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环境公平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构建公平的环境伦理对人类基本权利的维护、消除环境灾难至关重要。
关键词环境权 异化 环境公平
环境伦理追求人与自然之间,人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利用的公平,同时关注对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消极环境后果的治理和消解。
1 环境公平的分类
环境公平从不同的维度把握:按类型划分,包括国际环境公平、国内环境公平、代际环境公平;按照环境的地域空间与人的关系划分,包括一国内部不同区域间的环境公平、两国之间的环境公平、国际区域间的环境公平、全球环境公平和宇宙环境公平;按照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占有、利用、转让过程划分,包括环境资源占有公平、环境资源利用公平、环境资源转让公平等。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公平应当包括国际环境公平、国内环境公平和代际环境公平。(1)国际环境公平。国际环境公平意味着各地区、各国家享有平等的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利和可持续发展的权利。建立国际环境公平原则既考虑世界上贫困人口需求;又要限制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建立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贸易关系以及全球共享资源的公平管理原则。(2)国内环境公平。一国国内的环境不公平现象同样会加剧环境的恶化,造成生态危机。在建立国内环境公平原则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消除贫困;自然资源的公平分配;个人和组织对环境责任的公平承担;在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中重视环境公平和公共资源的公平共享等。(3)代际环境公平。代际公平原则就是要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它集中表现为资源(社会资源、政治资源、自然资源、资金以及卫生、教育等的人力资源)的合理储存问题。
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新格局,形成了硫化铜镍矿开采—镍铜钴冶炼—镍铜钴压延及新材料产业、二氧化硫—硫酸—硫化工、硫酸—磷酸—磷化工、烧碱—氯气—PVC—电石渣—水泥、原煤—捣固焦—焦炉煤气—合成氨—磷铵等环环相扣、“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确立保护人类的环境权是可持续环境伦理观中另一个社会道德原则。所谓环境权,主要是指人类在健康、舒适的环境中享有的生存权利、发展权利和实现自身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不是一般的生存权,它侧重于人类的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确立保护人类的环境权是社会正义的需要。
由于受市场经济“幂I~l润最大化”原则的影响,现代人极度追求物质,奢靡之风在全球中普遍蔓延,掠杀自然生命体,破坏环境,颠覆环境公平。其实,人非动物,不是吃好、住好、玩好就可以了,人的需要是全面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物质生活需要在全部生活需要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缩小。马克思晚年曾经这样写道:“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这表明,在马克思的人生价值旨向中,自由的重心将发生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历史转移,从片面的物质需求向全面需求转移。
工业文明以来,反环境公平现象的出现和蔓延,大致源于以下原因:
2 违背环境公平的现代根源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枯燥单一的教学手段,音频、视频、影视、动画等各种媒体形式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数学教育变得生动有趣;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实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的交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流平台的建立,使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体验,分享成为学习常态,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实现了高效教学。
纳米药物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制备智能化药剂,即通过机体反馈来的微环境,设计相应的具有靶向性的纳米药物,达到特异性治疗、延缓释药等效果,用于肿瘤、糖尿病和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治疗[3]。其次,还可以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某些疾病的辅助性治疗,如在影像学方面的应用。当前,纳米药物在中药新制剂方面的应用也十分广泛[4]。
2.1 市场经济利润原则的副作用
张继恩(1967-)为本文通讯作者,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生物医药毒理学,jienzhang@163.com
2.2 人的需求结构的片面化倾向
关注服务消费带来的用户流量和增长空间。当家电市场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消费者的市场化选择不足,市场上主要比拼的是渠道和产能。随着普及需求逐渐被满足,产品质量、产品口碑、品牌的比拼开始主导市场,而后演变为技术的差异和体验的竞争。而如今,我们认为家电是会场进入了一个服务消费导向的时代。以服务为入口来接触消费者,与消费者建立链接和信任,以全面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换新需求和成功实现品牌购买的切换,最后达到截流消费和向自身产品引流的目的。
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法则,包含着市场竞争和垄断。对于短期内无经济效益的环保活动,无人问津。这样一来,就根本谈不上所谓环境公平问题,甚至破坏环境,追求一时经济效益。这首先在代际之间就失去了环境公平。其次,少数人凭借个别优势对于环境资源的掠夺占有,必然给大多数人带来生态灾难。另外,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随着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逐步从现代工业化时代迈向后工业生态化时代的历史转变,必将发生环境公平文化的全面重建。当前,现代人去大城市生活,放弃环境资源优越的农村,这种完全忽略环境需求的人生价值扭曲,遮蔽了人们全面提升生活质量的生态视界。
2.3 经济霸权潜规则
人的需要取决于供需关系的变化与人的选择能力的发展程度,这就意味着决定人的全面需求的实现程度有两个因素:客观的需求对象的实际状况和人本身的主体能力。面对需求关系的千变万化,市场调节机制也并非万能,由于需求对象的匮乏和人的价值选择的失误,有时,市场机制也可能违背环境公平,干扰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对于畸形消费的及时矫正和市场价格的适度干预,是维护社会公正和环境公平的必要措施。
2.4 短期脱贫与快速牟利的文化心理
工业文明带来人类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但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当代人来说依然有效,即是说,当代人依然沉沦于另一种异化困境之中。如今,另一种异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地蔓延开来,它严重地毒化着整个社会,悄无声息地奴役着人们。现代社会的物质繁荣,各种广告拉动活动,导致漫无目的的消费。这正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工业文明在当代所造成的副作用,包括人本身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越来越印证了马克思的预言。
2.5 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另一种“异化”
现代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迅速唤起了贫困地区的人群脱贫致富的梦想,甚至在有些人的心目中,竟然要和发达国家争所谓的“污染权”,发达国家破坏环境致富,我们也要破坏环境为代价致富。结果,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就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事实上,发达国家致富在先,破坏环境在先,理应对于生态环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有些发达国家在治理污染方面表现欠佳,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的许诺,会后总也迟迟难以兑现。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环境公平,于是从反面激起了贫困地区人群的不满,更加弱化了快速牟利的人群的生态理念、环境意识的文化心理。
3 通向环境公平的可行性路径
3.1 兼顾人的全面需求与全面发展
由于受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目的的驱动,对于环境资源的占有、利用过程,必然出现垄断性的经济霸权和贫富悬殊,即经济强势的国家、地区或经济实体,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而以强凌弱,在掠夺、占有、利用环境资源的活动中逐步巩固和强化有利于自己的霸权地位;而这种居高临下的经济强势地位,又助长了这些特殊的经济群体把环境污染技术、污染企业项目和工业垃圾向经济低端的弱势国家、地区和人群出卖或转移,从而便根本没有了环境公平可言。
当前,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两类违背环境公平现象:一是把刺激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杠杆,而不管这种刺激人们能否有能力接纳;二是对于住房和其他方面的消费,存在着严重的攀比心理,忽视实用和实效原则,过度奢侈消费,丢掉了节能、环保、生态理念。在这种态势下,还谈何环境公平。
3.2 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完善经济增长方式
一个健康自洽的经济结构,其“能源一生产一流通一消费”是彼此循环、平衡有序进行的。在经济运行中,凡是发生能源危机:生产过剩或不足、流通渠道不畅、消费不足或过度等现象,都可能违背环境公平,导致经济动荡或经济风险。
根据中国国情,不同产业格局、不同产业群体、不同消费结构、不同能源供给等方面,要彼此协调,就要保持中国“农业大国”的基本特色,在生态、节能、高效、可持续的原则下,保证中国经济健康稳妥地运行。而不可受世界市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的裹挟而丢失中国特色,过分地用现代化排斥生态化,用城镇化排斥国内地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事实证明,中国只有在维护国内环境公平的基础上,才能维护世界环境公平。
3.3 立足本国特色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合作
一国的经济发展能否立足世界经济的行列,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本国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色经济、特色经济要素和特色经济产品,这就取决于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素质能否吸纳和掌握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生产技能、科学技术成果和精到的管理经验,能否不断作出领先世界水平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争取经济环境公平的发言权。同时,经济发展的良性格局从来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因此,发展经济需要建立广泛的、世界性的经济交流与经济合作关系,互利互补,共同发展。一旦经济系统被封闭,切断了同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与互动,经济发展的后路就将遭到堵塞,从而也就没有了环境公平可言。
3.4 尊重民族特色文化,实行世界性的文化交流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民俗和文化传统,在拥有和享受本民族文化的意义上来说,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彼此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因此,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立自主地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自由和权利。同时,随着马克思所预见的“世界历史”性时代的临近,将必然发生“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这样一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借鉴,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4:92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86+775.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标签:环境论文; 公平论文; 经济论文; 马克思论文; 需求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政治论文; 政策论文; 政论论文;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19期论文;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