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词义类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体名词,词义类型学,隐喻,转喻
词义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陶英英[1](2019)在《基于词义类型学的人体名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认知活动来源于身体经验。不同语言中的人体名词都潜藏着漫长的词义演变过程,这其中蕴含着较强的词义演变规律。本文从词义类型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选择了汉语、英语、越南语、泰语和印尼语中较为常用的31个人体名词进行跨语言的词义学研究,将五种语言的人体名词的所有义项逐层量化,观察不同语言在表达同一人体部位时的语言形式和词义引申路径的异同,梳理出五种语言共有的义项,四种语言共有的义项,叁种语言共有的义项,两种语言共有的义项,一种语言独有的义项,并从引申类型、引申机制、引申线索和语义范畴四个维度归纳出不同语言对于人体名词语义材料的切分方式的异同,把五种语言都有的词义引申规律归为词义引申的共性,将两种至四种语言共有的词义引申规律视为词义引申的相对共性,每种语言特有的词义引申路径归纳为词义引申的特异性。同时对归纳总结得出的词义演变规律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五种语言中人体名词的本义大致相同,只有越南语(tay和chan)以及印尼语(Kaki)在词义的指称范围上有所差别;第二,多义性是人体名词词义的普遍性特征,各语言存在大量的重迭义项,但引申力强弱各不相同,由强至弱依次为:越南语、英语、汉语、泰语、印尼语;第叁,五种语言的引申类型多为直接引申,引申机制更偏向于隐喻机制。本文将各语言的隐喻义引申线索归为“形貌”“功能”“位置”和“其他”,转喻的引申线索总结为“部分与整体”“器官与其动作行为”“器官与其功能特征”和“器官与其尺寸”四种,发现词义引申规律整体上较为一致,多数特点可归入共性和相对共性中;第四,我们观察到同语系同语言结构类型的语言,相对共性不明显。汉语和越南语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共性;第五,五种语言的范畴分布特点较为相似,“非人实体”“行为活动”和“性质”范畴中分布的义项较为集中。(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0)
吴汉江[2](2018)在《直接性与间接性:汉语物象词语的词义类型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物象词语是人们运用隐喻手法造词的产物,是指称事物的名词性词语,其结构语义类型主要有单纯词和复合词两种,单纯词的结构语义类型较单一,复合词则较复杂。汉语物象词语具有词义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特征,这与其结构语义类型有很大关系。词义的直接性是指人们能从语素义及其组合义中直接推知词语的较清晰词义,这一特征的成因主要有论域显性化和语义泛指化;词义的间接性是指人们难以从语素义及其组合义中直接推知词语的较清晰词义,这一特征的成因主要是论域隐性化、视点扩大化和词外理据。通过考察英、法、德、日语的物象词语发现,它们的词义也存在直接性和间接性特征。因此,汉语物象词语的词义具有词义类型学特征。(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郭玮[3](2018)在《从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类型看语素教学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词汇教学贯穿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们往往从整词出发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能完全适应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针对近年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忽视语素教学的状况,文章从汉语词汇的释义模式出发,分析语素义与词义关系类型借此研究语素教学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意义,最后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06期)
王怿旦,金叶,杨卉卉[4](2018)在《二语听力中话题熟悉度与线索类型对词义推理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词义推理是一种重要的词汇认知和学习策略,先前的相关研究均囿于阅读领域。本研究探讨话题熟悉度和线索类型对二语听力中词义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学习者的词义推理与话题熟悉度和线索类型密切相关,强话题熟悉度对二语听力词义推理的帮助显着高于弱话题熟悉度,局域性线索对二语听力词义推理的帮助则显着高于全局性线索,两个变量的总体效果和阅读模式下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毛奇凡,董银燕[5](2017)在《英语“V+able”形容词化的词义变化类型及其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权威词典,聚焦英语"V+able"形容词,研究其形容词化的词义变化、词义类型及其翻译。研究发现,第一,该类形容词和词根之间的词义滞留程度不一,存在词义不变、词义转移、词义扩大、词义缩小等四种现象;第二,由于不同的认知机制,"V+able"形容词的词义类型包括主观可行型、易化程度型、事物性质型和感觉连通型等四种;第叁,"V+able"形容词大多数折射词根动词的核心词义,所以我们可以凭借词根义进行翻译。但是,有部分形容词需要通过语境来解读它的词义,如多词义型和非词根义型。(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7年10期)
邓木辉[6](2017)在《谈“见事之晚”的短语类型——兼谈“XX之X”中“之”的不同词义及用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在语文QQ群中,有老师问"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中"见事之晚"的"之"的用法。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认为"之"是连接主谓结构、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无实义(简称"取独"用法);(2)认为"之"是连接中心词与后置定语的助词,无实义(简称"连接中心词与后置(本文来源于《语文月刊》期刊2017年07期)
姜紫涵[7](2017)在《词义的演变类型及其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的变化发展是基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语言的整个变化发展过程中,一个词语的词义变化发展就是整个汉语言体系变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相关学界的学者将词语的词义演变划分为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平行变化转移这叁种类别。但事实上,在汉语言体系中,词义在转移、发展和变化方面的实际情况要比上述文字中这叁种类别的分类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而且,其演变有一定的方式和轨迹,具有规律性。该文从语言学角度与社会学角度对词义演变叁大类型及词义演变的叁方面原因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李雄伟[8](2016)在《浅析Leech词义的七种类型与英汉词义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借用Leech对词义的分类,从七个方面对词义作了注解,进而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方面做了详细的对比,总结了两种语言间的四组词义关系,探讨了词义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力求准确地传达出原语的概念意义,并尽量保持联想意义的最大近似值,避免信息流失。一、引言词是语言中有意义、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是翻译的最小单位。将对英汉语言在词义层面进行详细对比,系统(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6年19期)
蔡晖[9](2016)在《俄语词义结构中的使役关系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使役关系是普遍存在的语言功能-语义范畴,它反映着相互作用的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使役关系的题元性质和动词的分类范畴出发,观照使役关系的具体类型,有助于提高词义描写的精度,修正以往过于笼统的词义描写方式。(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冯良珍,郭英夫[10](2016)在《《古事记》中的词义异变类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文献《古事记》(712)用汉字写成,基本为汉文却有所变异。故其词义与汉语不尽相同。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尝试分析其与汉语词义的差异,并将其异变归纳为义位的异变、异域的异变、义位与异域均异变叁种类型。这对于研究汉日语词汇比较及日本语言文字史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词义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物象词语是人们运用隐喻手法造词的产物,是指称事物的名词性词语,其结构语义类型主要有单纯词和复合词两种,单纯词的结构语义类型较单一,复合词则较复杂。汉语物象词语具有词义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特征,这与其结构语义类型有很大关系。词义的直接性是指人们能从语素义及其组合义中直接推知词语的较清晰词义,这一特征的成因主要有论域显性化和语义泛指化;词义的间接性是指人们难以从语素义及其组合义中直接推知词语的较清晰词义,这一特征的成因主要是论域隐性化、视点扩大化和词外理据。通过考察英、法、德、日语的物象词语发现,它们的词义也存在直接性和间接性特征。因此,汉语物象词语的词义具有词义类型学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词义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陶英英.基于词义类型学的人体名词研究[D].华侨大学.2019
[2].吴汉江.直接性与间接性:汉语物象词语的词义类型学特征[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郭玮.从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类型看语素教学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意义[J].现代交际.2018
[4].王怿旦,金叶,杨卉卉.二语听力中话题熟悉度与线索类型对词义推理的影响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毛奇凡,董银燕.英语“V+able”形容词化的词义变化类型及其翻译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
[6].邓木辉.谈“见事之晚”的短语类型——兼谈“XX之X”中“之”的不同词义及用法[J].语文月刊.2017
[7].姜紫涵.词义的演变类型及其成因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李雄伟.浅析Leech词义的七种类型与英汉词义的对比[J].知识文库.2016
[9].蔡晖.俄语词义结构中的使役关系类型[J].外语学刊.2016
[10].冯良珍,郭英夫.《古事记》中的词义异变类型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