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为视角的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分析

以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为视角的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分析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33)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了社会保障工作,内容具有全面性,主体具有广泛性。社会保障政策及措施的推行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人民群众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抗日战争;胜利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了社会保障工作,推进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健康、有序的开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内容的全面性以及主体的广泛性

社会救助工作对灾民、难民、贫民、老幼孤寡、残疾人等充分关注,对其生活及权益充分保障,在经济极其困难、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带领人民渡过了饥荒,恢复与发展了生产。社会优抚工作对现役军人、民兵、荣誉军人采取了优抚措施,对于抗属、烈属以及遗族进行抚恤与安置,调动了人民参军、拥军的积极性。抗日根据地各边区政府积极开展了社会保险工作,工伤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失业保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福利工作对党政工作人员、妇女、婴幼儿以及特殊人才采取了福利措施,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相融合,是一种保护和延续有机生命力的重要内容。

边区政府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体现了广泛性特征。在对社会主体基本权益进行保护的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群体的利益极力维护,出台一些专门的法令法规进行说明,例如对于友军家属的利益,要求各级政府正确对待;对于伪军及汉奸家属,在没收其财产时应具体考察其是否有危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进行区分;对于流亡干属要实地调查并予以优待。冀鲁豫区在1944年的供给制度中提出了犯人的供给办法,“在押犯的粮食、菜金等费用,以犯人家属供给为原则,犯人家属无资力供给者,犯人籍贯不在当地,当地无家属者应予免收。羁押犯人的食粮、柴火、菜金数目与政府什务人员数目相同”,对这部分人的关注,将社会边缘群体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

二、抗战时期社会保障政策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生活

在国贫民穷,自然灾害频仍以及战乱频繁的年代,社会保障对于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基本利益得到维护之后,发自内心支持中国共产党政权以及抗日战争。根据地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延安市长说:“延安新市场,天天在建筑,商人很有钱,经常有若干由绥、米来的劳动者在工作。每次唱戏,几十里远的妇女穿着新衣、骑着驴来看,不带干粮,都进馆子吃饭,这是以前没有的事”。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边区政府没有乞丐,是有历史以来,全世界除苏联外没有的奇迹。在淮北抗日根据地,“雇工因增加工资及政府春荒贷款,已普遍上升为贫农。贫农因减息及政府贷款,一般能还清债务,赎地买牛,做衣服。中农因地方太平能安心生产,又得政府贷款。佃户中农受减租利益,一般均向富农发展,富农地主则感到无土匪、不受气,没有苛捐杂税,生活有了保证”。

边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一方面人民的收入增加,以产量为例,1941年产量基数为100,1944年达到124.1,增加了四分之一。另一方面人民的负担得到减轻,以征收农业税为例,1941年基数为100,1944年减至80.0,减轻五分之一,1945年更减至60,减轻五分之二,人民的负担不仅相对改善,而且实现了绝对改善,另外,机关部队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家务,成为改善物质生活的基础。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做了《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对人民负担问题进行了阐释,“我们提议从1943年起,每年征收公粮18万石。以后若干年内即固定在这个数目上,不仅在目前全边区粮食总产量约150万石时是收这个数目,就是由于生产的发展,总产量增至更大的数目时(据许多同志估计,就现有劳动力加以调剂,能使边区粮食总产量达到200万石),我们也只收这个数目,这个数目以外的一切增产概归农民,使农民好放手发展自己的生产,改善自己的生活,丰衣足食,穿暖吃饱”。毛泽东关于人民负担的论述,将人民负担相对固定,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增加了群众增产增收的积极性,有利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

另外,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有效的缓解了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阶级、各阶层人民有效地进行抗日斗争。通过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缓和,地主阶级的抗日积极性被调动;通过合理负担政策,使人民承担的义务在合理范围内,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通过社会优抚政策的推行,建立了良好的、健康的军民关系以及官兵关系;通过对劳动政策的不断调整,工人的利益得到维护,雇主、私营企业主以及资本家的合理利益得到维护,劳资矛盾缓和;通过社会福利措施使妇女、儿童、老人、政民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等群体的利益得到维护。中国共产党最终使根据地的各阶级、阶层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政策背景之下,使抗日根据地在战争及自然灾害的双重威胁下能够生存下来,逐步发展壮大,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社会地位提高,阶级矛盾缓和,这些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巩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三、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拥护

抗日根据地的优抚保障工作不仅从物质上满足了抗日军人和抗属的需求,而且提高了政治地位,很多措施解除了后顾之忧,这些都大大增强了部队的吸引力,很多地方出现了送子送夫参军的局面。淮南抗日根据地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为了补充并扩大新四军,1940年5月及11、12月进行了征兵动员,采用志愿兵制度,经过政治动员与优待抗属,使一般青年自觉自愿当兵,在没有强迫的情况下,计划基本完成。“苏皖边区1944年扩军时,原计划扩兵3000人,后来扩到3600人,仍有不少群众积极报名参加。部队逃兵大大减少,如莒南优抗工作比较突出,该县1944年参军1000多人,只逃亡一人,后来又自动归队”。1945年4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解放区人民热烈参军》,指出从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解放军数量由四十七万增到九十万,几乎扩大一倍。

由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措施增强了其向心力和凝聚力,人民真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1944年3月18日《解放日报》报道“1927年由山东逃荒来路东的移民彭维学,在民主根据地建立前,年年欠债,现在因为减租减息和全家加紧生产的结果,自己开了一座油坊,有两条大驴子,又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全家安安乐乐,最近又以十万元典了一垧地耕种。他说:俺的日子是共产党给的,俺死也跟共产党走”。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冒着生命危险给部队送子弹、粮食、柴草等,妇女们给部队洗衣、做饭、做鞋,给伤病员喂药、喂饭,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支持,鼓励军人的抗战情绪,密切了军民关系,军人奋勇杀敌,敌后武装不仅人数得到保证并增加,战斗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通过优抚措施认识到敌后武装是真正维护人民利益的军队,所以在战争及平时充分配合战斗以及优抚工作,这对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抗日战争之后的解放战争,这种力量的作用更加凸显。

边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统治,1943年陈学昭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边区是我们的家》,其中写道“我们像暗夜迷途的小孩,找寻慈母的保护与扶持,投入了边区的胸怀!边区政府招呼我们到了……粉饰得干干净净的土窑洞里,又给我们安排好了吃喝,分给我们荒地,借给我们工具,让我们耕种,八路军的留守部队,怕我们人力不够,还帮我们开荒,锄草……种种的忙,共产党把每个人民看待做自己宝贝的儿女,塔要将幸福给所有的人民。温饱的日子刚刚开始,有了田园,有了庄稼,我们劳动着,在边区,劳动是光辉而神圣的,土地上长着糜子、固资、高粱、苞谷,各种的蔬菜和瓜果;绿透了所有的山巅,短促的夏夜,蛙声叫遍了沿河的两岸,它们好像在唱歌——快乐的丰年!”这首诗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采取政策、措施总之,抗日根据地边区政府推行的社会保障政策实现了最广泛的社会动员,从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巩固了统治,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中国共产党在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过程中正确处理战争与民生的关系,边实践、边反思,挖掘二者的平衡点,集中满足战争的需要,并协调解决人民的需要,在不破坏抗战及统战的范围内尽可能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整体的、长远的、根本性的利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保障促使广泛的社会动员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九)[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50.

[2]陈学昭边区是我们的家[N].解放日报,1943-8月3

作者简介:谭忠艳(1980.5—),女,吉林省松原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抗战史、满铁史。

标签:;  ;  ;  

以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为视角的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