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间距论文_潘阿锁

导读:本文包含了层间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距,煤层,工作面,适应性,支架,散体,采区。

层间距论文文献综述

潘阿锁[1](2019)在《层间距可调节双层轿厢高速电梯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双层轿厢等方面的描绘,突显出双层轿厢高速电梯的重要性;经过对层间距可调节双层轿厢高速电梯构造的解析,对认证标准的研究,从而熟知双层轿厢的结构特征;经过对驱动调节机构在强度、传动、润滑、维护等方面的设计改进,设计出可调节双层轿厢高速电梯,并进行权威试验论证,证明可调节双层轿厢电梯的结构是安全可靠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梯》期刊2019年21期)

杜龙飞,赵铁林,薛吉胜,樊克松[2](2019)在《16 m层间距下部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增子坊煤矿16 m层间距煤层群开采现状,以8109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到上覆5号煤层综放开采影响的下位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结果显示:增子坊煤矿16 m近距离煤层开采,下位煤层8109放顶煤工作面基本顶最小周期来压步距5.3 m,最大17.9 m,平均13.9 m;基本顶最大来压动载系数2.38,最小1.12,平均动载系数1.48;各支架工作阻力压力值大致呈正态分布,大多处于4 000~7000 kN;工作面中部初撑力显然大于上下两端初撑力,放顶煤工作面初撑力平均值为2 629 kN,占额定初撑力的45%;各支架前后柱受力比较均匀,差别较小,前柱受力平均20.63 MPa,后柱平均19.21 MPa,液压支架总体性较好适应。(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9年10期)

黄昆[3](2019)在《云冈矿薄煤层开采不稳定层间距顶板破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薄煤层开采中不稳定层间距顶板破断规律,以云冈矿841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力学结构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计算,现场实施检验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薄煤层不稳定层间距煤层开采顶板破断符合散体破坏结构,岩块发生散体失稳滑落。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顶板结构强度低,无支撑作用,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顶板持续冒落,矿压显现微弱。通过对现场数据采集分析矿压规律,确定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25.5 m,周期来压步距为21m,矿压变化规律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杨利东[4](2019)在《近距离煤层开采不同层间距对采场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近距离煤层开采时采场的应力和塑性区变化特征,采用FLAC3D软件分别建立层间距为2、4、6、8、10、12 m时的数值模拟模型,分析工作面开采后的垂直应力场、水平应力场和塑性区的特征。结果表明,垂直应力和剪应力影响范围较大,水平应力影响范围较小;采场围岩的最大垂直应力集中在煤柱及煤柱下部底板,层间距越大,应力集中系数越小,随着距煤柱中心线距离增加,垂直应力先增加后减小;不同层间距下采场围岩塑性区分布范围相差较小,采场顶板塑性区范围大于采场底板塑性区范围。(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岳俊杰[5](2019)在《超大层间距联合开采设计在宁武煤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大层间距煤层一般采用分层布置方式,但对于宁武煤田的倾斜煤层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煤层倾角较大的特点,进行煤层间采区巷道的联合布置,实现一条区段集中联巷服务四条顺槽,降低准备巷道工程量,实现集约生产,为矿井"一优叁减"创造条件。(本文来源于《山西煤炭》期刊2019年03期)

李泽[6](2019)在《层间距对“上垮-下柱”复合残采区中层弃煤矿压显现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煤炭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而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保有量日趋减少,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对复杂条件下的遗煤资源进行开采,其中复合残采区中层弃煤在我国许多矿区广泛赋存,中层弃煤采场岩层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层间距是影响中层弃煤顶底板破坏情况的主要因素。由于煤层间距的不同,会导致中层弃煤采场围岩矿压显现的差异,进而影响中层弃煤的安全开采,只有掌握不同层间岩层厚度条件下的中层弃煤采场矿压显现规律,才能对类似条件下的开采起到广泛的指导作用,为矿压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大同煤矿集团晋华宫煤矿“上垮-下柱”复合残采区中层弃煤为研究对象,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不同层间岩层厚度条件下中层弃煤采场岩层的应力分布、移动变形和覆岩结构形式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层间距与顶底板岩层破坏情况的关系,从层间距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中层弃煤可采性的评价方法,进而完善复合残采区中层弃煤安全开采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中层弃煤采场围岩应力分布的层间距效应主要表现在:随着下位层间距的增大,卸压区范围随之减小、应力集中区范围随之增大,下位层间距为30m时应力集中系数最小并且卸压效果好;上位层间距主要对煤柱上方位置的应力分布影响显着,上位层间距为12m时应力集中系数最小。(2)中层弃煤采场围岩移动变形的层间距效应主要表现在柱采区域上方的位置,而对遗留煤柱上方岩层影响不大:中层弃煤最大下沉量的变化速率随下位层间距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下煤层采动对中层弃煤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中层弃煤的最大位移量随上位层间距的增加而减小,但是下沉量的变化速率不同,当上位层间距大于9m时,变化速率显着增加。(3)中层弃煤采场围岩结构的层间距效应表现在:下位层间距主要影响中层弃煤底板的结构形式,当下位层间距大于30m时,下控制层受到上下煤层及中层弃煤多重采动影响,仍然能够控制上覆岩层的运移,稳定性良好。在下位层间岩层和遗留煤柱稳定的情况下,随着中层弃煤的开采,不同上位层间距对顶板的垮落特征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上位层间距大于12m时,上位层间岩层不发生破断,形成“岩一矸”类拱结构;在上位层间距小于12m时,上位层间岩层出现垮落、破断现象,通过简化模型,分析支架控顶距与直接顶抗拉强度的关系,得到上位层间岩层的最小厚度hx为hx≥(?)。(4)根据下位层间距与坚硬岩层破断距的关系,得到中层弃煤底板存在下控制层结构的临界下位层间距h0,即h0=h·(lmax/Lmax)2;根据上位层间岩层厚度与破坏深度的关系,得到中层弃煤顶板存在上承载层结构的临界上位层间距[h0],即[h0]=[h0]= X·cosφ/2cos(π/4+φ/2)e(π/4+φ/2)tanφ。(5)从层间距的角度出发,将复合残采区中层弃煤顶底板的结构形式归纳为叁种类型:下控制层不稳定、下控制层稳定但上承载层不稳定、下控制层上承载层均稳定。进一步形成了“上垮-下柱”复合残采区中层弃煤可采性评价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黄艳艳[7](2019)在《层间距宽化的MX_2纳米片的合成和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结构过渡金属二硫属化合物(MX_2)具有合适的氢吸附自由能、酸性环境中良好的稳定性和独特的双硫族化合物的电子结构等优点,在电催化析氢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少层二维MX_2纳米片结构在电催化析氢过程中有利于暴露出丰富的活性位点。本论文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制备出了高效的电催化剂MX_2(M=W,Mo,V;X=S,Se)纳米片,它们具有超宽的层间距和丰富的缺陷。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报道一种一步到位液相法合成MoSe_2纳米片组装形成的管状结构材料和WS_2纳米片组装形成的短棒状结构材料作为高效析氢催化剂。新鲜制备的MoSe_2和WS_2纳米片都具有显着宽化的层间距,其中MoSe_2纳米片的厚度为4-7 nm,相邻两层间的(002)晶面间距宽化至1.05 nm,比块状MoSe_2的层间距0.646 nm增大了62.5%;而WS_2纳米棒的长度为1μm,直径在300-500 nm,(002)晶面间距宽化至0.98 nm,比其对应的块状材料层间距0.618 nm扩大了58.6%。同时引起MoSe_2和WS_2纳米片层间距变宽的插层物质(溶剂中的辛胺分子)还会吸附在纳米晶的表面,阻碍定向晶体的部分生长,导致基面无序的准周期构型形成,产生大量的缺陷。超宽的层间距为氢离子的嵌入与脱出提供了更快的速度,丰富的缺陷提供了更多的反应表面积,两者共同协调使MoSe_2和WS_2纳米片展现了优异的催化性能。与非宽化的MoSe_2和WS_2纳米片催化剂相比,层间距宽化的MoSe_2和WS_2纳米片显示了更低的起始电位(82和69 mV)和塔菲尔斜率(51和55 mV/dec)。2.通过简单溶剂热法制备的金属相1T-VS_2样品的形貌类似于花状,由许多的纳米薄片团簇而成。该纳米片的(001)晶面显示出了宽化的层间距,最大可达0.95 nm,与块状VS_2材料(0.575 nm)相比膨胀了62.5%的间距。并且新鲜制备的VS_2纳米片中含有V~(2+),实现钒元素的自掺杂使得钒与硫的原子比变成1/1.65,产生了大量的不饱和硫,同时最外层的硫原子可能会受到插入的钒原子的干扰,导致V-S键的平均键距变长,进而使得边缘位置容易产生丰富的缺陷,增加了更多的活性位点。新鲜制备的VS_2纳米片催化剂的起始电位仅为13 mV,塔菲尔斜率仅为35mV/dec,优异的析氢性能几乎接近于铂电极。(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徐敦立[8](2019)在《采空区下软岩小层间距顶板煤巷掘进支护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顶板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特别是软岩顶板、采空区下掘进更是难上加难,本文对该条件下的掘进施工进行探索。(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9年04期)

高峰,赵铁林[9](2018)在《24m层间距下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南阳坡煤矿24m层间距多煤层开采现状,以8807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到上覆3号煤层开采影响的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结果表明:8807综放工作面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最小为5m,最大为23. 7m,平均为12. 7m;基本顶周期来压最大动载系数为1. 71,最小为1,平均动载系数为1. 27;各支架工作阻力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大部分处于7000~12000kN;工作面中部初撑力明显大于上部和下部的初撑力,整个工作面初撑力平均为6401kN,约为支架额定初撑力的63. 4%;各支架前后柱受力比较均匀,差别较小,前柱受力平均28. 67MPa,后柱平均25. 68MPa,液压支架总体适应性较好。(本文来源于《煤矿开采》期刊2018年06期)

郭飞龙[10](2018)在《近层间距平行煤柱下工作面安全开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1工作面基本情况同煤集团忻州窑矿14~(-3#)层东叁盘区8503工作面(如图1)上覆8-14 m为14~(-2#)层8502、8504采空区及两工作面隔离煤柱(煤柱宽44.3 m)。如果为避开上覆煤柱,则8503与8501工作面留设煤柱至少在60m以上,严重浪费资源,为此我矿将8503工作面与相邻8501采空区留设15 m宽煤柱,其中5503临空巷与上覆煤柱边缘留设8 m距离,在8503工作面搬家稳装期间,5503巷受煤柱迭加应力影响共断裂锚杆10(本文来源于《矿业装备》期刊2018年06期)

层间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增子坊煤矿16 m层间距煤层群开采现状,以8109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到上覆5号煤层综放开采影响的下位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结果显示:增子坊煤矿16 m近距离煤层开采,下位煤层8109放顶煤工作面基本顶最小周期来压步距5.3 m,最大17.9 m,平均13.9 m;基本顶最大来压动载系数2.38,最小1.12,平均动载系数1.48;各支架工作阻力压力值大致呈正态分布,大多处于4 000~7000 kN;工作面中部初撑力显然大于上下两端初撑力,放顶煤工作面初撑力平均值为2 629 kN,占额定初撑力的45%;各支架前后柱受力比较均匀,差别较小,前柱受力平均20.63 MPa,后柱平均19.21 MPa,液压支架总体性较好适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间距论文参考文献

[1].潘阿锁.层间距可调节双层轿厢高速电梯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电梯.2019

[2].杜龙飞,赵铁林,薛吉胜,樊克松.16m层间距下部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分析[J].能源与环保.2019

[3].黄昆.云冈矿薄煤层开采不稳定层间距顶板破断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9

[4].杨利东.近距离煤层开采不同层间距对采场影响分析[J].煤炭与化工.2019

[5].岳俊杰.超大层间距联合开采设计在宁武煤田的应用[J].山西煤炭.2019

[6].李泽.层间距对“上垮-下柱”复合残采区中层弃煤矿压显现的影响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7].黄艳艳.层间距宽化的MX_2纳米片的合成和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8].徐敦立.采空区下软岩小层间距顶板煤巷掘进支护工艺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

[9].高峰,赵铁林.24m层间距下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分析[J].煤矿开采.2018

[10].郭飞龙.近层间距平行煤柱下工作面安全开采技术[J].矿业装备.2018

论文知识图

通过水热处理形成纳米结构的形貌相...(a,b)0.5%Ni和(d)10%Ni的催化剂合成C...晶体结构示意图蒙脱石晶体结构近距煤层各层由同一工作面采出Fig1.2...叉指电极湿度传感器光学照片

标签:;  ;  ;  ;  ;  ;  ;  

层间距论文_潘阿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