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蕾范华君佟福勋(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163461)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3-0125-02
【关键词】浸润型肺结核治疗
浸润型肺结核(Ⅲ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肺结核。本型病因有内源性复发和外源性感染两种。但一般以内源性复发为多,外源性重复感染为少。浸润型结核多数起病缓慢,只有少数干酪性肺炎患者急剧起病。浸润型肺结核的治疗,主要为抗结核药物治疗,抗结核化学疗法必须遵循早期、联用、规律、适用、全程的原则,才能获得最佳的疗效。选取2011年收治的浸润型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0收治的浸润型肺结核患者20例,均为男性。年龄16~59岁,平均45岁;痰菌阳性8例,阴性12例。X线表现主要有病灶周围炎,锁骨下浸润,圆形病灶(球形病灶),肺段性浸润,大叶性浸润,支气管播散病变及空洞。
1.2方法标准化疗应用INH、SM和PAS(或EB)联合治疗,每日用药,总疗程1.5年,其中SM应用3个月。标准化疗方案的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但其费用高,疗程长,病人不易坚持规则治疗和完成规定的疗程,容易造成治疗失败,因此当前很多地区已被短程化疗方法所替代。短程化疗:应用含有INH、RFP、PIZA等药物联合应用,疗程6~9个月,疗效与标准化疗一样,复发率低。其优点是疗程短,便于督导,保证规律用药,费用亦低,因此现已取代标准化疗。复治病例:新发初治涂阳病例方案,a.2HRZE(S)/4HR;b.2HRZ323E33(S3)/4H3R3。应用上述方案至2月末,痰菌仍阳性,则应延长1个月强化期方案,同时缩短1个月继续期方案。
2结果
20例浸润型肺结核患者,14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总止血有效率为95%。
3讨论
浸润型肺结核多见成年人,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继发性肺结核,属于活动性肺结核。大多数是由原发型肺结核血源性播散时在肺尖部形成的病灶,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原先潜伏在病灶内的结核杆菌重新繁殖,导致病灶复燃,使原有的病灶直接恶化进展,形成浸润型肺结核(内源性感染)。此外也可以是肺内未愈合的原发灶内的结核杆菌经小支气管蔓延或由肺外器官结核病灶内的结核杆菌经血道播散至肺的结果。少数病例是由外界重新感染所致,与原发型肺结核无任何关系。如经常接触排菌病人,可引起再次感染发病(外源性感染),但这种情况少见[1]。病变多在锁骨上、下区,右侧肺较多见。病变常以渗出性改变为主,中央常有较小的干酪样坏死区,周围有广泛的病灶周围炎包绕。镜下,肺泡内充满浆液、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少数中性粒细胞,中央发生干酪样坏死。此型肺结核病变可吸收、纤维化、钙化痊愈。病灶也可继续发展,干酪样坏死扩大、液化而进展,经支气管排出,局部形成空洞。此种空洞呈圆形,洞壁参差不齐,内壁为坏死层,有大量结核杆菌,其外有薄层结核性肉芽组织包绕。从空洞中不断向外排出含菌的液化坏死物,经支气管播散到肺的其他部位,尤其是肺的下部引起新结核病灶。空洞一般较小、壁薄,如能给以及时和强有力的抗结核治疗,洞壁肉芽组织增生,洞腔逐渐缩小、闭锁,最后形成瘢痕而愈合,或通过空洞塌陷后形成索状瘢痕愈合。
浸润型肺结核的治疗,主要为抗结核药物治疗,卫生营养疗法、萎缩疗法、导管疗法及外科手术疗法均已成为辅助的治疗方法。抗结核化学疗法必须遵循早期、联用、规律、适用、全程的原则,才能获得最佳的疗效。初治病例的治疗:浸润型肺结核初治病例,病变多处于可逆阶段,多数病人的结核菌对药敏感,给予合理的抗结核化疗,大多数病人可望治愈,可采取短程化疗或长疗程的标准化疗。复治病例的治疗:复治的目的一是为了使痰菌阴转和治愈;二是稳定播散性病灶,为手术创造条件。复治方案的制定必须根据病人过去用药及耐药情况而定[2。每个复治病例应该测定药物敏感性,在药敏试验报告前,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及分析病史,尤其是过去治疗用药史,估计耐药的情况。若过去治疗为联合用药、基本规律,原方案的药物估计仍然敏感,仍可选用原方案治疗。若过去用药不规则,原方案的药物可能产生耐药,则需要更换未曾用过的敏感药物,选择3种以上据推测为敏感的药物组成复治方案。当实验室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出来后,再结合现行方案的疗效,酌情调整药物。含有K、O、P药物的复治方案,对多发耐药肺结核的治疗疗效较高,有助痰菌阴转。对于中毒症状严重的干酪性肺炎,在应用有效抗结核化疗的同时,可短期应用皮质激素,应用时间不宜过长,剂量不宜过大,同时应注意激素的副作用。慢性排菌者,如有手术适应证,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有报道在抗结核药物应用的同时伍用低能量He-Ne激光局部照射及穴位照射,可提高疗效[3]。
参考文献
[1]闫国蕊,腊胜明,杨建华,王国斌,叶德普,彭义利.结核病五项实验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1999年03期.
[2]陈燕梅.门诊肺结核病例痰检情况浅析[J].广东医学,2000年11期.
[3]谢惠安,阳国太,林善梓.现代结核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