕榈酸)、十八碳酸(硬脂酸)、油酸酰胺。生测结果表明:在最高实验物质浓度1000mg/L条件下,十六碳酸对稗草根抑制率可达41.56%,对芽抑制率27.93%;油酸酰胺对稗草根抑制率为23.45%,对芽抑制率27.3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稗草根抑制率为84.49%,对芽抑制率76.18%;十八碳酸对稗草根抑制率为34.90%,但十八碳酸在500mg/L浓度下对芽抑制率为最高,达到29.18%。这四种物质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稗草的抑制活性相对最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尖角突脐孢菌论文参考文献

[1].廖慧萍,陈勇,沈雪峰.尖角突脐孢菌在稗草和水稻叶片表面蜡质上附着胞形成的差异及其原因[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

[2].李其勇,刘新贵,高旭华,李颖慧,方越.尖角突脐孢菌防除稗草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C].农田杂草与防控.2011

[3].陈勇.尖角突脐孢菌毒素除稗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C].第九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4].陈勇,倪汉文,李晓晶,崔海兰.大批量生产尖角突脐孢菌分生孢子技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

[5].郑伟,陈勇,崔海兰,张宏军,谭卫军.尖角突脐孢菌粗毒素对稗草生理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

[6].杨敏,朱书生,李健强,倪汉文,张文华.稗草叶枯病病原尖角突脐孢菌的鉴定[J].菌物学报.2008

[7].杨敏,李健强,倪汉文,王琦.尖角突脐孢菌在温室环境下侵染稗草的致病体系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7

[8].杨敏,倪汉文,李健强.尖角突脐孢菌不同菌株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9].杨敏,李健强,倪汉文,刘西莉,王琦.尖角突脐孢菌在稗草和水稻上的萌发和侵染行为比较研究[J].菌物学报.2005

[10].陈勇,倪汉文,张宏军,李晓晶,李健强.尖角突脐孢菌与化学除草剂混用防治稻田稗草效果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

论文知识图

1 五株尖角突脐孢菌菌落生长情况...除草剂对尖角突脐孢菌的分生孢子...尖角突脐孢菌及其近缘属、种5.8...4 尖角突脐孢菌及其近缘属、种 5...不同碳源培养基中尖角突脐孢菌...初始pH值对尖角突脐孢菌的分生...

标签:;  ;  ;  ;  ;  ;  ;  

尖角突脐孢菌论文_廖慧萍,陈勇,沈雪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