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苯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联苯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联苯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氯联苯,联苯,毒性,程序性,损伤,细胞,动脉。

联苯醌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宋杨[1](2019)在《多氯联苯醌暴露下的应激反应及信号传递通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体拥有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信号通路。在应激情况下,细胞通过激活这些信号通路来应对损伤和维持细胞内平衡。我们的研究表明,多氯联苯的醌类代谢产物能够引起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造成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例如,乳酸脱氢酶法实验也证实了多氯联苯醌的细胞毒性效应。DAPI法染色实验中观察到多氯联苯醌染毒细胞核轮廓不规则、胞核皱缩、出现破碎小片、凋亡小体等现象,是细胞凋亡发生的显着性标志,流式细胞术同样证实了细胞凋亡率的上升。这些结果提示细胞凋亡可能在其毒性机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同时,用不同终点的遗传毒性实验考察了多氯联苯醌的遗传毒性,发现DNA拖尾、微核、8-羟基鸟嘌呤水平上升从而证实了其遗传毒性。但是细胞对多氯联苯醌造成的毒性效应如何应答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胞在多氯联苯醌引起的氧化损伤后会激活系列的应激反应,包括细胞周期阻滞、未折迭蛋白反应和DNA损伤修复。通过这些应激反应降低多氯联苯醌对细胞的损伤而促进其存活。但是,当损伤严重到不能修复的时候,细胞会转移"促存活信号"到"促凋亡/死亡信号"以维持细胞遗传信息等的完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董文静[2](2019)在《多溴联苯醌诱导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铁自噬和铁死亡的发生以及毒性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现在仍被广泛使用的溴系阻燃剂,具有生物蓄积能力,目前大量存在于生物体和非生物体内,并且已被证明能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多溴联苯醌(PBDEQ)是卤代芳香烃类化合物PBDEs的代谢产物。作为一种醌类物质,PBDEQ比PBDEs生物活性更高。一般来说,醌(例如:1,4-苯醌、多氯联苯醌、双酚A醌和多环芳烃氢醌)能同DNA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除此之外,醌类物质也能通过半醌自由基或者对苯二酚-半醌类化合物在氧化还原循环中产生活性氧,进而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最终诱导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等毒性作用。第一部分:PBDEQ诱导Hela细胞产生遗传毒性。在本章实验中我们发现PBDEQ具有遗传毒性。首先我们在黄丽华等描述的方法基础上稍加改进合成了2,4-二溴联苯醌。然后利用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发现同对照组相比PBDEQ组细胞彗星拖尾明显,DNA损伤严重。利用微核实验检测染色体损伤,实验结果显示,同对照组相比PBDEQ组细胞微核率显着升高,PBDEQ严重损伤细胞染色体。利用8-OHdG释放实验检测DNA氧化损伤,发现PBDEQ刺激细胞内8-OHdG量显着升高,PBDEQ诱导细胞发生DNA氧化损伤。最后,利用western bolt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DNA双链断裂标志物γ-H2AX表达,发现PBDEQ激活H2AX,使细胞内γ-H2AX表达明显升高,这一实验结果表明PBDEQ能诱导细胞DNA双链断裂,造成严重的DNA损伤。综合以上结果,PBDEQ诱导Hela细胞产生遗传毒性。第二部分:PBDEQ通过ROS激活PARP-1介导的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第一部分已经证明PBDEQ能诱发剧烈的DNA损伤,但是由不可逆的DNA损伤进一步带来的毒性效应还有待探究。在本章中我们首先利用CCK8实验,LDH释放实验检测PBDEQ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PBDEQ能使细胞膜破损,导致细胞死亡。进一步实验发现PBDEQ刺激细胞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诱导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这一结果表明PBDEQ诱导Hela细胞氧化损伤。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实验以及TUNEL实验检测PBDEQ诱导细胞发生的具体死亡方式。我们发现细胞成Annexin V-FITC~+/PI~+双阳性表达且在TUNEL实验中成阳性表达,这一结果表明PBDEQ诱导的细胞死亡中存在区别于细胞凋亡和坏死的死亡方式。Parthanatos细胞死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同DNA损伤密切相关的程序性死亡方式。利用western bolt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parthanato细胞死亡中标志性蛋白表达,实验显示在PBDEQ刺激下细胞内PARP-1、AIF和PAR呈倒U型表达,并且在PBDEQ浓度达到5μM时,PARP-1、AIF和PAR表达量达到峰值;实验结果显示PBDEQ能促进AIF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这些结果表明PBDEQ激活了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通路。最后,我们发现抗氧化剂NAC以及PARP-1抑制剂3AB均能明显的抑制PBDEQ诱导的细胞内PARP-1、AIF、PAR的表达和AIF的核转移。这一结果表明ROS的产生以及PARP-1的激活介导了PBDEQ诱导发生的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然而,实验表明,caspase家族抑制剂Z-VAD-FMK对PBDEQ诱导激活的PARP-1、AIF、PAR的高丰度表达以及AIF的核转移没有影响,这一结果证明PBDEQ诱导发生的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具有非caspase依赖的特征。综上所述,PBDEQ具有遗传毒性。PBDEQ剧烈的DNA损伤作用诱导激活parthanato样细胞死亡通路,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的发生受氧化应激调控,且PARP-1的过度激活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PBDEQ激活的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通路同细胞凋亡不同,其并不受caspase家族调控。第叁部分:PBDEQ诱导铁自噬发生在本章中,我们首先发现PBDEQ也能激活PC12细胞中的氧化应激反应,并且大量的活性氧介导激活细胞自噬。接着通过western bolt实验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II、ATG5的含量,实验表明LC3-II、ATG5这叁种蛋白在10μM的PBDEQ刺激下表达量显着升高,并且NAC能明显抑制PBDEQ诱导的LC3-II、ATG5表达。最后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实验表明PBDEQ促进自噬溶酶体形成。综合以上结果,PBDEQ通过ROS介导细胞自噬的发生。已有研究表明铁自噬的发生需要NCOA4参与,NCOA4能特异性识别铁蛋白并介导铁蛋白同自噬溶酶体结合。首先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铁蛋白是否在自噬溶酶体中表达,实验显示,PBDEQ诱导细胞内FTH、LAMP2、NCOA4以及LC3B共定位表达,PBDEQ诱导FTH同NCOA4结合,且促进铁蛋白向溶酶体中转移。通过western bolt实验发现PBDEQ诱导细胞内NCOA4的表达呈浓度梯度降低,FTH呈U型表达,在PBDEQ浓度为10μM时表达量最低。并且,PBDEQ诱导FTH和NCOA4的mRNA水平升高,这提示我们PBDEQ激活了铁自噬通路。自噬抑制剂(CQ)能抑制自噬溶酶体降解。实验发现CQ的加入能明显升高PBDEQ诱导的LC3-II水平,以及抑制PBDEQ介导的NCOA4、FTH的下调,这充分证明PBDEQ激活了细胞内铁自噬通路。利用瞬时转染NOCA4 SiRNA沉默NCOA4的表达,我们发现沉默NCOA4表达能抑制PBDEQ诱导的FTH降解,这一结果表明NCOA4蛋白在PBDEQ诱导的铁自噬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四部分:PBDEQ诱导PC12细胞发生铁死亡,铁自噬的激活促进铁死亡的发生。在本章中,我们首先利用二价铁染色和二价铁荧光标记的方法检测二价铁离子含量,实验表明在PBDEQ暴露下细胞内铁离子含量升高。并且通过western bolt实验检测到PBDEQ促进铁转运蛋白(FPN)呈浓度梯度升高,二价铁转运蛋白(DMT)呈浓度梯度降低。结果表明PBDEQ促进细胞内铁离子含量升高。接着利用线粒体染色的方法发现PBDEQ诱导细胞内线粒体变小,并且通过Western bolt实验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PBDEQ诱导PX4表达下降,ASCL4表达升高。铁死亡抑制剂fer-1能显着抑制PBDEQ诱导的铁死亡。结果表明,PBDEQ诱导PC12细胞发生铁死亡。最后我们发现NAC抑制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PBDEQ诱导的铁死亡受ROS调控。并且PBDEQ诱导的铁自噬能促进铁死亡的发生。综上所述,PBDEQ诱导PC12细胞发生铁自噬和铁死亡,铁自噬的发生可以促进细胞铁死亡通路的激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1)

杨冰薇,宋杨[3](2018)在《多氯联苯醌通过加速巨噬细胞泡沫化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多氯联苯醌(PCB29-pQ)是多氯联苯(PCBs)的体内代谢产物,PCB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极难分解,能够在生物体脂肪中大量富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多种PCBs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是诱导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巨噬细胞泡沫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脂质的过量积累是泡沫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巨噬细胞泡沫化又会引发相关的炎症反应。本课题选取了一种PCBs的典型代谢(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第六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期刊2018-10-19)

宋杨[4](2018)在《多氯联苯醌暴露下的应激反应及信号传递通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体拥有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信号通路。在应激情况下,细胞通过激活这些信号通路来应对损伤和维持细胞内平衡。我们的研究表明,多氯联苯的醌类代谢产物能够引起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造成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例如,乳酸脱氢酶法实验也证实了多氯联苯醌的细胞毒性效应。DAPI法染色实验中观察到多氯联苯醌染毒细胞核轮廓不规则、胞核皱缩、出现破碎小片、凋亡小体等现象,是细胞凋亡发生的显着性标志,流式细胞术同样证实了细胞凋亡率的上升。这些结果提示细胞凋亡可能在其毒性机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同时,用不同终点的遗传毒性实验考察了多氯联苯醌的遗传毒性,发现DNA拖尾、微核、8-羟基鸟嘌呤水平上升从而证实了其遗传毒性。但是细胞对多氯联苯醌造成的毒性效应如何应答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胞在多氯联苯醌引起的氧化损伤后会激活系列的应激反应,包括细胞周期阻滞、未折迭蛋白反应和DNA损伤修复。通过这些应激反应降低多氯联苯醌对细胞的损伤而促进其存活。但是,当损伤严重到不能修复的时候,细胞会转移"促存活信号"到"促凋亡/死亡信号"以维持细胞遗传信息等的完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第六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期刊2018-10-19)

董文静,宋杨[5](2018)在《多溴联苯醌诱导DNA损伤,激活PARP-1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多溴联苯醌(PBDEQ)是多溴联苯醚(PBDEs)的代谢产物,PBDEs是是一组工业化学物,常用于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及纺织品等作阻燃剂,这类物质可广泛、持久存在于环境,包括空气、水、泥土和食物,不易分解,对人体具有潜在毒性。PBDEQ作为(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第六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期刊2018-10-19)

汪雅文[6](2018)在《多氯联苯醌通过诱导CAV1磷酸化和miR-7-5p的表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其稳定的理化性质,在工业领域曾被广泛应用。虽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被禁止生产,但PCBs在环境中极难分解,能够在生物体内大量富集,并代谢生成多氯联苯醌(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quinones,PCBQs)类化合物,在机体中产生大量ROS,造成氧化应激,导致多种毒性效应。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和卒中的主要病因,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PCBs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是诱导AS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PCBs典型的醌类代谢产物PCB29-pQ对AS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第一部分:该部分旨在研究PCB29-pQ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产生的影响。通过高脂饲养ApoE~(-/-)小鼠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用PCB29-pQ干预。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CB29-pQ组,同时高脂饲养,PCB29-pQ组每周一次腹腔注射玉米油溶解的PCB29-pQ,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玉米油。给药10周后,取小鼠主动脉进行整体油红O染色,结果发现PCB29-pQ显着增加了主动脉斑块面积。HE染色显示PCB29-pQ组动脉壁内脂核明显增加。组织免疫荧光检测CD68显示PCB29-pQ促进了巨噬细胞在动脉壁的聚集。组织TUNEL实验发现PCB29-pQ组主动脉内膜阳性细胞明显较多。这些结果表明PCB29-pQ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第二部分:该部分探讨了小窝蛋白CAV1参与PCB29-pQ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分子机制。血管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稳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与AS病变有密切关联,因此体外实验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模型。用PCB29-pQ处理HUVECs后,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和黏附分子VCAM-1、ICAM-1的表达随着PCB29-pQ的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增加,p65的磷酸化水平增加,p65明显入核,同时p-CAV1和其上游p-SRC表达上调,免疫共沉淀检测到eNOS与CAV1结合增强。单核细胞黏附实验显示PCB29-pQ增强了单核细胞THP-1对内皮细胞的粘附。通过CAV1磷酸化抑制剂PP2预处理HUVECs抑制CAV1的磷酸化,可以减少PCB29-pQ作用下炎症因子的表达和p65的激活,减弱eNOS与CAV1的结合。这些结果说明PCB29-pQ通过CAV1的磷酸化激活p65及其下游的炎症因子,诱导eNOS与CAV1的结合。转染CAV1 siRNA也抑制了PCB29-pQ诱导的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p65的激活,而eNOS抑制剂L-NAME可以恢复炎症因子的表达,说明eNOS是PCB29-pQ诱导内皮炎症的负向调控因子,PCB29-pQ可能通过eNOS与CAV1的结合抑制eNOS的活性。PCB29-pQ还能上调TLR4的表达,诱导TLR4与MyD88、CAV1的结合以及IRAK1与CAV1的解离,并且都能被PP2抑制,说明PCB29-pQ能通过CAV1的磷酸化激活TLR4信号通路。在ApoE~(-/-)小鼠中敲除CAV1可以减少PCB29-pQ诱导的斑块形成,减少主动脉中p-p65和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综上,PCB29-pQ通过诱导CAV1磷酸化抑制eNOS的活性,激活TLR4信号通路和p65,引起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第叁部分:第一部分实验证明PCB29-pQ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以及主动脉内膜的凋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凋亡被认为是AS病变早期的关键事件,而microRNA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该部分探讨了PCB29-pQ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关键microRNA。首先利用血管生成实验证明了PCB29-pQ损伤了内皮细胞基本的成血管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和线粒体膜电位JC-1检测到PCB29-pQ诱导了HUVECs的凋亡。测序发现PCB29-pQ改变了HUVECs中部分microRNA的表达,其中miR-7-5p在PCB29-pQ作用下明显上调,对PCB29-pQ的刺激最敏感,且与内皮细胞功能密切相关。通过分别转染miR-7-5p的mimic和inhibitor发现miR-7-5p的上调参与了PCB29-pQ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与凋亡。利用microRNA相关数据库预测,将microRNA和mRNA的测序结果进行microRNA-mRNA关联分析,并用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得到miR-7-5p的两个靶基因PPME1和TGF-β2,进一步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7-5p能与PPME1和TGF-β2的3’UTR直接相互作用而抑制它们的表达。miR-7-5p inhibitor能抑制PCB29-pQ诱导的凋亡,而分别共转染PPME1和TGF-β2的siRNA后消除了miR-7-5p inhibitor的作用,细胞凋亡水平增加。体内实验中,通过核酸原位杂交发现PCB29-pQ上调了miR-7-5p在主动脉内膜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到PPME1和TGF-β2表达下调,这与体外实验结果相符。综上,PCB29-pQ能通过上调miR-7-5p,抑制PPME1和TGF-β2的表达,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王昱欣[7](2018)在《多氯联苯醌通过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乳腺癌的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组在结构上包含了209种同族元素相关的氯化芳烃化合物,更是持久的工业污染物。中国在1983年已禁止生产PCBs,但由于其具有持久性、远距离迁移性、生物蓄积性等特性,目前PCBs仍然广泛分布在我们的环境中,在生物体内不断富集,对生物体及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而多氯联苯的代谢产物——多氯联苯醌(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quinones,PCBQ)会产生比母体本身更强的毒害作用。乳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流行病学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不断增长。中国乳腺癌发病率虽然低于西方国家,增速却位列世界第一,尤其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病率日益增加。造成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肿瘤转移,如果是局部乳腺癌,在五年内的生存率可以达到98%,而转移后,生存率仅为27%。这与很多因素存在着关系,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污染物。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PCB29-pQ对于乳腺癌转移的影响,以及深入的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第一部分:该部分探究了多氯联苯醌对于乳腺癌转移作用的影响。首先在体外实验中选用了MDA-MB-231和4T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接着构建了4T1移植瘤模型进行了体内实验的研究。两种细胞分别采用普通条件培养和3D条件培养,再选取低浓度(0-4μM)PCB29-pQ处理24 h后,采用CCK8实验方法来进行细胞活性的鉴定,结果表明PCB29-pQ在低浓度时,对两种条件培养下的MDA-MB-231和4T1细胞并没有显着的细胞毒性。接着,对于PCB29-pQ作用下的MDA-MB-231和4T1细胞的迁移能力进行了探究。通过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发现,在24 h后,PCB29-pQ处理的两种细胞的迁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都明显增强,且在4μM时有最大值。然后,对于PCB29-pQ作用下的MDA-MB-231和4T1细胞的侵袭能力进行了探究。通过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CB29-pQ处理的两种细胞侵袭能力明显增强,且在4μM PCB29-pQ处理24 h时有最大值。这些结果说明PCB29-pQ能够提高MDA-MB-231和4T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随后我们对于其他几种多氯联苯及其代谢产物进行了探究,比较了PCB3,PCB3-Q,PCB15和PCB15-Q对于MDA-MB-23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发现只有PCB3-Q和PCB15-Q组的迁移能力有所增加,但作用效果仍是低于PCB29-pQ组。最后我们用4T1-luc乳腺癌细胞和BALB/C裸鼠建立了小鼠移植瘤模型,再给予不同剂量的PCB29-pQ进行探究。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用PCB29-pQ处理的小鼠肺部荧光信号较强。15天后,给药组的小鼠在肝部也出现了明显的荧光信号。通过HE染色发现,用PCB29-pQ处理的小鼠的肺部切片和肝部切片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病灶。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知,低浓度的PCB29-pQ可以对乳腺癌的转移产生促进作用。第二部分:该部分分析了多氯联苯醌在低浓度时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了乳腺癌转移的机制。首先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表明了在PCB29-pQ作用下,MDA-MB-231和4T1细胞中的MMP-2和MMP-9都明显上调。接下来通过明胶酶谱实验验证MMP-2和MMP-9的活性,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CB29-pQ处理后两种细胞的MMP-2和MMP-9的活性明显上调。而移植瘤模型中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给药组的MMP-2和MMP-9都有着较高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了MT1-MMP的表达量,发现在PCB29-pQ作用下的MT1-MMP随着浓度梯度增加。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验证了PCB29-pQ可以诱导NF-κB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p65的入核,并提高NF-κB的核转录活性。使用NF-κB抑制剂则明显抑制了MMP-2和MMP-9的表达。接着对于ERK、p38和AKT的磷酸化状态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分析,发现PCB29-pQ可以促进ERK、p38和AKT的磷酸化。而在加入ERK、p38和PI3K/AKT的抑制剂后,MMP-2和MMP-9的表达降低。通过伤口愈合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证明了在加入NF-κB,ERK,p38和PI3K/AKT抑制剂后,由PCB29-pQ诱导的MDA-MB-231细胞的转移与侵袭特性明显降低。这些结果表明,AKT/NF-κB/ERK/p38参与了MMP-2和MMP-9的表达。用抗氧化剂NAC清除PCB29-pQ所产生的活性氧后,发现AKT/NF-κB/ERK/p38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均被抑制,以及逆转了PCB29-pQ作用下表达量较高的MMP-2和MMP-9,说明ROS参与了AKT/ERK/p38/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并且有可能是作为分子上游来调控这些信号通路。第叁部分:该部分进一步探讨了多氯联苯醌在低浓度时可以诱导肿瘤细胞产生侵袭、迁移特性的机制,分析了其对肿瘤转移有调控作用的上皮细胞间质化现象的影响。首先对上皮细胞间质化的标志物分别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进行了检测,发现在PCB29-pQ作用下,E-cadherin随着浓度有着下降趋势,N-cadherin和Vimentin则上调明显。接着检测了Wnt/β-caetnin通路,与对照组相比,β-catenin进入细胞核的量明显增加,而在加入了Wnt/β-catenin的抑制剂后,则逆转了PCB29-pQ作用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趋势,说明Wnt/β-catenin可能参与调控了PCB29-pQ促进MDA-MB-231的上皮细胞间质化。此外,我们还通过流式检测了MDA-MB-231的CD44~+/CD24~-比例,发现在PCB29-pQ作用下,CD44~+/CD24~-的细胞数有显着性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在PCB29-pQ作用下,可以诱导乳腺癌细胞的上皮细胞间质化。根据以上叁部分实验,可得知PCB29-pQ对于乳腺癌转移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AKT/ERK/p38//NF-κB通路来提高MMP-2和MMP-9的释放,以及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来调控乳腺癌细胞的上皮细胞间质化,从而来加强乳腺癌细胞的转移性。本研究为PCB29-pQ的促乳腺癌特性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为多氯联苯和乳腺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明。(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宋杨[8](2017)在《多氯联苯醌暴露下的应激反应及信号传递通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体拥有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信号通路。在应激情况下,细胞通过激活这些信号通路来应对损伤和维持细胞内平衡。我们的研究表明,多氯联苯的醌类代谢产物能够引起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造成不同程度的氧化损伤。例如,乳酸脱氢酶法实验也证实了多氯联苯醌的细胞毒性效应。DAPI法染色实验中观察到多氯联苯醌染毒细胞核轮廓不规则、胞核皱缩、出现破碎小片、凋亡小体等现象,是细胞凋亡发生的显着性标志,流式细胞术同样证实了细胞凋亡率的上升。这些结果提示细胞凋亡可能在其毒性机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同时,用不同终点的遗传毒性实验考察了多氯联苯醌的遗传毒性,发现DNA拖尾、微核、8-羟基鸟嘌呤水平上升从而证实了其遗传毒性。但是细胞对多氯联苯醌造成的毒性效应如何应答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胞在多氯联苯醌引起的氧化损伤后会激活系列的应激反应,包括细胞周期阻滞、未折迭蛋白反应和DNA损伤修复。通过这些应激反应降低多氯联苯醌对细胞的损伤而促进其存活。但是,当损伤严重到不能修复的时候,细胞会转移"促存活信号"到"促凋亡/死亡信号"以维持细胞遗传信息等的完整性。(本文来源于《2017环境与公共健康学术会议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1-10)

董文静,宋尔群,宋杨[9](2017)在《多溴联苯醌诱导PARP-1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溴联苯醌(PBDEQ)是多溴联苯醚(PBDE)的代谢产物,PBDEs是一组工业化学物,常用于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及纺织品等作阻燃剂,这类物质可广泛、持久存在于环境,包括空气、水、泥土和食物,不易分解,对人体具有潜在毒性。PBDEQ作为PBDE的代谢产物与其毒性息息相关。已有研究报道指出,PBDEQ能与DNA形成DNA加合物。探究了PBDEQ对DNA的损伤作用,初步发现PBDEQ对DNA造成严重损伤【1】。PARP-1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parthanatos)是新近发现的非caspase依赖性细胞程序性死亡。(本文来源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7暨第十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5-17)

石琼[10](2017)在《多氯联苯醌诱导细胞发生自噬以及自噬—凋亡转换的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无所不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其多种毒性效应如内分泌毒性、免疫毒性、神经毒性等,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已被禁止使用,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PCBs仍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环境包括陆地和水生系统。细胞自噬是细胞内受损衰老的蛋白质或者细胞器包裹起来形成自噬体,自噬体再与溶酶体融合进而进行消化降解的过程,也常被作为细胞的自我保护机制。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分析PCB29-pQ激活自噬的具体机制,以及探讨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间的转换机制。第一部分:该部分研究考察了多氯联苯醌通过mTOR/p70S6k诱导细胞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选用HepG2和MDA-MB-23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实验发现PCB29-pQ诱导的自噬没有细胞特异性。首先,两种细胞在5μM PCB29-pQ处理24 h后透射电镜检测细胞超微结构显示出自噬泡显着特征,并通过AO染色、MDC染色观察到明显的自噬泡形成,由此先从形态学和生化特征表明PCB29-pQ作用后可以引起细胞发生自噬。然后从自噬体形成的3个阶段证明诱导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第一阶段从浓度和时间梯度上分别检测了对自噬开关负调控的蛋白mTOR和p70S6k的表达,在PCB29-pQ作用后其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表明激活了自噬的诱导阶段。第二阶段检测了自噬体形成过程中自噬相关蛋白ATG5、ATG12、LC3的表达,并用RT-PCR分析LC3 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PCB29-pQ处理的细胞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都显着增加,且在5μM PCB29-pQ处理24 h有最大值。而自噬降解底物p62蛋白水平随时间梯度降低,在5μM PCB29-pQ处理24 h表达水平最低。这些结果说明PCB29-pQ能够激活自噬体的形成阶段,促进自噬体降解底物的能力。第叁阶段通过加入CQ抑制LC3的降解后检测LC3表达的净通量,结果表明PCB29-pQ作用后提高了LC3净通量并在5μM PCB29-pQ作用24 h时最明显。并且通过转染GFP-LC3质粒,免疫荧光观察了自噬体标记LC3与溶酶体标记LAMP2的共定位,结果表明促进了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阶段。接着阐明了自噬的发生在PCB29-pQ诱导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在加入不同阶段自噬抑制剂3-MA和CQ后,通过CCK8、流式细胞仪、细胞凋亡标志蛋白caspase3的检测,表明抑制自噬促进了PCB29-pQ诱导的细胞毒性的增加。最后用加入ROS清除剂NAC的方法考察PCB29-pQ引起自噬水平升高的原因,结果表明,PCB29-pQ诱导的细胞自噬的激活受ROS水平的调节。根据以上研究可知,PCB29-pQ可以诱导HepG2和MDA-MB-231细胞发生自噬,并受细胞内ROS水平的调节。PCB29-pQ引起的自噬受mTOR/p70S6k和ATG5/ATG12/LC3信号通路的调控,且作为一种存活机制保护细胞。第二部分:该部分初步探讨了多氯联苯醌在低浓度诱导自噬,高浓度诱导凋亡时,钙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对自噬向凋亡信号传递的影响。首先通过JC-1荧光探针检测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免疫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caspase3等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焦点,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随着PCB29-pQ处理浓度的升高细胞凋亡水平逐渐增加,而在低浓度5μM PCB29-pQ处理后自噬LC3焦点最多,随着浓度升高,自噬LC3焦点数目降低。随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CB29-pQ诱导的细胞钙离子水平的变化,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钙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PCB29-pQ可以诱导HepG2细胞钙离子水平以及钙蛋白酶活性的升高,以及在加入钙离子螯合剂BAPTA-AM后抑制了calpain蛋白表达,表明,calpain的表达依赖于Ca2+水平的调节。文献报道Beclin1、ATG5可经钙蛋白酶切割形成Beclin1-c、tATG5易位至线粒体将自噬向凋亡信号传递,而在本研究中PCB29-pQ没有引起Beclin1、ATG5切割易位至线粒体。以上研究可知,PCB29-pQ可以在低浓度时诱导HepG2细胞自噬,高浓度时诱导细胞凋亡,并且伴随着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和钙蛋白酶活性的升高,但钙蛋白酶活性并不引起Beclin1、ATG5产生切割将信号从自噬传递至凋亡。第叁部分:该部分进一步探讨了多氯联苯醌诱导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转换的机制,分析选取了对自噬和凋亡有双重调节作用的p53/HMGB1蛋白。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表明了PCB29-pQ作用后诱导HepG2细胞p53/HMGB1易位到细胞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了5μM PCB29-pQ作用后促进了HepG2细胞p53/HMGB1在细胞核中的结合,15μM PCB29-pQ作用后促进了HepG2细胞p53/HMGB1在细胞质中的结合。由于HMGB1/p53可以作为核转录因子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自噬与凋亡。我们干扰了p53蛋白表达后检测了p53下游靶基因DRAM、ULK1、Bax表达,同时干扰了HMGB1蛋白表达后Western Blot检测了HMGB1的下游蛋白HSPB1表达,结果表明,在抑制了p53/HMGB1的作用后,抑制了该蛋白调控的靶基因的表达。针对上述检测结果,我们进一步研究p53/HMGB1诱导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干扰p53基因后提取了核质蛋白,Western Blot表明p53 siRNA后促进了PCB29-pQ诱导的HMGB1进一步易位至细胞质,细胞存活率实验表明了p53 siRNA抑制了PCB29-pQ诱导的细胞凋亡,免疫荧光LC3焦点实验表明p53 siRNA促进了PCB29-pQ诱导的细胞自噬,而在加入HMGB1抑制剂EP后,细胞凋亡增加,细胞自噬水平降低。这些结论表明,易位到细胞质中的HMGB1发挥着抑制凋亡、促进自噬的作用。在干扰了HMGB1蛋白后相同的实验方法证明HMGB1 siRNA后促进了PCB29-pQ诱导的p53进一步易位至细胞质,促进了PCB29-pQ诱导的细胞凋亡,以及抑制了PCB29-pQ诱导的细胞自噬,而在加入p53抑制剂PFT-α后,细胞凋亡减少,细胞自噬水平升高。这些结论表明,易位到细胞质中的p53发挥着促进凋亡、抑制自噬的作用。以上研究表明,PCB29-pQ诱导HepG2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的过程中,是通过p53/HMGB1在细胞核与细胞质定位以及对靶基因表达的不同发挥其在PCB29-pQ引起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间的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05)

联苯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现在仍被广泛使用的溴系阻燃剂,具有生物蓄积能力,目前大量存在于生物体和非生物体内,并且已被证明能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多溴联苯醌(PBDEQ)是卤代芳香烃类化合物PBDEs的代谢产物。作为一种醌类物质,PBDEQ比PBDEs生物活性更高。一般来说,醌(例如:1,4-苯醌、多氯联苯醌、双酚A醌和多环芳烃氢醌)能同DNA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除此之外,醌类物质也能通过半醌自由基或者对苯二酚-半醌类化合物在氧化还原循环中产生活性氧,进而引起氧化应激反应,最终诱导细胞毒性,遗传毒性等毒性作用。第一部分:PBDEQ诱导Hela细胞产生遗传毒性。在本章实验中我们发现PBDEQ具有遗传毒性。首先我们在黄丽华等描述的方法基础上稍加改进合成了2,4-二溴联苯醌。然后利用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发现同对照组相比PBDEQ组细胞彗星拖尾明显,DNA损伤严重。利用微核实验检测染色体损伤,实验结果显示,同对照组相比PBDEQ组细胞微核率显着升高,PBDEQ严重损伤细胞染色体。利用8-OHdG释放实验检测DNA氧化损伤,发现PBDEQ刺激细胞内8-OHdG量显着升高,PBDEQ诱导细胞发生DNA氧化损伤。最后,利用western bolt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DNA双链断裂标志物γ-H2AX表达,发现PBDEQ激活H2AX,使细胞内γ-H2AX表达明显升高,这一实验结果表明PBDEQ能诱导细胞DNA双链断裂,造成严重的DNA损伤。综合以上结果,PBDEQ诱导Hela细胞产生遗传毒性。第二部分:PBDEQ通过ROS激活PARP-1介导的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第一部分已经证明PBDEQ能诱发剧烈的DNA损伤,但是由不可逆的DNA损伤进一步带来的毒性效应还有待探究。在本章中我们首先利用CCK8实验,LDH释放实验检测PBDEQ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PBDEQ能使细胞膜破损,导致细胞死亡。进一步实验发现PBDEQ刺激细胞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诱导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这一结果表明PBDEQ诱导Hela细胞氧化损伤。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实验以及TUNEL实验检测PBDEQ诱导细胞发生的具体死亡方式。我们发现细胞成Annexin V-FITC~+/PI~+双阳性表达且在TUNEL实验中成阳性表达,这一结果表明PBDEQ诱导的细胞死亡中存在区别于细胞凋亡和坏死的死亡方式。Parthanatos细胞死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同DNA损伤密切相关的程序性死亡方式。利用western bolt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parthanato细胞死亡中标志性蛋白表达,实验显示在PBDEQ刺激下细胞内PARP-1、AIF和PAR呈倒U型表达,并且在PBDEQ浓度达到5μM时,PARP-1、AIF和PAR表达量达到峰值;实验结果显示PBDEQ能促进AIF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这些结果表明PBDEQ激活了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通路。最后,我们发现抗氧化剂NAC以及PARP-1抑制剂3AB均能明显的抑制PBDEQ诱导的细胞内PARP-1、AIF、PAR的表达和AIF的核转移。这一结果表明ROS的产生以及PARP-1的激活介导了PBDEQ诱导发生的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然而,实验表明,caspase家族抑制剂Z-VAD-FMK对PBDEQ诱导激活的PARP-1、AIF、PAR的高丰度表达以及AIF的核转移没有影响,这一结果证明PBDEQ诱导发生的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具有非caspase依赖的特征。综上所述,PBDEQ具有遗传毒性。PBDEQ剧烈的DNA损伤作用诱导激活parthanato样细胞死亡通路,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的发生受氧化应激调控,且PARP-1的过度激活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PBDEQ激活的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通路同细胞凋亡不同,其并不受caspase家族调控。第叁部分:PBDEQ诱导铁自噬发生在本章中,我们首先发现PBDEQ也能激活PC12细胞中的氧化应激反应,并且大量的活性氧介导激活细胞自噬。接着通过western bolt实验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II、ATG5的含量,实验表明LC3-II、ATG5这叁种蛋白在10μM的PBDEQ刺激下表达量显着升高,并且NAC能明显抑制PBDEQ诱导的LC3-II、ATG5表达。最后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实验表明PBDEQ促进自噬溶酶体形成。综合以上结果,PBDEQ通过ROS介导细胞自噬的发生。已有研究表明铁自噬的发生需要NCOA4参与,NCOA4能特异性识别铁蛋白并介导铁蛋白同自噬溶酶体结合。首先通过免疫荧光实验观察铁蛋白是否在自噬溶酶体中表达,实验显示,PBDEQ诱导细胞内FTH、LAMP2、NCOA4以及LC3B共定位表达,PBDEQ诱导FTH同NCOA4结合,且促进铁蛋白向溶酶体中转移。通过western bolt实验发现PBDEQ诱导细胞内NCOA4的表达呈浓度梯度降低,FTH呈U型表达,在PBDEQ浓度为10μM时表达量最低。并且,PBDEQ诱导FTH和NCOA4的mRNA水平升高,这提示我们PBDEQ激活了铁自噬通路。自噬抑制剂(CQ)能抑制自噬溶酶体降解。实验发现CQ的加入能明显升高PBDEQ诱导的LC3-II水平,以及抑制PBDEQ介导的NCOA4、FTH的下调,这充分证明PBDEQ激活了细胞内铁自噬通路。利用瞬时转染NOCA4 SiRNA沉默NCOA4的表达,我们发现沉默NCOA4表达能抑制PBDEQ诱导的FTH降解,这一结果表明NCOA4蛋白在PBDEQ诱导的铁自噬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第四部分:PBDEQ诱导PC12细胞发生铁死亡,铁自噬的激活促进铁死亡的发生。在本章中,我们首先利用二价铁染色和二价铁荧光标记的方法检测二价铁离子含量,实验表明在PBDEQ暴露下细胞内铁离子含量升高。并且通过western bolt实验检测到PBDEQ促进铁转运蛋白(FPN)呈浓度梯度升高,二价铁转运蛋白(DMT)呈浓度梯度降低。结果表明PBDEQ促进细胞内铁离子含量升高。接着利用线粒体染色的方法发现PBDEQ诱导细胞内线粒体变小,并且通过Western bolt实验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PBDEQ诱导PX4表达下降,ASCL4表达升高。铁死亡抑制剂fer-1能显着抑制PBDEQ诱导的铁死亡。结果表明,PBDEQ诱导PC12细胞发生铁死亡。最后我们发现NAC抑制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PBDEQ诱导的铁死亡受ROS调控。并且PBDEQ诱导的铁自噬能促进铁死亡的发生。综上所述,PBDEQ诱导PC12细胞发生铁自噬和铁死亡,铁自噬的发生可以促进细胞铁死亡通路的激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联苯醌论文参考文献

[1].宋杨.多氯联苯醌暴露下的应激反应及信号传递通路[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董文静.多溴联苯醌诱导parthanatos样细胞死亡、铁自噬和铁死亡的发生以及毒性机制分析[D].西南大学.2019

[3].杨冰薇,宋杨.多氯联苯醌通过加速巨噬细胞泡沫化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C].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第六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2018

[4].宋杨.多氯联苯醌暴露下的应激反应及信号传递通路[C].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第六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2018

[5].董文静,宋杨.多溴联苯醌诱导DNA损伤,激活PARP-1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C].中国毒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毒理学会第六次中青年学者科技论坛论文摘要.2018

[6].汪雅文.多氯联苯醌通过诱导CAV1磷酸化和miR-7-5p的表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8

[7].王昱欣.多氯联苯醌通过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乳腺癌的转移[D].西南大学.2018

[8].宋杨.多氯联苯醌暴露下的应激反应及信号传递通路[C].2017环境与公共健康学术会议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论文集.2017

[9].董文静,宋尔群,宋杨.多溴联苯醌诱导PARP-1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C].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7暨第十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10].石琼.多氯联苯醌诱导细胞发生自噬以及自噬—凋亡转换的机制分析[D].西南大学.2017

标签:;  ;  ;  ;  ;  ;  ;  

联苯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