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浸润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浸润性,导管,肿瘤,乳腺,膀胱癌,淋巴结,腺癌。
浸润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振宇,孙建海[1](2019)在《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及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患者肿瘤组织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invasive dendritic cells, I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湖北省第叁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NPC患者86例为观察组,同期收集的鼻息肉患者86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病变组织中肿瘤IDC表面分子MHC-Ⅱ和CD54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NPC组织中IDC密度、MHC-II和CD45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关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肿瘤IDC密度降低,MHC-II和CD45阳性表达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的鼻咽癌患者肿瘤IDC密度、MHC-Ⅱ和CD54阳性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较,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肿瘤IDC密度、MHC-Ⅱ和CD54阳性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的患者和高分化的患者肿瘤IDC密度、MHC-Ⅱ和CD54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C患者肿瘤组织中IDC多为功能不成熟的细胞,IDC表面分子表达水平降低与患者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刘杨[2](2019)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及复发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及复发率。方法:选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4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对比其两组手术指标和复发概率。结果:观察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复发概率5.00%,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十分好,且复发概率低,值得研究。(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杨丽君,朱玉兰[3](2019)在《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应用于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诊治的效果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早期浸润型乳腺癌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适应证及患者自身意愿分为研究组(n=28)与对照组(n=34)。研究组患者采用全乳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全乳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诊治,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前哨淋巴结能够对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情况进行预测,对于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保留手术的开展有积极意义,能够改善患者的手术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4期)
包盈莹,雷永霞,李新春,余煜栋,雷强[4](2019)在《肺浸润性黏液腺癌的CT及~(18)F-FDG PET/CT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肺浸润性黏液腺癌(IMA)的CT及18F-FDG PET/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经病理证实的IMA患者的影像、病理及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132例行CT增强扫描,50例行18F-FDG PET/CT扫描。分析其影像学征象,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49例IMA患者中,结节型118例(79.2%),单发103例(87.3%),多发15例(12.7%);实变型31例(20.8%),肺段或单叶分布17例(54.8%),两肺多发14例(45.2%)。结节型与实变型IMA假空洞或空泡征分别有38例(32.2%)、23例(74.2%),灶周磨玻璃征29例(24.6%)、19例(61.3%),支气管充气征18例(15.3%)、23例(74.2%),血管造影征37例(31.4%)、24例(85.7%),实变型IMA碎石路征9例(29.0%),肺叶膨隆8例(25.8%)。结节型及实变型IMA轻度强化分别有60例(57.6%)、22例(78.6%)。结节型强化程度均较实变型高(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n=19)的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n=31)的病灶(10.98±6.12比6.09±4.07,P<0.01)。病理镜下肿瘤细胞呈柱状或杯状,沿支气管肺泡壁排列,胞质及腺腔内富含黏液。结论肺IMA的CT表现为结节或实变伴假空洞或空泡征、病理性支气管征、晕征、碎石路征等,其密度及强化程度均较低,易发生肺内转移。最大标准化摄取值可以鉴别IMA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尹柯,伍建林,邱太春[5](2019)在《高分辨率CT征象诊断浸润性肺腺癌的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诊断肺部纯磨玻璃结节(pGGN)中浸润性腺癌(IA)的价值,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选取180例经HRCT检查,且手术切除的肺pGGN样肺腺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共200枚pGGN病灶),按照病理结果将病灶分为非IA组(n=124)和IA组(n=76)。分析组间CT征象表现的差异,确定IA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确定穿行pGGN主要血管数量与其平均直径的相关性。结果 pGGN病灶平均直径、形态、CT值、边缘、空泡征、穿行pGGN主要血管数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平均直径(OR=0.137,P<0.001)、形态(OR=0.207,P<0.001)是肺p GGN病理为IA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新模型:P=ex/(1+ex),X=1.470+(形态×-1.577)+(平均直径×-1.986),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 0.780~0.898)。穿行pGGN病灶主要血管数量与其平均直径呈正相关(r=0.765,P<0.001)。结论利用HRCT显示pGGN的征象,尤其是病灶平均直径与形态所构建的新模型有助于鉴别IA,可为临床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孙少霖[6](2019)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38例的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infiltrating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例IMP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IMPC患者设置为IMPC组;并选取同期3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将IDC患者设置为IDC组;观察患者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IMPC组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PR、HER2、Ki67、5年生存率等方面与IDC组患者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IMPC组TNM分期、ER、淋巴结转移、软组织侵犯、淋巴管侵犯、乳头侵犯等方面与IDC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独特的病理表现、极高的淋巴结转移率使得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比较,均有其特异性,预后差,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应引起临床病理医师的重视。(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3期)
李莉,陈迹,王庆庆,刘梦,卡斯木·卡哈尔[7](2019)在《两种化疗方案辅助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成本-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注射用表柔比星(法玛新)联合注射用多西他赛注射液(艾素)和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力朴素)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药物成本-效果。方法:回顾某院2016-2017两年期间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乳腺癌患者病历,从中筛选符合标准的患者,使用注射用表柔比星(法玛新)联合多西他赛注射液(艾素)方案的患者为ED组,使用注射用表柔比星(法玛新)联合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力朴素)方案的患者为EP组,分析比较2组的成本-效果。结果:2组总有效率为74.29%和7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43%、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与EP组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930.70、1218.15,ICER=538 895.27(>3倍人均GDP),ED组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结论: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艾素)与联合紫杉醇脂质体(力朴素)方案治疗浸润性乳腺癌效果相当,但ED组较为经济。(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朱金燕,向威,章传华[8](2019)在《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并评价吉西他滨(GEM)膀胱灌注在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8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行羟基喜树碱常规膀胱灌注治疗1年内首次复发且经膀胱镜活检证实为NMIBC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第2次TURBt,术后即刻行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GEM 1 000 mg剂量进行膀胱灌注,而对照组患者则继续采取羟基喜树碱30 mg剂量进行膀胱灌注。所有患者定期行膀胱镜检查,临床随访时间设定为2年,随访期内观察两组患者在肿瘤复发率、再次复发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生存率均为100%,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7.5%vs.52.5%,P<0.05),肿瘤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18.35±2.46)个月vs.(10.83±3.07)个月,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5%与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经暂停膀胱灌注治疗后自行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血液学及其他不良事件。结论:相较于羟基喜树碱,GEM在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NMIBC患者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它能显着提高膀胱灌注治疗的疗效,降低肿瘤患者的复发率并延长复发时间,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王琴,何明,胡俊波,闵晓红,高霞[9](201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孤立性宫颈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孤立性宫颈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孤立性宫颈转移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大体检查:全子宫大小为11 cm×9 cm×4.5 cm,宫颈管长4 cm,宫深约4.5 cm,肌壁厚3.5 cm,宫内膜厚0.5 cm;子宫颈外口3 cm×2.5 cm;子宫肌壁间可见一枚灰白结节,直径0.5 cm。左侧输卵管长5 cm,直径0.5 cm,伞端开放;左侧卵巢大小3 cm×1.5 cm×0.5 cm,右侧输卵管长7 cm,上附囊肿一枚,大小4.5 cm×3 cm×3 cm,内含淡黄色清亮液体,伞端开放;右侧卵巢大小3.5 cm×1.5 cm×0.5 cm。镜下,宫颈间质可见一0.9 cm×0.4 cm的肿块,异形细胞在间质中浸润性生长,细胞核浆比增高,核深染,部分细胞胞浆红,周围宫颈未见宫颈上皮内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原位腺癌病灶。免疫表型:CK7(+),EMA(+),GATA3(+),GCDFP15(+),Mammaglobin(+),E-cadherin(+),Her-2(弱+),ER(+),PR(局灶+),P16(-),P63(-),P40(-),PAX8(-),P53(-),Ki67LI(约10%),CD31及肿瘤细胞D2-40示脉管内可见瘤栓。术后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扫描发现骨转移。结论非生殖道肿瘤转移至宫颈较罕见,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需要与宫颈原发低分化腺癌、宫颈消化道转移性腺癌、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等相鉴别。(本文来源于《华南国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兴旺,徐敏,沙梦玲,田甜,王岑竹[10](201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与病理指标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指标与病理分子亚型、组织学分级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关系。方法回顾2018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8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资料,分析其与病理分子亚型、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直径≤2 cm及不平行于皮肤的肿块,以luminal B型最常见,luminal A型次之;直径>2 cm及平行于皮肤的肿块,仍以luminal B型最常见,HER2过表达型次之(P<0.05)。肿块直径≤2 cm、后方低回声(衰减)及不平行皮肤者多见于组织学Ⅰ、Ⅱ级,反之多见于Ⅲ级(P<0.05)。无论淋巴结转移个数多少,均以直径>2 cm及后方等回声(无改变)最常见(P<0.05)。不同超声BI-RADS分级的分子亚型或组织学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淋巴结转移者BI-RADS4C级较多见,而有转移者BI-RADS5级较多见(P<0.05)。结论乳腺癌超声指标可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分子亚型、组织分级及淋巴结转移,为临床治疗及判断其预后提供影像学方面的支持,具备潜在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浸润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及复发率。方法:选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4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对比其两组手术指标和复发概率。结果:观察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复发概率5.00%,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十分好,且复发概率低,值得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浸润性论文参考文献
[1].赵振宇,孙建海.鼻咽癌患者肿瘤组织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及临床价值[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
[2].刘杨.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效果及复发率分析[J].吉林医学.2019
[3].杨丽君,朱玉兰.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疗效评价[J].当代医学.2019
[4].包盈莹,雷永霞,李新春,余煜栋,雷强.肺浸润性黏液腺癌的CT及~(18)F-FDGPET/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5].尹柯,伍建林,邱太春.高分辨率CT征象诊断浸润性肺腺癌的模型建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6].孙少霖.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38例的临床病理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7].李莉,陈迹,王庆庆,刘梦,卡斯木·卡哈尔.两种化疗方案辅助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
[8].朱金燕,向威,章传华.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9
[9].王琴,何明,胡俊波,闵晓红,高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孤立性宫颈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9
[10].李兴旺,徐敏,沙梦玲,田甜,王岑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与病理指标关系研究[J].疑难病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