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文科技学院401524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为更好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多元需求,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良好就业,应当积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将其作为地方高校发展的主要方向。当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该专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思路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传统专业,其培养模式如何适应当前对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是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概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通过穿插介绍分析其他专业在新环境背景下的教育模式转变,提出了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以人才应用能力为培养核心目标,重视在学科建设、教学方法变革和教学实践方式的改革,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应用型人才概述
应用型人才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是能达成共识的看法是:应用型人才应该是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另一大人才模式。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即高等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高职专科教育,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从教学上予以保障,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模式创新,在课程设置上,既要综合考虑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补充。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又兼具有其本专业的特色。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培养目标多样化。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并重新定位。将本专业的课程根据市场需求分为不同的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第二,培养目标国际化。“双语教学”的课程要求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这将使得那些掌握双语的人才要比那些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市场竞争优势;第三,培养目标现代化。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重“多媒体技术”、“影视创作于欣赏”等课程的比重,以此来培养适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变革教学模式,调整课程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专业性质强且学科兼容性较小的传统专业,其主要的专业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等等,课程涉及面有限,且局限于汉语言文学这样一个层面上,但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历经数十年发展的积淀和总结,目前的学科课程框架不能进行大幅度的变更,但是,根据通识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的发展理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学科调整,其一是弱化专业学习,精简专业课程,;其次是要提升学科实践的比重,通过建立适应性极强的学科实践体系;再次,增加交叉学科课程的开设比重,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
3.体现汉语言文学的创造力。汉语言文学应用中对于专业知识的引用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作品创作质量的根本,同时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将一些历史中具有歧义的文学课题在实践应用中得到有效的推进,这对于分析和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就业方向的改革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概念在新时代下的表现,充分地总结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表现的不同形式作为认识汉语言文学与现代文化体系的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便是汉语言文学与现代文化体系都是在应用汉语言文学的重要理论的基础上得以成型的,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出现断层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的精髓便在于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教育改革持续研究的主要方向,只有在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概念基础上,充分地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所承受的并非是自身对于大学文凭的获取,而更多的是承担着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复苏。当前汉语言文学在创作中普遍缺乏内涵和美学,与古汉语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相比,汉语言文学在当今被西方文学有着取代的风险,文化的传承便是民族生存的根本,作为中华文学核心的汉语言文学所承担的更是中华文明的体系传承,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始终强调对文学的创新,文学本身的含义中便包含了民族精神内涵和社会问题等多种现实因素,脱离了现实因素的文学创作等同于直接失去了文化价值体系的传承。
4.适当改革教学方法。第一,构建学科基础知识框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要以学科基础知识框架作为教学的辅助条件。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知识基础以及接受能力等因素开展具体分析,对低年级学生采取系统讲授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方式,帮助低年级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框架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为后期探究性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第二,实施探究性教学法。在低年级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有了较好的巩固后,可以实施探究性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以及创造力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以及应用技能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也就是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年级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观点,并以不同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装备,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构主义教学法的科学化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
5.注重实践比重,重视教学测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多,但是如何让学生们在这些实践中提升自我价值、塑造专业能力将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通过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的模式,让学校直接进入到一线的汉语言文学的工作场所,在检测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管理能力,长短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积累。设立竞争性强的实践活动练兵,能够让学生全程参与并且掌控项目进度和安排,并且能够检测实践活动的成色和学科特色,不失为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可行方案。学科建设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教学测评,这是直接体现教学质量的关口。当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测评还是主要针对于专业成绩来评定的,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专业能力测评以汉语言文学的核心专业知识为主体,强化学生在读写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实际运用能力。测评不局限于考试一种范畴,重视在社会实践和相关实践活动中的特色表现,引导学生的实践热情,重视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这将能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院校提供第一手的指导信息。
6.合理优化课程结构。第一,优化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学科当下发展的高度而不是根据学科的发展过程来考虑学科的基础内容和设计课程体系,让课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保证专业基础课的结构紧凑和严密。第二,合理优化课程结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管道重要方式,为更好地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范围,应当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方向:师范类、涉外文秘、文化产业管理。在对专业方向进行合理分设之后,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有侧重点的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强化学生的应用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要求。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征出发,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从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强化实践环节等角度入手,全面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贻斌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J].戏剧之家,2018,(18),212-213。
[2]张智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34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