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场一体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藏,模数,地质建模,单砂体,一体化技术,沙叁,流场,注水井网,含油面积,渗透率
流场一体化论文文献综述
石建芬,熊红丽[1](2019)在《建模数模一体化调整流场 实现效益开发“精准扶贫”》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我们运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在江汉油区周矶油田周16井区实施注采流场调整,增油效果明显。”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开发所副所长吴华说,周16斜-6-6、周16平1两口油井转注水井后,对应的4口油井日产油从4.8吨升至9.9吨。中低油价(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9-06-03)
贾林培[2](2019)在《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冷态流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发动机性能要求的提升,新一代的军用发动机既需要满足单位推力大、高马赫数飞行,又要满足低油耗、长久续航,而传统的装备加力燃烧室的涡扇发动机和涡喷发动机无法两者兼具,同时传统加力燃烧室由于质量大、流阻损失大等问题,也无法满足先进战机的要求。因此,本文以变循环模式下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为研究对象,开展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冷态流场特性研究。首先,针对变循环发动机在涡喷模态及涡扇模态下工作的结构特性,本文开展了单涵模式与双涵模式下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冷态流场的数值研究,并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单涵模式下,长支板/稳定器两侧及后侧的速度要高于短支板/稳定器两侧速度,但两者回流区大小相似;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器周向倾角越大,稳定器后存在的低速区越小;稳定器径向倾角为70度的模型表现最佳;不同支板叶型对稳定器后流场没有造成明显影响,但采用C7叶型的模型总压损失最小;随着挡片高度增加,燃烧室出口总压恢复系数降低,稳定器后回流区变小,凹腔内流场变得不稳定。在双涵模式下,相比于单涵模式,总压损失及高速度区域主要集中在后涵道引射器后的区域,在后涵道引射器前后,速度变化较大,流场不稳定;后涵道引射器的板长增加,燃烧室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降低,稳定器后的回流区位置改变但大小相似;后涵道引射器的安装位置与燃烧室进口距离增大,燃烧室出口总压恢复系数提高,回流区增大;随着挡片高度的增加,回流区的位置发生变化,凹腔内的回流区变大且凹腔内高速区变小。其次,本文基于相似准则,形成了一套模型试验件缩比设计方案,并建立了相应的缩尺准则。为了保证流场的相似性,对缩尺前后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流场特性进行了数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缩比模型与原尺寸模型计算的流场相似。最后,开展了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缩比模型试验件和试验方案的设计,并数值研究了壁面效应对扇形模型试验件流场及流阻损失造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李昂,张宇坤,张赟[3](2018)在《某叁级轴流涡轮及排气装置一体化流场数值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相关前处理软件,构建包含涡轮及排气装置特征结构的主体叁维几何模型,在考虑各级叶型及支板对流场影响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涡轮及排气装置一体化流场仿真分析,获取工作流场参数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发动机设计工作状态下涡轮第二级导流叶片叶背后缘最先趋近拥塞,整体接近音速,涡轮处于亚临界工作状态。燃气轴向出口角度有较大偏折,于排气装置支板处存在流动损失。(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梁冰[4](2018)在《两级一体化油水分离旋流器的流场与分离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的两级一体化油水分离旋流器的基本结构是在旋流器串联的基础上,巧妙利用内锥的形式,将一个旋流器嵌入在另一个旋流分离器内,经整合后,可在一个旋流分离装置内完成两次分离任务。将整体结构分为内部旋流分离二段与外部旋流分离一段,旋流分离二段的结构尺寸根据以往研究获得,并对旋流腔部分设计七种不同旋流腔结构形式,经模拟对比分析七种不同旋流腔形式的压力损失、速度矢量以及分离效率,选择抛物线旋流腔形式。而外部旋流分离一段的各结构参数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研究分析环形旋流腔长度、环形大锥段角度、环形小锥段角度、旋流分离一段主半径以及环形底流口半径这五个因素对压力降以及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得出外部旋流分离一段的最佳结构参数。选出初始结构WX-0、正交试验中两个较优结构WX-1与WX-2和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佳结构WX-3,对比分析了这四种结构的压力降、相体积浓度、速度、效率、一级分离效率以及底流口含油率的影响规律。对正交得出的最佳结构WX-3进一步分析了分离器内部结构压力损耗、得出了不同入口流量、不同颗粒平均粒径以及不同分流比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针对WX-3结构加工了有机玻璃样机,并进行了室内PIV试验,利用示踪粒子观察优化后WX-3结构内部的流体运动规律,探究操作参数改变对分离器内部流场的影响,得出操作参数改变对分离器轴向速度、径向速度以及对溢流压降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1)
徐婷婷[5](2018)在《金属矿采空区管流场流一体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矿井通风中,将风流在巷道中的流动称为管流,将采空区内部的风流流动称为场流。由于矿井的生产巷道部分或全部与采空区相邻,采空区和与之相邻的巷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漏风联系。此外,在部分金属矿山中,往往存在着地表裂隙与采空区之间、采空区与采空区之间漏风现象。而现行通风系统仿真大多都忽略了从巷道漏入采空区的风量,以及采空区与采空区之间的联系等情况,导致解算结果与测试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直接影响着日常通风管理以及通风系统优化调整。本文针对排山楼金矿采空区的多源多汇问题,将其采空区做近似简化处理,通过矿井通风仿真系统(MVSS)建立了矿井通风管流场流一体化理论模型,对排山楼金矿通风系统的管流场流进行一体化解算研究。以250和275中段间内部漏风为例,利用OpenFOAM软件对其流场进行模拟,进而确定出采空区场流虚拟分支的风阻。通过排山楼金矿通风仿真系统(PSLK MVSS)建立管流场流一体化仿真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经比对分析可得模拟误差在5%以内,满足目前现场的工程需求。同时,对排山楼管流场流一体化模拟进行工业实验,分别测试副井175m、150m、125m主巷风门开闭几种情况,通过对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对比可得,模拟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排山楼金矿管流场流一体化模拟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通过建立排山楼金矿管流场流一体化模型,提高了解算结果的准确度,为排山楼金矿通风系统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8-05-10)
张志政,鄢俊波,雷蓓,田欢[6](2018)在《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二维流场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FLUENT6.3.26软件,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IODVC)进行二维单相流模拟。探究下沟道底部推流器安装方式对整个流场的影响,并得出推流器最佳安装高度和安装位置。利用多重参考系模型(MRF)模拟表面转刷曝气装置的转动,采用风扇模型模拟底部推流器。结果表明:中央隔板底部是污泥淤积危险区;底部推流器安装在直道处比安装在弯道处有更好的推流效果;最佳安装位置在直段约3/4处。推流器叶片轴心高度与下沟道水深之比(y/h)为0.18时,流速大于0.25 m/s的区域占比最大,反应器循环流动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牛楠,赵永涛,张强[7](2017)在《X型进气道布局固冲发动机一体化流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X型进气道布局固冲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基于弹身/进气道/补燃室一体化模型,研究了空燃比和飞行攻角对固冲发动机性能和流场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空燃比增加推力呈线性趋势逐渐减小,空燃比10附近燃烧效果最优;随着飞行攻角增加,发动机推力随之减小,同时导致进气道安全裕度急剧下降,燃烧效率在0°攻角时相对较优。0°攻角时,补燃室内部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轴线附近,呈X型对称分布,随着空燃比增大,高温区的面积和温度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攻角增加高温区逐渐靠近补燃室上壁面,不有利于补燃室热防护。通过与地面直连试验结果对比表明,仿真与试验结果规律趋势一致,在数值上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八届技术交流会暨第二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吸气式与组合推进技术》期刊2017-08-23)
杨雨[8](2017)在《大涡模拟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叁维流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新型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内的非稳态流动及燃烧过程,本文发展并完善了大涡模拟数值仿真程序,使其能够运用于类似加力燃烧室复杂结构瞬态流场分布的数值模拟中,为加力燃烧室内的热声耦合特性分析奠定基础。为了解决结构复杂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结构化网格生成和计算问题,本文采用固体遮挡法处理加力燃烧室中的固体区域。该方法不仅极大地减少了网格生成时间,且能够有效的提高计算效率。选取经典台阶流动作为计算验证对象,将数值仿真结果与虚单元法及试验对比发现,两种方法获得的流场结构基本一致且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固体遮挡处理方法的合理性。为了提高对加力燃烧室的预测准确性,本文在大涡模拟计算程序的基础上,添加了k方程和动态亚格子湍流模型的计算程序模块,编制了亚网格EBU燃烧模型与火焰面模型的计算模块;以Sandia国家实验室的典型扩散火焰结构为数值仿真验证对象,研究不同亚格子湍流模型和湍流燃烧模型对燃烧流场预测的影响,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对于具有回流、射流和涡团耗散掺混等现象的复杂流动,采用动态亚格子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相符较好,而Smagorinsky,k方程两种亚格子湍流模型则过高的预估了亚网格粘性的影响;两种燃烧模型在贫油区域内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而在富油区域内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而言,多步反应机理的火焰面模型预测结果更贴近试验结果。基于固体遮挡法,采用在回流掺混等复杂流动预测中适应性较好的动态亚格子湍流模型,在非交错网格体系下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非稳态流场进行数值仿真研究,获得了非反应流场的数值预测结果。研究表明,在加力燃烧室空心叶片尾部出现明显的周期性涡脱落,并存在较为稳定的回流区,说明了空心叶片具有稳定火焰的作用;在叶片通道末端出现了明显的流动分离,同时中心锥后侧存在较大的涡旋,流动损失较大,表明该加力燃烧室内涵流道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不足。上述计算结果表明该计算程序能够较好地适用于航空发动机加力燃烧室等复杂结构的数值仿真。(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3-01)
杨竟宪,张海涛[9](2016)在《新型一体化脱硫工艺反应器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利用Fluent软件中的气体-颗粒两相流体模型,对新型一体化脱硫工艺(NID)反应器中不同工况下的叁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工厂实测数据及文献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Fluent软件的模拟数据与工厂实测数据及文献数据相吻合,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NID反应器内颗粒速度和浓度的分布,分析了反应器内流场的形成机制以及烟气进速和颗粒粒径对塔内压降的影响。由模拟结果可知,在烟气进速为18m/s、颗粒粒径为0.5~50.0μm时,颗粒浓度分布均匀,塔内回流区最小,压强变化稳定,最有利于提高实际工业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6年12期)
杨宁,王旭,郭雪松,刘俊新[10](2016)在《加装导流板对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IODVC)流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流速分布不均导致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IODVC)出现污泥沉积等问题。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对IODVC进行了二维单相流模拟。研究中采用多重参考系模型来模拟曝气转刷的转动及沟内动力的来源,风扇模型来模拟水下推流器对水流的推动作用以及RNG k-ε模型来模拟氧化沟中流场的湍流变化,将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拟合验证,再运用验证后的模型研究了加装导流板及其位置对IODVC内部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CFD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出IODVC沟道中液流速度分布及沿程变化,加装导流板及合理布设其位置可增加主沟内液流高速区所占比例,同时改善隔板背后的流速分布。因此,在弯道处加装导流板将有利于减少和防止沟道污泥沉积现象,对IODVC的优化设计及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流场一体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发动机性能要求的提升,新一代的军用发动机既需要满足单位推力大、高马赫数飞行,又要满足低油耗、长久续航,而传统的装备加力燃烧室的涡扇发动机和涡喷发动机无法两者兼具,同时传统加力燃烧室由于质量大、流阻损失大等问题,也无法满足先进战机的要求。因此,本文以变循环模式下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为研究对象,开展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冷态流场特性研究。首先,针对变循环发动机在涡喷模态及涡扇模态下工作的结构特性,本文开展了单涵模式与双涵模式下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冷态流场的数值研究,并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单涵模式下,长支板/稳定器两侧及后侧的速度要高于短支板/稳定器两侧速度,但两者回流区大小相似;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器周向倾角越大,稳定器后存在的低速区越小;稳定器径向倾角为70度的模型表现最佳;不同支板叶型对稳定器后流场没有造成明显影响,但采用C7叶型的模型总压损失最小;随着挡片高度增加,燃烧室出口总压恢复系数降低,稳定器后回流区变小,凹腔内流场变得不稳定。在双涵模式下,相比于单涵模式,总压损失及高速度区域主要集中在后涵道引射器后的区域,在后涵道引射器前后,速度变化较大,流场不稳定;后涵道引射器的板长增加,燃烧室出口的总压恢复系数降低,稳定器后的回流区位置改变但大小相似;后涵道引射器的安装位置与燃烧室进口距离增大,燃烧室出口总压恢复系数提高,回流区增大;随着挡片高度的增加,回流区的位置发生变化,凹腔内的回流区变大且凹腔内高速区变小。其次,本文基于相似准则,形成了一套模型试验件缩比设计方案,并建立了相应的缩尺准则。为了保证流场的相似性,对缩尺前后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流场特性进行了数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缩比模型与原尺寸模型计算的流场相似。最后,开展了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缩比模型试验件和试验方案的设计,并数值研究了壁面效应对扇形模型试验件流场及流阻损失造成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场一体化论文参考文献
[1].石建芬,熊红丽.建模数模一体化调整流场实现效益开发“精准扶贫”[N].中国石化报.2019
[2].贾林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冷态流场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3].李昂,张宇坤,张赟.某叁级轴流涡轮及排气装置一体化流场数值仿真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8
[4].梁冰.两级一体化油水分离旋流器的流场与分离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5].徐婷婷.金属矿采空区管流场流一体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8
[6].张志政,鄢俊波,雷蓓,田欢.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二维流场模拟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8
[7].牛楠,赵永涛,张强.X型进气道布局固冲发动机一体化流场研究[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八届技术交流会暨第二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吸气式与组合推进技术.2017
[8].杨雨.大涡模拟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叁维流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9].杨竟宪,张海涛.新型一体化脱硫工艺反应器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6
[10].杨宁,王旭,郭雪松,刘俊新.加装导流板对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IODVC)流场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