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论文-刘甲毅

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论文-刘甲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变化,全球气候模式,C-FIX模型

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甲毅[1](2019)在《秦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模拟与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与自养呼吸消耗的碳的差值,是衡量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NPP不仅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植被的生长情况,同时也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NPP估算的主要方法有实测法和模型模拟法两种,目前较为常用的模型模拟的方法能够高效准确地对区域或全球尺度的NPP进行估算,是研究区域或全球尺度NPP最为重要的手段。秦岭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标识,不仅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探究秦岭山地NPP的变化趋势对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根据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给出的排放情景(RCP4.5和RCP8.5),利用秦岭山地的气象数据、NDVI数据、全球气候模式数据、NCEP再分析数据,首先利用C-FIX模型模拟了2000-2015年秦岭山地的NPP并研究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并构建NPP与气候条件的辅助模型;再利用ASD统计降尺度模型预估了2016-2100年秦岭山地的气候变化情况;最后将2016-2100年的气候情景数据带入辅助模型从而模拟出2016-2100年秦岭山地NPP的变化情况,进而分叁个时期(2016-2040,2041-2070,2071-2100)对NPP的变化情况进行区域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2000-2015年陕西境内秦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NPP范围是0-1253.73 gC·m~(-2)·a~(-1),平均值为1019.46gC·m~(-2)·a~(-1);分布状况主要表现在:南坡明显高于北坡,西部要高于东部,高海拔林地低于中低海拔林地,人口聚集区低于天然林地。年际变化方面,2000-2015年NPP值年际波动较大,但增长趋势十分明显,从NPP的变化趋势来看,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2000-2010年间NPP年际波动较大,上升趋势不明显;2010-2015年除去2014年外,NPP呈现急速上升趋势。(2)2000-2015年秦岭山地NPP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很强的一致性:随着气温的升高,NPP值不断升高。气温与当月NPP存在极显着相关性。降水变化与NPP变化也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一致性不高,降水变化对NPP有一定的影响能力,但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气温与降水对NPP的影响均没有滞后效应。(3)21世纪未来时期NPP变化从年尺度上来说,在RCP4.5情景下,秦岭山地NPP在未来叁个时期较基准期的增加量分别为53.36gC·m~(-2),75.35 gC·m~(-2),79.93gC·m~(-2),说明秦岭山地NPP在21世纪前期的增长量最大,中期增长开始变缓,到了后期NPP的变化微乎其微;在RCP8.5情景下,秦岭山地在未来叁个时期较基准期的NPP增加量分别为55.06 gC·m~(-2),94.54 gC·m~(-2),132.61 gC·m~(-2),说明秦岭山地的NPP逐步增加,且有增长率越来越高的趋势。(4)21世纪未来时期NPP变化区域尺度上来说,在RCP4.5情景下,21世纪初期NPP较基准期增长率分布方式为:负增长率分布在海拔较高区域,中部增长率较低,西北部增长率最高;中期分布方式为:西北部区域增长率较高,南部区域以及高海拔区域增长率较低;后期分布方式为:中部中高海拔区域以及北部区域增长率较高,高海拔区域增长率较低。在RCP8.5情景下,21世纪初期秦岭山地NPP增长率主要分布方式为:西北以及东北部部分区域的增长率最高,中部区域的增长率相对较低;中期分布方式为:增长率较低(<10%)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以及西部区域,中部区域的增长率相对较高,西北部区域的增长率最高;21世纪后期的分布方式为:整体的分布方式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增长率逐步升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高艳[2](2018)在《基于SolVES模型的秦岭山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在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多以经济价值评估为主,评估结果以货币化价值形式表达,较少关注社会属性和空间异质性,对社会价值评估较为罕见。本文以秦岭山地森林公园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与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模型——Sol VES模型,分别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和秦岭山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进行评估。首先采用Sol VES模型中的社会价值模型和价值制图模型子模块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美学、生物多样性、生命可持续和精神等社会价值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其次采用Sol VES模型中的价值转换制图子模块对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美学、历史、娱乐和未来等社会价值进行空间异质性预测分析;最后通过价值转换制图子模块对整个秦岭山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进行总体空间分布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热点区域集中于研究区内中、高山区,以大爷海和拔仙台最为密集;(2)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偏好程度较高的美学、生物多样性、生命可持续和精神价值较高点主要集聚在高山区,其社会价值指数与地理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与各社会价值类型较高点的空间分布相关联;(3)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男女游客对各社会价值空间分布评估结果与各社会价值总体评估结果相一致,但在研究区内海拔低于3500 m的区域有细微差异;(4)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内美学与未来价值较高点主要集中分布于牛背梁高山风光区,历史与娱乐价值较高点主要分布于羚牛谷山水游憩区;(5)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男女游客对公园内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娱乐价值评价基本保持一致态度,在高值点聚集程度上有细微差异性。男性游客组对未来价值评价高值点集中分布于牛背梁高山风光区,而女性游客组对未来价值评价高值点均匀分布于整个森林公园;(6)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类型的总和空间分布聚集在3500m以上的高山区,以天圆地方以上的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区域最为显着;(7)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类型的总和空间分布聚集在中低山区,以羚牛谷山水游憩区及山水养生休闲度假区最为显着;(8)秦岭山地森林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总体空间分布预测结果的高值点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山脊线两侧,与各森林公园所在地相吻合。其社会价值高值点的空间分布与其高程要素分布趋势相一致,社会价值高值点的空间分布受该研究区域高程要素的影响,二者呈正相关的关系。SolVES模型在评估秦岭山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其可信度较高,应用前景广阔。其模型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估秦岭山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价值,对公园森林景观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庞晓燕,王晓宇[3](2017)在《内蒙古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方法以及资源类和生态特征类两类评价指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四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为基础数据,分别进行面积、蓄积等资源指标评价以及森林覆盖率、土壤因子等生态特征指标评价。结果表明:1)在四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大兴安岭山地的面积和蓄积量最大,分别占总面积和总蓄积的88.84%和96.94%。2)在生态特征指标评价中,山地森林覆盖率分布不平衡,呈现东高西低的现象,其中,大兴安岭山地的森林覆盖率最高为55.57%;贺兰山山地和大兴安岭山地的森林自然度较好,燕山北部山地的自然度最差;土层厚度整体上较好,以厚度和中等厚度为主;森林郁闭度整体上较高,郁闭度0.6~0.69的森林面积比例较大;大兴安岭山地和贺兰山地主要以复层林层结构为主,阴山山地则以单层为主;在树种结构中,阔叶纯林所占比重最高,为20.33%;受灾情况整体较轻,灾害面积只占山地森林总面积的17.80%;健康度整体较好,达到健康等级的占山地森林总面积的71.70%。(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7年S1期)

张俊俊[4](2017)在《秦岭山地森林和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动态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秦岭地区既是气候的转换区域,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本研究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研究秦岭地区不同森林和草甸生态系统土壤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对不同温度的响应以及气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鉴于低温条件对山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的重要性,本文对该地区主要生态系统(松树林、栎树林和草甸)的土壤碳排放以及对应的土壤碳氮动态和土壤氮转化进行研究,探讨了野外条件下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溶解性无机氮的季节和剖面变化以及相关的土壤特性。利用开顶箱(Open-top chambers,OTC)模拟增温和利用减雨架模拟减雨,本实验设置对照、增温、减雨和增温与减雨交互四种处理,研究了增温和降水减少对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碳氮动态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选择叁种培养温度(8°C、18°C和28°C),研究了山地森林和草甸生态系统土壤二氧化碳(CO_2)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对不同温度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土壤CO_2的排放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栎树林土壤CO_2的排放量最高,其次为松树林和草甸。土壤N_2O排放在叁种生态系统间无显着性差异。CO_2和N_2O的温度敏感性表现为森林大于草甸。叁种生态系统CO_2和N_2O排放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的范围分别为1.07-2.25和0.82-1.22。研究表明,土壤CO_2和N_2O的排放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此外,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特性对CO_2和N_2O的排放在不同温度水平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紫外吸光度(SUVA)以及硝态氮是CO_2排放的重要控制因子,而铵态氮和pH值是N_2O排放的主要控制因子。实验结果显示,叁种生态系统土壤CO_2排放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N_2O,表明该地区土壤CO_2和N_2O排放对全球变暖具有不同的响应。本研究对主要温室气体(CO_2和N_2O)以及土壤特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温度对土壤碳通量和氮转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关于低温条件下,气候转换区复合山地森林和草甸生态系统的碳释放和氮转化的研究尚较少。通过培养实验对松树林、栎树林和草甸叁种生态系统的土壤碳通量和氮转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土壤的芳香性物质含量随土壤碳矿化的变化而变化。森林和草甸表现为甲烷(CH_4)吸收,表明该地区在低温条件下可能是大气CH_4的弱的碳汇。不同生态系统的ch4吸收量无显着性差异,co2排放量表现为森林高于草甸,其中栎树林高于松树林。研究发现在有氧条件下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co2和ch4之间具有极其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每个生态系统土壤的氮矿化和硝化速率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研究显示,森林对土壤氮动态的影响大于草甸,并且松树林具有更高的土壤氮转化速率。土壤碳(co2和ch4)通量速率与土壤doc、铵态氮和硝态氮之间具有弱的相关性。本研究表明,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可溶性无机氮对土壤co2和ch4具有一定的促进或抑制效应。(3)植被类型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森林(松树林和栎树林)和草甸生态系统的溶解性有机碳和无机氮的研究,我们发现叁种生态系统的doc和溶解性无机氮(包括铵态氮和硝态氮)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且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每个生态系统两个土层之间的doc浓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在生长季不同土层的doc和溶解性无机氮浓度均是草甸高于森林,且松树林高于栎树林。此外,松树林中的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以及ph值高于草甸和栎树林。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碳氮比则是草甸最低,松树林最高。土壤表层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doc和溶解性无机氮之间均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1)。研究显示,土壤soc、tn和c/n(soc/tn)是控制doc和溶解性无机氮浓度的主要因子,且土壤ph值与doc浓度之间也具有显着的负相关(p<0.01)。土壤doc与溶解性无机氮浓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p<0.01)。(4)增温与降雨减少对土壤doc和溶解性无机氮(din)含量的影响均随季节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且土壤doc和din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草甸,栎树林土壤出现最低值。其中,不同森林和草甸0-10cm土层的土壤doc含量变化范围为471.53-731.48mg/kg,10-20cm土层的土壤doc含量变化范围为435.92-694.94mg/kg。对于土壤din而言,不同植被类型0-10cm和10-20cm土壤din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79-55.30mg/kg和13.29-34.71mg/kg。土壤doc和di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增温和减雨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soc和tn的影响随季节和土壤剖面的变化也有所不同。经分析,增温与减雨各处理下土壤doc与din、土壤含水量、地表温度和tn的相关性显着(p<0.05),土壤doc与soc和ph值的相关性不显着。(5)叁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趋势,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对照条件下,两种森林类型土壤mbc含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增温与对照条件下草甸土壤mbc含量不同季节的变化为春季>夏季>秋季。增温条件下,松树林土壤mbc含量的季节变化为夏季最高,秋季最低;而栎树林土壤mbc含量的季节变化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增温与对照两种处理下,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深度的土壤mbc含量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森林和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总体表现为草甸最高,其次为松树林和栎树林。相关分析显示,土壤DOC、SOC、DIN、TN以及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与土壤MBC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C/N比和pH值与其呈负相关性,说明土壤MBC含量的变化受土壤特性的影响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吉玫,张毓涛,白志强,韩燕梁,李翔[5](2016)在《新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LY/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采用第8次新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新疆天山和新疆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以及社会公共数据,对新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14种主要林分类型、2种林地类型和5种乔木龄组的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新疆山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862.46×108元/a;各功能价值量的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育>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乔木林和灌木林生态服务价值量分别占总价值量的69.27%和30.72%;天山和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分别占总价值量的57.34%和42.46%;各龄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依次为成熟林>过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为3.59×104元/(hm~2·a);乔木和灌木单位面积价值量分别为5.09×104元/(hm~2·a)和2.01×104元/(hm~2·a);天山和阿尔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分别为3.30×104元/(hm~2·a)和3.77×104元/(hm~2·a);单位面积价值量为过熟林>中龄林>成熟林>幼龄林>近熟林。(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许元科,倪海鹏,李桥,徐小荣[6](2011)在《浙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技术方案——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景西南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西南地区位于浙南山区的景宁畲族自治县西南部,瓯江支流和多年调节水库千峡湖(滩坑水库)上游。近年来森林火灾频频发生,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人为森林资源破坏较大,产生了大量的火烧迹地,而且迹地复绿成效较差,造成水土流失,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通过全面调查的方式,进行合理规划,采取封山育林、合理配置树种等人工造林方式,加快项目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本文来源于《江西林业科技》期刊2011年06期)

张喜[7](2009)在《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价网络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监测与评价网络,分析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对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方法]以县级行政单元为样本,气象、土壤、岩组、森林组成、坡耕地结构和石漠化的特征指标进行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分类、分区;广义归纳法构建,Delphi法改进,形成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监测与评价概念性指标体系。[结果]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划分为3区、10亚区、16小区,90个自然保护区、60个森林公园、64个天然林保护工程县、86个退耕还林工程县、22个珠江防护林工程县、5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县归入其中;提出了包括4级指标层的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监测与评价的概念性指标体系。[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的环境立省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适时动态数据和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23期)

龚震[8](2008)在《震区亟需重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5·12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我们在痛惜之余,也应该意识到恢复安全稳固的森林生态系统对灾后重建的重要保障作用。汶川大地震的主震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是我国的重要林区和水源地之一。而地震造成(本文来源于《国际商报》期刊2008-07-14)

龚震[9](2008)在《震区急需重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不久前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昔日美景如画的川陇陕交界山地瞬间变得满目疮痍。这次地震造成的危害之大令人震惊,我们在痛惜之余,也应该意识到恢复安全、稳固的森林生态系统对灾后重建的重要保障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08-06-25)

苏州海关,龚震[10](2008)在《震区亟须重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5·12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昔日美景如画的川陇陕交界山地瞬间变得满目疮痍。这次地震造成的危害之大令人震惊,我们在痛惜之余,也应该意识(本文来源于《经济参考报》期刊2008-06-20)

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在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多以经济价值评估为主,评估结果以货币化价值形式表达,较少关注社会属性和空间异质性,对社会价值评估较为罕见。本文以秦岭山地森林公园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与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模型——Sol VES模型,分别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和秦岭山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进行评估。首先采用Sol VES模型中的社会价值模型和价值制图模型子模块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美学、生物多样性、生命可持续和精神等社会价值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其次采用Sol VES模型中的价值转换制图子模块对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美学、历史、娱乐和未来等社会价值进行空间异质性预测分析;最后通过价值转换制图子模块对整个秦岭山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进行总体空间分布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热点区域集中于研究区内中、高山区,以大爷海和拔仙台最为密集;(2)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偏好程度较高的美学、生物多样性、生命可持续和精神价值较高点主要集聚在高山区,其社会价值指数与地理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与各社会价值类型较高点的空间分布相关联;(3)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男女游客对各社会价值空间分布评估结果与各社会价值总体评估结果相一致,但在研究区内海拔低于3500 m的区域有细微差异;(4)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内美学与未来价值较高点主要集中分布于牛背梁高山风光区,历史与娱乐价值较高点主要分布于羚牛谷山水游憩区;(5)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男女游客对公园内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娱乐价值评价基本保持一致态度,在高值点聚集程度上有细微差异性。男性游客组对未来价值评价高值点集中分布于牛背梁高山风光区,而女性游客组对未来价值评价高值点均匀分布于整个森林公园;(6)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类型的总和空间分布聚集在3500m以上的高山区,以天圆地方以上的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区域最为显着;(7)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类型的总和空间分布聚集在中低山区,以羚牛谷山水游憩区及山水养生休闲度假区最为显着;(8)秦岭山地森林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总体空间分布预测结果的高值点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地山脊线两侧,与各森林公园所在地相吻合。其社会价值高值点的空间分布与其高程要素分布趋势相一致,社会价值高值点的空间分布受该研究区域高程要素的影响,二者呈正相关的关系。SolVES模型在评估秦岭山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其可信度较高,应用前景广阔。其模型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估秦岭山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价值,对公园森林景观资源合理利用及优化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刘甲毅.秦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模拟与预估[D].西北大学.2019

[2].高艳.基于SolVES模型的秦岭山地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评估[D].西北大学.2018

[3].庞晓燕,王晓宇.内蒙古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J].林业资源管理.2017

[4].张俊俊.秦岭山地森林和草甸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动态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李吉玫,张毓涛,白志强,韩燕梁,李翔.新疆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6

[6].许元科,倪海鹏,李桥,徐小荣.浙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技术方案——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景西南地区为例[J].江西林业科技.2011

[7].张喜.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价网络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8].龚震.震区亟需重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N].国际商报.2008

[9].龚震.震区急需重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N].中国环境报.2008

[10].苏州海关,龚震.震区亟须重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N].经济参考报.2008

标签:;  ;  ;  ;  

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论文-刘甲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