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交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效应,认知,联立方程,张量,动画,中原。
空间交互论文文献综述
谢文芳,周韬[1](2019)在《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产业空间布局及其交互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是不同发展水平的都市圈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的空间交互与迭加的经济区域。城市群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功能及创新等方面,城市群经济增长需要从要素投入、产业布局、空间异质性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引入空间权重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对资本积累的依赖程度较高,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较弱,创新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基于空间和产业的多维价值链,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城市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升级效果不明显。中原城市群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在发展中应体现柔性化、层次化、多样化和多核化的发展理念和推进措施,各城市内部形成"中心+组团"发展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开放协同和功能完备的城市体系,加速推动空间效应的形成和提升,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杨静,王圣音,高勇,张晶[2](2019)在《场所视角下的城市空间交互态势特征分析——以北京市六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中场所在空间区位用地功能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场所中的交互模式具有特定的规律性。该文从场所视角,利用大众点评POI数据及出租车上下车点对(OD)数据,构建"场所(O)-场所(D)-时间(T)"时空立方体,运用非负张量分解方法对时空立方体进行分解,从一阶静态维度与二阶动态维度综合提取城市场所间交互模式,并分析其态势特征。结果表明:静态特征侧重展现上下车活动的强度变化特点,工作日与休息日分别呈现6种模式,工作日交互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休息日无明显模式特征的场所较多;动态特征重点展示空间交互流时空分布特点,工作日与休息日分别呈现3种模式,工作日场所间交互流量大,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休息日交互流夜间分布比重较大,呈现出深夜娱乐的特点。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城市空间异质性以及辅助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宫雪[3](2019)在《以样板间为例分析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交互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更多富有科技感的元素受到追捧,其中交互式的室内设计为装修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但在目前的地产家装行业中,企业对样板间的设计感重视不足,导致样板间的装修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使顾客有明显的距离感,且细节设计不到位,往往是生搬硬套。因此,文章着重介绍交互设计的概念及室内设计的要点,针对目前房地产企业在样板间装修设计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本文来源于《大观》期刊2019年11期)
李敏,郭群群,雷育胜[4](2019)在《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吸引科技人才集聚,科技人才集聚呈现的空间差异性又影响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现有研究对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互动关系忽略了空间因素,难以全面刻画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复杂关系。采用我国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实证考察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存在显着双向促进作用;科技人才集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之间存在负向空间交互效应。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22期)
张莉,吕微露[5](2019)在《交互性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化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眼界逐渐变得开阔,对新事物的探求与体验感知需求被放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是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公共场所,大众越来越希望能通过交互体验的方式来获得愉悦。文章通过对交互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构成要素、趋势与功能的解析,提出交互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的方向,包括参与式空间交互、互动体验式空间交互和服务式交互叁个方面,为交互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提供理性参考。(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9年10期)
孙娜,刘政永,王健[6](2019)在《京津冀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空间交互效应分析及对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深化金融与科技的交互融合,是京津冀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京津冀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空间交互效应,探索京津冀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互动发展的对策,为京津冀科技金融发展提供有益建议。(本文来源于《统计与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熊钰,雷会霞[7](2019)在《行为-环境耦合效应下的社区交互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西安铁路局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交互空间在日常生活中承载了个人和社会群体的行为活动,是作为集体空间的价值以及体现归属感、凝聚力的生活场所。本文基于行为-环境耦合效应的视角,以铁路局社区为例,调研社区的点线面状交互空间。采用社会调研法、综合评价法对社区交互空间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将社区交互空间赋予历史、情境、人文等社会层面的含义,依据居民行为活动的必要性、自发性、社会性特征剖析人的行为与居住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缔造美好人居环境过程中社区交互空间存在的问题与成因。通过细分空间场所、景观分层优化、营造社会交互场所、社会元素的整合等微更新策略优化社区交互空间,以期达到行为-环境搞合效应的最大化,进一步促进居民的情感融合,营造有情感的居住环境,塑造有活力的交互空间。(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期刊2019-10-19)
高鹏,陈玲玲,宋朝伟[8](2019)在《高校学生校园空间活动和认知交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环境认知和空间行为的交互影响是行为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认知地图和问卷调查方法采集学生校园活动与认知数据,运用GIS插值技术模拟学生校园活动和认知强度空间分布,通过SPSS软件对两者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学生空间认知和活动强度整体分布趋势相似,距离宿舍区越远,强度越低,但在重要且强制型功能设施周围存在孤岛效应;空间活动和认知强度之间存在相关系数为0.963 3的一元叁次函数关系;在中低活动强度区域,学生的认知强度均高于活动强度,低活动强度的认知效力高于高活动强度。(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卫亚棵[9](2019)在《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的虚拟现实交互展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VR技术的崛起与虚幻引擎的发展,不仅使游戏产业进入新纪元,而且也给影视动画和室内外建筑漫游设计展示行业带来了福音。UE4(Unreal Engine)虚幻引擎的诞生,实时渲染技术取代了传统叁维软件的离线渲染,画面效果基于真实物理环境计算更加真实。(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40期)
杨垚,权林玉[10](2019)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使人之间的交流频繁、人与物的互动丰富。本文从交互理念入手,以技术为导向,以装置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和城市景观艺术为依托,对交互设计的概念、形式进行阐述。分析交互设计理念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进而论证交互设计在人工智能帮助下,创造新颖的城市环境、多元的生活空间,提高参与者的互动体验感。为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进行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25期)
空间交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中场所在空间区位用地功能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场所中的交互模式具有特定的规律性。该文从场所视角,利用大众点评POI数据及出租车上下车点对(OD)数据,构建"场所(O)-场所(D)-时间(T)"时空立方体,运用非负张量分解方法对时空立方体进行分解,从一阶静态维度与二阶动态维度综合提取城市场所间交互模式,并分析其态势特征。结果表明:静态特征侧重展现上下车活动的强度变化特点,工作日与休息日分别呈现6种模式,工作日交互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休息日无明显模式特征的场所较多;动态特征重点展示空间交互流时空分布特点,工作日与休息日分别呈现3种模式,工作日场所间交互流量大,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休息日交互流夜间分布比重较大,呈现出深夜娱乐的特点。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城市空间异质性以及辅助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具有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交互论文参考文献
[1].谢文芳,周韬.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产业空间布局及其交互效应研究[J].特区经济.2019
[2].杨静,王圣音,高勇,张晶.场所视角下的城市空间交互态势特征分析——以北京市六环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3].宫雪.以样板间为例分析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交互设计[J].大观.2019
[4].李敏,郭群群,雷育胜.科技人才集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空间交互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5].张莉,吕微露.交互性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探索[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
[6].孙娜,刘政永,王健.京津冀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空间交互效应分析及对策建议[J].统计与管理.2019
[7].熊钰,雷会霞.行为-环境耦合效应下的社区交互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西安铁路局社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更新).2019
[8].高鹏,陈玲玲,宋朝伟.高校学生校园空间活动和认知交互研究[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卫亚棵.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的虚拟现实交互展示研究[J].智库时代.2019
[10].杨垚,权林玉.人工智能背景下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J].居舍.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