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江达构造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江达,成矿,裂谷,体制,成矿作用,双峰,火山岩。
江达构造带论文文献综述
董树义,钟康惠,唐菊兴,顾雪祥,冯军[1](2010)在《西藏高原东部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演化与成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地体-板块构造理论分析了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期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作为昌都-思茅构造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发生于陆缘岩浆弧基础之上,发育典型的裂谷地貌、沉积建造和双峰式岩浆活动,其演化经历了火山地堑阶段(T3-J1)、陆内拗陷阶段(J2-K2)和走滑堑-垒构造系阶段(E1-E2)。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火山地堑阶段和陆内拗陷阶段,火山地堑阶段以喷流沉积型矿床为主,陆内拗陷阶段形成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周慧文,钟康惠,唐菊兴,舒良树,刘肇昌[2](2008)在《藏东江达构造带形成演化与成矿》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达构造带源自洋—陆作用的岛弧体制,从晚叁迭世以前起经历了陆—陆碰撞焊合、陆内裂谷、陆内造山等多种构造体制的转换,随着印度—欧亚板块的大规模、全面碰撞,陆内裂谷夭折,进入新生代碰撞造山的新阶段。江达构造带在其经历叁种体制下都有成矿作用发生,构成叁个各具特色的成矿体系。叁个成矿体系在同一构造带中历史地迭合,有机组合成一个多元复合的成矿系统,主要的成矿作用发生在陆内裂谷期。(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董树义,唐菊兴,钟康惠,顾雪祥[3](2007)在《西藏高原东部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双峰式火山岩》一文中研究指出0 概述江达构造带西以字嘎寺-车所-德钦断裂为界,东界为金沙江断裂带,北至青海玉树,被NWW 向马尼干戈-邓柯断裂所截,南至奔子栏断裂。自晚石炭世金沙江洋洋壳开始向昌都陆壳地体边缘下俯冲,形成陆缘弧以来,独立的江达构造带就得以产生。中叁迭世末昌都陆壳地体与德格-中甸陆壳地体发生陆一陆碰撞,江达构造带的洋-陆(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04-01)
董树义,唐菊兴,钟康惠,顾雪祥,DONG,ShuYi[4](2006)在《西藏高原东部江达构造带成矿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深入研究江达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及构造-成矿耦合关系,对江达构造带的成矿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其经历了洋陆作用下的陆缘弧体制(C3-T2)→陆内伸展作用下的陆内-陆间裂谷体制(T3-E1)→以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为主要动因、印度—欧亚—太平洋板块联合作用下的陆内造山体制(E2-Q)等3种构造体制的转换;不同构造体制下的成矿作用分别构成了3个相对独立的成矿体系:岛弧成矿体系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接触交代型Cu矿化,并可能存在火山热液型Cu、Pb-Zn矿化;陆内裂谷成矿体系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接触交代型和热水喷流或火山热液型,最主要的成矿作用是因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而发生的接触交代型Fe、Cu、Pb、Zn、Ag、Au、Ga成矿作用;陆内造山成矿体系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岩浆-热液形成一系列Au、Ag多金属矿床和对先成矿床的迭加改造。(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06年S1期)
董树义,唐菊兴,钟康惠,顾雪祥[5](2006)在《西藏高原东部江达构造带成矿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深入研究江达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及构造-成矿耦合关系,对江达构造带的成矿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其经历了洋陆作用下的陆缘弧体制(C3-T2)→陆内伸展作用下的陆内-陆间裂谷体制(T3-E1)→以印度 -欧亚板块陆-陆碰撞为主要动因、印度-欧亚-太平洋板块联合作用下的陆内造山体制(E2-Q)等3种构造体制的转换;不同构造体制下的成矿作用分别构成了3个相对独立的成矿体系:岛弧成矿体系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接触交代型Cu矿化,并可能存在火山热液型Cu、Pb-Zn矿化;陆内裂谷成矿体系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接触交代型和热水喷流或火山热液型,最主要的成矿作用是因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而发生的接触交代型Fe、Cu、Pb、 Zn、Ag、Au、Ga成矿作用;陆内造山成矿体系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岩浆-热液形成一系列Au、Ag多金属矿床和对先成矿床的迭加改造。(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11-01)
张宪依[6](2005)在《西藏东部江达构造带演化与成矿》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达构造带是叁江地区一条重要成矿带。 长期以来,人们对江达构造带的认识,局限为:金沙江洋关闭、碰撞形成火山岩浆带(西藏地质志)或岛弧带或陆缘弧-岛弧带:自中叁迭世末碰撞造山以来,便进入所谓陆内会聚期,随后迭加了喜马拉雅期迭缩与走滑。 上述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达构造带,但与许多地质事实是矛盾的:①经查阅大量区调报告剖面资料和野外考察,昌都盆地晚叁迭世至古新世地层,实际不存在区域性不整合;昌都地块两侧的沉积相也不存在造山应有的同期磨拉建造,断裂无压陷特征。②对江达构造带及邻近昌都地区的晚叁迭世至白垩纪沉积相和沉积厚度进行仔细对比,发现,晚叁迭世以来古地貌一直为伸展的盆岭型。③晚叁迭世,在江达构造带发育的火山—地堑带中,不仅沉积厚度巨大,而且在其中的车所地堑中出现洋脊准洋脊型拉斑玄武岩,等等。 显然,这些观点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江达构造带的资源勘查和资源潜力评价,也不利于对整个叁江构造带的科学认识。 本着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以演化和成矿为题,以地体—板块构造理论和构造成矿学理论为指导,本着不同构造体制具有不同地质—成矿作用,多种构造体制演绎导致多元(个)成矿体系的广义同位复合构成多元复合成矿系统的思想,以《西藏藏东江达火山岛弧带北段铜银多金属矿评价》、《西南叁江北段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等项目为依托,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大量野外考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沉积建造、古地理、岩石地球化学、构造岩石地层、不同尺度构造解析、古构造应力场分析、构造-成岩-成矿定年等多角度分析,对江达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及构造—成矿耦合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获得如下初步的新认识: (1) 江达构造带作为昌都加里东年轻陆壳地体东部边缘的重要构造带,肇始于古生代金沙江—哀牢山洋的发育。 (2) 形成金沙江—哀牢山洋的裂谷作用开始于泥盆纪,洋盆出现于早石炭纪,石炭纪末,局部洋壳向昌都陆块下的俯冲开始,早二迭世末,发生全面的洋陆俯冲。中叁迭世末洋盆关闭,昌都陆块与中咱陆块碰撞焊合,但碰撞造山的强度是不大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咱陆块规模有限,区域伸展机制未发生根本改变)。 (3) 江达构造带先后经历了晚古生代(D_3~C_2~6)被动陆缘,晚古生代—中叁迭世(C_2~7~T_2~3)的洋陆俯冲机制下的活动陆缘,晚叁迭世—新生代早期的陆内裂谷(T_3~E_1),新生代(E_2~Q)由印藏碰撞引发的陆内逆冲—推覆—走滑造山等多阶段演化。 (4) 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经历了晚叁迭世~早侏罗世火山—地堑、中侏罗世—晚白垩世陆内坳陷、古新世—中始新世走滑堑垒系、始—渐新世裂谷封闭造山、磨拉石盆地发育等阶段。 (5) 从地层接触关系、变形样式及变形的应力场,同/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时代,区域变形、变质及成矿年代学,岩浆活动特征等方面论证,江达构造带,中叁迭世末的碰撞造山的强度不大,晚叁迭世以来主变形变质于喜马拉雅期,是喜马拉雅褶皱造山带,具逆冲—推覆—走滑特点。 (6) 江达构造带四个演化阶段不同体制下都有成矿作用发生,构成四个各具特色的成矿作用体系:被动陆缘成矿体系仅在江达构造带残存的变质地体中见到一些铜金矿遗迹。活动陆缘(岩浆弧)成矿体系(280Ma,U-Pb;291.33±2.54Ma,Ar-Ar)的成矿作用主要表(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5-03-01)
董树义[7](2004)在《西藏东部江达构造带演化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地体—板块构造理论和构造成矿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深入研究江达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及构造—成矿耦合关系,本着不同构造体制具有不同地质—成矿作用,多种构造体制演绎导致多元(个)成矿体系的广义同位复合构成多元复合成矿系统的思想,对江达构造带的构造演化、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江达构造带地处西南叁江构造带北段,昌都地块东缘,金沙江断裂带西侧。 自晚石炭世金沙江洋洋壳开始向昌都陆壳地体边缘下俯冲,形成陆缘弧以来,独立的江达构造带就得以产生。 江达构造带自独立形成以来,历经了洋陆作用下的陆缘弧体制(C_3~T_2)→陆内伸展作用下的陆内—陆间裂谷体制(T_3~E_1)→以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为主要动因、印度—欧亚—太平洋板块联合作用下的陆内造山体制(E_2~Q)等叁种构造体制的转换 江达构造带不同构造体制下的成矿作用分别构成了叁个相对独立的成矿体系:岛弧成矿体系(成岩-成矿定年:280Ma,U-Pb:291.33±2.54Ma,Ar-Ar)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接触交代型Cu矿化,并可能存在火山热液型Cu、Pb-Zn矿化;陆内裂谷成矿体系(成岩-成矿定年:143.2Ma,K-Ar;157.41±1.20Ma,Ar-Ar)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接触交代型和热水喷流或火山热液型,最主要的成矿作用是因燕山期中酸性岩浆侵入而发生的接触交代型Ag、Cu、Pb、Zn、Fe、Au、Ga成矿作用;陆内造山成矿体系(成岩-成矿定年:32.8~33.6Ma;15.0~21.2Ma,ESR)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岩浆—热液形成—系列Au、Ag多金属矿床和对先成矿床的迭加改造;上述叁大成矿体系的广义同位迭加复合构成了江达构造带的多元复合成矿系统。 对丁钦弄、加多岭、仁达等典型矿床的研究表明,它们均为形成于陆内裂谷作用阶段的接触交代型矿床,陆内造山期的构造—岩浆—热液作用迭加改造了先成矿体,矿床空间分布受北东向复合侵入岩带控制。 构造-成岩-成矿定年与地史演化研究表明,江达构造带主成矿期为陆内裂谷期。 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江达构造带矿床在空间上呈现北西成带、北东成条规律分布受纵向构造与横向构造的双重控制;在褶皱—冲断带,陆内造山期之前形成的矿床(如丁钦弄银铜多金属矿床),常出现矿体多层迭置、矿下有矿的现象,深部找矿前景乐观。 区域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包括江达构造带在内的叁江构造带北段,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亦表现出北西成带、北东成条特征,这是深部作用的地表地球化学响应,实质上是地体条块镶嵌、区域横向构造发育以及与此相关的壳幔长期作用的结果。 根据地质演化、成矿规律、控矿条件及矿化显示研究,提出江达构造带的主攻矿床类型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其次为热水喷流型或火山热液型及构造—岩浆—热液型,总结了地层与岩体、地球化学、围岩蚀变等叁大找矿标志,圈定出生达—巴尤克Pb-Zn-Cu-Ag多金属远景区等六大找矿远景区。(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4-05-01)
江达构造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达构造带源自洋—陆作用的岛弧体制,从晚叁迭世以前起经历了陆—陆碰撞焊合、陆内裂谷、陆内造山等多种构造体制的转换,随着印度—欧亚板块的大规模、全面碰撞,陆内裂谷夭折,进入新生代碰撞造山的新阶段。江达构造带在其经历叁种体制下都有成矿作用发生,构成叁个各具特色的成矿体系。叁个成矿体系在同一构造带中历史地迭合,有机组合成一个多元复合的成矿系统,主要的成矿作用发生在陆内裂谷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江达构造带论文参考文献
[1].董树义,钟康惠,唐菊兴,顾雪祥,冯军.西藏高原东部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演化与成矿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周慧文,钟康惠,唐菊兴,舒良树,刘肇昌.藏东江达构造带形成演化与成矿[J].四川地质学报.2008
[3].董树义,唐菊兴,钟康惠,顾雪祥.西藏高原东部江达构造带陆内裂谷双峰式火山岩[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4].董树义,唐菊兴,钟康惠,顾雪祥,DONG,ShuYi.西藏高原东部江达构造带成矿体系[J].矿床地质.2006
[5].董树义,唐菊兴,钟康惠,顾雪祥.西藏高原东部江达构造带成矿体系[C].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2006
[6].张宪依.西藏东部江达构造带演化与成矿[D].成都理工大学.2005
[7].董树义.西藏东部江达构造带演化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