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转移论文_曹鹏飞,贺波勇,刘景勇,彭祺擘

导读:本文包含了轨道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轨道,流形,小行星,推力,空间站,近地点,轨迹。

轨道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曹鹏飞,贺波勇,刘景勇,彭祺擘[1](2019)在《地月L2点空间站转移轨道设计与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低运输成本的未来地月L2点Halo轨道空间站补给任务轨道转移问题,研究了基于不变流形和月球借力的间接转移轨道设计方法及轨道参数特性。首先建立了叁脉冲从近地停泊轨道出发到Halo轨道的间接转移轨道设计模型;然后提出了二体解析初值搜索和局部梯度优化相结合的串行优化方法,并采用圆型限制性叁体问题模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与快速性;最后,通过大量仿真算例分析了间接转移轨道参数特性。结果表明不变流形插入点相位和Halo轨道幅值对间接转移轨道燃料消耗影响较大,而月球借力高度影响则比较小。(本文来源于《载人航天》期刊2019年06期)

贺波勇[2](2019)在《环月极轨空间站地月转移轨道建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月极轨空间站是未来私人月球旅游和全月面到达的有效途径之一,空间站补给任务的完成需要高精度两脉冲燃料最优转移轨道设计建模与求解方法。文章基于逆向数值积分思路提出了一种两脉冲地月转移轨道快速设计模型,设计了能使用通用非线性规划算法计算的轨道优化搜索设计模型框架,最后利用黄金分割策略来快速计算燃料最优轨道解。仿真算例分析了两脉冲地月转移轨道近月制动点位置与转移时长的特性关系,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控制与信息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王旭生,彭玉明,陆希,施伟璜,张伟[3](2019)在《面向工程约束的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深空探测任务中电推进系统需要设置多个工作点、推力分级输出的需求,研究多模式电推进约束下的小行星探测转移轨道优化设计问题,分析推力分档对转移轨道的影响,建立小推力转移轨道动力学模型和优化模型;提出一种基于直接法的轨道优化策略,包括优化模型离散化、初值生成、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进行局部优化,并引入粒子群(PSO)算法搭配SQP算法提高初值的搜索效率和解的全局最优性;通过一次火星借力交会颖神星(1974 QU2)为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优化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多模式约束下的小推力转移轨道优化设计问题,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在工作功率区间内,增加推力档数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燃料消耗量,缩短推力器的开机时间,同时在非工作功率区间内应避免无效的分档.(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9年08期)

祝颖,陈洪斌[4](2019)在《基于分子轨道隐式溶剂H_2O下苏氨酸的电荷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子轨道(MO)和自然跃迁轨道(NTO)成分计算分子片段间的电荷转移.先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CAM-B3LYP方法,在6-31G(d)基组水平上优化隐式溶剂H2O下苏氨酸(Thr)分子的几何构型,再在相同理论方法下进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的电子激发计算,给出隐式溶剂H2O下Thr分子体系电子激发过程中片段间电荷转移特征的对比结果.结果表明:在S1~S5激发态中,仅S2中有一对MO32→MO33跃迁轨道占绝对优势,可通过分析该轨道的成分讨论电荷转移;其他激发态可通过NTO分析方法讨论电荷转移;S0向激发态S1,S3和S4电荷转移的主要贡献为NTO32→NTO33轨道,与Hirshfeld和Becke方法的定性结果一致,定量结果略有差别.(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申,熊淑杰[5](2019)在《基于电推进卫星飞往Halo轨道的转移轨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推进及轨道力学的特性实现节能优化,将限制性叁体问题中的稳定不变流形与小推力轨道优化相结合,研究全电推进卫星从地球停泊轨道飞向日地拉格朗日L2点Halo轨道的低消耗转移轨道.航天器的转移轨道分为逃逸段、拼接段与无动力滑行段.在逃逸段卫星沿速度方向加速脱离地球引力,拼接段采用Radau伪谱法进行优化,使航天器以最短时间到达目标Halo轨道的稳定不变流形上,随后航天器电推进系统关机,沿稳定不变流形无动力滑行至目标轨道.基于雅克比积分常数给出拼接段轨道初始猜测值,以先提高切向方向航天器能量避免了全程优化离散点过多难以求解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收敛速度较快,对平动点工程任务的初期轨道特性计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彬,杨洪伟,李爽,尤伟[6](2019)在《基于不同动力引力辅助模型的木星转移轨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木星转移轨道设计中动力引力辅助模型选择问题展开了研究。首先,介绍了近心点机动和甩摆后机动2种动力引力辅助模型,给出了2种模型下最优脉冲机动速度增量的解算方法;然后,基于动力引力辅助模型,提出了包含引力辅助的行星际转移轨迹初始设计方法;最后,以木星探测任务转移轨迹设计为例,对比了不同动力引力辅助模型下探测器的燃料消耗情况。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甩摆后机动方式,近心点轨道机动方式更加节省燃料。基于近心点机动引力辅助模型,最终完成了金星-地球-地球引力辅助序列的木星转移轨迹初始设计,为我国未来采用引力辅助方式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9年03期)

谢小银[7](2019)在《理论研究分子轨道调控对DSSCs染料分子光吸收和能量转移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石化资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消耗导致过去的一百多年以来排放了难以估量的二氧化碳。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不断侵蚀着这颗星球上生物的生存空间,人类也无法独善其身。近年来,绿色替代能源的研发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尤其以太阳能电池发展与应用最受瞩目。而其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为代表的新型电池的发展最被看好。虽然DSSCs器件转换效率(5~13%)尚不能与已被商业化应用数十年的硅基(单晶硅及多晶硅)光伏器件动辄10-24%相比,但其选用原料成本低廉且较为无毒,加上可运用印刷技术的简单制造设备,制造成本仅为硅基太阳电池的5~10%,同时DSSCs转换效率不受日照角度影响,转换效率随温度上升而增加,因此未来竞争力也会将优于硅基太阳能电池。对于DSSCs来说,影响器件性能的最关键因素莫过于所使用的染料敏化剂了,理想的敏化剂应该有一个合适的HOMO/LUMO能隙,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匹配太阳光谱吸收尽可能多的太阳光子并激发产生尽量多的电子空穴对。另外,敏化剂的电子结构还能够影响激发态电荷在分子内输运性质,理想的敏化剂分子能够对激子产生足够大推动力来促使电子和空穴分离从而产生有效电荷。同时驱动电荷向相反方向转移形成光电流。本论文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本研究手段,对一系列D-π-A有机染料分子的电子结构及分子内电荷传输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结合相关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些普适的染料分子设计方案。研究过程中,除了研究敏化剂分子的独立个体特性,还通过对电荷密度差分、态密度、及电子注入驱动力的分析,深入研究了敏化剂分子与半导体结合体系界面间吸附和电荷转移特性,从理论角度对染料敏化剂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和预测。希望本研究工作能够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尤其是敏化剂分子的合成和制备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该论文的第一章为前言,介绍了太阳能电池尤其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过程,简要介绍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结构和光电转换原理,综述了现有的设计和合成高性能敏化剂的方案,阐明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为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理论基础的进行阐释,主要包含了量子力学基础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近似解方法以及计算方案;此外,本论文还对研究工作过程中所有理论分析手段进行了介绍。包括对染料分子几何构型、电子结构、电荷转移特性、染料与氧化还原电对间的作用以及染料-二氧化钛界面特性等方面进行计算和分析。我们借助这些理论测试手段及评价方方法,深入地揭示了通过对敏化剂分子构型进行调整最终是如何影响DSSCs的性能,提出高性能染料敏化剂分子的设计的普适原则。希望这些设计原则,能够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叁、四和第五章是对我们所设计的高性能敏化剂的方法和原则的具体研究过程和方法手段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我们将高效有机异质结光伏器件电子给体材料分子中共轭单元应用到具有D-π-A结构的DSSCs中作为光电子传输载体π桥。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探究了染料分子π桥上三种共轭单元重复数量对于这类DSSCs分子的光子吸收和转移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π共轭延长能够改善吸收强度,但是吸收峰位置变化却有差异。主要是吸收峰位置变化程度Ppv<P3ht<Ptb7。这是因为通过变化Ppv基团的数目,HOMO轨道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而LUMO基本上没有变化,因而Ppv系列的染料吸收峰位置没有显着变化,相对于P3ht和Ptb7系列来说。同时我们还证实,P3ht的引入有利于改善分子内电荷转移效率,而Ppv和Ptb7系列中π共轭的延长使分子内电荷转移效率降低。随后我们选取有实验数据的D-π-A染料XY1和D35作为参照构型,来研究具有吸收光谱互相补充的染料组合对器件的效率的提升作用。众所周知,提高DSSC效率的策略有很多,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光的收集,即扩大光谱吸收范围和/或提高光谱吸收强度。在这一章,我们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设计并研究了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谱互补的D-π-A有机染料组合。研究了电子性质,包括前线分子轨道、分子内电荷转移、吸收光谱等。结果表明,B1染料与XY1染料具有最佳的吸收波长互补性,相应地在太阳光谱的350-450纳米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采光效率。因此,我们能够籍以此理论结果预测,以B1和XY1为敏化剂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比参考文献中的XY1和D35染料的组合更高。最后,我们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对高效D-π-A有机染料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探索。具体地说,我们对两种噻吩[3,2-b]二苯并噻吩π桥D-π-A有机染料SGT129和SGT130进行了几何优化和电子结构和吸收光谱计算,这两种染料在与TiO_2半导体结合前后表现出显着的效率差异。计算结果表明,电子供体与π桥之间的共面结构能够有效地增强电子转移,从而促进SGT130分子内电荷从电子供体转移到受体基团。SGT130的吸收光谱由于带隙的减小而展宽并发生红移。较高的采光效率、有利的分子内电荷转移、TiO_2半导体中导带边缘的较大位移以及在TiO_2导带中注入的电子与电解质之间的慢电荷复合解释了SGT130优于SGT129的效率。以SGT130为参考染料,通过对含富电子和吸电子部分的π桥基团进行改性,进一步设计了四种新型染料1-4。从影响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的理论参数来看,所有染料在界面电荷转移和光捕获效率方面均优于SGT130,并且TiO_2导电带边缘的位移较大。我们的理论研究有望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应用中基于TBT的D-π-A有机染料的分子改性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在第六章,对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包括对截至当前所取得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及在投工作的介绍,另外还对未来的工作做出规划。(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申,熊淑杰[8](2019)在《基于电推进卫星飞往平衡点的转移轨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航天器飞往日地拉格朗日点的转移轨道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稳定不变流形的直接配点方法。首先对小推力轨道及限制性叁体问题进行建模,研究其从地球停泊轨道出发至绕日地L2点Halo轨道的转移轨道。然后基于限制性叁体问题的雅可比积分常数寻找推力段与滑行段轨道的拼接点,优化航天器螺旋上升轨道。最后,仿真分析及计算表明,直接法优化小推力轨道具有收敛速度快且对初值猜测不敏感等优点,并且相比于化学推进,小推力推进在节约燃料方面优势明显。(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王铮[9](2019)在《什么是卫星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是近地点在1000公里以下、远地点为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6000公里高)的轨道,一般发射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都是借助这个轨道的。卫星被送得越高需要的能量越大,如果先进入高度较低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近地点,并且水平飞行速度比较快,等它沿着椭圆轨道来到远地点(速度也越来越慢),再进行加速,达到在地球同步轨道高度(36000公里高)(本文来源于《太空探索》期刊2019年03期)

王旭生,施伟璜,王伟,彭玉明[10](2019)在《基于脉冲初值的小推力转移轨道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小推力转移轨道优化过程往往忽略初值多样性的现状,研究了基于不同脉冲初值的小推力转移轨道优化问题。基于直接法的离散思想建立了小推力转移轨道优化模型,提出了基于粒子群和序列二次规划的组合优化算法,以地球1∶1共振近地小行星2016HO3交会任务为例,将3种典型的脉冲轨道作为初值设计了燃料最优小推力转移轨道。仿真结果表明:3种初值轨道优化得到了2个小推力转移发射窗口,两者燃料消耗差距不超过6%。不同的初值对小推力轨道的整体性能指标影响较小,但开关机时刻和推力方向的变化会产生较大差异,从而得到不同的最优控制曲线。(本文来源于《上海航天》期刊2019年01期)

轨道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月极轨空间站是未来私人月球旅游和全月面到达的有效途径之一,空间站补给任务的完成需要高精度两脉冲燃料最优转移轨道设计建模与求解方法。文章基于逆向数值积分思路提出了一种两脉冲地月转移轨道快速设计模型,设计了能使用通用非线性规划算法计算的轨道优化搜索设计模型框架,最后利用黄金分割策略来快速计算燃料最优轨道解。仿真算例分析了两脉冲地月转移轨道近月制动点位置与转移时长的特性关系,并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轨道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曹鹏飞,贺波勇,刘景勇,彭祺擘.地月L2点空间站转移轨道设计与特性分析[J].载人航天.2019

[2].贺波勇.环月极轨空间站地月转移轨道建模与优化[J].控制与信息技术.2019

[3].王旭生,彭玉明,陆希,施伟璜,张伟.面向工程约束的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9

[4].祝颖,陈洪斌.基于分子轨道隐式溶剂H_2O下苏氨酸的电荷转移[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5].王申,熊淑杰.基于电推进卫星飞往Halo轨道的转移轨道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19

[6].杨彬,杨洪伟,李爽,尤伟.基于不同动力引力辅助模型的木星转移轨道设计[J].上海航天.2019

[7].谢小银.理论研究分子轨道调控对DSSCs染料分子光吸收和能量转移特性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

[8].王申,熊淑杰.基于电推进卫星飞往平衡点的转移轨道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

[9].王铮.什么是卫星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J].太空探索.2019

[10].王旭生,施伟璜,王伟,彭玉明.基于脉冲初值的小推力转移轨道优化研究[J].上海航天.2019

论文知识图

量子点-菁染料荧光探针的荧光光谱量子点给予体和菁染料受体的光致发光...在C∞v对称性下得到的HCNS活化空间的...吸附在四种不同活性位置上的局域态...过渡金属3d轨道(e2,e1和a1)和碳原子...碱金属原子吸附在B80P位时碱金属和B原...

标签:;  ;  ;  ;  ;  ;  ;  

轨道转移论文_曹鹏飞,贺波勇,刘景勇,彭祺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