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基结构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相互作用,地震反应,破坏机制,密肋复合墙结构
地基结构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卢俊龙,张荫[1](2019)在《地基与密肋复合墙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测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黄土地基与密肋复合墙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地震响应及破坏机制的影响规律,分别在考虑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及刚性地基条件下进行了1/15比例密肋复合墙结构振动台试验。按不同烈度输入单向水平、双向水平及叁向加速度的EL-Centro波和天津波,测试了结构的加速度反应,比较了考虑相互作用与刚性地基条件下的水平加速度响应,对比了两种条件下的破坏现象,分析了地基对所输地震波的放大效应及相互作用对结构楼层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输入地震波后,相互作用体系的破坏形式为地基开裂,刚性地基条件下结构的破坏形式为底部拼接缝滑移;地基对地震作用的放大效应与地震波频谱特性、幅值及输入方式相关;相互作用对不同楼层水平动力响应的影响程度不同,也受到地震波频谱及烈度的影响;各工况条件下的相互作用效应与地基放大效应较为接近,可将地基对地震作用的放大系数作为考虑相互作用后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9年04期)
卢俊龙,张荫[2](2019)在《地基与密肋复合墙结构相互作用系统频域地震响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黄土地基与密肋复合墙结构相互作用系统频域地震响应的基本规律,进行了1:15比例结构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输入白噪声、El-Centro波、天津波,测试了结构与地基的动力响应。通过快速傅里叶变化得到频域响应曲线,分析了地基与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从7度至9度水平向地震波加载时的动力反应,对比了各加载工况下加速度及位移频域响应曲线,研究了地基、结构频域动力响应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震波激励下地基土开裂,自振频率降低,对上部结构的嵌固作用减弱;地基表面与结构顶部加速度响应随烈度的提高而增大,峰值所对应频率的变化显着,地基对加速度的放大效应显着,上部结构对位移的放大效应显着。因此,考虑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后,动力放大效应与地基破坏状况及地震动特性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华,李泽涛[3](2018)在《桩长对桩-地基-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响应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通用数值分析程序,采用等效线性方法计算在地震力激励下,桩长对桩-土-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桩长的增加,结构的最大侧移增量减小,结构底部摇摆角随桩长而减小,而结构底部最大剪力随桩长的增加而增大,但顶部楼层最大剪力随桩长变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辉[4](2018)在《超大型冷却塔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火电厂冷却塔为例,建立了刚性地基和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输入不同的地震动,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对冷却塔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得到了冷却塔在两种情况下节点最大水平位移、绝对加速度随X支柱、塔筒高度变化的规律;并对两种情况下的地震响应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类构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相互作用的影响不容忽略。(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8年28期)
邹德高,隋翊,周扬,孔宪京,刘鑫[5](2018)在《核电厂桥梁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精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某核电厂拟建厂内应急通道桥,这在中国核电领域尚属首次.厂内道桥承担着应急撤离和救援的重要功能,其地震安全十分重要.分别建立了传统的土弹簧模型("m法")和桥梁结构-地基实体单元精细化模型,研究了地基模型以及地震动输入方法对桥墩柱动弯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运行安全地震动工况下,土弹簧模型计算的桥墩柱动弯矩比精细化模型小15%~20%;当极限安全地震动时,两者动力响应差距显着增加,达到20%~30%.波动输入方法考虑了地基的辐射阻尼和行波效应,计算的桥墩柱动弯矩比传统的一致输入方法小24%~34%.因此,在开展核电厂重要桥梁结构抗震安全评价时,进行桥梁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精细化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培振,张丛嘉,朱小峰[6](2018)在《考虑地面差动效应的相邻高层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黏-弹性人工边界的基础上,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某相邻高层建筑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进行了实例分析,主要探讨相邻结构间距、地震波波速以及地面差动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邻框架结构相距0.5~4的结构宽度范围时,考虑地面差动后体系动力反应变小且随间距的变化减小程度变化不大;随地震波速增大,地面差动效应影响程度减小。(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8年03期)
崔春义,梁志孟,陈守龙,孟坤,程学磊[7](2018)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桥梁结构-地基完全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场地地基动力相互作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通过建立桥梁结构-地基基础相互作用体系动力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子空间迭代法提取自然频率与振型,用Newmark逐步积分方法求解材料非线性的动力平衡方程,在此基础上,针对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桥梁结构-地基完全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动力固有特性和动力响应时程分析。计算分析表明:地震动沿河道中线从基岩传递到河底,场地土层对主频带内成分具有明显放大效应;场地中桩线和桥台线相较于河堤中线上具有更为明显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卓越平台,且呈现典型软土夹层场地滤波双峰特征;中桩和边桩弯矩时程极值沿深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由于河堤场地中线土层侧移显着,同深度处中桩时程内弯矩极值明显高于边桩;软弱夹层场地地基相互作用对于桥梁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具有显着影响,工程设计与计算中应加以考虑与重视。(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肖旻,王正中,刘铨鸿,王羿,葛建锐[8](2017)在《考虑冻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梯形渠道冻胀破坏弹性地基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假定渠基冻土为服从Winkler假设的弹性地基,提出一种针对开放系统混凝土梯形渠道的衬砌冻胀力分布计算方法。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引入与冻胀变形成比例的附加项来反映衬砌冻胀变形引起的冻胀力释放和削减,导出考虑冻土与衬砌结构耦合作用的冻土地基梁挠曲线微分方程。基于此,对现浇混凝土梯形渠道底板和坡板分别建立冻胀模型,并结合边界条件对方程求解获得渠道底板和坡板挠度和内力的解析表达式,进而建立了基于衬砌冻胀位移计算的渠道衬砌冻胀破坏判断准则。以新疆塔里木灌区某梯形渠道为原型,对衬砌各点冻胀位移进行了计算,并与材料力学方法的计算结果及原型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由于考虑了衬砌冻胀变形引起的冻胀力释放和削减,冻胀位移计算结果均较材料力学方法小,且与观测值更加符合。研究结果可为现浇混凝土梯形渠道的抗冻胀设计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尹训强,袁文志,王桂萱[9](2017)在《考虑结构-地基-结构相互作用的核电厂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核电厂项目中不同厂房在同一场地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对核电工程进行结构-地基-结构相互作用(SSSI)的研究是保证其安全的重要方面。该文首先从阻尼溶剂抽取法(DSEM)基本原理出发,推导出考虑相邻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构-地基-结构交界面相互作用力,并运用UPFs二次开发工具,将SSSI时域分析模型嵌入到有限软件ANSYS中。最后,以工程实际为例,对反应堆厂房典型节点的楼层反应谱、加速度时程、位移时程以及沿高程的最大加速度变化曲线进行探讨。结果可为类似核电结构的抗震评估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安全》期刊2017年03期)
漆文[10](2017)在《考虑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的柱面网壳结构动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网格结构目前在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它覆盖跨度大、结构形式多样、重量轻、受力合理且施工方便,同时其相关理论也在相应的不断完善中。空间网壳结构静动力及抗震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这些研究很多都没有把地基土的影响考虑进去或仅仅使用简化模型代替地基,这与实际结果可能会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在研究网壳结构地震下的动力特性时考虑下部地基土共同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叁向网格型单层柱面网壳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下屋面网壳的动力性能。本文采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应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命令流建立集中粘弹性人工边界,分别建立不同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下单层柱面网壳的整体模型。首先进行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提取不同地基土下结构前30阶自振频率及6阶振型对比分析;然后叁向输入调整后的EL—Centro波及Taft波,利用时程分析法得到协同工作模型在不同地基土下的地震响应结果,并分别选取最大响应值的节点及杆件,对节点位移、节点加速度、杆件轴力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基土下模型的自振特性及结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可知:(1)结构自振频率密集,整个结构的自振频率随着地基土的变软而逐渐减小,尤其以软弱土下最为显着;同时通过振型图可以看出,第一振型均为水平振型;随着屋面荷载增大,模型各阶自振频率减小。(2)在叁向地震作用下,网壳节点水平位移最大值随地基土变软而增大,而节点竖向位移最大值和竖向加速度最大值在软弱土下会减小。(3)在叁向地震作用下,网壳杆件轴力最大值随地基土的变软而增大,但斜杆轴力最大值在软弱土下突然减小。(4)在两种地震波作用的对比下,总体上EL—Centro波下的响应峰值稍大于Taft波下的响应峰值,相同时间点下的响应值相差较大。(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7-04-01)
地基结构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黄土地基与密肋复合墙结构相互作用系统频域地震响应的基本规律,进行了1:15比例结构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输入白噪声、El-Centro波、天津波,测试了结构与地基的动力响应。通过快速傅里叶变化得到频域响应曲线,分析了地基与结构的动力特性以及从7度至9度水平向地震波加载时的动力反应,对比了各加载工况下加速度及位移频域响应曲线,研究了地基、结构频域动力响应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震波激励下地基土开裂,自振频率降低,对上部结构的嵌固作用减弱;地基表面与结构顶部加速度响应随烈度的提高而增大,峰值所对应频率的变化显着,地基对加速度的放大效应显着,上部结构对位移的放大效应显着。因此,考虑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后,动力放大效应与地基破坏状况及地震动特性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基结构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卢俊龙,张荫.地基与密肋复合墙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测试分析[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9
[2].卢俊龙,张荫.地基与密肋复合墙结构相互作用系统频域地震响应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9
[3].张华,李泽涛.桩长对桩-地基-上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响应影响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
[4].李辉.超大型冷却塔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分析[J].价值工程.2018
[5].邹德高,隋翊,周扬,孔宪京,刘鑫.核电厂桥梁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精细化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8
[6].李培振,张丛嘉,朱小峰.考虑地面差动效应的相邻高层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8
[7].崔春义,梁志孟,陈守龙,孟坤,程学磊.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桥梁结构-地基完全相互作用体系动力响应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8
[8].肖旻,王正中,刘铨鸿,王羿,葛建锐.考虑冻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梯形渠道冻胀破坏弹性地基梁模型[J].水利学报.2017
[9].尹训强,袁文志,王桂萱.考虑结构-地基-结构相互作用的核电厂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核安全.2017
[10].漆文.考虑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的柱面网壳结构动力性能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