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峰: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变化及特点论文

赵玉峰: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变化及特点论文

近年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在流动方向和结构上变化较大。按照“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1 5 周岁及以上流入人口”(个别年份流动人口的年龄限制在15-69岁)的流动人口口径,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2010-2016)调查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西部12省(市、区)数据分析表明:近年来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从方向上看,以乡—城流动为主但逐步减少,省内跨市流动增加,地区内部流动为主;从结构上看,性别结构逐步优化,年龄结构趋于老化,民族结构“汉减少增”,教育结构不断改善。

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向变化

(一)乡城流动为主但逐步减少

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中,农业户籍人口占绝大多数。2010—2016年,农业户籍流动人口中占比保持在80%以上。这表明,乡—城流动是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主流。

从总体变化看,农业户籍与非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占比此消彼长。2010—2016年,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占比从84.21%减少到82.27%,非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占比从15.69%增加到17.69%。这表明,西部地区乡—城流动人口在减少,城—城流动人口在增加。

(二)省内跨市流动增加

整体来看,跨省流动人口占比最高,其次是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再次是市内跨县流动人口。2010—2016年,跨省流动人口占比在40%左右,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占比向40%逼近,市内跨县流动人口占比在25%左右波动。

从总体变化看,跨省、市内跨县、跨境流动人口占比减少,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占比增加。2010—2016年,跨省、市内跨县流动人口占比分别从41.11%、22.74%减少到39.85%、20.39%,可能与省外发达省份、市内发达区县对流动人口吸引力下降有关;省内跨市流动人口占比从36.15%增加到39.74%,可能是省内人口向较发达市集聚。2011—2016年,跨境流动人口占比从0.07%减少到0.01%。

男女比例趋于均衡,与人口流动家庭化有关。整体来看,2010—2016年,2个以上家庭成员同住的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重合计在70%以上,3个家庭成员同住的在流动人口中所占比重在30%上下波动。从总体变化看,1—2人流动的流动人口所占比重逐步减少,3—6人流动的流动人口所占比重逐步增加。这其中,夫妻二人是主体,因此会优化性别结构。

薄层鉴别结果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处,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色谱在相应位置处无干扰(图1)。

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中青壮年人口占据主流。30—39岁年龄段流动人口占比最高,其次是20—29岁年龄段,再次是40—49岁年龄段,三者合计达到80%以上。其中,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在西部占据主流,合计占比达到60%左右。

表1 西部地区流动人口户口类型(2010-2016年) (%)

户口类型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农业 84.21 84.71 84.91 84.59 83.36 83.56 82.27非农业 15.69 15.23 14.84 15.28 16.65 16.27 17.69其他 0.09 0.06 0.25 0.13 0 0 0.04

表2 西部地区流动人口流动范围(2010-2016年) (%)

流动范围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跨省 41.11 44.13 43.68 39.65 42.1 38.71 39.85省内跨市 36.15 31.26 33.12 32.96 31.84 34.69 39.74市内跨县 22.74 24.54 23.2 27.39 26.06 26.59 20.39跨境 0.07 0.01 0.01

图1 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意愿流动方向(2016年)

(三)西部地区的内部流动为主

从总体变化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2011—2016年,20岁以下、20—29岁年龄段、30—39岁年龄段、40—49岁年龄段流动人口占比总体减少,可能与西部地区对年轻流动人口吸引力下降致其流向东部有关。同期,50—59岁年龄段流动人口占比逐年增加,60—69岁年龄段流动人口占比总体增加。这与流动人口父母投靠子女、随迁照顾孙辈增加有关。

从总体变化看,性别结构优化趋势初显。2010—2016年,男性流动人口占比从54.49%减少到52.92%,女性占比从45.51%增加到47.08%,男女性别比从1.20减少到1.12。

近年来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结构变化

(一)性别结构逐渐优化

汉族是流动人口的主体,但占比总体减少。2011—2016年,汉族流动人口占比总体高于80%。这一比例在省际差距较大,新疆汉族流动人口占比在79%上下波动。2016年,西部、新疆汉族流动人口比例分别为83.71%、76.93%,相差6.78个百分点。2011—2014年,汉族占比在85%左右徘徊,自2015年开始减少,到2016年减少到83.71%。

从总体变化看,户籍地为东部和西部的流动人口占比减少,户籍地为中部的流动人口占比增加。2011—2016年,东部和西部占比分别从7.86%和77.72%减少到6.7%和76.22%,中部占比从14.38%增加到16.91%。户籍地占比减少的省份,在东部地区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等10个省(市),在中部地区有山西、湖北等2 个省,在西部地区有内蒙古、重庆、四川、西藏、陕西等5 个省(市)。户籍地占比增加的省份,在东部地区有河北、福建、山东等3 个省,在中部地区有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4个省,在西部地区有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7个省(区)。

从省内跨市的未来流向看,打算去省会城市意愿略强。流动人口打算去的地方级别中,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差不多,打算去省会城市的流动人口占比略高。

据报道,实验选取了美国50名7~11岁的青少年志愿者。研究人员发现,在两个夜晚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的青少年明显更难记住令人愉快的回忆。即使在快乐的情境中,他们也会表现出沮丧的情绪,而且难以集中精力,更烦躁易怒。

(二)年龄结构趋于老化

2.3.1 产前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情况 截止到2016年11月,通过电话随访及门诊回访232对夫妻进行了进一步的遗传咨询并对丈夫相关基因进行了检测。其中同基因携带为33例,其中2例暂未怀孕,18对夫妻经知情同意选择进一步产前诊断,其余拒绝产前诊断。

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户籍地以西部为主,其次是中部;户籍地为四川的流动人口占比最高,其次是甘肃。2011—2016年,户籍地为西部的流动人口占比在78%上下波动,中部占比在13%上下波动;户籍地四川占比在10%以上,户籍地甘肃占比在10%上下波动。

经过了调整以后,左小龙的确感觉车子比原来好开很多。他于是开车前往雕塑园找大帅。这一路要穿过整个熟悉的地方,可以开小差,因为开错路也没有关系,他对这个地方太熟悉了。穿过了死气沉沉的人群,他来到了雕塑园。

图2 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主要户籍地(分省份)(2011-2016年)

表3 西部地区流动人口性别结构变化(2010-2016年) (%)

性别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男 54.49 55.47 54.86 55.29 60.73 53.75 52.92女 45.51 44.53 45.14 44.71 39.27 46.25 47.08性别比 1.20 1.25 1.22 1.24 1.55 1.16 1.12

表4 西部地区流动人口的家庭成员状况(2012-2016年) (%)

同住的家庭成员数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1 25.92 28.17 25.98 20.34 10.38 2 20.39 19.66 19.6 23.44 13.21 3 30.32 29.43 30.61 31.24 37.86 4 17.73 17.77 17.91 18.37 28.07 5 4.13 3.72 4.3 4.76 7.36 6 1.12 0.97 1.2 1.46 2.44 7 0.27 0.23 0.27 0.29 0.5 8 0.08 0.04 0.07 0.07 0.13 9 0.03 0.01 0.02 0.01 0.04 10 0.01 0.00 0.01 0.01 0.02

(三)民族结构“汉减少增”

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占比。2010—2016年,男性占比在55%左右,女性占比在45%左右。

少数民族占比较少,但总体增加。2011—2016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比为15%左右,占比较多的少数民族从大到小依次是回族、壮族、藏族、维吾尔族,2 0 1 6年占比分别为

4.93%、2.18%、2.35%、1.69%。在此期间,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侗族、瑶族、哈萨克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迟松建(2 0 1 4)通过对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趋势的分析,估计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进程相比全国人口滞后1 5 年或更多,未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还会持续增多。段成荣等(2 0 1 6)利用2 0 1 3 年抽样调查数据,认为少数民族参与社会流动的总体规模虽然较低,但是增速明显,今后少数民族跨省流动、举家迁移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对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研究印证了以上学者的观点。

(四)教育结构不断改善

整体来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其次是高中/中专、小学。初中占比在50%左右,高中/中专、小学占比分别在20%、18%左右。新疆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西部水平,占比前三名的初中、小学、高中/中专分别为48%、23%、17%左右。

从总体变化看,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呈现三个特征:一是未上学占比总体下降。未上学的流动人口占比从2 0 1 0 年的3.8 2%下降到2 0 1 6 年的2.8 9%,下降了0.9 3个百分点。二是高等教育程度占比总体上升。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分别从2 0 1 0 年的4.4 9%、1.8%、0.0 7%上升到2 0 1 6 年的8.7 2%、4.6 7%、0.2 8%,上升了4.2 3、2.8 7、0.2 1 个百分点。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比增加了1.6 倍,研究生学历占比增加了3 倍。三是受教育程度总体上升。小学、初中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分别从2 0 1 0 年的2 0.3 4%、5 1.6 7%下降到2016年的17.22%、45.49%,下降了3.12、6.18个百分点。高中/中专学历的流动人口占比从2010年的17.81%上升到2016年的20.73%,上升了2.92个百分点。

在社会转型期,“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成为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为社会心态绝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存在的被动反映,它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引发或积极或消极的“二重社会效应”[2]。可以说,“任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一定的、相对有利的社会心理力量的支持。”[3]

图3 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2011-2016年)

图4 西部地区四个主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占比(2011-2016年)

图5 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2010-2016年)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标签:;  ;  ;  ;  ;  ;  ;  ;  ;  ;  

赵玉峰: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变化及特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