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在动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机,瓦格纳,牧歌,小学教师,鸿沟,土木工程,队伍建设。
内在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王雁[1](2019)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梦想、让学生去决策规划自己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当学习内驱力被激发起来,学习就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会从中享受学习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本文来源于《青海教育》期刊2019年Z2期)
冯庆[2](2019)在《近代情性论变革的动机与悖论——以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内在理路”为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情性论的近代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凭借中西各家关于物质自然变化的学说话语,重新构建了一种以自然感性为依托的平等主义的情性论,传统儒家礼乐情性论的伦理规约诉求遭到贬黜。这一情性论变革直接促成了晚清以至"五四"的激进革命思潮的诞生。究其"内在理路"而言,这种新情性论又格外强调"仁智""心力"的修习进化,其动机是拓展面向多数人的启蒙教育的幅员,敦促人们不断朝向更高层次的和平大同理想进步,走出角力竞争的"世界历史"处境。但多数人内在"心力"的激发和完善不免需要教化过程,进而必然会有教育和被教育者在名分与程度上的差异,也就会有实质上的心性不平等长期存在。康、谭的情性论在这一维度上出现了平等诉求与不平等动力之间的显着悖论,也体现了"五四"前夕思想变革的文明抱负。(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李福进,张俊琴,任红格[3](2019)在《基于仿生学内在动机的Q学习算法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移动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避障和路径规划自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受心理学方面内在动机启发,以加入引力势场的Q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内在动机机制的引力场Q(IM-GPF-Q)学习算法。该算法以Q学习为理论框架,加入引力势场为算法提供先验知识,以内在动机作为内部奖励,与外部信号一起生成取向评价值,指引机器人学会自主选择最优路径。通过模拟客厅环境和两种具有陷阱的环境中进行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使机器人通过与外界未知环境进行交互获得认知,最终完成路径规划任务,与传统强化学习方法相比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以及更好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17期)
李晓静[4](2019)在《数字鸿沟的新变:多元使用、内在动机与数字技能——基于豫沪学龄儿童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的数字鸿沟研究多在全球范围或发达国家内部展开,且多以定量方法、从宏观层面针对某地区成年人的媒介接入与使用进行研究。本文则聚焦中国这一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旨在从数字技术的接入、使用和知识沟叁个层面深入考察中国城市和乡村小学生之间的数字鸿沟境况。研究选择了一所典型的豫北乡村小学和一所上海城区小学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作答等方法,研究发现:中国城乡儿童之间的接入沟在缩小;包括媒介技术的自主使用、使用多样性等在内的使用沟才是更关键的数字鸿沟;使用动机和兴趣、数字技能、可获得的社会支持是造成城乡儿童数字鸿沟的核心因素;使用沟会导致城乡儿童在知识获取、社会参与和个人发展上的差距。本文建议,今后可重点研究乡村儿童对新媒体的多元化使用、使用兴趣向内在动机的转化、构建儿童数字技能量表,以及乡村教育场域的整体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本文来源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罗朝猛[5](2019)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在动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引擎》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机构在北美和南非等地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制约教师专业发展有诸多因素,最后得出结论,激发教师内在动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期刊2019年20期)
高静美,何卫平[6](2019)在《销售人员工作特征与复原力的交互影响——基于内在动机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组织效能、结构和任务的日益复杂化,销售职能的战略性演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对销售人员的绩效贡献能力预期愈来愈高,销售人员的压力应对问题成为关注焦点。本研究从销售工作的特点出发,以JDCS模型为基础,从内在动机理论的视角探究了工作情境特征变量和社交情境变量对销售人员复原力的影响效应以及基于销售人员自我选择行为的内在压力缓解机制。研究表明,感知到的工作需求作为危险因子,会使销售人员产生压力和紧张感,而工作控制和社会支持则为销售人员应对工作需求带来的压力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和环境,成为员工复原力的保护因子;叁者的交互作用能够通过提升销售人员的复原力达到内在激励的效果,进而促进销售人员的学习。研究同时也证明了工作经验对于工作控制和复原力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了解销售人员如何克服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深层诱因,同时也有助于将复原力的相关研究推广到日常管理工作实践中来,使管理者更充分地理解与这些行为相关的作用机理和行为机制,从而采取能够提高员工激励效果和资源应对水平的有效管理措施。(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EMMANUEL,TEYE,TETTEH[7](2019)在《吸收能力和内在动机对学生双元绩效的影响:环境适应是否重要?》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组织学习学者和心理学家都把人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激励作为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求知欲、学习和创新绩效的决定因素。然而,学生的吸收能力和内在动机如何影响他们感知的探索和开发绩效尚未得到充分的解决。此外,学生们如何努力平衡探索与开发的权衡,以及他们的特定学术环境是否能够成为更好的机制,以实现理想的、预期的、动态的和新颖的教育成果,这一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用实证的证据来了解和预测可能对高等学校学生探索和开发绩效产生独立和中介效果的心理认知因素。我们借鉴了吸收能力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互动理论,提出了一个预测性的概念框架。通过在加纳背景下学生组织适应能力的中介作用,探讨吸收能力和内在动机对探索和开发的影响。我们采用了具有探索性的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假设和研究问题进行了探讨。采用的定量调查是一种由定量统计分析支持的典型性调查,这是一种典型的实证范式。通过对加纳北部、阿克拉大区和中部地区部分公立大学和机构的在线调查,利用从学生中收集的419份有效数据得出结论,并使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AMOS 24和SPSS软件)计算数据分析。我们根据方便抽样(也称为可用性抽样)对参与者进行抽样,这是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结果表明,虽然吸收能力对开发绩效没有直接的显着影响,但当组织适应作为吸收能力与开发关系的居间变量时,其影响更大。这意味着,学生不仅在是在具有更高的吸收能力的情况下,而且只有在能够适应自已的学术环境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探索性的成绩。研究结果还表明,吸收能力与开发绩效直接相关,而组织适应也表明,它在吸收能力和开发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吸收能力与组织适合度相关显着。此外,内在动机与组织适应呈正相关,同时也通过组织适应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对探索和开发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意味着学生只有具备更高的内在动机和适应其学术环境的良好意愿,才能达到探索和开发的目的。最后我们发现组织适合性对开发绩效有直接影响。我们的研究通过实施一个预测性概念模型来了解这些可操作的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吸收能力、动机、环境适应和勘探开发文献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具体来说,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概念适应的心理认知理论,互动适合和组织学习现象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产力领域。我们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以创造有利的氛围支持学生的认知能力建设、心理增强、学术自主性、多样性平台、知识共享和技术机会,以此加强协作学习,并让学生有效适应环境。我们还强调了在考虑学术指导发展,以及在高等教育环境中探索和开发学生学习效率的心理认因素时,环境适应意识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明霞[8](2019)在《跨界引领,问道唤醒——激发名师成长内在动机的路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当前中小学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通过名师工作室建设和发展实践,探索出激发名师成长内在动机的路径是跨界引领和问道唤醒。跨界让名师超越自我局限,问道让名师的成长走向自觉,让师资队伍建设从培训走向研修再走向自我修炼。(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宏岩,祁皑[9](2019)在《以激发内在动机为目的的《基础工程》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基础工程》对工程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切实提高《基础工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影响力,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在。本文以《基础工程》课程为载体,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目的,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从教学手段和授课内容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确定《基础工程》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品质。(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19期)
李京展[10](2019)在《浅析《齐格弗里德牧歌》与四联篇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叁《齐格弗里德》的动机内在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齐格弗里德牧歌》是作曲家瓦格纳1870年为妻子柯西玛庆生而写的小型管弦乐作品。随着国内近年来掀起的瓦格纳作品热潮,《齐格弗里德牧歌》作为瓦格纳优秀的管弦乐作品其上演率也越发频繁。所以探索《齐格弗里德牧歌》与瓦格纳四连篇乐剧之叁《齐格弗里德》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国内瓦格纳音乐诠释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为《齐格弗里德牧歌》中所有的音乐动机在乐剧《齐格弗里德》中找到了来源,并通过两个作品“主导动机”之间音乐表现上的联系,结合瓦格纳自身的哲学观点,以及戏剧《齐格弗里德》中歌词脚本对瓦格纳现实生活的隐喻,为作品《齐格弗里德牧歌》音乐的诠释提供了可靠的文献材料与背景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9-05-01)
内在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情性论的近代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凭借中西各家关于物质自然变化的学说话语,重新构建了一种以自然感性为依托的平等主义的情性论,传统儒家礼乐情性论的伦理规约诉求遭到贬黜。这一情性论变革直接促成了晚清以至"五四"的激进革命思潮的诞生。究其"内在理路"而言,这种新情性论又格外强调"仁智""心力"的修习进化,其动机是拓展面向多数人的启蒙教育的幅员,敦促人们不断朝向更高层次的和平大同理想进步,走出角力竞争的"世界历史"处境。但多数人内在"心力"的激发和完善不免需要教化过程,进而必然会有教育和被教育者在名分与程度上的差异,也就会有实质上的心性不平等长期存在。康、谭的情性论在这一维度上出现了平等诉求与不平等动力之间的显着悖论,也体现了"五四"前夕思想变革的文明抱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在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雁.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J].青海教育.2019
[2].冯庆.近代情性论变革的动机与悖论——以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内在理路”为线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李福进,张俊琴,任红格.基于仿生学内在动机的Q学习算法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9
[4].李晓静.数字鸿沟的新变:多元使用、内在动机与数字技能——基于豫沪学龄儿童的田野调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
[5].罗朝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在动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引擎[J].教书育人.2019
[6].高静美,何卫平.销售人员工作特征与复原力的交互影响——基于内在动机理论的视角[J].经济管理.2019
[7].EMMANUEL,TEYE,TETTEH.吸收能力和内在动机对学生双元绩效的影响:环境适应是否重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8].李明霞.跨界引领,问道唤醒——激发名师成长内在动机的路径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
[9].马宏岩,祁皑.以激发内在动机为目的的《基础工程》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
[10].李京展.浅析《齐格弗里德牧歌》与四联篇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叁《齐格弗里德》的动机内在关联[D].中央音乐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