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苏关系论文_王野,王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日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系,蒋介石,苏联,冷战,戈尔巴乔夫,领土,日美。

日苏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野,王伟[1](2018)在《诺门坎事件爆发原因及对日苏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希望通过挑起对苏战争迫使苏联放弃对华援助策略,同时利用反苏名义获取西方国家持续推动绥靖主义。但诺门坎战役中日本惨败,使得日本不得不修改战略,德国入侵苏联时日本也未敢轻易参战。有鉴于此,本文剖析诺门坎事件爆发原因、过程及结果,分析对日苏两国关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21期)

李若愚[2](2018)在《领土问题视野下的日苏关系(1917—1956)》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与俄罗斯的领土争端根源于二战后的日苏北方领土问题,由于该问题长期悬而未决,至今也是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焦点。北方领土问题表面上只是日苏双边问题,但在冷战的时代背景下,其已成为牵涉美苏关系在内的国际问题。正因为美苏都将北方领土作为拉拢日本的筹码,此问题的真正解决将使这一筹码自然消解,因而双方对于彻底解决该问题的热情远没有提出问题时来的热心。而日本在冷战中既是美国阵营的一员,又是苏联的近邻,因此只能游走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却不能真正在北方领土上主导自己的命运,这也是日苏领土问题迟迟得不到彻底解决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边界与海洋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李若愚[3](2016)在《冷战格局下的领土因素对日苏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格局下,国际局势在很大程度上为美苏两强所主导,处在两强之间的国家则要面临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问题。以日本为例,日本尽管从属于美国所领导的西方阵营,但在地缘却不能回避与苏联毗邻的事实,加之日苏领土问题的存在,这就要求日本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不能片面地将苏联视为敌人。如何在冷战的背景下,平衡日苏与日美关系是当时日本外交战略考量的重点。对日本在冷战时期外交模式的研究,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今日本的外交战略。(本文来源于《日本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杨平平[4](2013)在《张鼓峰事件与二战前夕日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日军侵华为背景,以国内外关于张鼓峰事件的专着和硕博论文为参照,通过具体史实的梳理,力求较为完整地展示张鼓峰事件爆发前的远东形势及日苏远东战略,从而深入解读张鼓峰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与日本“北进”战略的关系。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目的。第二章从两个不同时期阐述日苏在远东的军事和经济建设,对比日苏双方在不同时期的远东建设成果。前一时期日本将远东建设集中在经济方面,试图把远东作为“北进”的战略基地;苏联面临国际社会的敌视,在远东的军事建设仅以自卫作为目标。后一时期,随着欧洲局势的发展,法西斯势力的上台,日本加紧侵苏的准备,对于远东的建设更多地集中在军事方面;苏联面对着可能来自东西两线的战争威胁,采取援华制日的方针,苏联认为仅仅通过援助中国抗日来阻止日本侵苏的步伐是不够的,因此也加强了远东建设。第叁章阐述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日苏的远东战略。以“七·七”事变为转折点,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积极推行“北进”战略,针对日本侵华战争,苏联采取“不介入中日冲突”的中立态度,以避免日苏战争为宗旨。后一阶段,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日本逐渐陷入到战争的泥潭当中,尽管这样,日本依然没有放弃“北进”战略。苏联依然奉行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在东线继续采取援华制日的方针,同时对日本推行缓和的外交政策,在“满”苏国境线附近,日苏两军不断发生纷争,张鼓峰事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第四章阐述张鼓峰事件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1936年广田内阁制定《国策基准》,正式把“北进”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并在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上予以实施,日本将中国作为“北进”战略的基地。张鼓峰事件爆发在武汉会战前夕,日本正在准备武汉会战,主要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事件爆发后日本统治当局介于自身所处的战争环境和现实军事实力,对于张鼓峰事件抱着不扩大的方针,加之,苏联在军事上采取强硬措施,使日军感受到实施“北进”战略的困难。(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孟胜男[5](2012)在《论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日苏关系与“北方领土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苏(俄)之间的“北方领土问题”是二战后遗留下来的至今尚未彻底解决的两国领土主权争端。长期以来,该问题一直严重阻碍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由于在“北方领土问题”上的严重分歧,日苏(俄)双方甚至至今未能缔结和平条约。无论日苏(俄)两国关系发展相对顺利的时候还是双方关系不顺,趋于冷淡的时候,“北方领土问题”始终是影响日苏(俄)两国之间关系的关键因素。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总书记后,把改善日苏关系作为其调整苏联对外关系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采取一系列松动两国紧张关系的措施,力图改善并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在戈尔巴乔夫的上述对日政策的影响下日苏两国在“北方领土”问题上的态度和政策都产生了微妙变化。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尽管日苏关系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是由于日苏两国在“北方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利益根本对立,日苏关系依然未能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未能签订和平条约。本论文在分析了戈尔巴乔夫调整日苏关系的背景及两国关系的具体进展,阐释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对日政策调整对日后日俄关系的深远影响,并对今后“北方领土问题”的解决前景作了初步的探讨。本论文认为,今后日俄之间的“北方领土问题”仍将持续存在下去,但也不排除日俄两国根据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双方各自国家利益的需要,在北方领土问题上双方做出重大妥协可能。日俄两国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北方领土”或全部或部分解决领土主权问题,这些都是有可能。但是,鉴于民族国家仍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体,领土主权,仍是涉及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短期内彻底解决“北方领土问题”难度还是相当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2-03-30)

杨骐铭[6](2011)在《冷战时期日苏关系叁次恶化中的美国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时期的日苏关系并非一对简单的双边关系,这一时期日苏关系亲疏冷暖都与东西方对峙的大环境以及日本以"日美关系为基轴"的外交战略有着密切关系。美国因素作为冷战时期影响目苏关系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外因,在冷战时期两国关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并非远东形势的"利害关系的旁观者",而是亚太地区"利害关系的介入者",这其中隐藏着美国领导人对美国国家利益的现实考虑,其一举一动必然影响日苏之间的关系的走向。(本文来源于《金田(励志)》期刊2011年07期)

鹿锡俊[7](2009)在《蒋介石与1935年中日苏关系的转折》一文中研究指出1935年初国民政府的对日对苏政策具有多重性质。对处于复杂的互动作用中的中日苏叁角关系及蒋介石的战略作出片面的理解,是日本发动华北事变的重大原因。蒋介石在对事变的因应中曾从正反两个方面运用苏联因素,并尝试以"共同防苏"换取日本对华政策的改善。但日本对之提出了中方难以接受的前提,最终迫使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在大政方针上转向对苏不惜联合与对日不惧应战。导致这一转折的决定性的外因,是日苏两国在中国的主权问题与政权问题上的不同姿态。(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鹿锡俊[8](2008)在《蒋介石与1935年中日苏关系的转折》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中日苏叁角关系,笔者已在《近代史研究》发表过两篇论文,其一为《1932年中国对苏复交的决策过程》(2001年第1期),其二为《蒋介石的中日苏关系观与"制俄攘日"构想——兼论蒋汪分歧的一个重要侧面(1933~1934)》(2003年第4期)。本文作为这一系列研究的续篇,拟以1935年的中日苏关系为考察对象。(本文来源于《民国人物与民国政治》期刊2008-11-01)

邓野[9](2008)在《日苏关系与国共的战略利益——1943年蒋介石制裁中共的策划与取消》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国民党发动的第叁次反共高潮,毛泽东当年多次判断其起因主要是蒋介石相信日军即将进攻苏联。对于毛的这一判断,迄今,相关论着或者完全回避,不予论及,或者语焉不详,不能把问题说透。原因无非两点:其一,没有弄懂日苏与国共叁国四方之间的战略关系;其二,没有从蒋介石那里找出相关的证据。本文将着重提出并回答(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高校版)》期刊2008年01期)

邓野[10](2007)在《日苏关系与国共的战略利益——1943年蒋介石制裁中共的策划与取消》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国民党发动的第叁次反共高潮,毛泽东当年多次判断其起因主要是蒋介石相信日军即将进攻苏联。对于毛的这一判断,迄今,相关论着或者完全回避,不予论及,或者语焉不详,不能把问题说透。原因无非两点:其一,没有弄懂日苏与国共叁国四方之间的战略关系;其二,没有从蒋介石那里找出相关的证据。本文将着重提出并回答这两个问题。关于此次反共高潮的结束,通常判定为7月中下旬,从现象上看,这一论点可以成立。其实,接下来蒋还制定了多个肃清或制裁陕北的计划,这些计划的制定、删改与放弃,本文亦将予以研究。简言之,国共之间的这场政治纠纷,其发生与终结,都是蒋介石基于国际战略动向的观察而做出的选择。这一过程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蒋的战略视野及其对于多种战略关系的联系与权衡。(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07年06期)

日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本与俄罗斯的领土争端根源于二战后的日苏北方领土问题,由于该问题长期悬而未决,至今也是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焦点。北方领土问题表面上只是日苏双边问题,但在冷战的时代背景下,其已成为牵涉美苏关系在内的国际问题。正因为美苏都将北方领土作为拉拢日本的筹码,此问题的真正解决将使这一筹码自然消解,因而双方对于彻底解决该问题的热情远没有提出问题时来的热心。而日本在冷战中既是美国阵营的一员,又是苏联的近邻,因此只能游走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却不能真正在北方领土上主导自己的命运,这也是日苏领土问题迟迟得不到彻底解决的根本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苏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王野,王伟.诺门坎事件爆发原因及对日苏关系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8

[2].李若愚.领土问题视野下的日苏关系(1917—1956)[J].边界与海洋研究.2018

[3].李若愚.冷战格局下的领土因素对日苏关系的影响[J].日本研究.2016

[4].杨平平.张鼓峰事件与二战前夕日苏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5].孟胜男.论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日苏关系与“北方领土问题”[D].黑龙江大学.2012

[6].杨骐铭.冷战时期日苏关系叁次恶化中的美国因素[J].金田(励志).2011

[7].鹿锡俊.蒋介石与1935年中日苏关系的转折[J].近代史研究.2009

[8].鹿锡俊.蒋介石与1935年中日苏关系的转折[C].民国人物与民国政治.2008

[9].邓野.日苏关系与国共的战略利益——1943年蒋介石制裁中共的策划与取消[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

[10].邓野.日苏关系与国共的战略利益——1943年蒋介石制裁中共的策划与取消[J].近代史研究.2007

论文知识图

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冰雪初融寒犹重——日苏关于北方四岛问题的...冰雪初融寒犹重——日苏关于北方四岛问题的...印尼苏门达腊8·9级地震与珠江特大洪...研究区泥石流暴发过程的I-D关系

标签:;  ;  ;  ;  ;  ;  ;  

日苏关系论文_王野,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