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浮余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余量,原型,女装,东华,服装,结构,臀围。
浮余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咏梅,朱燕[1](2013)在《袖窿浮余量变化研究及配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圆装袖服装配袖中,袖窿的形态特征制约衣袖的结构和造型,而袖窿浮余量又是袖窿叁维形态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以东华原型为基础,采用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袖窿浮余量变化与袖窿叁维形态特征的关系并进行配袖分析,为袖窿叁维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衣袖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庄立新[2](2013)在《基于基本纸样的女装后片浮余量结构转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女装基本纸样的后片浮余量形成入手,分析了利用纸样设计、服装工艺和面料性能3个途径处理后片浮余量的多种方法。提出了女装后片浮余量结构处理应采用以"省道"、"分割线"和"褶皱"等显性而直接的结构处理为基础,结合面料塑形、工艺处理等隐性而间接的手段,通过综合考量,进行多途径、多方式的"余量位移"、"余量消解"和"余量转化"的观点,为提升女装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揭示服装结构设计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潘晓梅[3](2012)在《消除原型前后衣身浮余量技术方法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型的"原"的涵义为最根本最基本,通过观察原型与最终结构图之间的关系,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原型图形所体现的人体主要部位尺寸与服装细部规格之问的关系,重要的是衣身原型可以通过消除前浮余量的形式在衣身结构平衡中起到直观的调节作用,让服装更加美观大方,达到设计的要求。本文就原型消除前后衣身浮余量的两种技术方法:1、矩形消除法;2、梯形消除法展开叙述,有条理地阐述了在结构设计中各类原型消除前后衣身浮余量的技术方法,以供大家借鉴研究。(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2年16期)
吴琳红[4](2011)在《东华原型的持续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华大学基于中国人体群体体型特征以及科学服装原型理论的长期研究成果,于1998年首次建立的中国女子上装衣身原型——东华原型,并于2008年发布了基于群体体型变化特征研究修正的东华原型2008版。原型的验证和修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东华原型理论的持续性研究以及基于人体体型变化特征的修正是一个延续深入的研究课题。本课题在持续监测东华原型与人体体型变化特征的适应性基础上,再次选取随机样本进行体型测量及样衣补正实验,针对东华原型中与人体适应性较弱的部位进行进一步修正。此外,对于浮余量与胸围松量变化关系的研究空白进行补充性研究,建立了浮余量与胸围松量关系回归模型,提高了东华原型在不同胸围松量条件下的应用的准确性,对于原型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人体测量以及补正实验所得数据为依据,以实验结果为基础,对东华原型进行了持续性的修正,并研究了浮余量与胸围松量的变化关系,进一步拓展了东华原型的理论系统,对东华原型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原型理论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查阅欧美及日本服装原型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剖析国内服装原型理论的研究现状及东华原型的持续性研究成果,提出对东华原型进一步修正和浮余量与松量关系研究的必要性。2.东华原型的持续验证和修正实验研究:利用叁维人体测量与手工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制作77件2008版修正版东华原型样衣进行样衣补正实验,提取各部位修正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总结修正规律,得到最新修正原型。3.浮余量与胸围松量变化关系研究:依据原型修正结果设计制作27件不同胸围松量条件下的样衣,运用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方法,测量记录不同胸围松量条件下浮余量修正前后的变化,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建立浮余量与胸围松量变化关系模型。4.对浮余量与胸围松量关系模型进行验证:一方面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净胸围发生变化条件下模型的适用性,另一方面结合衬衣和旗袍两个款式,通过对比和拓展实验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1-12-01)
汪利[5](2011)在《浅析女装浮余量的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服装的浮余量与人体的体型特征、服装合体度、垫肩厚度以及服装工艺手段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些影响浮余量的因素出发来处理浮余量,以满足不同服装风格设计的需求。(本文来源于《轻纺工业与技术》期刊2011年05期)
朱晔,张俊英[6](2010)在《女装原型结构前浮余量的平衡鉴定及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衣身结构平衡是指衣服在穿着状态中前、后衣身在腰围线以上部位能保持合体、平整,表面无造型所产生的皱褶。达到衣身整体结构平衡,关键是如何消除前浮余量。对原型结构中的胸省量参数进行分析,对基础纸样中参数的合理性进行鉴定,将有助于优化结构,提高结构的合体性,减少样衣试制后疵病的产生。(本文来源于《纺织导报》期刊2010年08期)
黄晓琴[7](2010)在《女上装浮余量省道转移的处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华原型为基本原型,介绍浮余量消除法中几种常用的省道转移法,以较贴体风格的女式西服纸样为例,重点分析省道转移中的纸样旋转法。(本文来源于《纺织科技进展》期刊2010年01期)
谭雄辉[8](2007)在《新文化式原型特点及浮余量的处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的文化式服装原型是文化女子大学服装学院在原有的文化式原型的基础上修订研制出来的新一代原型。本文主要分析新文化式原型的结构特点和各部位尺寸,探讨胸围的关联性及浮余量的消除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苏纺织》期刊2007年06期)
郭东梅,张文斌[9](2006)在《女装胸部浮余量下放对服装臀围和腰围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服装结构设计时,通常要将女装的浮余量进行分解,即用梯型或者梯型-箱型结合的平衡方式分解浮余量.当浮余量下放时,服装的腰围臀围形态会随之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应用服装结构知识和平面几何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个变化进行定性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浮余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女装基本纸样的后片浮余量形成入手,分析了利用纸样设计、服装工艺和面料性能3个途径处理后片浮余量的多种方法。提出了女装后片浮余量结构处理应采用以"省道"、"分割线"和"褶皱"等显性而直接的结构处理为基础,结合面料塑形、工艺处理等隐性而间接的手段,通过综合考量,进行多途径、多方式的"余量位移"、"余量消解"和"余量转化"的观点,为提升女装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揭示服装结构设计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余量论文参考文献
[1].刘咏梅,朱燕.袖窿浮余量变化研究及配袖分析[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2].庄立新.基于基本纸样的女装后片浮余量结构转化分析[J].纺织学报.2013
[3].潘晓梅.消除原型前后衣身浮余量技术方法的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
[4].吴琳红.东华原型的持续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1
[5].汪利.浅析女装浮余量的处理[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
[6].朱晔,张俊英.女装原型结构前浮余量的平衡鉴定及调整[J].纺织导报.2010
[7].黄晓琴.女上装浮余量省道转移的处理技术[J].纺织科技进展.2010
[8].谭雄辉.新文化式原型特点及浮余量的处理技术[J].江苏纺织.2007
[9].郭东梅,张文斌.女装胸部浮余量下放对服装臀围和腰围形态的影响[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