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嗅球论文-马明

主嗅球论文-马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嗅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嗅觉,僧帽,丛状细胞,中间神经元,光遗传学激活

主嗅球论文文献综述

马明[1](2013)在《小鼠主嗅球及内侧缰核—脚间核通路中胆碱能系统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哺乳动物的主嗅球大量接受来自基底前脑的斜角带核水平支(horizontal limb of diagonal band of Broca)的胆碱能神经元投射,这些胆碱能投射被认为与动物的行为状态如注意力等密切相关。之前的研究表明胆碱能信号可以增强与小鼠嗅觉相关的分辨和学习能力,但斜角带核水平支的胆碱能神经元怎样调控主嗅球各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气味反应至今仍存有一定的争议。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采用光遗传学手段特异性激活这些胆碱能神经元,同时结合电生理记录分析主嗅球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气味反应变化,除此之外,通过标记神经元和分析其形态与位置,我们能够确定细胞类型并采用进一步的对应研究。实验结果发现特异性光激活斜角带核水平支的胆碱能神经元可以抑制主嗅球中几乎所有类型神经元的兴奋性,包括僧帽/丛状细胞、球周细胞和伽马氨基丁酸能的颗粒细胞。这种抑制作用在10Hz刺激时已具有显着性,并会随着激光频率增加而变强。在气味反应变化方面,胆碱能神经元的激活能够锐化大部分僧帽/丛状细胞的调谐曲线,却总体广泛增强了球周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气味反应。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来自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系统可以显着调控小鼠主嗅球中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且支持了胆碱能系统活性可以增强嗅觉辨别能力的假设。内侧缰核-脚间核通路是连接动物边缘前脑和中脑单胺中心的关键结构,许多基因在其中有着特异性的表达,而且这条通路也是不同物种中较为保守的结构。以往的研究推测这条通路参与了许多行为的调节,例如焦虑、痛觉和压力反应等,但是其确切的行为学功能还并不清楚。我们采用光遗传学手段特异性激活胆碱能神经元,同时结合清醒小鼠在体电生理记录以及药理学等手段,对这条通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转基因小鼠内侧僵核腹侧的胆碱能神经元可以被特定的厌恶性刺激源激活,行为学实验也显示这条通路和焦虑相关行为有一定的联系。我们猜想这条通路或许能够检测动物的整体状态并且介导内源性行为来应对不同的生存条件。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假设,我们正在在体动物中使用多通道电极来记录和收集更多稳定的电生理信号以及合格的细胞,此外内侧僵核中胆碱能神经元间的同步化等电生理学特性也是研究关注的方向。行为学方面,我们在特定的转基因小鼠品系中使用特异性激活和抑制的方法,对动物进行更高难度的行为学范式测试,同时药理学手段也平行使用来验证得到的实验结果并提供更多的功能学暗示。总体上我们的研究工作初步揭示了内侧缰核-脚间核通路中胆碱能系统可能的行为学功能,并为进一步的探索和阐释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3-04-01)

张焕,邰发道,任宝军,贾蕊,袁爱芳[2](2008)在《尿液气味刺激后棕色田鼠主嗅球和副嗅球的神经元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FOS阳性反应作为神经元活动的标志,研究了棕色田鼠在受到同性和异性尿液刺激后主嗅球和副嗅球的神经元活动,表明两大嗅觉系统均有感知社会性化学信号的功能。通过比较棕色田鼠在同性和异性尿液刺激后副嗅球和主嗅球的嗅小球细胞层(GL)、僧帽细胞层(MIT)、颗粒细胞层(GRL)中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发现不同性别尿液刺激后棕色田鼠的副嗅球各细胞层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棕色田鼠受到异性尿液刺激后其副嗅球各细胞层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多于同性尿液刺激组。不同性别尿液刺激后棕色田鼠的主嗅球各细胞层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相较于对照组有增加或增加显着;异性尿液刺激组主嗅球各细胞层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多于同性尿液刺激组。说明棕色田鼠的副嗅球和主嗅球均参与了通过尿液介导的性别个体的识别。(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邰发道,丁小丽,王慧春,王廷正,孙儒泳[3](2005)在《棕色田鼠脑和行为不同发育阶段副嗅球和主嗅球的细胞活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免疫组化显示Fos蛋白的方法首次研究了棕色田鼠脑和行为不同发育阶段副嗅球和主嗅球的细胞活动。当不同年龄阶段的幼鼠同时暴露于自己家庭的熟悉底物和另一家庭的陌生底物时 ,嗅闻和呆在自己熟悉底物上的时间较多 ,直到产后 15d、 2 0d和 2 5d时 ,幼鼠探究不同底物的行为显示出显着性差异。脑的大小随着日龄增加而增加 ,但从产后 1到 15d ,脑重、脑宽和嗅球大小随着日龄增加特别显着。当不同日龄幼鼠暴露于陌生底物或者暴露于自己的熟悉底物时 ,从产后 5到 15日龄 ,主嗅球僧帽细胞层、颗粒细胞层、副嗅球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明显增加 ,但直到 15和 30日龄时 ,和对照组相比 ,陌生底物可引起幼鼠主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 ,从 2 0日龄起 ,陌生底物可引起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主嗅球颗粒细胞层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出现 ,而副嗅球Fos免疫阳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加从顶部到底部逐渐出现。以上结果说明产后第 1d到 15d左右可能是棕色田鼠脑结构发育的重要阶段 ,而从此以后棕色田鼠主嗅球和副嗅球就具有区别熟悉气味和陌生气味的能力 ,表明棕色田鼠行为、脑发育和细胞活动间有紧密关系(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主嗅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实验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FOS阳性反应作为神经元活动的标志,研究了棕色田鼠在受到同性和异性尿液刺激后主嗅球和副嗅球的神经元活动,表明两大嗅觉系统均有感知社会性化学信号的功能。通过比较棕色田鼠在同性和异性尿液刺激后副嗅球和主嗅球的嗅小球细胞层(GL)、僧帽细胞层(MIT)、颗粒细胞层(GRL)中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发现不同性别尿液刺激后棕色田鼠的副嗅球各细胞层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加;棕色田鼠受到异性尿液刺激后其副嗅球各细胞层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多于同性尿液刺激组。不同性别尿液刺激后棕色田鼠的主嗅球各细胞层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相较于对照组有增加或增加显着;异性尿液刺激组主嗅球各细胞层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多于同性尿液刺激组。说明棕色田鼠的副嗅球和主嗅球均参与了通过尿液介导的性别个体的识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嗅球论文参考文献

[1].马明.小鼠主嗅球及内侧缰核—脚间核通路中胆碱能系统的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2].张焕,邰发道,任宝军,贾蕊,袁爱芳.尿液气味刺激后棕色田鼠主嗅球和副嗅球的神经元活动[J].兽类学报.2008

[3].邰发道,丁小丽,王慧春,王廷正,孙儒泳.棕色田鼠脑和行为不同发育阶段副嗅球和主嗅球的细胞活动(英文)[J].动物学报.2005

标签:;  ;  ;  ;  ;  

主嗅球论文-马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