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田媛:从超人到现实的人——对道德观的探析论文

隋田媛:从超人到现实的人——对道德观的探析论文

摘要:人们总是规定某种“善”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力图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尼采和马克思作为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于人的道德问题。他们分别提出了“超人”和“现实的人”,由此作为其道德观的阐述主体。

关键词:超人 现实的人 道德观 实践

一、超人与现实的人的特征

(一)何谓“超人”

19世纪的西方正处于传统文明与价值体系摇摇欲坠的状态,科技的进步使得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但人的生命力却被压抑,人们处于一种麻木、无目标的虚无状态,基督教所宣传的“真实世界”“上帝”等理念也显露出虚假性。在这个大背景下,人该何去何从是尼采需要思考的问题。尼采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受叔本华所影响的。尼采接受了叔本华关于意志的概念,但不同意叔本华将悲剧看作生命的镇定剂。尼采认为,悲剧是生命的兴奋剂,悲剧之所以让人感受到快感,是因为它展现了在个体化原理之下的万能的生命意志,生命的意志是整个宇宙的意志,是通过否认个体来达到对整个生命意志的肯定。

“超人”是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是对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对人性的批判。要“重估一切的价值”即用强者的道德代替弱者的道德,用主人道德代替奴隶道德,用“超人”代替虚幻的上帝。能够真正拯救人、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的不是由那个虚幻彼岸上帝所赋予的,而是活在现实世界上超越自我的“超人”。精神经过三重变形。首先,精神是骆驼,代表“我应”,是对于所处环境持肯定的态度,从不抱怨。其次,精神是狮子,代表“我要”,是不受约束地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自由状态。最后,精神是婴儿,代表“我是”的最强的强力意志,婴儿既是骆驼又是狮子,是最具有强力意志的。而真正可贵的超人不仅拥有婴儿天真的状态,而且是经过永恒轮回之后,依然保持强力意志。

(二)何谓“现实的人”

马克思对从前一切的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清算,认为以往的哲学家讨论的是一种脱离了人的自在物质,脱离了人的实践性所理解的对抽象世界的认识。以往的哲学家都只是在思辨领域用一个概念代替另一个概念,认为人的解放是要靠他们自己认识的,当人们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那便可以获得真正的解放。他们从客体性去理解人,所得到的也只是构想出的抽象的人。

马克思认为对于“现实的人”的理解,是将人放在生存实践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看待,人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变世界,同时在另一方面,人的实践结果也为人更好地生存提供了新的环境。一方面,“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人的属性是在同他人发生关系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个人。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分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①人通过人的劳动使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①,人通过与自人、社会发生关系,从而形成为属人世界。另一方面,人是不断生成的。“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人是通过劳动实践而产生的,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诞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实践改造现实世界,对于“现实的人”的认识也要以一种生成的方式去把握。

以标准化思维和手段助力“河长制”。采取群众评议等形式,或参照国内外相关政务服务标准的方式,了解公众在水环境治理中对政府的期望,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及时研究制定出台“河长制”标准化实施细则,以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精细化落实“河长制”。按照“简约化、统一化”原则,依托政府政务信息平台,将“河长制”工作性质统一定义,相关组织、人员、职责、监督、管理等事项条例性列出,进行有效信息匹配。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系统,分解量化各项指标,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二、关于道德的态度

尼采对于道德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西方传统的道德价值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抑制,是一种虚构的体系,道德是一种偏见。他自称:“我是第一位非道德伦者,因此,我是地道的破坏者。”尼采认为基督教对上帝的信仰只是一种道德观念的信仰,上帝是“善”“恶”标准的制定者,但是,上帝是人们所构想出来的虚幻的存在,即它所代表的道德也就毫无意义,所以他宣布“上帝死了”。尼采在《道德的谱系》中对道德偏见的起源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认为,对于“善”与“恶”的对立并非基于生命价值,而是对于弱者的价值观念,在道德的统治下,生命价值本身的欢愉成为“恶”,一个“善良的人”变成“无欲无求无生命”的人。生命本应该是强力的生命力的体现,应该去赞美它,但在道德的约束下,善恶文化会减少人的生命意志。基督教的道德观是精神谱系中最为腐朽的道德,是一种教人自杀的道德。对于这种现象,尼采是极力反对的。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与许多因素相关,如患者年龄、肥胖、糖尿病病史、非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术中无菌操作等[8-10],因此,防治术后切口感染应伴随着整个急性阑尾炎治疗过程,规范化诊疗可以将术后切口发生率降到最低。例如,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等均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风险。而在本研究中,对三组病例进行分析,发现3组患者年龄、性别、部分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均无明显差异,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尽量排除可能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混杂因素。

3.2 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原理和中医独特的针灸按摩方法,结合现代电子技术中的程控式脉冲信号来刺激穴位。有研究发现,作为穴位物质基础的结缔组织中富集多种元素,其中钙和钾为重要信使物质,穴位结缔组织中的液晶态胶原纤维具有高效率传输红外光的特征波段,可能存在具有受激发辐射功能的超晶体格微结构,在信息和能量交换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程控式脉冲电信号刺激穴位时,可能通过上述机制,使机体内信息和能量得以互相交换解除肠壁内源性运动活性的神经抑制,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4]。用程控式脉冲电刺激穴位较传统针灸而言,具有应用更安全方便等优点,适用于腹部外科各类手术后患者[5]。

马克思对善的理解不再囿于概念层面的表达,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使自己的道德观直接作用于社会现实。马克思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进行了统一,人的历史形成就是劳动生产的过程,生产的实践性是主体价值的自由体现。对人的本质的把握也要放在社会关系中去理解。在马克思看来,“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②道德是与人的现实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实践的产物,以道德为核心的关于人类的伦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道德伦理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概念性规则,而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通过对政治经济的批判,马克思发现了在劳动异化中隐藏的道德的经济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劳动得越多,则受到资本家压迫越多。劳动产品成为物化的劳动,成为了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种异己的关系也直接导致了道德观、伦理关系的异化。

隔夹层在稠油蒸汽吞吐热采中的意义…………………………………………………………………………………仲岩磊(4.6)

三、对于最终理想的追求

“现实的人”是对“超人”的发展超越,而“超人”则也是“现实的人”的理想追求。马克思的道德观是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建构出来的,而尼采的道德观则是在揭示生命意志的自然性和本能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马克思的道德观是对以往西方传统道德观的颠覆,是一种充满现实性和实践性的道德观。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劳动本质和人的本质,指明道德是产生于实践的现实物质生活的。道德问题的解决靠的不是个人思想观念的解放,而是需要变革社会环境。道德是与人的现实活动密切相关的,是实践的产物。以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活动就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具有历史性的,会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人的实践活动是不能由一个固化的、悬置的道德概念去指引的。马克思的道德观就是去除了以往的关于道德的僵化的概念,把道德问题放在社会现实中,让道德观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实践道德。

尼采所要建立的道德观是要以生命力作为标准的,在尼采看来,生命力即强力意志。是以强力意志为本质的生命,在现实社会中就表现为个体的生命,是对生命力的无限扩张,而使善恶彼岸的道德变成关于自我的理想的道德建构,就需要创造一个人格化的人,即“超人”。关于超人的意义,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人人要超越自身,每个人的存在都具有巨大的“冲创意志”,超人是强大意志的拥有者,是不受传统的道德观所束缚的。一个敢于面对人生的惨淡,并能够超越苦难,以强大的生命意志去享受人生的人,才是一个拥有道德的人。第二,超人就是大地的意义。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对西方传统的对生命的敌视思想进行了抨击。大地所隐喻的就是这样一个与基督教世界相对的现实世界,“超人”是靠自己的力量积极地活在尘世,而非靠着“救世主”所规定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获得自由。超人即强力意志的充分发扬,是冲破了一切传统的道德规范的约束。

(一)彼岸道德的否定与肯定

尼采所构想拥有真正道德的人是“超人”,他所强调的道德是一种生命意志的发挥,是要在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冲破束缚、超越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会因为生命意志的衰弱而被淘汰。“超人”并非人人都可以达到的状态。即超人是不具有普遍性的存在物,所以超人所获得的道德自由也不能被所有人拥有。“超人”的存在势必会形成,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所描述的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所有的人,“现实的人”的道德即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道德观是具有普遍性的,谋求的是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从“现实的人”这一特殊性出发,以对全人类的解放为目标,使马克思的道德观充满了对“类”的终极关怀,和对每一个特殊性的个体的全面发展的关注,马克思的实践道德是实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结合的。

(二)道德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尼采揭示了基督教彼岸世界道德观的虚伪性,他对彼岸世界的道德是彻底否定的,认为传统的道德都是一种使人软弱、麻木的道德,基督教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奴隶道德。对于这种使生命意志减弱的道德,尼采大胆地宣称:“上帝死了。”基督教所设立的彼岸道德只会使人变得平庸,人在卑微赎罪的过程中,将自我完全丢失了。而马克思没有不加区分地对彼岸道德进行否定,基督教的彼岸道德在马克思看来,除去其虚无性,对人的关怀仍是值得肯定的,而马克思所要做的就是将彼岸道德落到此岸,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道德。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构建始终立足于人的社会,而人的自由和真正的道德的获得也要在实践历史中去不断生成。马克思将彼岸道德的构想落到现实,并要在现实世界构建自由王国。

四、现实的人是超人的实现

尼采的“超人”所强调的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生命哲学,他肯定人的价值,主张要超越自己。他的超人精神所要传递的是一种肯定的世界观,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尼采没有看到人的个性是在社会中不断生成的,他认为社会的存在就是为了泯灭人的个性,使人意志衰弱的,正是因为他的“超人”道德只为自己立法,导致了“超人”始终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是缺少现实性的。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理解是立足于社会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创造是离不开社会的,马克思认为人的道德问题也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过程,道德始终与人的实践紧密联合。共产主义追求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里的“人”是在现实中存在的人,“超人”的核心意义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而在共产主义社会,这种“超人”的抽象形象会成为现实,当每个人都摆脱了世俗的限制,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每个人的生命意志都会得到肯定与张扬。也就是说,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超人”的实现。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3.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36-02

作者简介:隋田媛,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景辰

标签:;  ;  ;  ;  ;  ;  ;  ;  ;  ;  ;  ;  

隋田媛:从超人到现实的人——对道德观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