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物料循环论文_记者,张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物料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机物,藻类,分子量,环境监测,石炭,有机化合物,台州。

有机物料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记者,张清[1](2019)在《乐山(五通桥)盐磷化工循环产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试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张清)记者10月25日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日前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在北京召开了“乐山(五通桥)盐磷化工循环产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验收会。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同意该项目(本文来源于《乐山日报》期刊2019-10-28)

王园园,曹松彦,韩霜,蒋路漫,黄万启[2](2019)在《循环水系统溶解性有机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凝胶色谱和叁维荧光等图谱手段对某电厂循环水系统溶解性有机物(DOM)迁移转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水补充水为地表水时,加酸将循环水补充水碱度由1.53 mmol/L降低至0.83 mmol/L,化学耗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去除率分别为30.40%和23.29%;循环水浓缩倍率5.97,混凝澄清对循环水排污水溶解性COD和TOC去除率分别为30.83%和49.58%,混凝澄清出水有机物可以满足后续膜处理对进水有机物的要求。循环水补充水和循环水排污水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288×10~6和189×10~6g/mol,循环水排污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小于循环水补充水;加酸降低pH和混凝去除的主要是大分子有机物,但混凝去除有机物的分子量范围更广。循环水系统DOM主要的荧光物质为类腐殖和类色氨酸,相对于类色氨酸,降低pH和混凝过程对类腐殖质这类有机物的去除率更高。(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李平[3](2018)在《创新机制助民生 聚力攻坚亮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今日,台州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台州市区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正式开工建设。从今年6月,被市政府明确主导市区餐厨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起,台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城投集团)便进入了开跑即冲刺模式,多地调研重新明确(本文来源于《台州日报》期刊2018-12-01)

蔡进功,韦海伦,季俊峰,朱晓军,徐敏[4](2018)在《基于蒙脱石吸附有机物的稳定性实验探讨边缘海DOC循环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矿物与有机质密切共生且相互作用,而边缘海是无机矿物和有机质,特别是溶解有机质(DOC)的重要汇聚地,因此,搞清黏土矿物吸附不同类型和性质有机质的吸附量和稳定性等变化特征,对认识边缘海DOC循环是至关重要的。选取蒙脱石与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HDTMA)、低分子量的赖氨酸和高分子量的壳聚糖等不同类型和特征的有机化合物进行人工合成及其不同温度、盐度和PH条件下的破坏实验,开展有机元素(C、H、N)和红外检测,探讨黏土矿物与有机质间相互作用及其对有机碳循环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朱兆亮,崔山,葛孝新,任仰龙,赵桂云[5](2018)在《炭泥生物再生系统循环吸附降解有机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炭泥生物再生系统包括生物再生池、吸附池、混凝池和沉淀池。将沉淀池中吸附高浓度有机物的活性炭、泥渣回流到生物再生池中进行生物降解与炭泥生物活化,活化后的炭泥再次参与原水的吸附处理和强化混凝处理。考察了温度、有机物等因素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探究了炭泥系统循环吸附降解技术(CSCAB)的特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吸附池对原水中COD、UV_(254)、氨氮与藻类总数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1.27%、15.69%、15.23%、17.10%;炭泥强化混凝对原水中COD、UV_(254)、氨氮、藻类总数及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2.72%、28.36%、43.40%、23.04%、56.11%;生物再生池对沉淀池排泥水中COD、UV_(254)、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09%、33.74%、28.66%,对绿藻、蓝藻、硅藻、隐藻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2.19%、51.89%、50.94%、38.89%。(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8年11期)

于雅东[6](2018)在《工业冷却循环水系统中氯代有机物产生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冷却循环水是目前全世界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之一。工业冷却循环系统在长期工作和生产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结垢、腐蚀和微生物滋长等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就是化学法,即向工业冷却循环系统中投加化学药剂,如阻垢剂、缓蚀剂和杀菌剂等。这些药剂的投加量虽然不大,但是它们结构和化学性质极为复杂。一旦这些化学药剂之间发生相互反应,产生新的化学物质随着排污水进入环境中对生物和环境的危害是极大的。本文采用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工业循环冷却系统中常用的氧化型杀菌剂与常用的阻垢剂作用产生氯代有机物的可能性,探究氯代有机物产生的途径和机理。使用碘量法对阻垢剂和杀菌剂混合样品中有效氯进行测定,以次氯酸钠溶液作为对比实验,发现添加阻垢剂后有效氯含量减少;使用离子色谱法和氯化银浊度法对体系中氯离子进行定量分析,两种手段均显示阻垢剂与杀菌剂混合后体系中氯离子含量减少。通过定量分析测定反应体系中氯元素各种价态,推断出出反应体系中氯元素会以有机态的形式存在。并且通过使用红外分析对两种添加剂的反应产物进行分析发现在波长860nm处产生C-Cl键,使用液质联用等手段进一步探究反应产物的结构。研究证明:阻垢剂氨基叁亚甲基膦酸(Nitrilotrimethylene Triphosphonic Acid,ATMP)在与杀菌剂次氯酸钠混合反应后,氨基叁亚甲基膦酸结构中-CH_2-上的碳氢键(C-H)易断裂,并结合次氯酸根中的氯离子产生新的氯代有机物:1-氯-氨基叁亚甲基膦酸;同时部分氨基叁亚甲基膦酸的-OH的氧氢键(O-H)也容易发生断裂,并且不同程度的结合2个钠离子产生新物质:氨基叁亚甲基膦酸二钠;或结合5个钠离子产生新物质:氨基叁亚甲基膦酸五钠。氯代有机物结构稳定,半衰期长,容易在通过食物链迁移。且多种氯代有机化合物已经被证实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如自来水消毒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叁氯甲烷等,一些有机氯已经列入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本文证实在相似的消毒杀菌过程同样产生了氯代有机化合物—1-氯氨基叁亚甲基膦酸,虽然目前尚未对产物的化学生物毒性进行进一步验证,但也应同样引起我们的重视。加大对工业冷却循环水排水的监督,同时也应着力继续开发新型绿色无害的工业冷却循环水的添加剂。(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8-05-30)

胡大龙,李美珍,王园园,许臻,姜琪[7](2018)在《强化混凝去除循环水溶解性有机物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水中有机物浓度高易引起微生物滋长和膜污堵,提高循环水利用率必须对其加以处理。采用传统化学分析,结合紫外–可见光谱、凝胶色谱和叁维荧光等手段,研究了强化混凝对循环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1)在0~120 mg/L内,随Fe Cl3投加量增加,混凝对有机物去除率增加;溶解性有机物分子缩合度降低,分子量减小。(2)在Fe Cl3质量浓度为120 mg/L条件下,混凝对总有机碳(TOC)和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去除率分别为54.06%和33.33%;腐殖质类物质C1、C2和蛋白质类物质C3的荧光强度Fmax值分别下降了48.02%、66.38%和22.27%。说明强化混凝可有效降低循环水中有机物浓度,特别是去除难被生物降解的腐殖质类物质效果明显,因而可通过旁流强化混凝处理循环水,提高循环水系统运行稳定性,为循环水进一步进行膜处理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2018年05期)

张怡[8](2017)在《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天津某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为研究对象,研究多种工艺去除有机物使其满足排放标准,最终对粉末活性炭(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解释。水质监测过程中发现该厂叁个来源废水的COD超标,需要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其中,循环冷却排污水的COD贡献率最高,是排放废水中主要的有机物污染来源,确定以此废水作为该热电厂有机物去除的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初步研究,COD抑制剂及Fenton试剂氧化工艺均不适合去除该废水中有机物,而在课题组前期研究中,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运行稳定,去除效果好,故对PAC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去除有机物进行了较深入研究。烧杯试验中,PAC对循环冷却排污水中有机物的吸附以NPOC为表征,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吸附平衡时间在60min以内。根据吸附等温式和累积吸附原则建立了四级逆流吸附-微滤工艺计算方法;小试试验中,当NPOC计算去除率定为50%左右时,实测去除率约为44%,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为12%。出水有机物浓度和PAC投量的误差较大。针对研究中存在计算值和实测值误差问题,设计一组较大PAC投量的小试试验,验证PAC吸附的极端情况,当PAC投加量为0.90g/L时,NPOC实测去除率与计算去除率分别为50.6%和80.8%,相对误差为37.4%。研究其原因,一是各级吸附等温常数相差较大,不能满足吸附等温常数不变的假设;二是PAC对该废水的有机物吸附存在极限,随着PAC投加量增多,去除率变化不明显,导致相对误差越大。同时,试验中发现较严重的膜污染现象,导致膜污染的原因可能是PAC及水中的悬浊物。采取降低出水通量、增加气水比的方式,在处理相同水量时,膜比通量由下降74.9%改善到下降59.2%,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膜污染。同时,上述措施使得膜比通量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7-05-01)

崔山[9](2017)在《炭泥系统循环吸附降解有机物藻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地表水源水受周边环境污染影响的加剧,季节性枯水期使得微污染物质变得更加复杂,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很难保证水厂出水水质要求。高密市孚日自来水厂的原水有机物藻类含量近年来不断增加,亟需升级水厂现有工艺以保证出水水质。研究提出一种新型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理技术——炭泥系统循环吸附降解技术(Carbon-Sludge system Circle Adsorption Bio-degradation technology),简称CSCAB技术。本文主要研究了CSCAB技术对水厂原水的预处理效果。试验研究了系统中生化池的启动、调试与运行,考察了系统对原水CODcr、UV254、氨氮、各藻类指标的去除效果,总结了温度、有机物浓度、pH、停留时间、生物活化炭泥浓度等因素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炭泥系统主要由生物再生池、吸附池、混凝沉淀池和回流系统构成,利用生物活化炭泥的吸附降解特性、生物泥絮凝剂助凝作用强化混凝效果,去除水中有机物、藻类等物质。生物再生池正常运行后,对CODcr、氨氮与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3.09%、33.74%、28.66%;对绿藻、蓝藻、硅藻、隐藻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2.19%、51.89%、50.94%、38.89%。生物活化炭泥的最佳投加体积比为3%。生物活化炭泥分别进入吸附池进行吸附降解、混凝沉淀池炭泥强化混凝,对原水CODcr、UV254、氨氮、藻类细胞总数及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53.99%、44.05%、58.63%、40.14%、56.11%;处理后水中的CODcr、UV254、氨氮、藻类细胞总数及浊度分别为6.83mg/L、0.10 cm-1、0.13mg/L、10331cell/ml、1.58NTU。影响炭泥系统处理效果的因素有温度、有机物浓度、pH、停留时间、生物活化炭泥浓度等。水温变化对系统的处理效果影响较大,温度越高对有机物藻类各指标的去除率越大,温度达到28.4℃时CODcr、氨氮、UV254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冬季采用回流系统适当加温的方式,提高系统冬季处理效果,且能耗较低。原水有机物浓度升高后,生物活化炭泥的吸附降解率也随之升高,且当CODcr浓度为25.74mg/L时,CODcr和藻类的去除率达到67.4%、49.4%。pH对系统的影响较大,酸性较大时(<6.5)系统出水的CODcr、藻类浓度较高,pH在6.5~8.0时,出水CODcr与藻类细胞总数含量较低;当pH上升到8.5时,出水CODcr浓度升高,而藻类细胞总数降低。通过对生物再生池不同停留时间的处理效果试验研究表明,生物再生池最佳的停留时间为10h。生物活化炭泥浓度随着系统的运行不断升高,试验研究表明炭泥浓度在3500~4500mg/L处理效果较好,炭泥浓度过高时可通过适当炭泥外排、调节回流系统等方式降低炭泥浓度,使系统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7-04-01)

[10](2016)在《轮胎循环利用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路线图研讨会在京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行动计划》的通知。9月22日,中国轮胎循环利用协会受邀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路线图"讨论会,并接受委托起草本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行动计划路线图。为切实做好轮胎翻(本文来源于《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6年10期)

有机物料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凝胶色谱和叁维荧光等图谱手段对某电厂循环水系统溶解性有机物(DOM)迁移转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水补充水为地表水时,加酸将循环水补充水碱度由1.53 mmol/L降低至0.83 mmol/L,化学耗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去除率分别为30.40%和23.29%;循环水浓缩倍率5.97,混凝澄清对循环水排污水溶解性COD和TOC去除率分别为30.83%和49.58%,混凝澄清出水有机物可以满足后续膜处理对进水有机物的要求。循环水补充水和循环水排污水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288×10~6和189×10~6g/mol,循环水排污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小于循环水补充水;加酸降低pH和混凝去除的主要是大分子有机物,但混凝去除有机物的分子量范围更广。循环水系统DOM主要的荧光物质为类腐殖和类色氨酸,相对于类色氨酸,降低pH和混凝过程对类腐殖质这类有机物的去除率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物料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记者,张清.乐山(五通桥)盐磷化工循环产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试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N].乐山日报.2019

[2].王园园,曹松彦,韩霜,蒋路漫,黄万启.循环水系统溶解性有机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J].应用化工.2019

[3].李平.创新机制助民生聚力攻坚亮速度[N].台州日报.2018

[4].蔡进功,韦海伦,季俊峰,朱晓军,徐敏.基于蒙脱石吸附有机物的稳定性实验探讨边缘海DOC循环的意义[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朱兆亮,崔山,葛孝新,任仰龙,赵桂云.炭泥生物再生系统循环吸附降解有机物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8

[6].于雅东.工业冷却循环水系统中氯代有机物产生机理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8

[7].胡大龙,李美珍,王园园,许臻,姜琪.强化混凝去除循环水溶解性有机物特性研究[J].中国电力.2018

[8].张怡.热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研究[D].天津大学.2017

[9].崔山.炭泥系统循环吸附降解有机物藻类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

[10]..轮胎循环利用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路线图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2016

论文知识图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年度变化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年度变化红壤稻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变化趋势2 添加有机物料对水稻土 Cu (II) 吸附和...监测试片的腐蚀形貌之一生可」卜循J不农月卜劣屏a位黑路与枯犬...

标签:;  ;  ;  ;  ;  ;  ;  

有机物料循环论文_记者,张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