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胺治疗有机氟类鼠药中毒的观察及护理

乙酰胺治疗有机氟类鼠药中毒的观察及护理

潘承琼罗远燕(广西合浦人民医院536100)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264-02

市售灭鼠药,大多数成分不详,且一般无特殊解毒剂。急性中毒症状严重,发展迅速。如不及早积极治疗,常可危及生命。我科自2007年以来收治鼠药中毒12例,家属均能说明鼠药的来源,证实是有机氟类鼠药中毒7例。现将应用乙酰胺特效解毒剂治疗护理观察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7例,男1例、女6例,年龄13—60岁。均属故意服毒自杀。住院时间最短4天,最长43天,一般8—14天。患者除按一般毒物中毒处理外,主要是应用特效解毒药乙酰胺。本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2.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应尽早应用足量乙酰胺。一般按0.1g/kg至0.3g/kg,分2次至4次肌肉注射,病重者一次可给予5g至10g,而且一定要维持用药,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方可逐渐停药,过早停药会引起病情反复。

3.副作用

1)注射可引起局部疼痛,大量应用可能引起血尿。

2)本组用药无出现血尿。选用9号针头深部肌肉注射,用土豆热敷注射部位,疼痛减轻,无硬结形成。

4.疗效观察与结果

本组7例病人,6例均痊愈,复查脑电图正常。1例脑电图异常,继发癫痫后遗症。本病的预后与接触毒物的剂量、时间长短以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有关。临床症状消失而脑电图异常仍需继续应用乙酰胺,维持并密切观察可把脑电图正常作为有机氟类鼠药中毒治愈的指标之一[1]。

5.讨论

有机氟类鼠药是高效的灭鼠药,人的口服半数致死量约为2mg/kg至10mg/kg。该药进入体内后代谢成氟乙酸阻断三羧酸循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抽搐、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2]。乙酰胺的解毒机理可能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氟乙酰胺相似。故能争斗某些酶(如酰胺酶),使不产生氟乙酸,从而消除氟乙酸对机体三羧循环的毒性作用,具有延长中毒潜伏期、减轻发病症状或制止发病作用。本组7例患者,均应及时应用特效解毒剂乙酰胺,配合洗胃、脱水药、神经营养药物及对症治疗等。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

6.护理要点

(1)心理护理:患者均系故意服毒自杀。应了解其服毒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病人,并与其家人一起关心、安慰、体贴她们,鼓励她们树立生活信心,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用药后观察:用药后要密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皮疹。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有否缓解、减轻。无缓解、减轻表示用量不足,应加量使用乙酰胺。因此药注射可引起局部疼痛、硬结。注射时采用9号针头、深部肌肉注射。本组患者陶桂莲出现热痛,采用土豆热敷,疼痛缓解。

(3)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采用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及分泌物进入气管。保证有足够的氧气供给,低流量吸氧2升/分。并准备各种抢救仪器,如吸痰器、呼吸机、气管插管。例1朱家勤,男,41岁,神志清,自觉呼吸困难,咳嗽无力,面色青灰,口唇紫绀。经及时有效吸痰,病人转危为安,痊愈出院。

(4)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药液顺利进入。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做好心电监护,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尿颜色。昏迷抽搐者,加床栏保证安全,并用压舌板裹上数层纱布放于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因牙关紧闭,抽搐而咬伤舌头。大小便失禁者,留置尿管时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床单整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擦浴一次,每2小时翻身防褥一次。口腔护理每日2次。清醒病人,协助生活护理。

(6)饮食护理:本组1例病人,女,35岁,陶桂莲,合浦县常乐镇人,农民,因服鼠药昏迷抽搐持续2周。遵医嘱插胃管行鼻饲。每次200ml左右,温度38—40℃,每次鼻饲前先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用注射器注入少量温开水,再缓慢注入所需流质。注完后再注入少量温开水冲净胃管。最后将胃管开口端反折用纱布包好夹紧,用别针固定于枕旁。清醒患者洗胃后禁食。24小时后先流质逐渐半流、普食。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

参考文献

[1][2]冯国栋.氟乙酰胺中毒性脑病327例临床分析,新医学,2000年10月第31卷第10期.

标签:;  ;  ;  

乙酰胺治疗有机氟类鼠药中毒的观察及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