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梅:“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整体性特征论文

丁兆梅:“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整体性特征论文

〔摘要〕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并发展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这一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彰显了人民整体利益与人民个体利益的高度统一;彰显了人民长远利益与人民现实利益的有机统一;彰显了中国人民福祉与世界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深入系统研究这一思想的整体性特征,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整体性特征,人民性,整体利益,个体利益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发展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利益作为各项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价值立场深入贯彻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形成了具有鲜明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深入系统地探讨这一思想的整体性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思想的实质,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价值取向,增强理论自信。进而以此为指导,不断增进人民利益,增强人民全面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新进展。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首要特征,是将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154。这种一致性和统一性,既是一种理论的逻辑,又是一种实践的逻辑。一般而言,作为政治学意义上的党性,表现为党的性质和宗旨、指导思想、党的路线等所体现的立场和方向。而人的价值是价值世界的中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将党的立场和方向指向人的价值,其中最根本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习近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全面贯彻于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党的路线建设的各个方面,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从党的性质宗旨角度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人民价值立场,集中反映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性问题说到底是立场问题,习近平指出:“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1〕154“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这实际上告诫全党要坚守维护人民利益的政治方向,坚守人民的政治立场,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本质属性,具有引领全局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政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从成立那一刻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的理想目标。这一理想目标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得到了一以贯之的坚持。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有机统一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奋斗的进程。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实践,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根本在于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动员和发挥亿万群众的力量。在新时代,党为了人民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更为鲜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性最为本质的体现。

观察两组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等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患儿临床症状、肺部体征显著改善或消失,PEF%大于80%;有效:患儿临床症状、肺部体征有所改善,PEF%在60%~7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严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从党的指导思想角度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现实的人及人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及其价值,不仅在于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的目标,而且找到了人类走向这一目标的途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3〕。马克思主义高扬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价值,实现了社会理想和人的价值理想的有机统一,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和人民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思想鲜明体现了这一价值取向。这一思想的逻辑展开,就是坚持人民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是价值评价的主体,强调人民是最高裁决者和最高评判者;坚持人民是价值享有主体,强调增强人民在新时代的获得感。归纳起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秉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赋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的时代内涵。作为新时代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到新时代的同时,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价值取向的新境界”〔4〕。

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方法来治疗PVOD,比较推荐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银杏叶提取物和嗅觉训练,但疗效不确切。关静等[3]使用鼻腔气动喷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20例PVOD患者,总有效率达90%,但大多数患者(65%)嗅觉功能仍未恢复至正常[3]。中医在治疗“鼻不闻香臭”方面有大量的记载,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治疗上除了内服,还有塞鼻、吹鼻、灌鼻、针灸、按摩等各种方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治鼻塞气息不通诸方》中,收集了各类处方18条。《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六》中,收集了治鼻不闻香臭处方13条,治齆鼻方12条。《普济方·卷五十六》中,收集了处方43条。

共享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它科学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阐明了发展成果“由谁共享、共享什么、怎样共享”等一系列问题,深化了人类社会发展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所蕴含的价值立场最直观的体现。在实践意义上,就是要坚持共享主体的广泛性、共享内容的全面性、共享前提的共建性、共享过程的渐进性。这“四位一体”共享的推进过程,也是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互动中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当今中国,寄托着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中国梦不仅仅是一种目标预期和价值期许,更是与党的十九大所确立的分两个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按照这一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这一目标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反映了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在当代中国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生活的过程,代表了人民的长远利益,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局观念、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在党和国家制定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中扎实推进实现这一目标,最终要体现为不断实现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美国学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曾提出,中国的高层领导人,“他们的根本利益就在于他们的人民的幸福,也在于他们的国家的发展”〔13〕2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征程中,按照人民的利益诉求,搞好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如期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和自身切实利益提升的正向度变化,是这一目标价值实现的根本意义所在。

最后,习近平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理论滋养,奠定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彰显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是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而建立的为人们普遍认同并追求的精神文化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本主义精神,奠定了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民族文化基因。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像一条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成为当代国人共有的情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奋斗。从革命时期追求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到和平时期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爱国主义和为民情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本色和价值追求。

不仅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本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民本思想不等于现代民主,“但在近代民主政治未成熟以前,对防范权力,实在想不出比民本思想更好的办法”〔6〕31。在“民惟邦本”“仁政爱民”“民贵君轻”“以民为本”等思想观念的提出与实践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从文化的角度,诠释为什么中国领导人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进行决策〔7〕240。这是一个具有深度的分析角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和弘扬者,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民本精神,将其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赋予民本思想丰富的时代内涵。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相辅相成,奠定了党性和人民性共同的精神家园。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人民现实利益的维系,还反映为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与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的最高价值理想,它意味着每个人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制约下解放出来,实现自由个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践行这一崇高价值理想,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新时代的实践背景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机统一起来,这就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有机统一起来,让每一个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获得日益充分的发展,从而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与现实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公路桥梁养护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为了提高公路桥梁养护工作的开展效率与开展质量,就必须要加大公路桥梁养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首先,有关部门要设立专门的公路养护经费管理中心并让专业人员对公路养护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根据公路桥梁养护的实际建设情况与加固维修状况进行资金的划拨,以此保证公路桥梁养护后续工作资金的充裕性;其次,公路桥梁养护工作需要不断引进高科技维修设备,以此保证公路桥梁养护工作的高效开展;与此同时,公路桥梁养护工作还需要引进具备较强技术性的专业人才,以此保证公路桥梁养护工作的正常运行[8]。

大学学习自由度大,学习的自主性和广泛性特点显著。大学要求大学生必须对自身的学习负责,课时数也有所减少。由于中学和大学教育衔接不通畅,大学生入学后容易出现焦虑迷茫期,导致学期动力减退,心理相对脆弱,学习成绩不合格率升高(金国雄等,2003)。大学商务英语课程通常采取班级授课制,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学习态度不一,而由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导致班级授课效果不高,班级分层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有些学生完全放弃英语学习的情况。即使程度较好的班级,也更多的是由教师来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而这种英语学习方式并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由上可见,在新时代,党性和人民性实现了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人民性集中反映了党的宗旨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的实质,党性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首要实践特色。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彰显了人民整体利益与人民个体利益的高度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主体应该“在与‘他人’主体的互动关系中,共同面对各种价值难题和价值危机,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世界”〔8〕309。从人民主体的范围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既体现为对人民整体利益的维系,又反映为对个体利益的维系。这一关注整体与关注个体高度统一的特色,集中反映为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注重坚持共享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重视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维护人民的整体利益,又注重切实提高每个人的个体利益。

从党的路线角度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守人民立场,集中反映了党的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路线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基本纲领而确定的指导原则和根本方针,是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不论从哪个方面看,党的路线都彰显了人民性价值取向。以实事求是为实质与核心的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丰富的内涵,一以贯之地坚守着最大的实际是群众的实践,最高的实践标准是人民利益标准,最根本意义的“求是”是寻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规律和道路。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政治路线,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坚持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5〕,培养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有利于实现人民的当下利益和长远利益。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直接反映,也是党长期坚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综上所述,新时代党的路线贯彻了人民利益的价值追求,坚守了人民立场。

坚持全民共享,坚持了共享主体的广泛性,体现了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结合。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享有发展成果的价值主体只有具有整体性与公平性,才能为本国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就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而言,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主体,全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建设进程中,共享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鲜明地回答了“由谁共享”这一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根本性问题,宣告了国家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发展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指明了共享发展的内在要义。同时,共享发展内在地蕴含着对个人利益的维系。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9〕27这从共享的覆盖面维度表明了共享的广泛性和个体性。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全民共享不等于平均共享,其侧重点在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共享发展,要求解决发展的公平性问题,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保障个体自由选择和谋求发展的能力和权利,推动每个个体跟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如果说,全民共享回答了“由谁享有的问题”,那么全面共享就是解决“共享什么”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9〕27这反映了共享内容的全面性,即不仅包括经济层面的共享,同时还包括非物质性发展成果的共享,如政治权益、文化成果、社会发展成就以及生态权益等方面的共享。最为重要的是,全面共享不仅仅是共享显性发展成果,而且包括隐性的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共享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对此,习近平提出了包括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同成长机会在内的“三个机会共享”的要求。“三个机会共享”是习近平对人民利益价值标准的具体运用,它遵循了生产力这一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坚持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指向,意味着要实现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更为深层次的统一。因为,机会与权利的共享是对全面共享更高层次的要求,有利于为实践中的共享进一步理顺机制,建立常态化的共享机制,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民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共享。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报纸编辑工作人员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比较严重,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仍以传统的思维模式考虑读者的兴趣和爱好,这对于报纸编辑工作的发展十分不利。在很多人眼里,报纸编辑工作就是简单的收集、加工素材,这是对这项工作的片面认识。报纸编辑工作涉及的内容和领域较多,在工作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工作模式的限制。3.3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及氛围

共享不是坐吃山空,更不是不劳而获。习近平坚持共享前提的共建性,坚持共建共享,坚持人民是价值创造和价值享有的双重主体。一方面,共建为共享奠定基础。正是依靠人民各尽职责、各尽所能,才奠定了共享的物质基础。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就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共建的目的是共享。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发展成果不应归部分人占有,共建和共享是社会主义建设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这客观上要求把共享理念贯彻于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只有实现共享,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共建社会主义提供不竭动力,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0〕308的社会理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共享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共享理念的实施必将呈现时代性特点。由此,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共享过程的渐进性,坚持渐进共享。把共享看作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初级阶段的渐进性决定了实现共享的过程性。习近平指出:“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9〕27把共享看作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要求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共享既要体现价值理性,也要体现工具理性。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克服因利益羁绊而无所作为的倾向,也要克服因良好愿望而脱离实际急躁冒进的倾向,尊重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扎实推进共享理念的践行和发展。

共享理念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价值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维护人民利益的又一重要维度,是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追求和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经典概括中,共同富裕作为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成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曾设想,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11〕364。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论断,积极担负起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责任。党的十九大规划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其内在的一个要求就是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森林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以资源资产产权为中心的管理和经营新体制,实现旅游管理的协调统一和监督全覆盖[2]。

辅导员是开展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重任,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因此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共同富裕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着力推进现实中的共同富裕。对此,俄国学者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认为,中国现行政策,是坚持共同富裕与鼓励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相结合〔12〕。在实践中,这一思想坚持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基础,致力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而消除贫困和改善民生,则意味着人民利益特别是落后地区人民的利益得到更高程度的维护和提升。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社会层面存在贫富差距较大的现象,特别是还存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这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影响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最终将影响人民的整体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消除贫困,进而缩小贫富差距,避免出现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的两极分化现象,让人民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这是共同富裕思想增进人民福祉的真正意义所在,是人民的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法的鲜明体现。

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彰显了人民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有机统一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人民利益的维护体现为过程性特征。人民利益的实现是一个与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片面强调长远利益,则现实利益的创造会缺乏生机活力,最终长远利益也会落空。如果不顾长远利益片面强调现实利益,则长远利益的实现会缺乏持续动力,最终会损害现实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既着眼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未来,谋划人民的长远利益,同时也努力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切实维护人民的现实利益,彰显了人民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有机统一。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蕴含着符合人民长远利益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理想愿景和美好未来,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民族复兴的使命,其话语预设是这个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曾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经历,使得实现民族复兴成为历史的强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自觉承载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历经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传承接力,推动这一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由历史的强音转变为新时代的强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进程中,中国梦有着更为宽广的视野、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鲜明的人民价值立场。一方面,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福祉,民族复兴富有全球视野。另一方面,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实现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族复兴富有为民情怀。在新时代,习近平不仅系统阐明了中国梦的本质,从党的初心和使命高度强调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重大意义,而且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历史继承性、现实针对性和未来前瞻性的高度统一,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实现这一伟大梦想无比坚定的自信和担当。

综上所述,《红与黑》侧重点是从社会历史条件角度出发进行描写,凭借对法国最具代表性人物的描写,深度展现了社会环境对基层人民的心理影响和生活影响,作者主要以批判现实主义见长,再现了革命形态下法国现实状态以及时代背景,有力的展现出了不同阶层人民阶级斗争实事实,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独占鳌头。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方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从经济利益层面而言,践行人民价值立场表现为通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从政治利益层面而言,人民价值立场的实践表现为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从文化利益层面而言,人民价值立场的实践表现为通过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的不断提高;从民生保障层面而言,践行人民价值立场表现为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推动人民日益过上更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并且“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14〕362;从生态层面而言,人民价值立场的实践表现为通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满足人民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种对人民现实利益的系统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最直观的反映。不仅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着力把人民利益付诸实践的同时,提出了“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5〕50的判断标准。这一最高标准,是对党一贯坚持的性质和宗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弘扬。坚持这一标准,就要坚持人民群众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辩证认识和处理“小事”和“大事”的关系,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党的大事,在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的小事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不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离不开当前正在进行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确立并整体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全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心,还有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承诺,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和使命担当,反映了党对以人民的现实需求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彰显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的价值追求。在具体实践中,这一思想推动我国改革发展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致力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最根本的实践诉求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最高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新发展的根本经验。在新时代,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力。同时,又立足于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性,将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全方位践行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机统一。

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脑电图检查完全正常,意识清晰,日常工作、生活恢复如常评价为痊愈;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意识清晰,脑电图检查基本正常,部分生活自理评价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改善,但达不到显效标准,脑电图检查正常,意识尚不完全清晰,生活无法自理评价为有效;临床症状、脑电图检查、意识及生活自理程度均无任何改善或改善甚微评价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归根到底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将人民长远利益与实现人民现实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利于增强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更好地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进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

四、“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彰显了中国人民福祉与各国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人民利益的关照不是仅仅局限于我国人民,而是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15〕57正是基于这样的责任和担当,“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仅符合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追求,具有民族性,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责任与志向,具有世界性。在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既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福祉,又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福祉。

对于国内而言,亿万中华儿女无疑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付诸实践的最直接也是最大受益者。“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彰显的“人民立场重在‘全面’,强调将所有工作聚焦到涉及全体人民的全部领域”〔16〕。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中华民族由弱到强的筑梦过程中,中华民族由独立到富强的过程,也是我国人民不断改善生存状况、不断提高和跃升自身现代文明素质的过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更是昭示了人民幸福的愿景。

同时,“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这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球视野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一个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对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越来越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利益将与人类的利益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的现实和未来将越来越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客观上起着造福各国人民的作用。这一作用,既是基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形成的民族责任心的庄重承诺,也源于中华民族应该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历史反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国家间的和谐合作是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协和万邦”所表达的即是这样一种理念。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和优良传统品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中华民族从未忘记对人类发展的责任。当中华民族领先世界的时候,她在事实上为其他民族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当她较世界先进民族落伍的时候,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就成为一种民族自觉意识和主动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视野,不应仅将其理解为中国人民自身利益的实现,它还包含了对人类有更大贡献的价值选择。对此,习近平指出,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由此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一倡议的世界眼光和人类责任感,有助于进一步形成中华民族自尊自信、开放宽容的国民心态,有助于使中华儿女享受到做中国人的荣耀和尊严,更有助于世界共享人类和平发展成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习近平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处理全球问题上合乎逻辑的延伸。它超越了西方社会和平理论一度倡导的结构和平理论、文化和平运动和自然和平运动,奏响了共谋、共护、共享和平的时代强音。这一倡议从当今世界各国互相联系和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的利益和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5〕58-59。这反映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符合人类共同的利益。其中,持久和平表达了人类的和平愿望,客观上要求坚持对话协商解决现实矛盾冲突;普遍安全表达了人类的安全愿望,客观上要求坚持共建共享实现共同安全;共同繁荣表达了人类的发展愿望,客观上要求坚持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开放包容表达了人类交流愿望,客观上要求坚持交流互鉴实现人类进步;清洁美丽表达了人类的生态需求,客观上要求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生态文明。在实践中,习近平积极把上述一系列要求付诸实践,其中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是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个最广泛、最全面的国际性经济合作倡议,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顶层设计,是在“全球价值链时代”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货物流通和文化交流,向沿线国家传播了文明与友谊,展现了和平大国的形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一带一路”是和平的、繁荣的、开放的、创新的、文明的道路,既造福中国人民,又造福世界各国,特别是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正如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的:“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14〕503“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动实践,给相关国家带来了和平发展和交流互鉴的福利,增加了共同发展的新动力,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合作,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前景和空间。与此同时,习近平多次明确表示,我们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和平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条道路,是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道路。以此为前提,中国的发展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成为影响和造就新的世界的重要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这种造福世界人民的客观作用,直接反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于世界的繁荣发展具有特殊和深远的意义。一直以来,中国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福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创造了社会主义振兴的新的历史契机。不仅如此,“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17〕,中国的发展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拉动了处于低迷中的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和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发展,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国际社会的认可。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将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基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回应时代需求和人民意愿,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价值取向推进到一个新境界。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全面深入展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将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光明日报,2013-08-21(01).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4〕史家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价值取向〔J〕.理论探索,2018(02):72-77.

〔5〕习近平.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全党努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N〕.人民日报,2018-07-05(01).

〔6〕韦政通.中国的智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7〕亨利·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尤里·塔夫罗夫斯基.中国经济:从数量转向“新常态”〔J〕.学习时报,2016-02-25(03).

〔13〕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M〕.吕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贾鹏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创造性运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1-7.

〔17〕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9)03-0061-07

〔收稿日期〕2018-09-2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研究”(15BKS009),负责人丁兆梅。

〔作者简介〕丁兆梅(1971-),女,山东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吕晓斌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丁兆梅:“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整体性特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