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理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物理,电荷,过程,气旋,数值,气溶胶,效应。
物理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管明,郭红霞,陈哲浩,赵江涛,王铁山[1](2019)在《单粒子效应的物理过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假定离子入射导致器件温度升高,部分电子被激发成为自由电子,当器件收集的自由电子的总电量超过其临界电荷量时,即会发生单粒子翻转现象,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单粒子效应物理模型。通过编写程序求解热扩散方程,得到了不同LET的离子入射下,硅材料的温度分布,并根据此温度分布,得到了硅材料内激发的自由电子数目。根据实验数据,使用威布尔函数拟合了LET与器件翻转截面之间的关系式,建立了自由电子数目与器件翻转截面之间的关系式。程序模拟结果表明,入射离子的LET相同时,器件初始温度越高,在器件中所激发出的自由电子数目越多,导致器件翻转截面越大。该模型解释了单粒子效应中随着器件温度升高,单粒子效应截面增加的现象。(本文来源于《现代应用物理》期刊2019年03期)
王晓慧,崔晓鹏,郝世峰,姜嘉俊[2](2019)在《热带气旋“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海表温度敏感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RF模式,在前期工作(王晓慧等,2018)模拟试验基础上,设计敏感性试验,借助叁维降水诊断方程,分析揭示了海表温度(SST)变化对热带气旋(TC)"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的可能影响。对照试验(CTL试验:SST随时间变化)和敏感性试验(SNC试验:SST固定为初始值)的SST存在明显差异(CTL试验平均SST低于SNC试验)。对比分析表明:两试验模拟的海上时段TC路径差异不大,但SNC试验模拟的TC强度较CTL试验偏强;TC环流区域内,两试验垂直速度差值在对流层基本为正(SNC试验上升运动更强),随着SST差值不断增大,垂直运动差值也不断加大;SNC试验的降水强度(P_S)大于CTL试验,但P_S差值随SST差值增大并非线性变化,体现了P_S变化的复杂性;SNC试验的Q_(WVA)(垂直积分的叁维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率)均基本大于CTL试验(后期差别更大),SST的不同可通过影响垂直运动,造成QWVA的差异,进而影响PS;分析时段内,两试验TC环流区域大气均持续变干(正值Q_(WVL)),且存在较明显海面蒸发(正值Q_(WVE)),其中,两试验之间的Q_(WVL)差异不明显,但SNC试验的QWVE总体上强于CTL试验(尤其是分析时段中后期);两试验间云相关过程变率差异的时间变化复杂,最大差异量级与QWVE相当;SST对水凝物发展和深对流活动有一定影响,伴随SST差异的逐渐增大,水凝物含量差异也逐渐增大,液相水凝物中,雨滴差异较大,而与液相水凝物相比,冰相水凝物差异更为突出,尤其是较大的冰相粒子(雪和霰);SNC试验中,零度层下更多的霰粒子和雨滴,在更强上升运动配合下,有助于云滴和雨滴碰并(P_(racw))及霰粒子融化(P_(gmlt))微物理过程的加强,进而造成更强降水。TC环流区域时间和空间平均的物理量对比分析揭示,两试验降水物理过程定性上基本相似,但定量上存在明显不同,SNC试验的P_S与CTL试验相比,增幅达8.8%,这种差异主要源于降水宏、微观物理过程的差异,其中,不同SST环境下Q_(WVE)的差异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仇梦扬,谭涌波,师正,杜赛,林辉[3](2019)在《气溶胶作为冰核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和电荷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冰核对微物理过程和电荷结构的影响,在已有的二维积云模式中耦合一个气溶胶作为冰核的参数化方案。模拟结果表明:冰核对核化过程有显着影响。除此之外,冰晶直径、比质量以及垂直分布的变化,使得雷暴云起电过程发生巨大变化。根据新的参数化方案可以得知,冰晶直径的增大是使得起电过程增加的主要原因。只有同质冻结起作用时,雷暴云发展的成熟阶段呈现偶极性电荷结构,当采用有异质核化参加的核化方案时,会在主负电荷区下方出现一个次正电荷区,呈现叁极性电荷机构。由于处在反转温度下的冰晶较为丰富,所以会出现电荷极性反转现象。(本文来源于《电瓷避雷器》期刊2019年04期)
李帅,罗长童,姜宗林[4](2019)在《基于物理过程的高超声速风洞实验干扰信号消除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风洞实验是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的关键环节。在高超声速测热实验中,热流信号中,热流信号中往往包含具有非对称特征的干扰信号,处理不当,会带来一定的测量误差,影响热流测量的精确性。通用的信号分析方法,如低通滤波、数据光滑,鲁棒回归等,都没有结合物理过程,直接采用数学算法进行处理,仅能去除白噪声,无法消除非对称信号的影响。本文结合热流实验过程,提出一种智能分析方法,将热流信号自动划分为准备段、冲击段、平稳段和结束段,对平稳段采用数理结合的方法,根据热流信号的物理意义,建立信号的数学模型,剔除干扰信号,从而提高热流测量的精确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王晓鸥,张伶莉,曹永印,黄喜强,刘志国[5](2019)在《基于“物理过程”的文科物理教学方法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科学生的物理基础薄弱,多数不喜欢物理或惧怕物理,并且对物理有一种抗拒情绪,导致他们对物理课程的不重视.针对文科学生的这些特点,提出了基于"物理过程"学习的教学方法:先将物理过程展示给学生,然后基于物理过程讲解物理规律.即以物理过程为引领,让文科学生在操作、观看、思考过程中学习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图像,了解物理思维方法,提升科学思维能力.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文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物理知识、物理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本文来源于《物理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常婉婷,高文华,端义宏,邓琳[6](2019)在《云微物理过程对台风数值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混合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用于中尺度天气模式WRF,开展了对2013年超强台风天兔(1319)的模拟,通过与台风最佳路径、强度及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资料对比,分析CAMS云微物理方案在模拟台风中的适用性及云微物理过程对模拟台风天兔的影响机制。设计了3组敏感性试验:修改雪粒子质量和落速系数(EXP1),采用海洋性云滴参数(EXP2),同时修改雪粒子质量和落速系数并采用海洋性云滴参数(EXP3)。结果表明:EXP1和EXP3由于霰碰并雪速率的增加及减小的雪下落通量,导致雪含量显着降低,同时也减少了整体冰相物的含量;EXP2和EXP3模拟的台风眼区对流有效位能快速减小,再现了前期台风的快速增强过程,路径偏差也最小;各试验模拟的小时降水率总体偏强,EXP3的降水空间分布与实况更接近,明显降低雪粒子含量,并一定程度上改善模拟的台风路径、强度及降水分布等。该结果不但可为改进适用于台风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提供思路,也可加深云微物理过程对台风影响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应用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玉婷,邢红军,童大振[7](2019)在《彰显物理过程的回旋加速器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现行教材中回旋加速器一节的分析,从彰显物理过程的视角,定量研究了回旋加速器的回旋与加速过程,运用归纳法得到了带电粒子的最大动能与在回旋加速器中的运动时间,从而为回旋加速器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学物理》期刊2019年13期)
王梦旖,谭涌波,师正,刘俊,于梦颖[8](2019)在《大气冰核谱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及起电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已有的二维对流云模式,讨论了叁种不同的冰核谱对雷暴云微物理、起电及电荷结构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不同的冰核谱环境对雷暴云中冰相粒子的含量及分布具有明显作用。冰核谱的垂直温区越大,产生的冰相粒子分布越广。在冰核浓度较大的个例中,冰晶和霰粒子的含量高,更多的小冰相粒子出现在海拔更高的区域;(2)高温区冰核的数量会对上升气流速度产生显着影响。高温区的冰核越多,冰相粒子在微物理发展过程中释放的潜热越多,上升气流强,对流发展越旺盛;(3)在低温区冰晶浓度高的谱环境个例中,雷暴云中的非感应起电率和感应起电率高,导致起电量增加。高温区冰核多的谱环境,大量冰晶和霰获得正电荷形成次正电荷区,电荷结构呈现叁极性;而高温区冰核少的谱环境,参与起电的水成物粒子少,易形成偶极性电荷结构。(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3期)
王秀明,俞小鼎[9](2019)在《热带一次致灾龙卷形成物理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6月5日海南出现了一个弱风垂直切变背景下的EF2级致灾龙卷。利用海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10 min间隔的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风廓线资料,研究了该龙卷风暴的结构、龙卷风暴与龙卷形成的可能物理过程。初始风暴在文昌附近向西传播,而同时海口风暴亦由海风锋触发并向东移动,两风暴下沉气流导致的出流相遇在海风锋辐合线上,触发了龙卷母云体。龙卷初始涡旋在低层两风暴出流相遇的切变辐合线上形成,当初始涡旋与其上方深厚且强烈的上升气流迭置时,拉伸作用加强了垂直涡度,使得龙卷形成。深厚的强上升气流有3个来源:对流风暴的出流边界相遇形成的辐合抬升,环境正浮力造成的对流单体内强上升气流,还可能与中高层强中气旋强迫的扰动低压有关。龙卷形成过程中,中高层强中气旋位于6—9 km高空并向上发展,龙卷初始涡旋先于龙卷母云体出现且比一般微气旋尺度大,伸展至更高的高度,属于非典型中气旋龙卷(或非典型超级单体龙卷)。此次热带强龙卷出现在弱的大尺度系统强迫的天气背景下,水平风垂直切变弱,海风锋、出流边界等边界层β中尺度辐合线边界在龙卷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决定性作用。(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明武[10](2019)在《谈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学分析来看,学生经常会出现在课堂上听懂了教师的讲解,但最终的物理成绩却不是很理想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复杂之外,学生理解、推理能力的高低也会给其学习效果、成绩带来直接影响。对此,在实际授课中,为了取得更理想的教育培养成果,其教师应充分重视、不断优化学生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的科学培养。(本文来源于《中华辞赋》期刊2019年06期)
物理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WRF模式,在前期工作(王晓慧等,2018)模拟试验基础上,设计敏感性试验,借助叁维降水诊断方程,分析揭示了海表温度(SST)变化对热带气旋(TC)"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的可能影响。对照试验(CTL试验:SST随时间变化)和敏感性试验(SNC试验:SST固定为初始值)的SST存在明显差异(CTL试验平均SST低于SNC试验)。对比分析表明:两试验模拟的海上时段TC路径差异不大,但SNC试验模拟的TC强度较CTL试验偏强;TC环流区域内,两试验垂直速度差值在对流层基本为正(SNC试验上升运动更强),随着SST差值不断增大,垂直运动差值也不断加大;SNC试验的降水强度(P_S)大于CTL试验,但P_S差值随SST差值增大并非线性变化,体现了P_S变化的复杂性;SNC试验的Q_(WVA)(垂直积分的叁维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率)均基本大于CTL试验(后期差别更大),SST的不同可通过影响垂直运动,造成QWVA的差异,进而影响PS;分析时段内,两试验TC环流区域大气均持续变干(正值Q_(WVL)),且存在较明显海面蒸发(正值Q_(WVE)),其中,两试验之间的Q_(WVL)差异不明显,但SNC试验的QWVE总体上强于CTL试验(尤其是分析时段中后期);两试验间云相关过程变率差异的时间变化复杂,最大差异量级与QWVE相当;SST对水凝物发展和深对流活动有一定影响,伴随SST差异的逐渐增大,水凝物含量差异也逐渐增大,液相水凝物中,雨滴差异较大,而与液相水凝物相比,冰相水凝物差异更为突出,尤其是较大的冰相粒子(雪和霰);SNC试验中,零度层下更多的霰粒子和雨滴,在更强上升运动配合下,有助于云滴和雨滴碰并(P_(racw))及霰粒子融化(P_(gmlt))微物理过程的加强,进而造成更强降水。TC环流区域时间和空间平均的物理量对比分析揭示,两试验降水物理过程定性上基本相似,但定量上存在明显不同,SNC试验的P_S与CTL试验相比,增幅达8.8%,这种差异主要源于降水宏、微观物理过程的差异,其中,不同SST环境下Q_(WVE)的差异最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理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管明,郭红霞,陈哲浩,赵江涛,王铁山.单粒子效应的物理过程模拟[J].现代应用物理.2019
[2].王晓慧,崔晓鹏,郝世峰,姜嘉俊.热带气旋“苏迪罗”(2015)海上活动时段降水物理过程模拟诊断研究——海表温度敏感性试验[J].大气科学.2019
[3].仇梦扬,谭涌波,师正,杜赛,林辉.气溶胶作为冰核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和电荷结构的影响[J].电瓷避雷器.2019
[4].李帅,罗长童,姜宗林.基于物理过程的高超声速风洞实验干扰信号消除方法[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5].王晓鸥,张伶莉,曹永印,黄喜强,刘志国.基于“物理过程”的文科物理教学方法改革[J].物理通报.2019
[6].常婉婷,高文华,端义宏,邓琳.云微物理过程对台风数值模拟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19
[7].王玉婷,邢红军,童大振.彰显物理过程的回旋加速器教学设计[J].中学物理.2019
[8].王梦旖,谭涌波,师正,刘俊,于梦颖.大气冰核谱对雷暴云微物理过程及起电影响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19
[9].王秀明,俞小鼎.热带一次致灾龙卷形成物理过程研究[J].气象学报.2019
[10].李明武.谈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的培养[J].中华辞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