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弧放电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弧,纳米,碳纳米管,颗粒,微结构,氮化,同位素。
电弧放电法论文文献综述
钟圆圆[1](2018)在《基于电弧放电法合成氯化富勒烯的分离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富勒烯是由全碳原子所组成的笼状结构,自1985年被发现以来就备受科学家们的青睐。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而被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生物催化和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根据拓扑学,在庞大的富勒烯家族中,non-IPR(Isolated Pentagon Rule)富勒烯异构体的数量要远大于IPR富勒烯异构体的数量,但由于non-IPR富勒烯存在相邻五元环使得碳笼表面局部张力过大而难以被分离、表征。目前,可以通过内嵌或外接衍生化的方式来稳定non-IPR富勒烯,从而获得高度活泼的中间体,进而来研究富勒烯的形成机理。本论文通过向改进后的石墨电弧中引入氯源的方法来合成含有氯化富勒烯的碳灰,并对其进行提取与分离,从而获得几个新型的氯化富勒烯衍生物,并结合X-射线单晶衍射和密度泛函对其几何结构及氯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第一次分离和表征出了含两个七元环、两对相邻五元环的非经典富勒烯C70Cl6。该结构被X-射线单晶衍射明确地表征,并结合理论计算对其氯稳定化的过程进行推测;此外,通过结构的关联,dihepta-C70Cl6的发现也让人们意识到含有七元环的富勒烯可能是富勒烯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体;第二部分:通过对氯化富勒烯碳灰的提取与分离,我们成功表征出了 IPR高富勒烯(C78),并以C78(2)Cl6的形式被分离和表征,该结构的捕获为双功能化的氯化富勒烯衍生物C78(2)Cl6(C5Cl6)提供了实验上的依据,同时C78(2)Cl6和高氯化物C78(2)Cl18,C78(2)Cl30具有相同的氯原子加成位点,极有可能是后两者的前驱体。该结构的捕获对于研究六苯并苯单元的IPR富勒烯外接功能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叁部分: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明确表征出含一对相邻五元环的富勒烯衍生物#23295C78Cl10。#23295C78上相邻五元环的张力可以通过键和氯原子而得到释放,很好地符合了张力释放原理和局域芳香性原理,最后,我们结合理论计算对氯化过程进行了详细地研究。(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汪称龙,刘强,李佳昕,李红亮,常雪灵[2](2015)在《直流电弧放电法合成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氧化石墨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氧化石墨烯,用以定量研究氧化石墨烯在动植物体内的分布聚集,以及氧化石墨烯在水生食物链中的传递、代谢、转化。以实现氧化石墨烯的生物安全性评价及水生态安全性评价。【材料和方法】使用高纯石墨棒作为阴极,将~(13)C高纯粉加入空心的高纯石墨棒中作为阳极。实验使用的是水冷的不锈钢电弧放电反应炉。反应在氢气与氦气的混合气氛(200Torr:200Torr)条件下进行。反应结束后,取阴极石墨上的沉积物研磨。XRD结果显示沉积物为石墨。取研磨后的粉末0.9g,加入到25ml的浓硫酸中,搅拌均匀。冰浴条件下缓慢加入3g的高锰酸钾,冰浴下搅拌均匀。将混合物转移至容量为50ml的水热釜中,拧紧反应釜外壳。反应釜放入80℃的烘箱中,时间为240min。待反应釜冷却至室温打开反应釜。把釜中的产物缓慢导入装有300ml超纯水的烧杯中,并不停搅拌。缓慢滴加浓度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直至没有气泡产生。使用5%的稀盐酸洗涤,去除金属离子。用超纯水充分透析洗涤后的氧化石墨溶液。将溶液稀释到1-2mg/ml,超声3h。最终得到的氧化石墨烯溶液避光保存。【结果】实验获得的样品经电镜、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征为氧化石墨烯,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检测,~(13)C与~(12)C的比值约为3.8%。实验成功获得了~(13)C标记的氧化石墨烯。【结论】实验通过直流电弧方法获得了~(13)C标记的石墨,经氧化剥离后最终获得了~(13)C标记的氧化石墨烯。与放射性标记法相比,稳定同位素标记法更加安全实验更易实现。为进一步研究氧化石墨烯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提供了安全准确的方法。为研究氧化石墨烯在水生食物链中的传递、代谢、转化过程打下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15-10-25)
黄瑶,李里,修姝,袁明明,郎敏[3](2015)在《二次电弧放电法调控单壁碳纳米管的直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以Y-Ni合金为催化剂,利用电弧法制备了单壁碳纳米管粗品。然后以该粗品为碳源,在不另外添加催化剂的情况下,利用二次电弧放电法制备了单壁碳纳米管。对二次电弧放电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进行了紫外-近红外吸收光谱、拉曼光谱和热重分析的表征,结果表明,二次电弧放电所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的管径比首次电弧放电制备的直径略小,约为1.36 nm,且较为均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丽,李兆乾,易勇,温丽霞[4](2012)在《用电弧放电法调节石墨相氮化碳的碳氮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聚氰胺低温热解制备的石墨相氮化碳为前驱体,通过电弧放电法调节工作电流强度制备出不同碳氮比的石墨相氮化碳,研究了碳氮比随电流强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碳氮比随电流强度变化的原因,对所得样品进行了XRD,FT-IR及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当电流强度由100 A升至140 A时,样品的结晶性逐渐增强;当电流强度由110 A升高到190 A时,样品碳氮比由0.732升高到0.941。(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柳颖,钱炳建,张亚非[5](2012)在《直流电弧放电法合成In_2O_3纳米粒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弧放电法因能在瞬间产生高温使原料气化而成为一种高效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以金属In为原料,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采用直流电弧放电法直接合成了In2O3纳米粒子。XRD、SEM和TEM结果表明所制备的In2O3纳米粒子为立方结构,形貌为结晶良好的八面体,平均粒径为60~120nm。纳米粒子之间以点接触和面接触相连。(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2年07期)
孙维民,徐东年,郑卓,张毅,刘正[6](2007)在《电弧放电法合成Mg-Mg_2Si-Si复合纳米粉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SiH4+Ar的混合气氛下用电弧放电法蒸发纯Mg制备了Mg-Mg2Si-Si复合纳米粉体。用XRD、TEM、DSC-TG、氧含量分析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Mg2Si含量随气氛中SiH4含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平均粒度和氧含量随Mg2Si含量增加而减小。在室温大气条件下,样品中Mg2Si相的含量越高则耐氧化性越好。在空气中,加热到410℃左右复合粉体氧化速率加快,至580℃左右几乎完全氧化。(本文来源于《粉末冶金技术》期刊2007年03期)
杨华,唐东升,胡晖,解思深[7](2006)在《电弧放电法中碳纳米管的微结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不同放电条件下得到的阴极沉积物形貌和微结构,提出整体温度较低的沉积物边缘具有较高的局部温度和较大的碳离子流;并提出阴极上存在两种电子反射机制:边缘区域的冷阴极场致电子发射,引起边缘硬壳的形成;中心区域的热电子发射,为碳纳米管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赵廷凯,柳永宁[8](2004)在《温控电弧放电法大量制备单壁碳纳米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可以控制真空室温度的改进型直流电弧炉 ,在氮气和氦气 (1∶1)混合气氛下 ,使用Co Ni(1∶1wt% )合金催化剂 ,通过控制温度等工艺条件 ,在容器内壁生成了大量单壁碳纳米管 ,尤其在阴极与阳极之间有大量的宏观网状薄膜 .通过两步纯化方法 :在 5 0 0℃空气中烘烧 30min ;再用 37%盐酸浸泡 72h ,用去离子水过滤至中性烘干 .经SEM ,HRTEM ,XRD ,Raman观察分析 ,纯化后其纯度高 (>95 % )、管径均匀 (1 2 4— 1 38nm) .实验结果表明 :温度强烈影响单壁碳纳米管的产量 ,不同温度下管子的纯度、产量都有差异 ,在温度为 6 0 0℃时 ,其纯度达到 70 % ,产量为12g h(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4年11期)
唐东升,解思深,刘祖琴,邹小平,李玉保[9](2000)在《电弧放电法中外来碳源对碳纳米管及碳纳米颗粒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掺入到放电载气中的乙炔在电弧区受热分解,从而在碳纳米管和碳纳米颗粒的生长区域中引入了外来碳源。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对阴极沉积物的形貌和微结构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这种热分解外来碳源的影响下,碳纳米颗粒明显增多,碳纳米管和碳纳米颗粒具有非常小的内径。(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0-11-01)
王淼,李振华,鲁阳,陈小华,陈忠才[10](2000)在《在氢气氛围下利用电弧放电法大量制备纳米碳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以石墨为电极的直流电弧放电法 ,在氢气氛围下制备出了纳米碳管 .实验结果表明 ,在阴极上形成的碳素堆积物中 ,其前端表面及其内部都生成了纳米碳管 .经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发现 ,所生成的纳米碳管其形态构造在氢气的压强和直流电弧电流发生变化时 ,没有显着差异 .在氢气压强为 11999Pa ,直流电弧电流为 6 0A时 ,得到了大量的、管径较均匀、直而长的纳米碳管 .(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0年06期)
电弧放电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合成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氧化石墨烯,用以定量研究氧化石墨烯在动植物体内的分布聚集,以及氧化石墨烯在水生食物链中的传递、代谢、转化。以实现氧化石墨烯的生物安全性评价及水生态安全性评价。【材料和方法】使用高纯石墨棒作为阴极,将~(13)C高纯粉加入空心的高纯石墨棒中作为阳极。实验使用的是水冷的不锈钢电弧放电反应炉。反应在氢气与氦气的混合气氛(200Torr:200Torr)条件下进行。反应结束后,取阴极石墨上的沉积物研磨。XRD结果显示沉积物为石墨。取研磨后的粉末0.9g,加入到25ml的浓硫酸中,搅拌均匀。冰浴条件下缓慢加入3g的高锰酸钾,冰浴下搅拌均匀。将混合物转移至容量为50ml的水热釜中,拧紧反应釜外壳。反应釜放入80℃的烘箱中,时间为240min。待反应釜冷却至室温打开反应釜。把釜中的产物缓慢导入装有300ml超纯水的烧杯中,并不停搅拌。缓慢滴加浓度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直至没有气泡产生。使用5%的稀盐酸洗涤,去除金属离子。用超纯水充分透析洗涤后的氧化石墨溶液。将溶液稀释到1-2mg/ml,超声3h。最终得到的氧化石墨烯溶液避光保存。【结果】实验获得的样品经电镜、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征为氧化石墨烯,同位素比值质谱仪检测,~(13)C与~(12)C的比值约为3.8%。实验成功获得了~(13)C标记的氧化石墨烯。【结论】实验通过直流电弧方法获得了~(13)C标记的石墨,经氧化剥离后最终获得了~(13)C标记的氧化石墨烯。与放射性标记法相比,稳定同位素标记法更加安全实验更易实现。为进一步研究氧化石墨烯在生物体内的分布提供了安全准确的方法。为研究氧化石墨烯在水生食物链中的传递、代谢、转化过程打下了重要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弧放电法论文参考文献
[1].钟圆圆.基于电弧放电法合成氯化富勒烯的分离与表征[D].厦门大学.2018
[2].汪称龙,刘强,李佳昕,李红亮,常雪灵.直流电弧放电法合成稳定同位素~(13)C标记的氧化石墨烯[C].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毒理学大会暨第八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2015
[3].黄瑶,李里,修姝,袁明明,郎敏.二次电弧放电法调控单壁碳纳米管的直径分布[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
[4].张丽,李兆乾,易勇,温丽霞.用电弧放电法调节石墨相氮化碳的碳氮比[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
[5].柳颖,钱炳建,张亚非.直流电弧放电法合成In_2O_3纳米粒子[J].化工新型材料.2012
[6].孙维民,徐东年,郑卓,张毅,刘正.电弧放电法合成Mg-Mg_2Si-Si复合纳米粉体[J].粉末冶金技术.2007
[7].杨华,唐东升,胡晖,解思深.电弧放电法中碳纳米管的微结构控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
[8].赵廷凯,柳永宁.温控电弧放电法大量制备单壁碳纳米管[J].物理学报.2004
[9].唐东升,解思深,刘祖琴,邹小平,李玉保.电弧放电法中外来碳源对碳纳米管及碳纳米颗粒微结构的影响[C].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
[10].王淼,李振华,鲁阳,陈小华,陈忠才.在氢气氛围下利用电弧放电法大量制备纳米碳管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